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華重工進軍高端海工市場公司
「振海1號」是振華重工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鑽井平臺,代表了當今國內乃至國際海上石油鑽井平臺技術的最高水平,標誌著振華重工經過長期技術積累和靈活的國際合作,正式進軍高端海工產品市場。同時,振華重工海工產品的銷售額已逐步上升到公司總產值的40%。 振華重工總裁康學增表示,依託高端產品介入新興市場,一直是振華堅持的理念。因此公司在去年6月進行重組,建立了海上重工設計研究院。
-
振華重工:期待海工制勝
主持人:餘周 《動態》:振華重工(600320)近日公告與Peel Ports集團下屬公司Mersey Docks and Harbour Company籤訂8臺岸橋和22臺自動化軌道吊的銷售合同,總金額約為1億英鎊。這個事您怎麼看,這個訂單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
上海振華重工海工訂單額大增 預計達到30%
上海振華重工3000噸起重鋪管船成功交付9月6日,記者從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振華重工」)了解到,由上海振華重工為海隆石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建造的一艘3000噸淺水石油鋪管起重船成功交付並正式命名為「海隆106」。這是上海振華重工交付的第四艘3000噸淺水起重鋪管船,行業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
-
上海振華重工海工裝備配套國產化斬獲頗豐
上海振華重工集團海上重工設計研究院的相關負責人日前透露,自2004年開始,經過持續多年的科技攻關,振華重工已在鋪管設備、重型錨絞機、全迴轉吊機、動力定位推進器及控制系統、自升式平臺抬升與鎖緊系統、海上鑽井設備等六大類海工設備系統的研製領域相繼取得突破,目前共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9項、實用新型專利23
-
振華重工亮相南通江海國際博覽會暨船舶海工產業投資洽談會
南通市委副書記、市長徐惠民、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等出席會議並致辭,振華重工總裁、黨委副書記黃慶豐應邀參會並作交流發言。黃慶豐介紹了振華重工圍繞「一體兩翼」戰略,「立足南通、紮根南通、融入南通」的發展歷程。他指出,振華重工作為南通當地船舶海工企業的一員,將繼續發揮品牌、平臺、資源和渠道優勢,以創新和資本為紐帶,助推南通海工船舶業發展,攜手南通各級政府和船企,打造新的命運共同體。
-
專訪振華重工董事長:海工訂單幾乎為零,將大力推廣自動化碼頭
振華重工的港口機械產品已佔據全球市場82%以上的份額,接下來幾年振華重工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是全自動化碼頭,是第四代自動化碼頭,將來新建的碼頭都會採用自動化或半自動化技術,已經建好的碼頭也會升級,遠程操控可靠性高,也可以節省人工,當然也要考慮到碼頭的條件和具體操作的可能性。第一財經:面對傳統業務市場不振,振華重工提出了打造全產業鏈。
-
中船重工「冰溫保鮮系統」 海上科考人員吃到青菜
本報記者 沈湫莎在閔行區江川路中船重工第704研究所的巨大「冰箱」中,滿滿當當放著幾十筐蔬菜,十幾種果蔬正在「挑戰」它們的存儲極限。據該研究所上海衡拓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熱工空調事業部銷售總監李正謀介紹,新入庫的一批蔬菜已放置一個月以上,從外觀上看依然新鮮水靈。
-
上海振華重工3000噸起重鋪管船成功交付 海工訂單今年預增30%
9月6日,記者從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振華重工」)了解到,由上海振華重工為海隆石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建造的一艘3000噸淺水石油鋪管起重船成功交付並正式命名為「海隆106」。這是上海振華重工交付的第四艘3000噸淺水起重鋪管船,行業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
-
振華重工2013實現業績扭虧 看好其海工發展
振華重工聯合移動、華為等11家單位合力打造大灣區首個5G智慧港口在近期華為主辦的「CSPA2019客戶戰略與痛點分析大會」上,振華重工總工費國表示,新港區的自動化訴求強烈,是非常有潛力的行業。據悉,振華重工正在聯合中國移動、華為等11家單位,合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個5G智慧港口——海星貨櫃碼頭。
-
交大密西根學院與振華重工海工集團推進合作暨教育思想大討論主題...
