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傳承和現代開發和諧共存 獨一無二的五糧液老窖池群

2020-12-03 資訊生活早報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長河中,酒和酒類文化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中國很早就有關於酒的記載,《詩經》中「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微我無酒,以敖以遊」的哀愁 ;《尚書·酒誥》中「厥父母慶,自洗腆,致用酒」的端方;《左傳》「王祭不共,無以縮酒」的嚴肅等。這些豐富記載不僅說明中國製酒、釀酒的歷史源遠流長,其來有漸。

不過,由於社會的變遷,今天的酒大都已和過去不同。一是因為釀酒技術的變化,使得大多數現代酒,和先秦時期、甚至較近的明清時代的酒都有著雲泥之差;二是因為釀酒不僅依賴於釀造原料和釀造技藝,還對釀造環境有著嚴格的要求,稍有改變便會導致酒在口味上千差萬別。正是由於這些嚴苛的條件限制,使得酒——特別是蒸餾白酒的釀造傳承,成為一件非常困難之事。因為這不僅涉及技藝的保護傳承,也涉及商業的開發和利用。畢竟,酒的釀造技藝到底有沒有得到良好的保護和完整的傳承,不僅需要專家背書,更需獲得市場和世人的認可。從這個角度來看,五糧液明清古窖池群就具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它不僅被完整保存下來,更得到了後人的精心保護和持續性商業利用,至今仍在源源不斷地產出具有歷史厚重感的瓊漿——五糧液。

歷史上溯到明清的老窖池群

今天,當人們走進位於川南城市宜賓的鼓樓街和長春街時,就能聞到一股濃鬱的酒香。以「長發升」和「利川永」為代表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糧液窖池群及釀酒作坊」,正位於這條離岷江不遠的老街。

據史料記載,「長發升」在清代名為「敘府尹長發升大曲燒房」,民國時期改名「敘府尹長發升大曲作坊」,當時其主要建築結構是一樓一底、縱分三進,臨街九間鋪面,店堂佔五間。一進是分上店堂(二間)、大店堂(三間),其餘是帳房、勾兌間、酒庫。二進的左側是堂屋和居室,右側是16口老窖,縱分三列排列。敞攤壩、釀酒的天鍋、火堂也排列有序。三進是磨粉間、糧櫃、牛欄。臨街門面樓上左側是員工宿舍,右側是倉庫。二進樓上是曲藥房。三進樓上是糧倉。

時過境遷,今天的「長發升」和「利川永」早已不再是舊時的作坊,而是五糧液的501生產車間。雖然在此工作的人早已換了一茬又一茬,但這兩處窖池群和附屬建築依然大體保持當年面貌,整體為明清式磚木結構,有著抬梁及穿鬥式屋架,小青瓦屋面。從保存完好的建築格局之中,人們可以清晰看到清朝及民國時期流行於此地的「前店後坊」「樓上住人,樓下經營」的商貿模式。

除了整體建築之外,「長發升」和 「利川永」最值得人們關注的,自然就是擁有最長可能達600 多年歷史的明清古窖池了。這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並且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地穴式麯酒發酵窖池之一。換言之,在長達6個多世紀時間裡,這些見證了朝代興衰,經歷了種種內憂外患的窖池都從未被破壞,並一直延續使用至今。可以說,這些窖池群及釀酒作坊,不僅是五糧液生產、發展的歷史見證,更是一座見證中國釀酒史、考察中國古代社會生產的寶藏,其意義自不待言。

「陳氏秘方」五糧液數百年的傳承

讓明清時期古窖池完好無損地保存到現代,這已是足夠幸運。不過窖池完好,只是人們能直觀看見的硬體基礎,想要將名酒五糧液完整無缺地得到傳承,還依賴於人們無法直觀看見的軟體基礎——即代代傳承的五糧液釀酒秘方和相關釀造工藝的良好傳承。

