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務部副部長:《三體》或能影響大學考試改革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考試完成後學生如果能看到試卷、教師的評判和教師的評點,這比單純獲得一個考試成績重要得多

  □只教學、沒科研的教師知識領域狹窄、封閉而不開放,所以研究型大學不能有很多單純教學型教師

  □如果試題分享制度普遍存在,未來的題目就不會重複,一本講義教一生的情況在中國也將難以出現

  今年8月23日,世界科幻協會頒發的「雨果獎」揭曉,中國作家劉慈欣的《三體》獲得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中國作家第一次問鼎國際科幻作品最高獎項。《三體》獲獎雖說實至名歸,但並沒有如此重要——這部作品早就讓許多中國讀者感受到生逢其時的幸運:我們竟然親自生活在一個有劉慈欣——當代的凡爾納相伴的時代!

  《三體》中的外星三體人沒有交流器官,其大腦可以把思維向外界顯示出來,實現直接交流,「想」就是「說」,這其實是三體文明在科學範式方面大幅領先地球文明的關鍵之一。當三體人合作進行科研時,彼此的思想交流極為迅速及時,彼此都是知音,他們不需要特別花時間將研究結果寫出來發表在期刊上。一所大學的科研有所突破,整個星球都會迅速理解,不存在專利和技術壁壘等地球才有的概念,也難以掩藏新的發現。

  打個比方,在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一書中,嶽不群等挖空心思爭奪「闢邪劍譜」這門武林秘籍,成為整部小說的主軸。大家忙來忙去衍生出無數愛恨情仇。在三體人那裡,「闢邪劍譜」一旦被發明出來,創新者想一想就會自然地被周圍的人所理解並逐漸掌握,於是三體人武功的創新就會普遍建立在「闢邪劍譜」之上了。

  小班研討課教學我們已經開始向三體人學習了

  在教育層面,三體人的學習進程與地球人有很大不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無法也毋需講授,他只需將教學計劃的傳授內容想一遍,周邊的學生就會大致明白,但之後學生會產生各種各樣不同的問題,於是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一對一的問答和討論在靜默中開始了。為方便討論,這樣的教學課堂人數顯然不能太多。

  而在我們這裡,教師和學生一對一敞開胸懷而無法隱瞞的討論是劍橋、牛津的導師制,是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學生之間的討論和問難被稱為集體學習,也很類似「小班研討課」(seminar)或者醫學院校剛剛試行的「基於問題的教學」(PBL)。

  三體人的考試也會有很大不同。教師和我們一樣,出試題時必須與學生物理隔離開來。學生考試必須在物理隔離的單間一一進行,以避免學生間思維的討論交流。考試完成之後,教師判卷的同時就會與學生見面,教師對學生考卷想一遍,學生在一旁就會迅速明白自己的偏差、錯誤和有待改進之處,同時其思維也可以與教師進一步交流和討論。這在地球的教育制度中稱為「試卷返還制度」。

  由於學生很可能與上一屆學過課程的老生見面有所交流,教師和學生之間對以前的試題和答案也有所詢問和交流,因而學生所面對的課程試題必須是全新題目。學生考完與下一屆學生見面交流,教師的考題和標準又被下一屆學生提前了解,試題被公布了,這在邏輯上意味著教師在考題上必須不斷創新,持續突破舊的學科範式。這個制度在地球稱為「試題公布制度」。

  以上簡單討論,我們就發現了三體文明在科技進步和教育方面的核心秘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制度因為三體人思維的透明自然而然存在,但在地球的教育系統中特別需要我們專門建設。牛津、劍橋的導師制本質非常類似三體人的教育,其效果早已經過了歷史檢驗,僅僅在近代,兩所學校就各有80多位畢業生獲得了諾貝爾獎,這當然增加了我們對三體文明教育本質的理解和信心。

  小班研討課教學也類似三體人的教育。北京大學從2006年開始探索,2012年秋季學期普遍推進,3年間共開設了612個研討小班。當下,僅從清華、北大和川大的綜合改革方案看,小班研討課教學已經成為這些高校本科教育戰略發展的關鍵舉措之一。我們已經開始向三體人學習了。

  我們的高校考試如何像三體人一樣創新躍遷

  在考試改革方面,考試完成以後學生如果能夠看到試卷、看到教師的評判和教師的評點,學生可以就此與教師有所交流,與同學們相互比較,進而生發出與三體人一般極其重要的進步,這比單純獲得一個考試成績要重要得多。

