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死亡時間可以預測

2020-11-04 堅定啟航

死亡時間是否可以預測?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科學家聲稱,他們通過果蠅實驗發現了一個預示死亡即將到來的「死亡螺旋」階段。他們認為,人類生命階段或許也會經歷所謂的「死亡螺旋」。

兒童階段、成年階段和晚年階段

大約在25年之前,生物學家認為,生命可分為兩個基本階段,即兒童階段和成年階段。兒童階段主要是指性成熟之前,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快速生長與發育。在這一階段,死亡的可能性一直很低。到性成熟以後,人已進入成年階段。剛剛開始成年時,死亡的可能性也是比較低的。這一階段是人的生命周期的主要部分,生命力旺盛,而且大多數會結婚生子。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的肌體開始老化、衰弱。自此以後,每過一年,死亡的可能性也都會隨之增大,最初增大的速度較為緩慢,後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死亡的可能性增大的越來越快。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研究人員開始發現,人的生命不止上述兩個階段。他們將這第三個階段定義為「晚年」階段,即社會成員中最老的成員所經歷過的那一階段。成年階段末期與晚年階段的區別在於死亡率。

死亡率的增長

成年階段的死亡率一年比一年高,這種死亡率的增長並不適用於晚年階段。比如,一位60歲的人死亡的可能性可能比一位50歲的人高得多,但一位90歲的人死亡的可能性卻和一位100歲的人差不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科學家勞倫斯-穆勒解釋說,「死亡率已趨於平穩,即進入平穩期。」平穩期為什麼會存在,迄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科學家勞倫斯-穆勒和他的同事麥可-羅斯希望能夠找到晚年階段死亡率進入平穩期的其它生物學特徵。

穆勒介紹說,「我們一直在思考,女性的生殖是否也遵循這一規律。」穆勒和羅斯選擇了最受生物學家歡迎的實驗室成員–果蠅作為研究對象。穆勒介紹說,「我們選取了2828隻雌性果蠅,並將每一隻雌性果蠅分別和兩隻雄性果蠅單獨放在一個小玻璃瓶中。我們每天將每一隻雌性果蠅移到一個新的小玻璃瓶中,並數一數它們到底產下了多少卵。這樣的動作,我們一直堅持到它們所有都死亡。」

果蠅知道何時會死亡

通常,果蠅的生命周期為數周時間。大量實驗發現,當果蠅進入晚年階段,生殖率並沒有明顯進入平穩期。在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完全不同的結果。

穆勒表示,「我注意到,如果我將那些瀕臨死亡的雌性分開,並將它們與那些還有數周生命的相同年齡的果蠅進行了對比,它們的生殖能力還是有所不同。簡而言之,一隻果蠅的生殖率(每天產卵的數量),在死亡前兩周內會驟然下降。」更明顯的是,這種生殖率的下降與果蠅年齡無關,而與死亡有關。如果一隻60天大的果蠅接近死亡,那它的生殖率也會驟然下降,但一隻15天的果蠅如果早逝,那此前它的生殖率同樣也會驟然下降。

生命的第四階段

穆勒和羅斯認為,這是生命的普遍特徵,也是區別於兒童階段、成年階段、晚年階段的生命第四個階段。他們將這一新發現的階段稱為「死亡螺旋」階段。

他們發現了更多關於「死亡螺旋」階段的證據,比如他們發現雄性果蠅在接近死亡時,生殖能力也會驟然下降。穆勒和羅斯的研究生們搜集了大量的證據。

「隨著雄性越來越老,它們的生殖能力也越來越差。但是,當雄性快要死亡時,不管它是年輕的、中年的或老年的,它的生殖能力要比還有數周壽命的同齡果蠅差很多。」

「死亡螺旋」階段的存在

穆勒和羅斯又借監了四個不同的實驗室關於果蠅壽命與生殖能力的實驗數據,並對其進行深入分析,他們發現「死亡螺旋」階段的存在。雌性果蠅,不管它的年齡多大,它們在死亡前兩周內都會經歷一個生殖能力急驟下降的階段。

