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佛大學團隊實現大規模單細胞水平的線粒體DNA基因分型
來源:小柯生命
美國哈佛大學Vijay G. Sankaran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大規模平行單細胞線粒體DNA基因分型和染色質分析方法。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12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
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基於高通量液滴的線粒體單細胞測定法,用於轉座酶可及染色質測序(scATAC-seq),該方法結合了數千個單細胞中的高可信度線粒體DNA(mtDNA)突變以及其伴隨的高質量的染色質可及性測序。
閱讀連結:
2,Sci Adv | 線粒體錯誤受損蛋白聚集的調節機制
來源:BioArt
很多老年病,例如心血管類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都和線粒體功能缺失相關。而造成其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線粒體蛋白由於衰老的氧化壓力或因線粒體基因突變進而受損或錯誤摺疊。此外,近期的多項研究表明,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構成病理性聚集物的非線粒體蛋白也能在線粒體內積累,並且影響線粒體的正常功能。
8月5日,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Rong Li教授實驗室在Science Advance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Solid-phase inclusion as a mechanism for regulating unfolded proteins in the mitochondrial matrix 的研究 。該研究發現在線粒體內過度積累的不穩定蛋白聚集成一類新的結構體,被命名為Deposits of Unfolded Mitochondrial Proteins (DUMP);DUMP聚集了很多參與三羧酸循環的蛋白,而三羧酸循環功能衰退正是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特徵。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在細胞中添加Alpha-ketoglutarate(AKG)能夠緩解由於加速DUMP形成而引起的線粒體和細胞生長缺陷。
閱讀連結:
4,《細胞》子刊新突破:開發出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
來源:小柯生命
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Joshua D. Rabinowitz、Sheng Hui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8月12日,《細胞—代謝》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開發了同位素示蹤、質譜和數學分析方法,以確定循環養分的直接來源、它們的相互轉化率以及最終對TCA循環代謝的組織特異性貢獻。使用15種營養物示蹤劑進行的實驗使高碳水化合物或生酮飲食的飼餵和禁食小鼠能夠廣泛地利用循環代謝周期和組織的TCA輸入。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循環碳通量由兩個主要循環攜帶:葡萄糖-乳酸和甘油三酸酯-甘油-脂肪酸。當相關營養物質的飲食含量低時,通過這些途徑的零星循環就會凸顯,從而使內部代謝活動對食物的選擇具有穩健性。
閱讀連結:
5,皮質下灰質體積與氯胺酮抗抑鬱作用的關係
來源:中華精神科雜誌
氯胺酮是一種非選擇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拮抗劑,已經被證實具有快速強效的抗抑鬱作用。抑鬱症患者腦結構改變主要定位於與情感加工有關的邊緣-紋狀體-皮質-丘腦神經環路。皮質下灰質結構如海馬、杏仁核、丘腦、紋狀體等與情緒症狀密切相關。既往研究報導抑鬱症患者存在丘腦、海馬、杏仁核等腦區體積減小,尾狀核、殼核活動降低及丘腦活動增強的異常改變。
氯胺酮抗抑鬱作用也被認為與皮質下灰質結構有關。本文通過對氯胺酮靜脈注射治療的抑鬱症患者進行研究,探討氯胺酮治療前皮質下灰質體積與氯胺酮抗抑鬱作用的關係。研究分析了6次氯胺酮靜脈注射治療的抑鬱症患者皮質下灰質體積與氯胺酮抗抑鬱療效的關係,結果顯示難治性抑鬱症患者治療前右側丘腦體積越大,氯胺酮抗抑鬱療效越好。該結果對於進一步探索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及明確療效預測標記物可能有一定參考作用。
閱讀連結:
6,PLoS Genet:科學家在味蕾中發現一種新型的味覺細胞
來源:轉化醫學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法羅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口腔中發現了一組新型的負責多任務的味覺細胞。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工程化修飾的小鼠模型進行研究,來調查其如何利用特殊的信號通路將味覺信息傳遞到大腦中,研究者發現了一種此前未知的III型細胞,其具有廣泛的反應性,能通過單一的信號通路來檢測酸味,並通過利用另一種信號通路來檢測甜味和苦味和鮮味。
閱讀連結:
7,復旦大學最新研究:每晚睡6-7小時可預防痴呆,10點睡效果最好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攜手青島大學青島市立醫院神經內科譚蘭教授團隊,歷時3年,在近千人的大型臨床隊列研究中發現:白天經常犯困、夜間睡眠不足或睡眠過多均可增加認知障礙發生風險,而每晚睡6個小時~7個小時可降低認知障礙發生風險,每晚10點入睡效果最好。如果夜間睡眠時間少於4個小時或超過10個小時,認知障礙發生風險將會顯著升高。
相關研究結果近日以:Sleep characteristics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biomarker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 in cognitively intact older adults: The CABLE study 為題發表在 Alzheimer&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復旦大學最新研究:每晚睡6-7小時可預防痴呆,10點睡效果最好
8,FDA批准羅氏創新IL-6抑制劑上市,治療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
來源:藥明康德
日前,羅氏(Roche)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宣布,美國FDA已批准Enspryng(satralizumab-mwge)上市,治療AQP4抗體陽性的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NMOSD)成人患者。今年6月,Enspryng在日本首次獲批上市。羅氏也已經向中國遞交了這款新藥的上市申請,並已被納入擬優先申請名單,有望加速這款創新療法在中國的獲批上市。
NMOSD是一種罕見的失能性中樞神經系統(CNS)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球範圍內影響著多達數十萬人,常被誤診為多發性硬化,主要損害視神經和脊髓,導致失明、肌無力和癱瘓。Enspryng是唯一一款獲批治療NMOSD的白細胞介素-6(IL-6)單抗藥物,IL-6信號通路在NMOSD導致的相關炎症中發揮關鍵作用。
閱讀連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