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儒還是諍臣,明代文人方孝孺

2020-12-05 薩培喇談藝錄

說到方孝孺,普通人了解到的信息可能是「誅十族」,喜歡文史的人應該會想到《明史》中的一句話,「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讀書種子」是個成語,特指在文化上承前啟後的讀書人。如果不了解這個成語,僅從字面上也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殺了方孝孺,那麼文化傳承將會中斷。

方孝孺何德何能,竟然獲得如此高的評價,還要從頭講起。方孝孺是明代初期的著名文人,他的文字功底很好,寫出的文章都是精品。方孝孺的父親是朝廷官員,在山東濟寧為官,由於捲入「空印案」被朱元璋下令處死。方孝孺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被冤枉的,他決定進入官場尋找機會替父親翻案伸冤。於是,方孝孺前往京城。

有個叫宋濂的文官深受朱元璋賞識。方孝孺寫了一篇文章投送到宋濂的府中,宋濂看了文章之後,決定把方孝孺收為弟子。後來宋濂致仕回鄉也把方孝孺帶在身邊,可見宋濂對這位弟子十分滿意。不過,方孝孺想要藉助宋濂幫助替父親翻案的想法落空了。宋濂回鄉不久就捲入了「胡惟庸案」,他被貶黜到四川。方孝孺這時面對的不僅有父親的冤屈,還有老師的冤屈。他身上的擔子越發沉重了。

朱元璋聽說了方孝孺的名氣把他召到京城當面考核,朱元璋認可方孝孺的才華,但覺得這個人不能為他所用。朱元璋的主政理念是用刑法管理天下,方孝孺覺得應該實施仁政。二人的理念相去甚遠,朱元璋覺得方孝孺這個人有些迂腐,不適合入朝為官。方孝孺想要伸冤的願望落空了,他返回家鄉以教書為生。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病逝,他沒有繼續立太子,反而把朱標的兒子立為皇太孫。朱元璋實施暴政,朝中官員已經沒有什麼可用之才。朱元璋的20多個兒子被封為藩王,他怕自己死後沒人輔佐新君,於是想到了方孝孺,再次把他召到京城。這一次,方孝孺的應對還是不符合朱元璋的心思,但他被派往漢中任職,負責教育工作。

幾年之後,皇太子朱允炆登基,方孝孺開始在官場上平步青雲。他從翰林博士擢升為學士,成為建文帝的近臣。建文帝在方孝孺的輔佐下,開始了一系列的新政。在新政中提到了一個敏感的問題「削藩」。各地的藩王從血緣關係上是建文帝的叔叔,但是從權力範圍來看,已經威脅到了皇帝的統治。方孝孺認為藩王擁兵自重,必然會影響到中央集權。

果然,遠在北方的朱棣聽說朝廷要削藩,舉起了「靖難」的大旗。朱允炆剛剛坐下的寶座已經不再穩固。朱棣率軍一路南下,打到了南京城下。在亂軍之中,朱允炆自焚於宮室之中,方孝孺被打入監牢。朱棣打算自己登基當皇帝,他把方孝孺從獄中找出來讓他草擬登基盛典的詔書。方孝孺認為朱棣是篡權奪位拒絕配合,於是朱棣抓來他的家人威脅他。在交談過程中,方孝孺和朱棣對罵起來。朱棣一怒之下殺了方孝孺的「十族」。

在方孝孺的身上有文人的傲氣,他有膽量罵朱棣是「燕賊」,這是他身為諍臣的一面。但是他的愚忠與他步入官場的原因,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腐儒。