今天釀造五糧液的秘方,來自入川「陝幫」陳氏第五代傳人陳三,也就是後世五糧液沿用的「陳氏秘方」。到了清末(1909年),陳氏秘方傳到鄧子均手中。作為中國民營工業的先驅之一,鄧子均將其發揚光大,經營也做得紅紅火火,還曾經漂洋過海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嶄露頭角。晚清舉人楊惠泉在喝過他調整改良釀造後的 「雜糧酒」後,認為「此酒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正式更名為「五糧液」。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不僅從經濟效益考慮,更從保護文化和歷史角度大力保護宜賓的酒坊和「五糧液」。1952年,「長發升」「利川永」「全恆昌」等8家釀酒古作坊合營,成立國營二十四酒廠,即後來的五糧液酒廠。為了保證五糧液秘方能獲得真正的傳承,老紅軍出身的宜賓專員李鵬親自出馬,多次拜訪已經年近耄耋的鄧子均,兩人經常一起喝蓋碗茶聊天,李鵬最終打動了這位秘方傳人,鄧子均答應出任宜賓專賣公司技術指導。

為了照顧好這位老人,專賣公司給鄧子均配備了三輪黃包車每日接送,還每月給他發放工資,平均每月12元(當時作為專員的李鵬月工資也僅三四十元)。奇怪的是,頭三個月這位老人都沒有去領工資,專賣公司以為是他嫌工資少,於是把工資猛增到每月100 元,但老人還沒有要。後來公司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鄧子均是覺得自己並未做什麼實際工作,只是四處走走、說說話而已,不應該要什麼工資。經過專賣公司的反覆工作以及親戚的再三相勸,老人這才去領了工資。

「滴水之恩,自當湧泉相報」,受到黨和政府如此高規格禮遇,鄧子均老人十分感動。他不顧年邁體弱,每天往返奔波在各個車間,指導五糧液生產,還將自己所掌握的釀造工藝、技術傾囊相授,悉心指導,使得成酒質量不斷提高。在黨和政府的感召下, 同時也是為了讓凝結了畢生心血的五糧液能完美傳承下去,鄧子均毅然決定打破祖訓,將陳氏傳承了幾百年的秘方獻出。當時,他將一個黃綢包裹的「陳氏秘方」鄭重地遞到李鵬手中, 含淚激動地說 :「這方子,以往都是在暗室中秘密相授,而今我就是要在大白天,讓它好好地見見陽光!」

正是因為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也正是因為鄧子均老人深明大義,才使得這個寶貴的非物質文物——「陳氏秘方」獲得了傳承,不至於像中國過去那些眾多的民間發明創造一般,被無情地忽略埋沒,湮滅在歷史之間。

保護傳統與現代開發和諧共存

老窖池和傳承數百年的釀酒秘方及工藝,使得今天的人們還能和古人一樣,品嘗同樣風味的名酒——五糧液。不過,想讓這數百年的窖池持續釀出好酒,僅精心保護還不夠,還必須受到合理的可持續性開發。這才是讓五糧液和它的窖池群在今天也得到良好傳承,並且發揚光大的最好方法。

「白酒的釀製是一項生物工程。」在中國釀酒大師、五糧液股份公司副總經理趙東看來,釀酒的關鍵是微生物,香氣實際上是微生物新陳代謝的產物,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決定了酒香的不同。這也正是五糧液老窖的最珍貴之處 :對五糧液這種地穴式麯酒發酵生產的白酒來說,當人們按傳承下來的秘方製成的酒糟發酵時,由於窖泥整體由弱酸性黃泥黏土製成,含有鐵、磷、鎳、鈷等多種元素,發酵中會產生種類繁多的微生物菌落和香味物質。這些微生物菌落和香味物質會慢慢地向泥窖深處滲透,變成豐富的天然香源,窖齡越長,微生物菌落和香味物質越多,酒香越濃,這正是五糧液濃香天下的奧秘。特別是老窖,窖泥中起固化作用的鎳和起催化作用的鈷含量豐富,再經過數百年的滋潤,泥土已狀如腐乳,五顏六色,裡面富含各種總酸、總酯、腐殖質及微生物。據勘測,每克老窖泥中有超過3000 億個微生物,形成一個龐大的微生物群落,正是這些多達數百種的有益微生物共生共存所形成的網絡,參與窖池發酵,才醞釀出了舉世聞名的五糧液。

對五糧液人來說,保護好老窖池,就是保證名酒五糧液品質。為了保護老窖池,五糧液公司主動投入資金和技術,對「長發升」和「利川永」等老窖池進行了精心保護。為了保證這些老作坊的環境,他們投入資金,儘量不讓整體環境產生大改變。而在作坊內部,管理人員也儘量保持當年的建築材料,除非必要不做任何改動。因為工作人員認為,他們的工作不是在釀酒,而只是幫助微生物維持它們賴以生長和繁衍生態系統,讓它們自然產出真正的五糧液。

