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預測溫度對果蠅種群死亡率的影響

2020-12-03 科學網

科學家預測溫度對果蠅種群死亡率的影響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4 20:05:35

智利天主教大學生物科學學院Enrico L. Rezende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的最新研究揭示了預測溫度對自然界果蠅種群死亡率的影響和選擇。相關論文於2020年9月4日發表於《科學》。

他們根據耐熱實驗室的測量結果,使用動態模型預測了可變溫度下的死亡率。在不同的變暖條件下,11種果蠅的理論致死溫度與經驗結果幾乎沒有區別。對於野生果蠅而言,根據環境溫度記錄預測的每日死亡率,將在數周或數月內累積,這與自然界中觀察到的季節性波動和種群減少相一致。

他們的模型量化了自然界中由溫度引起的死亡率,這對於研究全球變暖對自然種群的影響至關重要,分析表明,臨界溫度不能可靠地預測死亡率。

據悉,在不久的將來,平均溫度和極端溫度將上升,但是這種變化將如何影響自然種群的死亡率仍不清楚。

附:英文原文

Title: Predicting temperature mortality and selection in natural Drosophila populations

Author: Enrico L. Rezende, Francisco Bozinovic, András Szilágyi, Mauro Santos

Issue&Volume: 2020/09/04

Abstract: Average and extreme temperatures will increase in the near future, but how such shifts will affect mortality in natural populations is still unclear. We used a dynamic model to predict mortality under variable temperatures on the basis of heat tolerance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Theoretical lethal temperatures for 11 Drosophila species under different warming conditions were virtually indistinguishable from empirical results. For Drosophila in the field, daily mortality predicted from ambient temperature records accumulate over weeks or months, consistent with observed seasonal fluctuations and population collapse in nature. Our model quantifies temperature-induced mortality in nature, which is crucial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on natural populations, and analyses highlight that critical temperatures are unreliable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DOI: 10.1126/science.aba9287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8/1242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死亡時間可以預測
    死亡時間是否可以預測?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科學家聲稱,他們通過果蠅實驗發現了一個預示死亡即將到來的「死亡螺旋」階段。成年階段末期與晚年階段的區別在於死亡率。死亡率的增長成年階段的死亡率一年比一年高,這種死亡率的增長並不適用於晚年階段。比如,一位60歲的人死亡的可能性可能比一位50歲的人高得多,但一位90歲的人死亡的可能性卻和一位100歲的人差不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科學家勞倫斯-穆勒解釋說,「死亡率已趨於平穩,即進入平穩期。」
  • PLoS Biol:科學家識別出影響機體壽命的關鍵基因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克萊姆森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果蠅基因組壽命進行了量化變異研究,相關研究結果或為能研究老年人的長壽提供新的見解。;蠅類是自然種群的代表,其非常多樣化,在其種群中共有200多萬種不同變種。
  • 溫度變化影響人死亡率和壽命
    近日,中國疾控中心研究人員發現,溫度變化會對人的死亡率和壽命產生影響。在較為極端的溫度下,人們必須加強防護措施。
  • PLOS Biology|果蠅壽命期的相關的基因
    科學家認為,人類壽命差異的25%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其餘的則取決於環境和生活方式因素。 但是他們還不知道所有有助於長壽的基因。Mackay是人類遺傳學家,他是果蠅模型領域世界領先的專家之一,果蠅是對人類疾病和衰老進行比較分析的出色模型。 大約70%的果蠅基因組具有人類同源基因。Mackay說:「蠅系代表自然種群,並且非常多樣,其中捕獲了超過200萬個變種」。他使用黑腹果蠅遺傳參考組(DGRP)近交系的測序進行了研究。
  • 科學家稱發現生命第四階段「死亡螺旋」:或可預測死亡時間
    摘要:每天數果蠅是件單調枯燥的事,但這項工作能夠取得有意義的發現成果。生物體或許存在可預測的「死亡螺旋」階段。」  克欽格不能確信人類在死亡之前是否經歷他所提出的「退休」階段,但是穆勒認為,人在死亡之前應該經歷一個「死亡螺旋」階段。
  • 「死亡螺旋」或可預測
    雖然死亡無法避免,但一些研究者認為死亡是可以預測的。據英國媒體近日報導,一些研究人員稱,他們在對果蠅的實驗中發現,果蠅每個生命階段都有明顯的區別,據此能昭示死亡的日期。研究者們將之稱為「死亡螺旋」,這是生命的第四階段。
  • 日本科學家利用果蠅探明影響細胞凋亡進程的機制