  2007年左右,在本科教育評估過程中,教育部要求審查高校5年內的試卷,這使得試卷返還制度改革面臨障礙。當然,在繼續呼籲教育部從根本上改正之外,我們注意到北京大學和天津大學已經從2015年春季學期開始了試卷返還制度的探索。教師們在考試完畢之後,加快了閱卷速度,判卷更加認真,查卷過程中與學生認真討論,初步實現了改革目的,增加了「復盤」這個嶄新的教學環節。

  要培養出創新的學生,本質上要求教師也不斷創新。教師所出的考試題目,在邏輯上必須與以往所有的考試題不同。與試題庫制度的內在邏輯相反,試題公布制度有利於教師教學的持續改進和對該領域的不斷關注。

  在試題公布制度前提下,學生有機會看到之前若干年的試題,有機會自己先行研究,同時與同學之間展開討論,有機會與現任教師就過去多年的題目進行交流,使其知識基礎已經建立在過去多年試題基礎之上。同時學生會深刻地意識到,未來其將面對的題目會是嶄新試題,這使得其學習自然有了創造性的心理準備。

  有教師會認為,舊的考試題目是有效的,因為很多學生會不斷在舊的考題上犯錯誤,但讓學生不斷犯錯誤顯然不是我們教學的目的。如果我們把試題公布了,學生會認真研究這些試題,就不會繼續在這些問題上犯錯誤了,他們會進步在先。

  文科考試中,在試題不公布的情況下,教師認為出同樣的問答題目也能評判出答題者的優劣。北京大學歷史系曾有前輩教授面試博士生,每年都出同一題目,學生即便知道試題,往往也很難比別人回答得更好。但如果我們坦然公布了試題,學生與學生之間對這樣的題目會有深入討論,教師如果積極參與其間,充分告訴學生自己對這個題目的認識和判斷標準,學生就會使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站在教師肩膀之上,衍生出批判性的視野而向著更高、更深遠的目標前進,這樣才能實現與三體人一樣的創新躍遷。

  試題公布制度要求教師不斷能出新的試題,這個要求極高,教師需要關注前沿,參與科研,同時努力將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只教學、沒有科研的教師很難適應這樣的要求,因為其知識領域是狹窄、封閉而不開放的,這就是研究型大學不能有很多單純教學型教師的根本原因。這樣的要求雖然是創新的內在要求,但在現實中會給老師增加很大工作量。期待教師們作為學術共同體自發提出這樣的自我約束和自加重負的要求顯然不合常理,也十分困難,因此我們需要外在的促進和激勵。

  行政方面的促進可以來自教育部。在經過認真研究後,教育部應該將教育評估中的試卷保存制度更改為「試卷返還」和「試題公布制度」。試卷公布後,評估專家僅僅從試卷就可以看出教育質量的高低了。有些高校更應該建立內外結合的試題審閱委員會,在考試之前審定教師的試題。當然,試行需要緩慢地推進,對於先全面完整公布試題的教師,對於這些勇於先吃螃蟹的教師,教育部、高校和全社會都要予以獎勵。

  點燃中國「技術爆炸」的導火索先從學習三體人的分享精神開始

  另外的促進來自我們的學生。在共享經濟和「網際網路+」的時代,同學們在考完一門課程之後,可以經由自己的回憶把題目回想起來,與同學們彼此討論,完善試題細節,相互分享和研究這樣的題目,努力尋找機會和教師討論自己的見解。之後,以網際網路為平臺,與本校下一屆(還有外校)的同學們分享這份試題。在積累了人品之後,你也有可能找到上一屆老生對他們當下課程試題的分享,你可以在下一學期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提前研究,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與任課教師探討這些題目,這是自我學習進步的關鍵,你將會站在過去教師的肩膀之上了!如果教師們繼續偷懶使用舊的試題,那麼很好,你可以坦然取得高分,並在網上批判一下這類教師的態度和水平。如果知道試題分享制度普遍存在,未來的題目就不會重複,一本講義教一生的情況在中國也將難以出現,這是邏輯(三體中一個重要的主人公名為羅輯)的力量!

