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方孝孺,普通人了解到的信息可能是「誅十族」,喜歡文史的人應該會想到《明史》中的一句話,「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讀書種子」是個成語,特指在文化上承前啟後的讀書人。如果不了解這個成語,僅從字面上也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殺了方孝孺,那麼文化傳承將會中斷。
方孝孺何德何能,竟然獲得如此高的評價,還要從頭講起。方孝孺是明代初期的著名文人,他的文字功底很好,寫出的文章都是精品。方孝孺的父親是朝廷官員,在山東濟寧為官,由於捲入「空印案」被朱元璋下令處死。方孝孺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被冤枉的,他決定進入官場尋找機會替父親翻案伸冤。於是,方孝孺前往京城。
有個叫宋濂的文官深受朱元璋賞識。方孝孺寫了一篇文章投送到宋濂的府中,宋濂看了文章之後,決定把方孝孺收為弟子。後來宋濂致仕回鄉也把方孝孺帶在身邊,可見宋濂對這位弟子十分滿意。不過,方孝孺想要藉助宋濂幫助替父親翻案的想法落空了。宋濂回鄉不久就捲入了「胡惟庸案」,他被貶黜到四川。方孝孺這時面對的不僅有父親的冤屈,還有老師的冤屈。他身上的擔子越發沉重了。
朱元璋聽說了方孝孺的名氣把他召到京城當面考核,朱元璋認可方孝孺的才華,但覺得這個人不能為他所用。朱元璋的主政理念是用刑法管理天下,方孝孺覺得應該實施仁政。二人的理念相去甚遠,朱元璋覺得方孝孺這個人有些迂腐,不適合入朝為官。方孝孺想要伸冤的願望落空了,他返回家鄉以教書為生。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病逝,他沒有繼續立太子,反而把朱標的兒子立為皇太孫。朱元璋實施暴政,朝中官員已經沒有什麼可用之才。朱元璋的20多個兒子被封為藩王,他怕自己死後沒人輔佐新君,於是想到了方孝孺,再次把他召到京城。這一次,方孝孺的應對還是不符合朱元璋的心思,但他被派往漢中任職,負責教育工作。
幾年之後,皇太子朱允炆登基,方孝孺開始在官場上平步青雲。他從翰林博士擢升為學士,成為建文帝的近臣。建文帝在方孝孺的輔佐下,開始了一系列的新政。在新政中提到了一個敏感的問題「削藩」。各地的藩王從血緣關係上是建文帝的叔叔,但是從權力範圍來看,已經威脅到了皇帝的統治。方孝孺認為藩王擁兵自重,必然會影響到中央集權。
果然,遠在北方的朱棣聽說朝廷要削藩,舉起了「靖難」的大旗。朱允炆剛剛坐下的寶座已經不再穩固。朱棣率軍一路南下,打到了南京城下。在亂軍之中,朱允炆自焚於宮室之中,方孝孺被打入監牢。朱棣打算自己登基當皇帝,他把方孝孺從獄中找出來讓他草擬登基盛典的詔書。方孝孺認為朱棣是篡權奪位拒絕配合,於是朱棣抓來他的家人威脅他。在交談過程中,方孝孺和朱棣對罵起來。朱棣一怒之下殺了方孝孺的「十族」。
在方孝孺的身上有文人的傲氣,他有膽量罵朱棣是「燕賊」,這是他身為諍臣的一面。但是他的愚忠與他步入官場的原因,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腐儒。
拓展閱讀
和管仲齊名的軍事家——樂毅
用花表達情感、寄託願望,花中四君子的花語
只有兩句詞的一首歌,《易水歌》
是暴君還是明主,毀譽參半的清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