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一種新型味覺細胞

2020-08-18 brainnews

1,哈佛大學團隊實現大規模單細胞水平的線粒體DNA基因分型

來源:小柯生命

美國哈佛大學Vijay G. Sankaran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大規模平行單細胞線粒體DNA基因分型和染色質分析方法。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12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

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基於高通量液滴的線粒體單細胞測定法,用於轉座酶可及染色質測序(scATAC-seq),該方法結合了數千個單細胞中的高可信度線粒體DNA(mtDNA)突變以及其伴隨的高質量的染色質可及性測序。

閱讀連結:


2,Sci Adv | 線粒體錯誤受損蛋白聚集的調節機制

來源:BioArt

很多老年病,例如心血管類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都和線粒體功能缺失相關。而造成其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線粒體蛋白由於衰老的氧化壓力或因線粒體基因突變進而受損或錯誤摺疊。此外,近期的多項研究表明,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構成病理性聚集物的非線粒體蛋白也能在線粒體內積累,並且影響線粒體的正常功能。

8月5日,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Rong Li教授實驗室在Science Advance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Solid-phase inclusion as a mechanism for regulating unfolded proteins in the mitochondrial matrix 的研究 。該研究發現在線粒體內過度積累的不穩定蛋白聚集成一類新的結構體,被命名為Deposits of Unfolded Mitochondrial Proteins (DUMP);DUMP聚集了很多參與三羧酸循環的蛋白,而三羧酸循環功能衰退正是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特徵。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在細胞中添加Alpha-ketoglutarate(AKG)能夠緩解由於加速DUMP形成而引起的線粒體和細胞生長缺陷。

閱讀連結:


4,《細胞》子刊新突破:開發出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

來源:小柯生命

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Joshua D. Rabinowitz、Sheng Hui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8月12日,《細胞—代謝》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開發了同位素示蹤、質譜和數學分析方法,以確定循環養分的直接來源、它們的相互轉化率以及最終對TCA循環代謝的組織特異性貢獻。使用15種營養物示蹤劑進行的實驗使高碳水化合物或生酮飲食的飼餵和禁食小鼠能夠廣泛地利用循環代謝周期和組織的TCA輸入。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循環碳通量由兩個主要循環攜帶:葡萄糖-乳酸和甘油三酸酯-甘油-脂肪酸。當相關營養物質的飲食含量低時,通過這些途徑的零星循環就會凸顯,從而使內部代謝活動對食物的選擇具有穩健性。

閱讀連結:


5,皮質下灰質體積與氯胺酮抗抑鬱作用的關係

來源:中華精神科雜誌

氯胺酮是一種非選擇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拮抗劑,已經被證實具有快速強效的抗抑鬱作用。抑鬱症患者腦結構改變主要定位於與情感加工有關的邊緣-紋狀體-皮質-丘腦神經環路。皮質下灰質結構如海馬、杏仁核、丘腦、紋狀體等與情緒症狀密切相關。既往研究報導抑鬱症患者存在丘腦、海馬、杏仁核等腦區體積減小,尾狀核、殼核活動降低及丘腦活動增強的異常改變。

氯胺酮抗抑鬱作用也被認為與皮質下灰質結構有關。本文通過對氯胺酮靜脈注射治療的抑鬱症患者進行研究,探討氯胺酮治療前皮質下灰質體積與氯胺酮抗抑鬱作用的關係。研究分析了6次氯胺酮靜脈注射治療的抑鬱症患者皮質下灰質體積與氯胺酮抗抑鬱療效的關係,結果顯示難治性抑鬱症患者治療前右側丘腦體積越大,氯胺酮抗抑鬱療效越好。該結果對於進一步探索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及明確療效預測標記物可能有一定參考作用。

閱讀連結:


6,PLoS Genet:科學家在味蕾中發現一種新型的味覺細胞

來源:轉化醫學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法羅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口腔中發現了一組新型的負責多任務的味覺細胞。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工程化修飾的小鼠模型進行研究,來調查其如何利用特殊的信號通路將味覺信息傳遞到大腦中,研究者發現了一種此前未知的III型細胞,其具有廣泛的反應性,能通過單一的信號通路來檢測酸味,並通過利用另一種信號通路來檢測甜味和苦味和鮮味。

閱讀連結:


7,復旦大學最新研究:每晚睡6-7小時可預防痴呆,10點睡效果最好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攜手青島大學青島市立醫院神經內科譚蘭教授團隊,歷時3年,在近千人的大型臨床隊列研究中發現:白天經常犯困、夜間睡眠不足或睡眠過多均可增加認知障礙發生風險,而每晚睡6個小時~7個小時可降低認知障礙發生風險,每晚10點入睡效果最好。如果夜間睡眠時間少於4個小時或超過10個小時,認知障礙發生風險將會顯著升高。

相關研究結果近日以:Sleep characteristics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biomarker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 in cognitively intact older adults: The CABLE study 為題發表在 Alzheimer&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復旦大學最新研究:每晚睡6-7小時可預防痴呆,10點睡效果最好


