專家:「夜食症」是種病 無藥可治只能自我調節

2020-12-05 搜狐網

夜深了,躺在床上卻餓得要命,海吃一頓之後,在懺悔中摸著「遊泳圈」睡覺……你是不是覺得說的就是自己?科學家告訴你:這不怪你的嘴,可能是你的基因出了問題。

  最近,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徐瓔領銜的生物鐘研究團隊發現,當一種名為PER1的基因發生突變時,就可能會導致所謂的「夜食症候群」。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5月22日的《Cell Reports》(《細胞》子刊)上。

  揚子晚報記者 張 琳

  「夜食症的病根」怎麼找到的?

  人有三個基因

  PER1 管吃飯

  PER2 管睡覺

  正常情況下兩個基因是同步的 一旦PER1突變,睡覺的時候就想吃飯

  PER3

  1 美國有一個家族 晚上六七點睡,凌晨三四點就起來

  謎底:原來是管睡覺的基因發生突變

  「我對生物鐘基因的研究要追溯到2003年,那是對一個早起早睡家族的基因研究。」徐瓔教授說,當時她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部門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這個家族成員都是在凌晨3、4點起床,而到晚上6、7點就睡覺。通過研究,發現這個家族成員身上的一種名為『PER2』的基因發生了突變,而『PER2』是一種管睡覺的基因,正是這突變導致他們的早起早睡。」

  2 把突變的基因轉給小鼠 同樣早睡早起,而且進食變得更早了

  啟示:其他基因也突變會怎樣呢?

  「通過遺傳工程,我們把這個突變基因轉到小鼠中,去觀察小鼠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因為小鼠是夜行動物,在晚上活動晚上吃飯。但實驗發現,有著基因突變的小鼠生物鐘周期開始變短,從24小時變成21小時。與此同時,它們的行為也隨之發生變化,不等到夜晚就開始活動並進食,同樣變得早起早睡了。我們將這一家族性早起早睡的症狀命名為ASPS。」徐瓔教授說。

  這一研究成果也給徐瓔帶來了新的啟示,「人類作為最高級的哺乳類動物,有三個PER的基因,分別是PER1、PER2和PER3,各自精準地控制著人體的不同功能。如果PER1和PER3發生突變,會不會有新的表徵出現呢?」

  3 發現了另一個「管吃飯」的基因 它一突變,吃飯時間就亂了

  結論:親,「夜食症」真不是你的錯

  從2009年起,徐瓔帶領的研究小組便開始對小鼠進行實驗。「我們發現有著PER1基因變異的小鼠要比其它小鼠的吃飯時間提前了—也就是雖然小鼠為夜行動物,但是在白天休息時候吃更多的食物。這個實驗表明,吃飯的時間也是由生物鐘所控制的。如果說此前的實驗證明了PER2突變的小鼠睡覺的時間要比平時早。那麼,PER1變異就使吃飯的行為提前了。」

  「吃飯是PER1,睡眠則是PER2。在正常情況下,PER1和PER2是保持同步的,它們會在相同的時間打開和關閉,以保持睡眠和飲食周期的均衡。但是如果其中一個基因發生突變,就可以打破這一環節,從而使得機體的各種生物鐘不能步調一致。」

  很多人在睡覺前喜歡吃東西,常常引起肥胖。為了進一步證實,研究小組給突變小鼠餵高脂飲食,如果只讓這些小鼠在晚上規定的時間吃飯,即使PER1基因突變,小鼠也能夠保持正常的體重。而如果讓它們自由進食,這些PER1突變小鼠由於提前進食,導致能量消耗與儲備不在合適的時間,從而迅速導致肥胖。

  而這一研究成果,也讓夜食者們有了一個心安理得的解釋:夜食,並不是我的自控能力差,也許是基因出了問題。

  另據悉,發表在《Cell Reports》(《細胞》子刊)上的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南京大學的劉志偉博士和蘇州大學的黃茉莉。

  得了「夜食症」還有得治嗎?

  藥先別指望,還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吧

  吃夜宵的人很多,但不能輕易說「基因突變」

  徐教授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實際上,真正在生活中得夜食症的人並不多。不過,也有很多的正常人因為夜生活豐富或者工作壓力大,而把吃夜宵當成習慣。

  徐瓔認為,即使你患了這「夜食病」,也不能輕易下結論,是因為你的基因突變了。

  對付夜食的辦法是「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PER1小鼠的實驗,至少提示了我們,生物鐘能夠控制飲食的習慣。「雖然知道了基因突變的點,在理論上,我們可以說有可能通過調節基因的點的方式去控制飲食,但想要研發出針對性的調控藥物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徐瓔如是說:「不過,調控藥物也並非是唯一的方法。其實,研究生物鐘的科學家們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這是因為生物鐘也可以通過人為的活動來調節。」