研究人員認為,通過分析果蠅的生殖能力的變化,或許可以預測它的死亡時間,甚至可能精確到某一天,而且只需要分析這一數據,可忽略它的年齡。穆勒表示,「通過這種方式,我們預測的準確率達到80%左右。」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科學家詹姆斯-克欽格公布的對果蠅的研究成果,也發現果蠅將死之前,生殖能力急驟下降。這一發現成果與穆勒和羅斯的成果相似。更重要的是,克欽格還發現死亡前生殖能力驟然下降與年齡無關,相對年輕的果蠅和年老的果蠅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克欽格還發現,當生殖率極低、死亡即將到來之際,果蠅經歷了死亡率平穩期,和晚年階段有些類似。克欽格認為,「這是一個新的發現,死亡率平穩期並不僅僅是老齡的特點,它也可以出現於中年或幼年期。」這一發現或許能夠引起生物學家重新思考老化的理論。

還有一個問題讓克欽格迷惑不解,那就是為什麼生殖能力與死亡之間存在如此強烈的聯繫。「我們找不到解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稱發現生命第四階段「死亡螺旋」:或可預測死亡時間
    摘要:每天數果蠅是件單調枯燥的事,但這項工作能夠取得有意義的發現成果。生物體或許存在可預測的「死亡螺旋」階段。」  克欽格不能確信人類在死亡之前是否經歷他所提出的「退休」階段,但是穆勒認為,人在死亡之前應該經歷一個「死亡螺旋」階段。
  • 最新發現:人類死亡時間或由基因可預測
    美國科學家聲稱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不僅能夠確定你能否成為一個早起的人,而且能夠將你可能去世的時間預測到上午還是下午。這種特別基因控制著人體生理節律,或許是當人接近死亡的時候,身體會還原到一種更加自然的生理節律。
  • 基因可預測人類死亡時間?揭基因與死亡關係
    基因可預測人類死亡時間?揭基因與死亡關係   [導讀]美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甚至能預測一個人最可能在一天中的什麼時候死亡。   美國科學家聲稱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不僅能夠確定你能否成為一個早起的人,而且能夠將你可能去世的時間預測到上午還是下午。這種特別基因控制著人體生理節律,或許是當人接近死亡的時候,身體會還原到一種更加自然的生理節律。
  • 科學家發現基因變體 或能預測人的離世時間
    當一個人臨近死亡的時候,如果有人告訴他,你將會在某天的上午或下午死去,這將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情。然而,這樣的事情可能就會發生了,而發出這樣預言的其實是一種控制人體生理節律的基因,因為臨近死亡時,人的身體會還原到一種更加自然的生理節律,這也許就是死神的預言吧。
  • 意科學家發現屍體內置時鐘 可準確推測死亡時間
    在人體死亡之後,阻止黏液、細菌和灰塵進入鼻腔內的鼻纖毛仍在搏動。  據美國媒體10月4日報導,不管電視劇裡是怎麼演的,判斷一個人的死亡時間並不是件容易事兒除非當時有人陪伴在逝者身邊,不然這是項需要做出大量艱難推測的工作,各種環境因素和其他情況都會對屍體產生影響。不過,義大利的科學家們宣稱,他們在人體鼻腔內發現了計算屍體死亡時間的「內置時鐘」,這一發現能夠使有關死亡時間的推測更加精確。
  • 時間真的可以倒流嗎?科學家發現「三體黑洞」,尺度效應發生了!
    「時間」真的可以倒流嗎?科學家發現「三體黑洞」,尺度效應發生了!假設你在觀察一顆行星的軌道。讓我們進一步想像一下,你可以加速時間,以一種「快進」的方式觀察這個星球。從理論上講,你無法通過觀察行星的運動來知道時間是向前還是向後。
  • 美科學家預測加利福尼亞州將發生「巨大災難「,死亡人數或達到40萬
    美科學家預測加利福尼亞州將發生「巨大災難「,死亡人數或達到40萬ABC新聞報導稱,
  • 重大發現!科學家發現:量子力學並非完全不可預測
    先科普一下,什麼是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科學家所說的「可預測性」主要是指量子回到基態的躍遷,而且之所以說是具有一定的可預測性,是因為量子回到基態的躍遷的可預測性是發生在特定情況下的。 這個特定情況主要是指在一個事件演變的時候,如果測量的設備與系統的連接很弱的情況下,我們是可以預測量子的躍遷狀態的。而且這種特定情況和量子的一個特殊屬性有關,與測量的時間也有關。
  • 時間與死亡
    我們將自己與身體聯繫在一起,我們知道身體會死亡。但是一種新的科學理論表明,死亡不是我們認為的最終事件。 量子物理學的一個眾所周知的方面是某些觀察不能絕對預測。取而代之的是,存在一系列可能的觀察,每個觀察都有不同的概率。一種主流的解釋是「許多世界」的解釋,它指出這些可能的觀察中的每一個對應於一個不同的宇宙( 「多重宇宙」)。
  • 人工智慧可以預測地震嗎?
    預測地震是地震學的聖杯。畢竟,地震是致命的,正是因為它們不穩定 - 沒有警告地觸發,引發火災和海嘯,有時還造成數十萬人死亡。如果科學家可以提前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向公眾發出警告,說明一個大型的地震將會發生,疏散和其他準備工作可以挽救無數人的生命。
