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學:天文學起源及天文年表
在他的新天文學(1609年),一項為新的科學概念奠定基礎的革命性工作,克卜勒制定了他的三個法律中的第一個。第一個認為行星描述了一個橢圓,其中太陽是其中一個焦點。第二個表明行星圍繞太陽旋轉,以這種方式,從它們到太陽的一條線總是以相等的時間間隔穿過相同的區域。十年後,克卜勒表明,行星圍繞太陽旋轉的周期的平方與將它與太陽分開的平均距離的立方成正比。
-
為什麼天文學家用AU或pc開測量距離,而不是日常單位?
光從離開太陽表面算起,需大約8分17秒才能到達地球。您能告訴我PC測量單位是什麼,以及它的使用方式和場合嗎? 此外,我想知道,在某些情況下是否一個測量單位比其他測量單位更常用,並且實際上更精確而受到天文學專家的青睞呢。用於測量距離的單位並不重要——只是為了方便。
-
【輕鬆天文學】第3篇 天文的單位
光年可謂是最普及的天文學單位了,也是時常令人疑惑,甚至頻繁引戰的一個單位。一提到光年,網友們就開始激烈的討論,並樂此不疲:光年究竟是時間、空間(距離),還是「時空」單位呢?官方定義是:光在真空中沿直線傳播一年經過的距離。
-
《天文學雜誌》:「旅行者」太空飛行器首次發現太陽大耀斑引發的電子宇宙射線爆發
《天文學雜誌》:「旅行者」太空飛行器首次發現太陽大耀斑引發的電子宇宙射線爆發(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美國科學家宣布首次發現太陽大耀斑引發的電子宇宙射線爆發,該現象是由相關文章發表在《天文學雜誌》(Astronomical Journal)上。最近,兩個「旅行者」號的儀器都記錄到一種早前未知類型的太陽耀斑——因太陽噴發大耀斑所產生的衝擊波而加速的宇宙射線電子的爆發。加速的電子爆發數日後,「旅行者」號儀器接收到了較低能電子引起的等離子波振蕩,又過了一個月,便接收到了衝擊波。
-
天文學是最美麗的「無用」之學 科學人
聯合國所定義的6大自然科學基礎學科,數理化天地生,這6門學科中,我們都能直接給數理化地生找到直接的用途,但天文學呢?真的是用來算命和找對象(誤說到找對象呢,本次活動的主持人Steed老師就是受益於此。這些都需要天文學的知識,來了解太陽的變化,星座的變化,這些都直接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甚至很多古人會利用天文學來研究氣象,比如什麼時候颳風下雨,地震暴雪,雖然很多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科學的,但那時古人相信這是有某種神奇的聯繫的。天文學因為這三個動機而起源,在西方經過古希臘古羅馬到中世紀到阿拉伯到文藝復興,一步一步,天文學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西方科學的樣子。
-
科普:解讀新的行星定義
正於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將就新的行星定義決議草案進行討論和表決。根據這一決議草案提出的定義,目前太陽系有12顆行星,將來這個「陣容」還可能擴大。 美國天文學會發言人史蒂芬·馬蘭博士向新華社記者提供的材料介紹說,新的行星定義包括兩點:一是行星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二是行星的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須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狀呈圓球。一般來說,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裡以上,質量必須在50億億噸以上。
-
何謂天文學?研究天文學有何意義?!
