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成為學生出國的跳板?施一公用這4字作答,網友:很現實!
作為我國高校中的佼佼者,清華大學一直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但是,根據最近的數據顯示,清華大學畢業生有80%會選擇出國留學,但在學成之後回國學生的比例還不到一半。
無數網民質疑清華大學是否已經成為學生出國甚至移民的「跳板」,才導致我國大量人才外流。清華大學前副校長施一公用4字作答:「安於享樂」。施一公教授為什麼這麼說呢?筆者認為有以下4點原因。
國外可以提供更好的工作機會以及科研環境
許多學生選擇出國留學,有一部分是為了獲得所謂的國外美好生活,也有一部分他們所學習的專業在國內沒有更好的發展餘地,在國外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為了實現自己的職業願景並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許多學生最終選擇留在國外。
國外的科研環境也更加開放,具有開放共享的體系,可以獲取更加豐富的科研資源。而且其他的事少,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術上。
優良的物質條件
國內外薪酬待遇存在差距。我相信,那些為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出國的學生,學成後很少會選擇回國。每個人都希望他們所做的努力能夠帶來更大的回報。
在國外奮鬥的短短幾年中積累的財富很有可能比能在國內奮鬥十年獲得的財富多。這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每個人都嚮往著更幸福丶更富裕的生活,不是嗎?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
社會環境更加寬鬆和自由
外國的社會環境更能容忍個體差異,不需要強迫自己進行改變以迎合社會的認可。生活壓力很小,沒有購房壓力,沒有人催促自己儘快結婚生子,也沒有人會爆料您的隱私。
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從1970年代到1990年代,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中國人民的思想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多年來,國內外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導致這種思維慣性的形成,而國外的「月亮」則相對較圓。儘管中國的生活水平有著日新月異地提高,但仍有很多人認為外國的月亮要比中國的月亮要「圓」,國內不如國外,這種思維已經傳給了我們這一代。
這4點原因是很現實的,這也表明名校的學生更傾向於利己主義。如今,國內外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去國外留學的學生是否回國的問題,不應該與「國家的生存」和「為國家服務」這兩個詞僅僅捆綁在一起,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僅僅是留學生的「個人選擇」罷了,所以我們也沒有任何必要譴責這些學成後留在國外的學生。
國內應該建立一個平臺,來保證歸國留學生能夠有著穩定的工作生活,並投資資金以吸引來自海外的高技能人才回到中國發展。
大家怎麼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