直到今天,這些老作坊還完整地保持著幾百年傳下來的傳統 :用於運輸的四川特有的雞公車,車體雖是鋼的,但輪子依然是老的;木製的大酒甑是代代傳承下來老物。分層起糟、續糟、蒸酒到黃泥封窖,所有的步驟都遵循流傳下來的古時工匠人工操作方式——除了蒸酒用的燃料換成天然氣之外,沒有引入任何現代機械。雖然看上去耗費人力,但卻能起到防止破壞老窖,保證酒質量的作用。

據說,美國、日本等國家借用當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試圖培養頂級的「老窖泥」,但至今都沒有成功。因為離開了宜賓得天獨厚的環境,很多釀造有益微生物菌落群,如最適合釀酒過程中醋酸菌、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不能生存。

正是五糧液的匠心傳承,才讓今天的人們能喝到和百年前一脈相承的五糧液,而在這美酒瓊漿中,其實蘊藏著無數人的心血,他們或為保護有形無形的文物文化殫精竭慮,或為五糧液傳承發揚光大而耗費心力。從這種角度來說,五糧液和它的老窖池,傳承的不僅僅是一種酒,更是一種從過去流傳到現在,還將延續到未來的厚重文化。

相關焦點

  • 源起1368的古窖池有話要說
    白酒釀造講究「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須得窖池老」。窖池的好壞直接決定著白酒的品質,它不僅要「老」,還要「不斷代」,也就是窖池要連續使用,窖池微生物生態才不被破壞且功能完好。五糧液擁有窖池3.2萬餘口。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由「長發升」和「利川永」等古傳釀酒作坊組成的明初古窖池群,源自1368年,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完好,連續使用至今的地穴式麯酒發酵窖池。
  • 五糧液:用經典致敬改革 廣州煥新出發
    經典五糧液新品發布選擇廣州作為收官之站,就是用經典致敬改革,致敬偉大時代的改革者、奮鬥者、建設者;同時,在改革名城廣州再出發,傳承勇於改革、不斷創新的時代精神,以民族品牌的高度文化自信和品質自信,開拓未來。
  • 五糧液52度價格多少?五糧液真龍酒一瓶多少錢?
    匯聚四時之華,天地之靈,動用明朝679年古窖池,匯聚成這一杯至尊美酒--52度五糧液真龍酒,足見此酒之珍貴。造就百年傳承品質,可謂是一口黃金一口酒,一滴粘唇滿口香。  高粱紅火,包穀金黃,糯米回甜,小麥清香,再配優選大米,合為玉液瓊漿,無人不知曉。
  • 五糧液領銜「2019川酒全國行」收官站:用天賦、文化、奮進書寫川酒...
    本次活動以「奮進新時代川酒釀精彩」為主題,通過舉辦「六朵金花」品鑑會和川酒文化成果展等活動,集中展示了以五糧液為代表的川酒品牌悠久歷史、綠色生態釀造技藝以及高品質價值,推動川酒與以北京為代表的北方白酒消費市場精準對接,構建名酒發展新路徑,加速中國白酒國際化進程。川酒究竟好在哪裡?緣何會從諸多優勢產區中脫穎而出?
  • 杭州市民中心39度五糧液回收聯繫方式
    杭州市民中心39度五糧液回收聯繫方式杭州財運禮品回收是一家專業從事回收冬蟲夏草,煙回收,酒回收,卡類回收,鐵皮楓鬥等高檔禮品的公司。因它不勾兌人工酒精,不添加任何的添加劑,酒中不含乙醛和雜醇油,所以喝後不上頭,適量飲用,有利於身體健康。而勾兌酒由基酒和酒精勾兌後蒸餾而成,用食用酒精兌上食用香精,整過過程受人為控制的環節較多,品質難以掌控。
  • 一杯72度的原漿酒108塊錢,五糧液與宜賓,誰成就了誰
    當我走進五糧液酒廠景區和五糧液文化博覽館,一陣迷人、醉人的酒香令我印象深刻。始建於1988年的五糧液酒文化博覽館,是國內建成最早的酒文化博覽館,主要是中國自古酒文化的歷史演變以及五糧液酒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 2019「川酒全國行」北京收官 五糧液突破千億營收
    王海峰在致辭中指出,天賦川酒,四川獨特的盆地地貌造就了得天獨厚的釀酒環境,不可複製的氣候、土壤、水質、窖池等獨一無二的先天自然優勢便是川酒品質之本。好水釀好酒,川酒的品質,與四川的水質優勢是密不可分的。從雪山奔襲而來的金沙江與岷江在宜賓交匯,一路向東流去,故稱宜賓為「萬裡長江第一城」。釀造五糧液,用的就是萬裡長江起點處的上遊好水。