為進一步推進交大密西根學院與振華重工海工集團「共行計劃」項目合作,6月6日,交大密西根學院與振華重工海工集團舉辦推進合作暨教育思想大討論主題報告會。李新碗首先對自2018年年初與振華重工海工集團啟動共行計劃至今,雙方持續良好的互動,表示衷心感謝並給予高度肯定,並期望接下來在黨建交流、人才培養等諸多領域深入合作。李新碗強調,交大密西根學院在學生培養的過程中既重視國際視野的打造,又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民族企業,自覺奉獻社會。學院的培養理念與振華的共行共建高度契合,為雙方進一步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
親赴南極科考專家談最震撼一幕:企鵝漫山遍野
南極的食物更是有限,大多以西餐和罐裝食物為主,這讓習慣中餐的3位專家更是度日如年。 「在南極最怕的就是遇到風暴」,趙文敬說,「南極是風暴頻發的地區,可謂『一天三變』。一遇到這樣的天氣,剛才還是晴空萬裡,片刻就會颳起大風,風颳在臉上,讓人痛得不敢睜眼,更有隨時被大風掀起並帶走的危險。
-
30個國家的科學家啟動人類首次環南極科考
來自30個國家的50多名研究人員將展開人類歷史上首次環南極洲科學考察,一次性走遍南極大陸及南極洲所有主要島嶼,以期深入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球南大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17日在英國倫敦舉行的啟動儀式上,組織者宣布,這支多國聯合科考隊定於12月2日乘坐俄羅斯「特列什尼科夫院士」號考察船,從南非開普敦港出發,預計明年3月18日返回。 「我們對南極洲周邊變化的了解遠不及北極及其附近島嶼,」此次科考的發起者之一、瑞士極地研究所共同創始人腓特烈·保爾森說,「而這些變化起了溫度計的作用,反映正在發生的情況。」
-
振華重工海工高端裝備核心配套件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通過驗收
11月21日,由振華重工南通傳動牽頭聯合4家上下遊企業申報的「海洋工程高端裝備核心配套件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通過專家組驗收。自2016年10月項目啟動後,項目組對大型水下作業機器人系統、深海鑽井系統、海洋工程用升降系統、海洋工程用高承載錨絞機關鍵技術等4個板塊進行了研究,完成水下作業機器人系統的總體設計建造和海試;研發了帶主動升沉補償功能的鑽井絞車,開發了絞車升沉補償控制系統;研發了新一代升降系統等。
-
...海豹給人「投餵」、企鵝狂追「新丁」 南極科考家鄉人帶南極轉...
近日,記者連線正在南極科考站的家鄉人葉成明,了解了南極動物和科考隊員們的故事。你知道嗎?在南極,非科研需要,人類不可以隨意接近和打擾南極的動物。但長時間待在一個區域難免有接觸,科考隊員們告訴記者,這裡的海豹會把他們當成同類,呆萌的企鵝會狂追新來的科考隊員。
-
探索南極已有百年 南極科考都在研究什麼
目前,世界上有2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其中,阿根廷在南極共有14個考察站,為目前南極考察站數量最多的國家。大多數國家的南極站都建在南極大陸沿岸和海島的夏季露巖區。美國、俄羅斯(前蘇聯)和日本在南極內陸冰原上建立了常年科學考察站。其中,美國建在南極點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俄羅斯的東方站最為著名。東方站是所有南極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個,海拔3600米。
-
俄羅斯客船被困南極 中國科考船火速營救
在南極進行第30次南極科考的「雪龍」號改變航向,經過50多個小時、600多海裡的航行,於27日抵達遇險船密集浮冰區。 被困科學家特尼在北京時間27日17時發布的照片也顯示,雪龍號已出現在地平線上。特尼在推特中說:「好消息,雪龍號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所有人都很開心。」截至23時左右,「雪龍」號距離遇險船還有6海裡。
-
振華重工人事突變 創始人炮轟多行不義必自斃
8月16日上午,振華重工前任總裁管彤賢在網上發布重磅消息:振華重工當天有重大人事調整。 記者從中交集團內部獲得證實,當天上午振華重工召開幹部大會,宣布現年55歲的總裁康學增卸任,另有任命。同時,振華重工董事長周紀昌因年齡關係退出董事會,新的董事長和總裁兩職,分別交由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院長宋海良,以及振華重工原副總裁陸建忠接任。
-
B站直播連線南極科考站!南極企鵝能rua嗎?
夏至,被稱為南極仲冬節,這一天陽光從直射北回歸線往南移,漫漫極夜中的南極大陸即將迎來新的曙光。來源:B站UP主@李航_Antarctic為普及南極科學考察知識,激發年輕人對南極科考和科學探索的熱情。在今晚的第一個環節中,我們首次連線南極中山站,在線對話南極科考隊員,了解他們的越冬科考的日常吃住行和站區環境。
-
雪龍號前任船長談南極科考:科考船要跨「四關」
據袁紹宏介紹,和以往歷次南極科考相比,此次南極考察除了隊員多、規模大的特點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最」,就是任務最重——本次考察將執行37項科考項目和10項後勤保障改造項目。 袁紹宏有過10次赴南北極考察的經歷,曾10次穿越南大洋暴風區「咆哮西風帶」。所謂西風帶是指南緯45~60度之間,太平洋與印度洋相連的一段寬闊洋面,因變化無常風大浪高,素有「鬼門關」之稱。「但它環繞南極大陸,『雪龍號』來去必經,這是此次科考需克服的難關之一。」
-
科普丨南極大洋科考關注些什麼
自1984年首次南極科考以來,南極半島海域都是我國南極科考的研究重點。大洋隊科考隊員都在專注於哪些研究?想要獲得哪些樣本和數據?新華社記者帶你走近南大洋上科考作業現場,聽聽科考隊員們的介紹。南大洋中溫室氣體的「物理泵」此次作業航線中完成了西風帶區域內兩條重要的海域斷面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