  我們注意到,基於網際網路的試題分享已經發生了,雖是星星之火,但顯然可以燎原。在北京大學的BBS上,我們能找到學生分享的多門課程試題,其中包括2015年6月同學們分享的《原子物理》課程的試題,這份由北大天文系徐仁新教授出的試題其水平能否經得起同行和學生的考驗呢?我們先分享一下:

  1.電子在桌面上方不能靜止,會「漂浮」,估計漂浮高度。(沒別的條件)

  2.四塊黑體板,左邊穩定100度,右邊穩定10度,求中間兩塊板的溫度和板間能流。(熱學題)

  3.課件上關於中微子震蕩的推導和補充題原題,求電子中微子顯著震蕩為\mu中微子的距離。

  4.H的同位素的BalmerH\alpha譜線和H的有微小波長差,計算H的同位素的質量與質子的質量比。

  5.求Ar,K,Ca,Fe的電子組態和原子態。

  6.Na的2P3/2躍遷到2S1/2在弱磁場下可以產生幾條譜線。

  7.估計一杯水的分子數、原子數、核數、氫聚變成氦釋放的能量。

  8.闡述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粒子數目種類、相互作用,如何利用標準模型理解大自然)

  好吧。在教育部的改革進程尚不能由我們掌握之前,讓我們先開始分享試題吧!要以更加認真的態度分享和研究這些試題,基於網際網路普遍地分享吧!期待如可汗學院一般認真的組織者和整理者!誰也不能阻擋我們。邏輯的力量會有效地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學生們將是最先和最直接的受益者,這在知識論層面會成為萬眾創新的基礎,成為點燃中國「技術爆炸」的導火索。