  •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天堂島嶼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天堂島嶼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天堂島嶼聖克裡斯託瓦爾島上隨處可見自由自在的海獅。這個獨特的天堂島嶼實現了城市與原始棲息地之間的平衡發展,在這個島嶼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景象處處可見。加拉帕戈斯群島動植物物種及其豐富,有「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和陳列室」之稱。 達爾文參觀了群島後,從中得到感悟,為《進化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 產品、文化和估值——從這三個層次理解白酒_鳳凰網
    驀然回首,2008年茅臺、五糧液和1573的一批價還停留在500-600元的量級,而現在茅臺已經2600元左右,五糧液和老窖也已經到了1000元左右。曲是酒之骨,無論是老窖的窖香,五糧液的噴香亦或是劍南春的木香味,頂級濃香品牌的香味差異主要來自製曲的不同、窖池的差異、還有微生物環境。傳統老窖池固態發酵看花摘酒後的原酒,即使不勾兌,存儲3年以上,那都是很好的酒了。
  • 五糧液獨家冠名《上新了·故宮》正在熱播
    11月7日晚20:30,五糧液獨家冠名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三期如約在北京衛視播出,以1.42的收視率再次領跑同類型綜藝節目。 蘇軾不僅是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書法家、畫家,也是大家公認的美食家、建築師、隱藏的「段子手」,現代流行的網絡名詞
  • 五糧液子品牌被檢出酒精度不合格
    對此,有白酒行業營銷專家對記者表示,以五糧液的生產工藝來講應該不會出現此類問題,但是這也是五糧液過度發展子品牌所帶來的問題,"為了開發新領域、拓展新市場、增加收益,五糧液在保證其高端產品的同時,大肆開發子品牌,起初這種策略的確為其帶來了高額的收益,但是毫無節制的開發,就呈現出弊端。"他指出,子品牌大部分為低檔產品,在產品質量把控等方面又不夠嚴格,這就會給五糧液母品牌造成拖累。
  • 中國哈尼族千年農耕文明在現代元素衝擊下傳承
    村裡的很多年輕人卻不願像祖輩那樣固守梯田,他們外出打工,在農忙和節日才趕回來。李正林生活在地處中國西南的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這裡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觀2013年6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哈尼梯田約有1300年開墾和耕作歷史,是以哈尼族為代表的世居民族構建起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構」的和諧生態系統,是農耕文明奇觀,也是「活態」文化遺產。
  • 科普:一些尼安德特人可能與現代人類共存數千年
    新華網東京9月25日電 一項最新考古研究結果顯示,尼安德特人存活的時間可能比原先認為的要長,其中一些成員可能與現代人類共同生存長達數千年之久。    尼安德特人是著名的原始人類,據認為從幾十萬年前就開始生活在歐洲大陸和亞洲一些地區,並於距今約3萬年前滅絕。
  • 五糧液、老窖陷二選...
    前有一線白酒股五糧液被爆在浙江營銷戰區要求浙江經銷商在五糧液和瀘州老窖中「二選一」;後有白酒股龍頭因13.9億捐贈涉嫌違規陷爭議。今日,在經過前期持續上漲後,白酒股逆勢下跌,山西汾酒、ST捨得、瀘州老窖等紛紛大跌。那麼目前來說,白酒股到底有沒有泡沫?
  • 世博會印度國家館:生命之樹下的和諧之城(圖)
    印度館巨大的穹頂由環保材料竹子製成,象徵「萬象和諧」本報記者/侯曉明/趙江在印度人看來,樹是生命的象徵。在上海世博會的印度國家館中,無論是入口處拱形的大門,還是穹頂外部的裝飾,甚至是印度館的徽章上,都隨處可見「生命之樹」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