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生命價值 寫下生命的約定 生命教育課直擊中小學生心靈
西安鐵一中分校校長助理、資深心理老師蘇芸茹老師為大家帶來一節感人至深的生命教育課。 蘇老師首先播放了一段開場音樂,有同學聽出了這段純音樂名為《生命線》,並為大家做了解讀。原來這段音樂記錄了一個白血病女孩生命的最後5分13秒。音樂時長5分13秒,滴答聲160次,心跳驟停三次,最長20秒,最短11秒,最快心率每分鐘39次,最快每分鐘33次。
-
兩岸新媒體採訪團走進臥龍 探秘你不知道的大熊貓野外科考
9月28日,「掌上蜀show兩岸新媒體體驗採訪活動」走進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開展了一次關於大熊貓保護和研究知識學習的科普之旅。探「便」識「便」追隨守貘人步伐上山科考清晨,溪流潺潺、叢林密布的鄧生保護站被幾條霧帶環繞,遠處大雪塘雪山「撥開雲霧」,在湛藍背景下露出了「小尖帽」,宛若一片淨土。採訪團一行人跟隨保護站巡護員步伐,沿溪而上,鑽入密林中,實地體驗野外科考工作。
-
大灣區裡的中華白海豚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的科考船已經在伶仃洋航行了一整天,走完截線的最後一段就要歸航了。我坐在甲板上吹風,突然,船長室裡傳來呼叫:「12點鐘方向!」資料顯示,過去從長江口到北部灣可能有比較連續的白海豚分布。目前,野外觀察到的白海豚分布的最北記錄在福建寧德市的三都澳灣,餘下有記錄的種群僅剩廈門、臺灣、汕頭、珠江口、雷州灣、北部灣和海南。這些種群,基本都集中在河口地區。
-
直擊|廣東「70歲高齡」白海豚誤入內河 被困多日狀況惡化
本文圖片均為新華社2月9日,從廣東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一頭相當於人類「70歲高齡」的老年中華白海豚於2月1日誤入江門臺山白沙河,身體狀況惡化。2月1日,當地民眾在圍觀誤入白沙河的中華白海豚。這頭中華白海豚的體表皮膚感染已進一步惡化。
-
關於中華白海豚你知道多少?
中華白海豚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水下,只有呼吸的時候會浮出水面。那麼,白海豚保護人員是如何調查白海豚種群數量的呢? 長期以來,白海豚的野外種群調查工作都是船上進行的。野外工作人員開船按Z型的路線在水上航行,不斷用肉眼尋找露出水面的白海豚蹤跡。每隻白海豚身上都會有獨特的標誌,比如背鰭上的缺刻和身上的疤痕。
-
全球森林教育觀察:帶孩子去森林,體驗大自然最純真的味道
這不是哪個幼兒園突發奇想的野外體驗,而是孩子們再平常不過的課堂學習。零下28℃也在戶外,篝火熄滅了孩子們會再點燃。「即使零下28℃,我們也在室外待著。孩子們從來沒得過感冒。」「我可能不會事事插手,但我知道孩子們在哪兒,保證他們不會離開視線,大人不在場,能讓他們更勇於去冒險。我們的理念是讓孩子們自主和互相學習,從經驗教訓中不斷成長。」
-
中華白海豚:海洋生態的活指標
中華白海豚的在南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分布範圍,主要是珠江口和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珠江口海域——北至深圳寶安機場附近,南至東澳島北的整個伶仃洋海域,是中華白海豚最重要的棲息地之一,數量最多,2014年記錄到的中華白海豚有1870頭左右。
-
在生物多樣性中感受生命與價值
石探記科學家帶著小朋友在野外觀察。通過觀察培養探究精神。在石探記劉曄、陳睿兩位老師的指導下,他開始對郊野公園進行觀察與記錄。「我了解到,公園在前期建設規劃時沒有對所有的生物狀況進行調查。這樣的話,我就是在做一件別人沒做過的事,覺得特別有意義。」他說。短短一年時間內,溫川林開展了幾十次觀察,記錄下120多種鳥類和200多種昆蟲及兩棲爬行類動物,填補了福州市區山體生物多樣性數據的空白。
-
昔日漁民投身中華白海豚保護工作 以前「靠海吃海」 現在「護海養...