8,FDA批准羅氏創新IL-6抑制劑上市,治療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

來源:藥明康德

日前,羅氏(Roche)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宣布,美國FDA已批准Enspryng(satralizumab-mwge)上市,治療AQP4抗體陽性的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NMOSD)成人患者。今年6月,Enspryng在日本首次獲批上市。羅氏也已經向中國遞交了這款新藥的上市申請,並已被納入擬優先申請名單,有望加速這款創新療法在中國的獲批上市。

NMOSD是一種罕見的失能性中樞神經系統(CNS)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球範圍內影響著多達數十萬人,常被誤診為多發性硬化,主要損害視神經和脊髓,導致失明、肌無力和癱瘓。Enspryng是唯一一款獲批治療NMOSD的白細胞介素-6(IL-6)單抗藥物,IL-6信號通路在NMOSD導致的相關炎症中發揮關鍵作用。

閱讀連結:


前文閱讀

1,

2,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一種新型味覺細胞
    4,《細胞》子刊新突破:開發出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 來源:小柯生命 Rabinowitz、Sheng Hui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8月12日,《細胞—代謝》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開發了同位素示蹤、質譜和數學分析方法,以確定循環養分的直接來源、它們的相互轉化率以及最終對TCA循環代謝的組織特異性貢獻。
  • 腦科學日報:首次通過大腦活動辨別夢和清醒!下丘腦與營養性肥胖
    1,比利時魯汶大學團隊發現有絲分裂後細胞中的線粒體動態調節神經發生來源:小柯生命有絲分裂後細胞中的線粒體動態調節神經發生,這一成果由比利時魯汶大學Pierre Vanderhaeghen研究小組完成。研究於8月14日發表在《科學》上。研究人員測試並操縱了小鼠和人類皮質神經發生過程中的線粒體動態。
  • 腦科學日報:大腦「看見」不用「眼」;大腦內部狀態如何影響決策
    2,Nature子刊:科學家發現治療「美女病」多發性硬化的關鍵基因來源:生物探索圖註:Gsta4調節OLS線粒體應激和細胞內4-HNE負荷多發性硬化(MS),因多發於女性,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慢性炎症相關的疾病,人體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大腦和脊髓神經時,就會像杜普蕾一樣,出現疲勞、平衡失調和肌肉無力等等症狀。
  • 腦科學日報:人體蛋白質組定量圖譜發布;壓力大,容易骨丟失
    1,Cell | 人體蛋白質組定量圖譜發布——不容小覷的蛋白質組學定量分析技術來源:BioArt圖註:基於TMT 10plex和MS3的質譜定量蛋白質組學工作流程人體蛋白質組學研究存在許多空缺有待填補,而GTEx項目(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 Project)提供的多種組織資源使得利用先進的質譜和定量方法來研究人體組織的多種生物學重複樣本
  • 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方法及產品開發進展
    【摘要】:新冠狀病毒(2019-nCoV)檢測目前只有螢光定量PCR方法和測序方法兩種被認可的方法。測序不具備快速篩查潛力,這裡不做討論。目前國家藥監局審批通過的都是螢光定量PCR的試劑盒。等溫擴增的檢測試劑盒,至少已有兩個單位開發成功,有望近幾天上市。等溫擴增的試劑盒上市後,檢測速度會大幅提升,檢測過程只需要15分鐘左右。
  • 腦科學日報: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的細胞;吃太多糖易患多動症
    1,Nature子刊: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此外,研究人員還確定了具有類似特徵的人類免疫細胞系,可促進神經系統修復。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的是一種新型粒細胞,具有未成熟中性粒細胞的特徵,但具有神經保護和神經再生特性。將這種細胞注射給具有視神經損傷或脊髓神經纖維損傷的小鼠體內,能夠促進神經元存活和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軸突再生。
  • LCModel頻譜定量分析軟體應用
    高強磁場下人腦H-1nmr波譜分析方法  Pelizaeus-Merzbacher病的質子定量MRS-發生髓鞘發育不良和髓鞘減少的證據  早期原發性進行性多發性硬化患者正常灰質和白質代謝物的變化與殘障有關  使用1.5-T質子磁共振波譜穀氨酸量化的個體間可重複性  PS2APP轉基因小鼠額葉皮質的代謝變化,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均受到監測
  • 單細胞質譜分析: 新型「武器」助力生命科學研究 ——訪中國科學...
    該研究中,其開發了能用於複雜樣品的原位質譜分析方法,大幅提高了分析速度。並實現了針對細胞內蛋白質的直接分析,同時通過電生理膜片鉗技術開展了對小鼠腦內單個神經元的功能鑑定與解析。其研發的單細胞質譜分析平臺實現了單個神經元化學成分及代謝物的即時分析,將目前神經細胞成份分析的研究推向了活細胞及單細胞水平。
  • 腦科學日報:可進入大腦的新型藥物遞送顆粒;閉上眼睛提高記憶力
    新型藥物遞送顆粒利用神經遞質作為進入大腦的「護照」!NTs是一種內源性的化學物質,可以促進神經傳遞。值得注意的是,一些NT已經被證明跨越BBB。美國塔夫茨大學Qiaobing Xu等人展示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即使用源自神經遞質(NT)的合成脂質將貨物遞送至大腦。這種方法非常強大,可以使用使用相同的、簡單的納米顆粒設計設計成功遞送三類貨物(即小分子,核酸和蛋白質貨物)。相關成果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上。