  在地球上,人體生物鐘的周期是24小時左右,與地球自轉時間相同。但具體到每個人,不會都是像原子鐘那樣精準的24小時,而是根據個人情況不同重新加以設定的24小時。這種設定會受到外界的影響。比如通過光線的調控,或者是深夜「上班」族,長期以往就有可能出現生物鐘紊亂。

  儘量好好睡覺好好吃飯 能重新設定你的生物鐘

  不過,人體自身也能對環境進行適應調控。

  如到美國、歐洲出差就會出現時差,這種時差的調整就是人體一種自我調節。因此在飛機上,就會通過調整飲食供應的時間來幫助你調節時差。比如,本該是平時睡覺的時間,卻給你來一份正點的正餐。

  對此,徐瓔的解釋是「這些例子說明良好的睡眠習慣,或者有規律地吃飯,都會對人體的生物鐘起一個重新設定的作用。生物鐘能夠控制人體20%以上的基因表達。因此,有規律的生物鐘,毫無疑問會讓你更健康。」

  看來,「夜食症」患者們,所需要的還是強大內心,「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徐瓔教授簡歷

  徐瓔,女,博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62年出生於江蘇蘇州,1994年赴日留學。1997年獲日本琦玉醫科大學病理學博士學位,2001年獲東京大學醫學部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2001-2003年出任日本YS新技術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3-200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部門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2006年回國,現為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教授。先後在Nature、Cell、JCB、PNAS、EMBO J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news.sohu.com false 新華報業網-揚子晚報 http://epaper.yzwb.net/html_t/2014-06/04/content_161834.htm?div=-1 report 2990 夜深了,躺在床上卻餓得要命,海吃一頓之後,在懺悔中摸著「遊泳圈」睡覺……你是不是覺得說的就是自己?科學家告訴你:這不怪你的嘴,可能是