拓展閱讀

和管仲齊名的軍事家——樂毅

用花表達情感、寄託願望,花中四君子的花語

只有兩句詞的一首歌,《易水歌》

是暴君還是明主,毀譽參半的清世宗

相關焦點

  • 看文人騷客們的「謝幕詞」
    人固有一死,文人自然也不例外。人死如燈滅,腦袋掉了都是碗大的疤,文人與其他人也沒啥區別。然而,文人既長於思考,又頗「饒舌」,即便是行將就木,也每每有「妙語奇言」,或幽默,或詼諧,或莊嚴,或悲壯,各有千秋。
  • 方孝孺真的被朱棣「滅十族」了嗎?
    可是,面對朱棣的威逼利誘,方孝孺一直都不為所動,每日以建文帝的舊臣自居。朱棣為了給自己的篡位的行為加分,便讓方孝孺以其的名義,為其草擬登記詔書,而方孝孺不為所動並發生了以下對話。朱棣說:「我本無心於皇位,現在進入南京,不過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而已。」方孝孺抬頭瞪視:「成王何在?」朱棣故作無奈道:「他已經自焚而死。」
  • 明代家具喚醒內心的文化印記
    在20世紀70年代,一件明代黃花梨古董家具不會超過一千元,如今已漲到了十幾萬甚至幾百萬。在1998年,一架明代黃花梨屏風,曾在紐約嘉士德拍賣行拍出110萬美元的高價。昂貴的審美成本,是否構成了人們選擇尚古的理由? 明代家具僅僅是一個點,從這個點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審美取向的整體意識「明代家具讓我產生一種親切的記憶。
  • 東方之美——中日韓畫作的文人情懷
    王紱 北京八景圖卷明代初期,文人畫承續元人傳統,對此後的發展與壯大起到轉承作用。明代文人畫開山之人王紱的代表作—《北京八景圖》,是卷作於畫家第二次跟隨明成祖朱棣北巡之後,是以所見之景為基礎進行創作的實景山水。明代中期,「吳門派」崛起,佔據畫壇主流。展覽中有「吳門派」文徵明和唐寅的兩幅雪景山水。文徵明的《雪景山水圖》作於76歲,屬於晚年水墨粗筆一類,也是文氏雪景山水的常用之法。
  • 明代造物思想下的圈椅:曲直有度,師法自然,從圈椅看明代哲學
    明代之前,文人重形上學,在乎虛妄的意境與心境,而忽視實用的技藝及器物之學,但到了明代,造物思想發生變化,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實用主義,圈椅就是在這樣的思想下發展起來的事物。圈椅簡史——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椅具對我國的起居文化有著很深的影響,在兩千多年前的歐洲,早已出現了椅子,那時候的歐洲人便是垂足而坐了,但在中國,還是席地而坐。
  • 明代文人和手工匠人共同創造的明式家具,馬未都用的到底有多美
    明式家具是文人參與設計的。就像明代園林一樣,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那一些靈透氣韻跨越半個世紀浸潤我們的心靈。
  • 中國墨譜欣賞:明代四大墨譜《方氏墨譜》,文房四寶之墨藝術欣賞
    徽州制墨就是起源於南唐,發展於明代,盛於清代。文人重視文房用墨由來以久,記述、著錄墨品的文獻專著始於宋人,至明清愈盛,主要涉及制墨流源、為墨之法、墨品成譜、制墨名家及趣聞等內容。宋李孝美的《墨譜》、明沈繼孫的《墨法集要》、明麻三衡的《墨志》、清萬壽祺的《墨表》、清宋犖的《漫堂墨品》與《漫堂續墨品》等一批文獻,頗能體現古代文人對墨的興致。
  • 何謂文人畫
    中國文人畫的緣起、脈絡和格調美國學者卜壽珊的文人畫研究專著《心畫:中國文人畫五百年》正是呼應了這一脈絡,這本書的英文名為Chinese Literati on Painting,直譯為「中國文人論畫」,這本專著並不以畫面本身為研究對象,而是從文人的畫論入手研究文人畫,歷史流變中,中國文人的畫論就如揚蹄高驤、形神各具的駿馬在卜壽珊的筆下閱過,駿馬在開闊的視角前得以展示自我的形象特質
  • 明代工筆、寫意花鳥畫第一人,呂紀《獅頭鵝圖》放大欣賞
