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變質食物對人體的危害很大,我們常常都不知道一些食物是否變質,其實變質食物是會向你「表達」的,變質食物有什麼特徵?下面我們來看看變質食物是如何向你「表達」的。
(資料圖)
變質食物有什麼特徵?
1.酸奶變酸
酸奶的酸度是有限度的,如果酸奶在儲存、物流過程中脫離了冷鏈,如被擱置在室溫或者戶外環境下,乳酸菌會迅速繁殖而導致酸奶酸度增加,並且超出可接受範圍,這樣的酸奶口感會很酸,而且乳酸菌活力下降,乳蛋白變性程度增加,不利於人體吸收,也不利於腸胃健康。保存越久,酸奶的品質越難保證,所以,酸奶不要一次性買很多,儘量現買現喝。
2.土豆切開後變褐、鮮榨果汁變色
果蔬和薯類食物中天生存在「酚氧化酶」,同時還富含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多酚類物質」,它們如果碰到一起,再加上氧氣,就會發生「酶促褐變」,即酚氧化酶催化無色的多酚類物質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有色的「醌類物質」。這些醌類物質能夠相互聚合,使顏色越來越深。這個過程中雖不產生任何有害物質,但褐變後多酚類物質的抗氧化能力下降,並且還伴隨著維生素C的損失。要想避免此反應,榨果汁前應該先用沸水燙一下原料,使酚氧化酶失活,或者榨汁時加一片維生素C,土豆、藕片或山藥切後如果不能馬上烹調,應該放入滴了醋的水裡。
3.烤肉產生棕紅色、烤饅頭變黃
含有碳水化合物和胺基酸的食物經過120℃以上高溫烹製後,顏色會發黃髮褐,同時釋放出誘人的香氣,這個反應叫美拉德反應。比如紅燒肉、烤鴨、烤麵包、烙餅、油炸……各種烹調後顏色變深發褐的處理,幾乎都促進美拉德反應。丙烯醯胺(一種致癌物)是這個反應的一個副產物,它本身和香氣無關,也沒有顏色,但一般來說,食物加熱後顏色越深重,香味越濃鬱,丙烯醯胺含量也會越高。因此,饅頭片、麵包片不要烤到太黃的程度,儘量少吃烤制、煎炸、膨化的薯類製品,如炸薯片等。
4.紫甘藍焯水變藍
草莓、紫甘藍、紫薯、紫米等食物富含花青素,它是一種強有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人體免受自由基的損傷。花青素的特點是,在酸性下呈紅色,鹼性下通常會變藍,中間還可能有紫色、綠色等過渡色,而北方的水一般呈弱鹼性。這些變色都很正常,可以放心食用,但一般來說,花青素在酸性條件下穩定性相對較好,比如稍微加點醋,紫甘藍顏色會更紅豔。
5.綠葉菜炒後變黃
綠色蔬菜之所以呈現綠色,多數歸功於葉綠素中的鎂離子,當光線照射在葉綠素上,含鎂離子的卟啉(葉綠素中的一種化合物)會讓其他顏色的光有來無回,只讓綠色光反射回去。但加熱過程中,葉綠素非常不穩定。研究證明,醋中的乙酸(醋酸)會破壞葉綠素的結構,將葉綠素變成「脫鎂葉綠素」,蔬菜會迅速變成黃褐色。因此,炒綠葉菜要少加醋或不加。
6.牛奶加熱後出現絮狀物
牛奶加熱後出現絮狀物,有以下兩種原因。第一,牛奶中存在的某些蛋白酶改變了牛奶中蛋白質的結構,從而破壞了牛奶的穩定性,在加熱過程中產生變性和凝結。這樣的牛奶雖然沒過保質期,但也不建議飲用。第二,牛奶中殘留的微生物增殖導致牛奶的酸度發生變化,進一步破壞了牛奶的穩定性,從而出現絮狀物。總之,加熱後有絮狀物的牛奶不建議飲用。
7.豆腐表面發黏
豆腐和肉一樣,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材,所以容易在通風不良和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滋生細菌,而使豆腐變得黏黏的。若菌種是純的,則不必擔心其安全性。但是居家環境裡雜菌多,會混有有害菌,有些會產生毒素,用熱水衝洗也不能保證完全洗掉。因此,發黏的豆腐不建議食用。此外,豆乾、動物內臟等高蛋白的食品如果表面有黏、滑物質,也應扔掉。
8.醋長白毛
醋裡長的「白毛」很可能是毛黴產生的黴花浮膜,毛黴在環境中廣泛存在。如果醋長白毛單純是毛黴引起的,去除黴花浮膜繼續吃不會有多大問題。但空氣中還有別的致病菌,如果也在醋中繁殖,可能會帶來健康威脅,因此,長了白毛的醋最好不要繼續食用。
變質食物有4種味道
1.哈喇味。含油脂較多的食物放時間久了,如油類、糕點、魚肉類的幹醃製品、核桃、花生、瓜子等,就會產生一股又苦又麻、刺鼻難聞的味道,老百姓俗稱「哈喇味」。這是因為油脂很容易被氧化,發生酸敗,從而導致哈喇味的產生。
2.腐臭味。魚肉、豬肉、雞蛋、豆腐、豆腐乾等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腐敗變質,會產生腐臭味。蛋白質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會被分解為有機胺、硫化物、糞臭素和醛等物質,有股惡臭味。
3.酸味。糧食、糖類及其製品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變質時會產生有各自特徵的酸味或餿味。碳水化合物會分解產生單糖、雙糖、有機酸、醇、醛類物質,因此會產生酸味或酒味。米飯發餿、糕點變酸、水果腐爛就屬於這類變質現象。
4.黴味。糧食、花生、麵包、蛋糕、米飯、饅頭等受黴菌汙染的食物在溫暖潮溼的環境下常會發黴變質。黴菌可能產生毒素,比如我們熟悉的黃麴黴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