  (作者盧曉東 為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

相關焦點

  • 北大嘗試開放式課堂
    推倒圍牆辦教育  開辦暑期學校,是北大嘗試開放式課堂的一個創舉,在全國高校界也是第一次。北大教務部副部長盧曉東認為,暑期學校是北京大學為社會提供知識服務的新嘗試。他說,通常認為,大學牆內是學校、牆外是社會,把二者分得過於清楚,其實,學校與社會之間是很融洽的,高校教育也要向牆外延伸,北大教授的知識、觀點也有必要講給市民聽。
  • 名校大學肄業生轉學自考 合格可申請畢業
    記者日前從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獲悉,6名普通高校肄業生參加了北京市今年10月舉行的自學考試。這是自學考試與普通高等教育銜接試點以來,參加自考的第一批高校肄業生。  6名肄業生中,一名來自北京大學法學院,兩年前他還在大學時,開公司心有旁顧荒廢了學業,一門專業課考試沒有通過,重修之後考試仍沒達到合格,成為肄業生。
  • 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訪問北京大學
    9月25日下午,美國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訪問北京大學,並與北大師生座談交流。王小凡圍繞世界一流大學的人才評價與機構評估這一主題,分享了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和他的個人體會。交流會開始前,郝平會見了王小凡。副校長龔旗煌等陪同會見。
  • 北大今起進入期末考試周……【北大發布(1.4-1.10)】
    北大今起進入期末考試周……【北大發布(1.4-1.10)】 2021-01-11 0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學教育,北大教授強世功和「北大屠戶」陸步軒如是說
    上大學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按理來說已經沒有什麼討論的必要,因為答案很明顯:上大學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學歷學位,不是拿到一塊就業的敲門磚,而是大開眼界,從此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法學院教授強世功說:「大學的質量也許不在於校園本身,而是因為這裡的人。」這句話跟那句「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 強世功:構築心靈生態,養成大學人格
    《北大師說(第二季)》重磅上線,邀你一起傾聽大師之聲。 強世功: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 在世俗生活中堅守法制 在嚴法鐵律中找尋溫度 治理社會也教育人心 認清生活仍熱愛生活 《北大師說》與你一道 走近強世功,學做北大人
  • 北大古生物學再現「一個人的畢業照」(圖)
    信息時報訊 據《法制晚報》報導,兩年前,因為一張照片,讓大學四年默默無聞的北京大學古生物學本科生薛逸凡成為「網紅」,今年則輪到她的師弟安永睿。昨天上午,北大古生物學本科生安永睿畢業,作為2016年該專業唯一畢業生,他的畢業照仍是一個人。
  • 2015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北大學生有權參與高校管理
    2015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北大學生有權參與高校管理由國家公務員考試網高分經驗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15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北大,國家公務員考試高分經驗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改革開放40年與我的「考試人生」
    改革開放40年——1978:讓現實告訴未來在我的人生中,有三段關乎「學歷」的考試影響了我整個人生。它們穿越「文革」和改革開放年代,無不映射著時代的光暈和色彩。現如今幾乎每人都在經歷形形色色的考試:或為升學,或為求職,或為晉升,或為出國深造,或僅僅為興趣愛好。隨之而來的,有失落也有幸運,而我都經歷過。從影響人生程度看,其中三段關乎「學歷」的考試尤為緊要。它們穿越「文革」和改革開放年代,背後的故事浮現著獨特甚至「另類」,卻又無不映射著時代的光暈和色彩。
  • 閔維方在央視《對話》談北大人事改革
    就是說我自己有一個朋友是北大的博士畢業生,那麼他非常地優秀,據我認為的話。但是咱們規定的是就是說不允許近親繁殖,那麼在現在這種情況下,我想問的是如果說他的教授認為他是非常地優秀。就您來說,您是認為他是應該留下?還是不應該留下?如果說他留下,那麼說就會打破這個原則,也就是說影響到咱們這個改革。如果說你們不讓他留下,會造成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才的流失,跟您的一個改革的初衷有所違背。
  • 山西大學再引強援,近期第二位北大教授
    山西大學再引強援,近期第二位北大教授 2020-09-01 2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教務部(處)長聯席會在中國農業大學召開
    11月20日,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教務部(處)長聯席會在中國農業大學涿州教學實驗場(農業科技園)召開。副校長兼本科生院院長林萬龍、北京理工大學教務部部長慄蘋、中央音樂學院教務處處長湯瓊、中央美術學院教務處處長孫韜、中央戲劇學院教務處處長蔣瑛、中央民族大學教務處處長馮金朝、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李向前、延安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董慶來、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院培養處處長何志巍等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成員單位領導出席會議。會議由慄蘋主持。
  • 中國新聞網:北大浙大川大西南交大四大名校校長眼中的好大學
    >「就像醫院把病人治好就是好醫院一樣,好大學也應該是能培養好學生的大學」,但好學生卻絕不等於能找到工作,或能考高分的學生。>、「最適合自己的」兩個指標放在了前面,「就像醫院把病人治好就是好醫院一樣,好大學也應該是能培養好學生的大學」,但好學生卻絕不等於能找到工作,或能考高分的學生,因此,他也把就業率、學生成績這兩點排在了最後
  • 劍橋大學ENGAA考試改革了!你造嗎?
    在上期推送中我們給大家詳細講述了劍橋新改革後的AHAA,今天給大家說下上次有同學諮詢的劍橋大學ENGAA入學考試。 ENGAA,全稱Engineering Admissions Assessment,工程和化學工程類等專業的申請人需要進行的考試。值得一提的是,今年,ENGAA也改革了。
  • 大學英語四六級今開考 英語能力等級考試如何改革?
    根據教育部考試中心的消息,2019年下半年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將於今日開考,考生可於明年2月查詢成績。近年來,輿論中有關「四六級考試」改革甚至存廢之爭的議論不斷,未來,究竟該如何進行英語能力等級評價,值得關注。
  • 2019年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英語水平考試(PKU-GATE)和小語種考試舉行
    2019年1月5日上午,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英語水平考試(PKU-GATE)和小語種考試在北京大學第一、第三教學樓和北達資源中學共72個考場舉行,考場秩序井然。據統計,共有2982人報名參加本次考試,其中英語2856人,日俄德法四個語種合計126人。
  • 2016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清華北大爭搶優質生源
    2016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清華北大爭搶優質生源由國家公務員考試網高分經驗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16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2016國家公務員考試,國家公務員考試高分經驗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山大北大深度合作快報
    關鍵詞:合作8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彭練矛教授一行來到山西大學,就碳基新材料產業布局相關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深入座談交流。山西大學黨委書記王仰麟,回顧北大山大淵源與深厚友誼,指出——
  • 北大饒毅:謝曉亮的回歸是北京大學理科改革和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
    謝曉亮全職回國前就代表北大出席活動 未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時,北大就開始努力爭取謝曉亮回國發展近日,北京大學饒毅在《知識分子》發表一篇《北大的理科改革》社論文章,其中總結了北京大學20年理科的發展歷程,還披露了最近引爆中國科研圈的哈佛終身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國的細節,謝曉亮是改革開放後大陸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化學家,最初爭取謝曉亮回國的時候,他還沒有當選美國院士,北京大學只是看中了他的學術水平高,年富力強,而且作為從北大附小、附中和北大化學院畢業的學子,謝曉亮工作認真負責,潛力巨大,所以北大多年來多個學院,多個職能部門,幾任領導都在堅持不懈地爭取他,凸顯了北京大學任人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