    還有一個原因,他也沒辦法,比如明代的明憲宗喜歡寫意的花鳥畫,那個明孝宗卻喜歡工筆重彩花鳥畫從而造成了呂紀繪畫風格的前後區別。但是他牛的地方是可以隨意切換或者兩者交叉使用,這就是水平了,所以稱為明代花鳥畫第一家啊。都院體畫不自由啊,要隨皇帝心意來走,文人畫自由想怎麼畫就怎麼畫。實際這些說法有點文人畫家」自鳴得意「了。
  • 文人雅座,大紅酸枝,南官帽文椅
    大紅酸枝|南官帽文椅規格:58.5*46.5*49 cm官帽椅是中國明代硬木家具的經典代表,具有明式家具線條洗鍊、造型舒展、結構嚴謹、裝飾適度的特點,蘊涵了儒雅的文人氣質和豐富的傳統美學思想。它比寶座形體略小,比普通靠背椅形體稍大,主要供貴族、文人士大夫階層使用。
  • 什麼是「文人畫」?繪畫大師劉海粟:「紙抄紙!」
    他們的意思很簡單——「文人畫」就是文人所作的畫。不過他們所謂的「畫家」「文人」主要指士大夫階層中的畫家,不包括對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 明成祖朱棣到底是明君還是暴君?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有血性的皇帝
    祭拜後,楊子榮向朱棣推薦了大儒方孝孺,並聲稱:「只有方孝孺可以協助朱棣收穫士子之心。」朱棣知道其中的利害,於是,召來方孝孺進行詳談。可是,方孝孺並不配合,還出言不遜,此舉更是激怒了朱棣。於是,朱棣下嚴令,要求懲治方孝孺,並誅其十族,這可是從未有過的嚴懲!
  • 明代溫州王叔果《大理石屏銘》漫話
    明代宮廷畫家謝庭循《雲山小景圖》黛山白雲,不但是大理石最常見的石紋石理,更以其「米家雲山」的圖式及其與石屏圖像的神似程度而引起文人的心理共鳴,並帶給觀賞者視覺以外的精神愉悅。經著名文人鑑賞家如文震亨、高濂、屠隆、陳繼儒、李日華等的推崇,大理石畫屏開始進入文人士大夫的居室之中。時人若能獲得一塊大理石屏,自然寶貴的不得了,並被尊為首屈一指的文房雅物清玩。
  • 從「文人畫」到「山水畫」,吳門畫派是如何產生並影響繪畫界的?
    先是一批畫家,他們下筆細密,渲染有力,創造了以筆畫交融為主的「文人畫」。但是「文人畫」作為中國傳統文人的一種表達方式,自產生以來就一直伴隨文人左右,始終未曾消失。特別是在對畫畫的有著獨特見解的明朝,它沒有新的創意出現,甚至反而有所退步,所以其成就也就不太引人注意了。
  • 文人雅士的「神仙夢」,清代王雲繪《山閣雅會》
    也許有人會說,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很難被文人群體接受,但不要忘記了,這種仙境山水在古人看來,就是要有富麗堂皇的恢弘大氣。這是題材的特殊性造成的。王雲 山閣雅會 局部宋代以後能夠把工筆山水和界畫巧妙結合的畫家是明代仇英,王雲作品和仇英的風格很像,他在學習仇英方面下了一番苦功
  • 他曾指導過日本畫聖雪舟等楊,明代李在畫《闊渚遙峰圖》
    明代有位宮廷畫家,他是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後裔,他仿宋代郭熙筆法創作的山水畫簡直可以以假亂真。他的作品在明代開始就被人挖去名款冒出郭熙的作品,真是讓人傻傻分不清楚。這位厲害的畫家就是李在,他出生於福建,所以畫史中說他是福建人,以致讓人忽略了他祖上的威名。
  • 南京白馬公園明代「巨石陣」 是「梳妝檯」還是假山洞
    白馬公園現奇怪建築,是梳妝檯還是假山洞? 記者採訪有關研究者後得知,這個石砌建築的確是在明故宮(明代初年的皇宮)遺址上發現的,但不太可能是所謂的「梳妝檯」,其真實身份存在兩種說法,很可能是明代皇家園林遺蹟。探訪:巨石疊加形成神秘的門孫先生所說的「石砌建築",在南京文物愛好者圈子內其實名氣不小,但其具體身份還是一個謎。
  • 明代時期的「文藝復興」提出了哪些思想,其代表人物都有誰?
    這場離經叛道的非正統運動,誕生於那些拒絕進入仕途的和具有獨立傾向的文人中。這就是吳與弼(1391~1469年)和胡居仁(1434~1484年)的情況。陳獻章(1428~1500年)的情況也屬此類,他是一位過著隱居生活的廣州人,堅持禪宗佛教徒式的靜修和「靜坐」。他閱讀的著作也不大正統,包括小說、佛經和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