    日本科學家利用果蠅探明影響細胞凋亡進程的機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7日 11:0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東京8月7日電(記者 錢錚)日本科學家最近利用果蠅探明了一種影響細胞凋亡進程的機制
  • 科學家從果蠅身上找到了答案
    在一項於 12 月 1 日發表在《細胞報告》(Cell Reports)的最新研究論文中,科學家們發現,機械振動更容易誘導果蠅進入睡眠,且在振動過程中的睡眠時間更長。以果蠅作為模型系統來了解潛在神經機制的更多信息,或許能為人類睡眠研究提供更多的幫助。
  • 科學家能預測氣候變化對地表水溫度和生態的影響
    一項突破性的研究將使科學家能夠更好地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湖泊變暖,以及對諸如鮭魚和鱒魚等冷水物種的潛在威脅。由英國生態與水文中心(UKCEH)領導的開拓性研究已經設計出了第一個全球湖泊分類系統,將每個湖泊都放在九個「熱區」之一。
  • 美國研究顯示南極帝企鵝種群或在2100年消失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日前透露說,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南極冰融加速,南極帝企鵝的種群的崩潰也將隨之而來,根據最新研究,如目前情況沒有好轉的話,生活在南極洲東部阿德利地的那些帝企鵝種群最終將在2100年崩潰並迅速消失。
  • 果蠅揭示太空飛行對心臟的影響
    當地時間11月25日,來自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細胞報告》雜誌中發表論文稱,果蠅的心臟在經歷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後,其結構和生化指標會產生深遠變化,而太空人很可能也會遭受類似影響。
  • 科學家從果蠅身上找到了答案
    作為生命科學與人類疾病研究的重要模型,果蠅的大腦與人類有著非常相似的發育和功能機制,因此通過研究果蠅的睡眠是如何調節的,可以了解到許多關於人類睡眠的知識。在一項於 12 月 1 日發表在《細胞報告》(Cell Reports)的最新研究論文中,科學家們發現,機械振動更容易誘導果蠅進入睡眠,且在振動過程中的睡眠時間更長。
  • 科學家發現昆蟲能「品嘗溫度」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7日報導,最近,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科學家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前所未知的味覺受體,能感知外界溫度是否合適,而不是感知氣味或味道。其他一些傳播疾病的昆蟲,如蚊子和採採蠅也有這類感受器,因此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發現能幫人們更好地掌握昆蟲是怎樣確定一個溫血動物「獵食」目標,繼而傳播疾病的,並有望開發出相關的驅除或誘捕工具。
  • 果蠅:科學家們的好助手
    你們知道「科學隊長」為什麼要選擇果蠅來作「形象代言」嗎?這是因為啊,果蠅是生物學研究中非常熱門的實驗材料,在各個領域都深受科學家們的喜愛。
  • 大櫻桃果蠅綜合防控技術,想要了解,那就點進來學習吧
    3.果園深陷土地以減少昆蟲種群的越冬基地根據果蠅的習性,如在土壤表面越冬和腐爛的果實,整個果園在冬季前完全加深,果園一般變為20~30cm深,然後與冷凍水結合改變環境條件。土壤和破壞果蠅。在越冬地,土壤中的卵被冷凍,從而減少了昆蟲種群的越冬基地。
  • 科學家完成12種果蠅基因比較研究
    由一個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完成了12種相近果蠅的基因比較,該研究不僅為了解各種果蠅的進化鋪平了道路,還為探索基因組功能、幫助研究人員解開人類基因組秘密提供了有力工具。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 研究果蠅發現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心臟有影響
    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表明,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度過了幾周的果蠅(大約一半的果蠅)對心臟的結構和生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高級科學家夏米拉·巴塔查裡亞(Sharmila Bhattacharya)博士說:「隨著我們繼續努力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並將第一批太空人送往火星,必須了解延長微重力對人體的影響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結果表明,微重力可以對心臟產生巨大影響,這表明長時間太空旅行可能需要醫學幹預,並指出治療發展的幾個方向。」
  • 高三生物一輪複習,種群與群落知識點總結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是決定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決定人口增長速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年齡組成:  可以預測種群的數量發展變化趨勢。  三種類型:增長型、穩定型和衰退型。
  • 科學之謎:太空站上的有趣實驗,讓果蠅也體驗下失重的感覺
    序:早在2017年,美國將一批果蠅,乘坐龍飛船,送往國際空間站。我們知道人在失重狀態下,心臟和大腦會發生變化,那麼果蠅在微重力影響下會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是果蠅?因為人類大約75%的致病基因在果蠅中同樣存在,基於此醫學家們認為果蠅可以作為一個研究太空環境中的生物變化的模型。據記載乘坐龍飛船飛向太空的果蠅非常之多,其中有心臟疾病的果蠅,都將參與本次旅行。也就是說,以果蠅為模型,了解這些分子的變化,可以有助於我們制定保護太空人的方案,也許有助於治療地球上人類的心腦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