就自然天體而言,通常可由近及遠將其分為三個層次:(1)太陽系中的天體:包括太陽、行星、矮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等。(2)銀河系中的天體:包括恆星、星團、星雲等。(3)在銀河系外還有無數與銀河系相似的河外星系及其所組成的星系團和超星系團等。除了天體之外,天文學也探測和研究處於行星間和星系間的瀰漫物質和各種輻射流以及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電磁場和引力場等。
-
迄今最重要的天文學發現
這是天文學的基本概念。我們意識到太陽是一顆恆星,不是一個神,而且我們並非是宇宙的中心。在1609年,這具有革命性意義,因為這代表著行星到太陽之間的距離隨時間而改變。最後,世界明白了季節和行星運動背後的原因。沒有這些發現,天文學家在嘗試解釋為什麼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會「改變」還有為什麼行星的速度會隨時間改變時,會艱難得多。
-
《自然·天文學》雜誌:首次發現揭開太陽主要秘密的納米耀斑
《自然·天文學》雜誌:首次發現揭開太陽主要秘密的納米耀斑(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參考消息網(編譯/廖思維):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0月6日發表了題為《首次發現揭開太陽主要秘密的納米耀斑報導稱,研究首次證實了納米耀斑的存在,並有助於解釋為何日冕的溫度是太陽表面溫度的數千倍。全文摘編如下:當天體物理學家派屈克·安託林首次在日冕上觀察到微小的噴射狀爆炸時,並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安託林說:「這些圖像讓我感到震驚。直覺告訴我它們很重要,但當時我還無法專心研究它們。
-
徵集令:提出您對行星定義關心的問題 專家解答
天文學大會議通過行星新定義 冥王星降級 事件時間:本次投票將於當地時間14點(北京時間23點),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布拉格大會將舉行投票,就行星的定義及冥王星是否是行星的問題進行表決,其他一些方案也將同時投票表決。
-
《天文學雜誌》:銀河系中大約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是類地行星的家園
《天文學雜誌》:銀河系中大約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是類地行星的家園(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一項新的研究結果已經公布,研究人員研究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大約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是類地球行星的家園。研究人員一直認為,發現地球以外生命的最佳機會是找到與地球相似的行星。尋找與地球相似的行星的最佳途徑是尋找類似太陽的恆星。
-
知道地球距離太陽多遠麼?149597870700米
稍有科普知識的人都知道,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是大約1.5億千米,但對於較真的天文學家們來說,這個「大約」很不舒服,怎麼也得精確到個位數,尤其是它還涉及到「天文單位」(AU)這麼個天文距離定義。
-
天文學的發展簡史是怎樣的?從國內到西方,牛頓力學起到關鍵作用
其實,天文學的發展簡史,早在公元前340年左右,戰國時期,尸佼就給宇宙說下的定義: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意思就是把空間和時間結合在一起就是宇宙在我國古代有三種比較系統的宇宙學說: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淮南子》這三家代表人物依次有張衡,祖衝之,一行,郭守敬西方天文學的發展則是經歷了從地心學說到日心學說,逐漸到宇宙學原理的過程在這些學說的發展過程中牛頓和愛因斯坦對西方天文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天文學是什麼?入門必看!
天文學是一門既古老而又現代的一級學科。它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地發展。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研究和應用曾經是世界領先的,不少有關天文的記載成為現代天文學研究的珍貴資料。但是,在我們現今的基礎教育中,天文學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21世紀將是人類著眼太空的時代,世界科技飛速發展,人類開始開發宇宙太空。
-
角度的起源居然與天文學有關,一起來認識角度吧
古巴比倫人擅長天文學,他們制定角度的靈感,就來源於長期的天文觀測。巴比倫人發現:春秋分日,太陽划過半個周天的軌跡,恰好等於180度,半個太陽直徑,受此啟發,他們定義圓周為360度,平角為180度。角度的符號小圈,最早就是代表太陽。
-
主流天文學界對行星的定義是什麼?
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採納了關於行星的最新定義。IAU表示一個行星必須滿足如下三種條件:1.行星必須繞恆星運行(我們宇宙中的鄰居,太陽)。2.行星必須足夠大,有足夠的重力將其拉入球面。3.行星必須足夠大,得以讓其重力清除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附近的其他相似大小的天體。隨著我們對宇宙認識的不斷深入,所有的討論和爭論會繼續下去。
-
新行星定義擴大太陽系
行星的原始定義是流浪者,來自希臘人,他們看著這些明亮的燈光徘徊在固定恆星的穹蒼中。觀察者在人類歷史的過程中看到了這些旅行者中的九個,最後一個是1930年的冥王星。但是最近發現的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物體,比冥王星還大,形狀相似的圓形,對9的任意限制提出質疑,一些人建議冥王星不值得它的行星地位。現在,國際天文學聯盟(IAU)已經為一個將太陽系擴展到冥王星及其以外的行星制定了一個新的定義,包括所有的12個物體。今年早些時候,由IAU召集的一個特別小組努力建立定義行星的標準。各種提案包括尺寸(質量)和軌道。
-
太陽系新行星定義……蔣世仰
(節選)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蔣世仰在《2007科學發展報告》中撰寫文章指出,在2006年8月13到25日的第27屆大會上,在進行深入討論後經過表決確定了新星定義和相關的矮行星與太陽系小天體的分類與規範。文章根據歷史順序,較系統地介紹這個問題的發展脈絡。
-
天文學革命引導者哥白尼
後來當時高度發展的阿拉伯帝國,融合吸收了託勒密的學說,天文學得以研究和發展。公元1100年,基督教國家發動了十字軍東徵戰爭,這樣古希臘的文明著作又阿拉伯回到了歐洲,天文學演變成了基督教的教義不可挑戰,直到哥白尼的橫空出世。
-
天文學會出臺行星定義決議草案最終版本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4日 20:0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布拉格8月24日電(記者 金晶 孫希有)在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4日上午公布了行星定義決議草案的最終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