  • 腦科學日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和類腦器官的證據
    這項工作首次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hNPCs)和類腦器官(brain organoids)的證據。該研究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衍生的人神經祖細胞,神經球和腦類器官為感染模型,探索新冠病毒在生理相關模型中直接參與中樞神經系統的過程。實驗結果表明,iPSC衍生的神經祖細胞可以有效感染新冠病毒,而同為冠狀病毒的SARS病毒卻不能感染。
  • 腦科學日報:腸道微生物或可防輻射;吸菸與精神問題有什麼關係?
    如何增強藥物的血液循環穩定性和實效腫瘤特異性給藥被認為是納米醫學實現臨床轉化的關鍵挑戰之一。川崎工業振興研究所Sabina Quader和Kazunori Kataoka院士開發了一種超分子激活、腫瘤細胞內(Tex)pH觸發的納米結構,它可以在體循環中維持膠束結構,並通過感知腫瘤的異質性pH以在瘤內逐步釋放藥物。
  • 利用digital PCR開發循環microRNA檢測新方法
    利用digital PCR開發循環microRNA檢測新方法
  • 腦科學日報:人類利用立體嗅覺導航;缺氧不會造成嬰兒腦細胞死亡
    北京腦中心創建最新方法來源:北京腦近日,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的戈鵡平博士實驗室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熊南翔博士團隊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Using arterial–venous analysis to characterize cancer metabolic
  • 尋找腫瘤生長所需的代謝物
    細胞的「拉撒」我們稱之為「代謝物的排放」。在人體細胞內,已知的代謝物有6800多種。我們每天攝入的食物,通過消化系統分解成各種代謝物後,再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通過血液輸送到各個器官,最後再分派到人體的每個細胞中被利用。不需要的代謝物被細胞排放到細胞外,或被其他細胞重新回收利用,或被輸送回血液循環,然後匯集到人體的泌尿等排洩系統,排出體外。人與人之間的飲食習慣差異很大。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這個特徵使我們成為人類,而不是猩猩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於預測結合親和力變化的檢測轉錄因子結合位點(TFBSs)自適應進化的新方法,使他們能夠識別大腦中大量的基因調控區域,這些區域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被選擇。該方法將機器學習模型與實驗數據相結合,實驗數據涉及基因調控中的蛋白質與不同組織中調控序列的結合強度。該研究首次查明人類大腦中基因調控方式的特有適應性變化,得以區分人類和黑猩猩的區別。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CD4+T細胞;科學家發現分娩無痛的「秘訣」
    3,Cell丨大腦中的CD4+T細胞來源:BioArt小膠質細胞是一類大腦駐留的免疫細胞,主要功能是感應固有免疫反應,啟動炎症機制以及進行組織修復。小膠質細胞還在大腦發育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通過顯微鏡技術和單細胞測序技術等方法,發現在健康的小鼠和人類大腦中,存在CD4+T細胞。在CD4+T細胞缺失的情況下,小膠質細胞的發育發生異常,而這一異常可以導致過量神經元突觸形成,從而引發大腦異常。這項工作闡明了CD4+T細胞在大腦發育中的新功能,並且提供了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協同發育,相輔相成的新論據。4,女性福音!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1:45:11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Joshua J. Coon、Jesse G.
  • 腦科學日報|細胞療法可恢復頭部損傷患者的記憶力
    1,《細胞》子刊:二甲雙胍又獲新技能!科學家首次證實,二甲雙胍可提高老化神經幹細胞活力,恢復神經髓鞘再生能力來源:奇點網3,Nat Commun:細胞療法可恢復頭部損傷患者的記憶力來源:生物在線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了一種突破性的細胞療法,可以改善記憶力並預防腦外傷後的癲癇發作。這項研究發表最近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腸道微生物通過皮質醇與腦代謝物「通信」
    據每日科學網站日前報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最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影響人的健康和行為,甚至與自閉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有關,其可通過血液中的皮質醇與腦代謝物「通信」,這一發現提供了一種能解釋自閉症特徵的內在機制。該校神經科學項目博士生奧斯汀·穆德稱,嬰幼兒期間神經代謝物的變化對腦發育影響重大,而腸道細菌、真菌和病毒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 最新授權:一種多物種GC-MS內源性代謝物資料庫及其建立方法專利
    喜報2020年11月17日,由鹿明生物最新研發的發明專利證書《一種多物種GC-MS內源性代謝物資料庫及其建立方法》正式授權。代謝組學發展的關鍵是代謝組學資料庫的發展,正如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依賴GenBank和UniProt中的參考序列來標註基因和蛋白質一樣,代謝組學依賴於代謝組學資料庫來標註代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