為保護中華白海豚生存和活動不受人為因素幹擾威脅,改善當地海洋生態環境,2003年,我市在這片海域劃設了面積為107.477平方公裡的江門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2008年成立保護區專職管護機構——廣東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開展常態化巡航觀測和海豚保護救護工作。 「自己家鄉能有這樣的『國寶』,非常難得,希望為保護家鄉生態環境出一份力。」
-
上化學課像觀看立體電影 杭州老師感受德國教育
上化學課像觀看立體電影 杭州老師感受德國教育 2008年08月25日 10:37 來源:浙江在線-今日早報 發表評論 上化學課猶如在看電影,而品德教育則穿插在日常的遊樂活動中……這個暑假,大關中學的32名師生赴德國參加了為期一周的修學遊活動,在領略了德國美麗的自然景色的同時,也近距離地觀察了德國的中學教育。
-
問吧精選|專家:水域汙染加劇中華白海豚的意外死亡頻率
我是中華白海豚守護者馮抗抗,2005-2011年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鯨類保護學科組工作,2011年至今在廣東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負責公眾教育、海豚救助和科研調查。我和豚類動物打交道已經有十三年了,怎樣讓更多人一起保護它們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
-
營地教育如何與自然教育融合發展
自然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結合各種各樣的體驗活動,把動植物知識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教給人們。在不同類型的體驗中,提升人們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的能力,同時讓人們重新建立自然觀,調整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由此可見,營地教育和自然教育雖有不同,但也有很多相通之處。
-
風暴中的「避風港」,南極科考帶上振華重工的安全屋
望著眼前酷似蘋果外形的安全屋,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們躍躍欲試。剛剛體驗完的一位科考隊員從房子裡走出來後興奮地說道,「寬敞又舒適,不到半小時就安裝好了,能同時保證3個人的休息和緊急避險。真是太棒了!」南極科考多為野外作業,遇到暴風雪天氣是「家常便飯」,在沒有任何庇護場所的情況下,科考隊員面臨極大的生命危險。為了保護隊員安全,更好地開展南極科考,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與振華重工深入合作,振華重工聯合相關單位設計製造了新型極地抗風雪安全屋,並在2019年第36次南極科考中「驚豔亮相」。
-
野外科考丨小差在雲南
2016年4月,昆明植物研究所招募野外科考志願者,我報名參加了此次雲南科學考察,調查雲南省部分區域的核桃資源。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發現抹香鯨等7個鯨類物種
據央視新聞消息,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組織的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團隊昨天順利返回三亞。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取得成果: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等動物群體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取得成果: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等動物群體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1日 09:12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組織的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團隊昨天順利返回三亞
-
大亞灣發現中華白海豚
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 昨日下午4點多,兩張圖片的出現讓較場尾民宿老闆的微信群炸開了鍋,「大亞灣靠近核電基地海域有中華白海豚出沒。」眾所周知,珠江口附近的深圳西部海域才是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為什麼白海豚會「東進」大亞灣呢?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山大學鯨豚研究團隊專家林文治博士和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古錫純。
-
筆記式觀察記錄在幼兒園自然活動中的創新運用
自然筆記,通常是指用圖畫、文字或實物等多種形式進行自然觀察記錄的一種方式。對於幼兒來說,「自然」不僅是知識, 更是一個探究過程。幼兒對自然中的事物或現象會充滿好奇, 在觀察和體驗中發現了問題,才會運用感官或工具來收集和記錄資料,積累認知經驗,建立與自然的關係。我們嘗試運用「自然筆記」這種新的方式,與幼兒一起開啟和推進自然活動的觀察記錄。
-
成都中學生課堂體驗「死亡」,寫下對生命的感悟
「死亡」突然降臨,來不及好好說句再見這是一堂特殊的課,全程約1個半小時,上課一開始,老師先播放了一段關於生命的短片,「生命是什麼」「多彩的生命是什麼樣的」……隨後老師借用「李香山的追悼會」引導學生,不要讓生命留下遺憾。隨後,20分鐘的「死亡」體驗正式開始。
-
生命教育走進社區,居民體驗「從生到死」全過程
4月1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生命教育專題活動在天河區燕塘地鐵A出口步行街舉行,吸引了多位社區居民參與。從五感出發,深入感受「生死」意義據了解,為引導社區居民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殯葬新風、感受生命意義,由廣州市民政局、廣州市精神文明辦指導,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廣州市興華街道辦事處主辦,市殯管處協辦、天河區興華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廣州市白雲恆福社會工作服務社、廣州市天河區銀河小學、天河區興華街老年協會承辦的「感念一刻」興華志願墟大型活動掀起了對生命思考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