  • 假如可以預知能活多久,哈佛科學家開發預測壽命的「生命時鐘」
    研究衰老的科學家們希望,最終能構建出一套衡量「老」的全面指標,不僅可以預測出一個人還能健康活多久,同時有助於闡明哪些因素導致了老化相關的疾病,哪些方法可以延長壽命。 哈佛大學的David Sinclair教授是抗衰老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最近他領銜的研究團隊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了一步。
  • 假如可以預知能活多久……哈佛科學家開發預測壽命的「生命時鐘」
    研究衰老的科學家們希望,最終能構建出一套衡量「老」的全面指標,不僅可以預測出一個人還能健康活多久,同時有助於闡明哪些因素導致了老化相關的疾病,哪些方法可以延長壽命。哈佛大學的David Sinclair教授是抗衰老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最近他領銜的研究團隊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了一步。
  • 有趣有趣,手機APP竟然可以預測死亡,這部電影碉堡了!
    畢竟這只是一個娛樂軟體,而這一切都源於一部電影——《倒忌日》在電影中,這款名為count down的APP,真真實實的具有預測人死亡的能力!而現實中的App Store上架此款軟體,僅僅是作為電影周邊僅供娛樂使用。
  • 英科學家稱通過推算腦齡或可預測早期死亡風險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韓聯社4月26日援引英國《泰晤士日報》和《衛報》的報導,英國科學家稱通過腦齡可提前預測7年內的早期死亡風險,並稱腦齡與實際年齡差值越大,越危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電腦推算「腦齡」可提前預知早期死亡風險。
  • 電影《倒忌時》——有能預測死亡時間的神秘手機app
    就是說有一款手機app可以預測你還能活多少年,當然大家都會測但都不會放在心上。然而,如果這個app給出的時間就是你真正還能活的時間呢?一對情侶先後中招,都和app預測的時間一秒都不差相繼離去,而且死得相當悽慘。還有兩天時間的女主(美女小護士)企圖找到解救自己的方法。
  • 科學家在研究細胞中發現,人或可以實現永生,只不過需要時間!
    自古以來人類就不斷尋找關於長生不老的方法,長生不老也一直是科學家在研究的一個問題,無論人到了什麼樣的境界,最終都會面臨一個死亡,換句話說人生來就要面對死亡的來臨,因為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壽命長短,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在探索關於長生不老的秘訣。
  • 「死亡螺旋」或可預測
    雖然死亡無法避免,但一些研究者認為死亡是可以預測的。據英國媒體近日報導,一些研究人員稱,他們在對果蠅的實驗中發現,果蠅每個生命階段都有明顯的區別,據此能昭示死亡的日期。研究者們將之稱為「死亡螺旋」,這是生命的第四階段。
  • 哈佛科學家開發預測壽命的「生命時鐘」
    研究衰老的科學家們希望,最終能構建出一套衡量「老」的全面指標,不僅可以預測出一個人還能健康活多久,同時有助於闡明哪些因素導致了老化相關的疾病,哪些方法可以延長壽命。  哈佛大學的David Sinclair教授是抗衰老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最近他領銜的研究團隊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了一步。
  • 科學家首次證實:太陽死亡後會結晶化為固體
    英國科學家首次找到直接證據可以證明,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死亡後會結晶化成為固體,而太陽預計在大約100億年後也會變成結晶化的白矮星。英國華威大學的科學家證實,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死亡後會變成結晶化的白矮星。圖為藝術家筆下一顆白矮星結晶化的示意圖。
  • 美國科學家對細胞死亡研究又有新發現
    新華網倫敦7月4日電(記者曹麗君)美國一位青年科學家最近在研究動物胚胎幹細胞時發現,一些理論上已經或者即將死亡的細胞仍然表現出強有力的生長跡象。此項發現可能會改變科學家關於細胞死亡的定義。     據最新一期《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美國威斯康星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託馬斯·茲瓦卡近日在研究動物胚胎幹細胞時,在幹細胞中檢測出了胱冬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