相關焦點

  • 正確認識兒童多動症
    專家認為,神經生物學的假設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女孩子的多動症發病率相對較低:女孩不同於男孩,她們能夠製造更多的多巴胺受體,正是這種受體使她們相對受到了保護。 還需要注意的是,多動症女孩表現出來的症狀不同於男孩,不像男孩那麼吵鬧,症狀更加隱秘,注意力不足可能在其諸多症狀中排第一位。但是也有極端「運動功能障礙」的女孩。
  • 從無藥可醫到可治可控
    從1981年第一例愛滋病病例被報告,到今天愛滋病已從「世界絕症」變成慢性病,實現從無藥可醫到可治可控。記者整理愛滋病近40年防治發展歷程發現,藥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愛滋病的治療藥物已達30餘種。
  • 多動症年少不治,長大後易犯罪?專家闢謠
    多動症年少不治,長大後易犯罪?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專家告訴記者,約50%-60%較重症患兒的症狀會持續到成年甚至終身。多動症不能和犯罪畫上等號,但成年後的一些「壞毛病」也許就是從兒童期的多動症遷延而來的。
  • 無藥可治的老年痴呆,迎來藥物的2期試驗?
    無藥可治的老年痴呆,迎來藥物的2期試驗?並且,阿爾茨海默氏症引起的痴呆症是最常見的痴呆症,佔所有病例的60%至80%。目前,全世界有超過5000萬人患有痴呆症,而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近1.52億。與此同時,全世界每年診斷出1000萬新發痴呆症病例,這意味著,每3秒鐘就會新增一個病例,這使社會和家庭的醫療負擔顯著增加。
  • 再生腦細胞 或可治帕金森症
    (原標題:再生腦細胞 或可治帕金森症)
  • 神經官能症用什麼藥治療?谷維素可以治嗎?
    神經官能症用什麼藥治療?神經官能症首先要判斷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如果患者僅僅是神經官能症,並沒有出現廣泛性焦慮狀態,症狀僅僅會表現為失眠,認為睡眠困難,入睡時會有強迫性思維,早醒、睡眠不靈等。另外,患者在白天會出現勞累的感覺,總是感覺疲乏或睏倦。
  • 專家:治白內障只能手術
    專家:治白內障只能靠手術澎湃新聞記者 包雨朦 來源:澎湃新聞白內障眼藥水莎普愛思遭遇質疑的白內障眼藥水莎普愛思(通用名:苄達賴氨酸滴眼液),12月5日獲得了監管部門「未發現滴眼液抽驗不合格」的表態,但這尚未平息人們對該藥療效的質疑。
  • 農村老人常說「壁虎有毒,咬了無藥可治」,這是真的嗎?
    農村老人說「壁虎有毒,咬了無藥可治」,這是真的嗎?
  • 人病了有藥可醫,心病了無藥可治
    人病了,有藥可醫。心病了,無藥可治。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這句話每天都在說,但總有人不信。孟某某以尋釁滋事被處以行政拘留15日的頂格處理,正應了那四個字「咎由自取」。網上造謠的成本低、收益高、風險小,有人為獲取名利、尋求刺激,不斷挑戰道德底線。
  • 可治3種病,健康須知
    泡水加3物,可治3種病,健康須知,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蒲公英葉子泡水——側重消毒
  • 樹木傳奇|餘甘子:天然藥食保健丸
    推薦詞 餘甘子為藥食同源植物,因其果實富含17種人體所需胺基酸和沒食子酸、維生素、類黃酮等活性物質,具有抗腫瘤、抗衰老、治療糖尿病、抗菌消炎等神奇功效,被收入《雲南省藥品標準》《藏藥標準》及《中國藥典》。
  • 神藥自稱能治40種病,被指傳銷年銷破億,實為消毒產品
    據健康時報不完全統計,「益掌通」能治神經性頭痛、感冒發燒、哮喘、牛皮癬、骨性關節炎、四肢麻木、腱鞘炎、老寒腿、牙疼、腰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不下40種病。如此奇效的產品,卻並不是藥。益掌通的批准文號為「粵衛消證字(2017)-01-第8003號」,屬於消毒產品,不能代替藥物用於治療疾病。
  • 基因檢測+靶向治療,對抗這種曾經無藥可治的癌症
    GIST發病率不高,卻十分棘手,曾經一度無藥可治,唯一治療手段是手術,並且患者預後不理想。中國專家共識、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等均推薦對GIST進行基因檢測,主要為c-Kit、PDGFRA這兩種基因。與之相對應的是,檢測結果為陽性者可使用替尼類藥物治療。伊馬替尼等一、二線治療失敗後,依舊有三線藥物可選。
  • 比癌症還要殘忍,漸凍症真的無藥可醫嗎?治療方法有1點突破
    漸凍症會使運動神經元逐漸受到損害,導致肌肉無力、僵硬、就像是人被「凍住」一樣。漸凍症的具體症狀主要有以下這些。2、漸凍症有哪些症狀?漸凍症的首發症狀通常是一條腿、一隻手、面部或者舌頭無力,無力症狀逐漸蔓延到雙臂和雙腿。
  • 控制血糖的方法 八種方法學會自我調節
    2、多食蔬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從飲食上去改變還要對實用一些蔬菜來進行有效的緩解血糖,生薑能夠緩解血糖升高,促進脂肪細胞增多,脂肪細胞則可吸入血液中的葡萄糖成分,從而起到降低血糖值的效果。胡蘿蔔有降血壓、降血糖、消炎和抗過敏的作用。芹菜有散瘀、消腫、解毒、降血糖、降血壓的功能;蘑菇安神、降血壓、降血糖、開胃,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宜多食用。冬瓜能治糖尿病消腫。
  • 聽說患白內障「無藥可治」,是真的嗎?
    聽說患白內障「無藥可治」,是真的嗎?來源:藥智網|廖玉霞「白內障,看不清,xx愛思滴眼睛」、「模糊滴、重影滴、黑影滴」「明亮眼睛,幸福晚年。」對於老年群體而言,這款眼藥產品的廣告詞並不陌生。對於白內障患者而言,恐怕更是熟悉。
  • 愛滋少年服藥一年病毒數量仍上萬,恐將無藥可治
    最後,醫生警告阿良,如果你再缺乏服藥依從性,你將無藥可治。 一、什麼叫依從性 藥物依從性,就是指病人接受、同意並正確地執行治療方案,這包括準確的服藥時間、劑量和複診時間,以及遵守個別藥物的飲食限制等。】
  • 案例丨國內宣布無藥可治,但其實藥並不是關鍵,會用藥的醫生才是關鍵!
    住院部會診室裡,專家醫生坐成一排,似乎像是在宣判。綜合意見為胸腺癌晚期,不建議手術,建議:化療+放療。我問這樣的治療方案會好嗎?醫生的回答是「只能看運氣!」。為了用藥精準,醫院專門做了腫瘤基因檢測。我無法接受全家人都無法接受,我甚至感到自責!我不是一個好媽媽......丈夫公司的同事隨口說了句,現在流行海外醫療既然中國看不好的病去國外看看吧。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 王曉嫁教授:腫瘤放化療相關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規範化管理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放化療引起的最常見的血液學毒性:25%~40%化療初治患者會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超過60%患者化療延遲和減量首要原因是中性粒細胞減少;劑量改變患者中有超過60%再次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
  • 巧用大薊可治療5種病
    其味甘苦,性涼,有涼血、止血,祛淤消腫的效能,臨床上用來治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癰腫瘡毒等症。藥理研究發現,大薊有一定的調節血脂、降低血壓作用;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還有通便瀉下功能。現代多用來治療高血壓、結膜炎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