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赴南極科考專家談最震撼一幕:企鵝漫山遍野

2020-12-04 搜狐網

  老虎灘海洋公園的3位動物專家,與來自美國、加拿大、智利的6位專家赴南極科考滿載而歸

  兩小時跟蹤巴布亞企鵝

  作為我國首位親赴南極科考的極地動物展示場館的動物專家,日前從南極歸來的大連老虎灘海洋動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兼老虎灘海洋公園、老虎灘極地館總經理趙文敬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在南極最震撼的一幕是看到漫山遍野的企鵝,它們對人類非常友好。

  此次南極之行,經國家有關部門同意,老虎灘海洋公園、老虎灘極地館的3位動物專家與來自美國、加拿大、智利的6位專家組成聯合考察團,赴南極進行科考。

  行程 七天八夜不停轉機抵達

  南極到底有多遠?趙文敬介紹,他們一行三人於11月12日16時從大連出發乘飛機花費1小時30分到達上海,於當晚21時左右搭乘國際航班,歷經10個半小時長途飛行抵達澳大利亞首都雪梨。稍作休息即從雪梨出發,15個多小時後轉機抵達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那裡,他們抽空驅車前往距離布宜諾斯艾利斯市300公裡的聖克利門蒂,並於第二日在當地考察了南美洲最大的陸地海洋公園,並與之達成建立友好園的合作協議。

  隨後,趙文敬一行馬不停蹄再次上路,於當地時間11月18日14時45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乘飛機3小時後抵達智利首都聖地牙哥。11月19日經過4個小時的飛行後終於到達智利南部城市朋塔,做奔赴南極的最後準備。

  11月21日,趙文敬等3位中國專家與6位外國專家一起乘坐智利軍用大力神運輸機,經過3個小時到達智利在南極的空軍基地。在歷經7天8夜長途奔波、49個小時的連續飛行之後,3位中國專家終於踏上了南極這片神聖的土地,住在中國南極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上。

  天氣 考察期間曾遭遇到風暴

  趙文敬說,南極的工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首先是遇到是極晝問題。現在南極是夏季,即使他們到達的是南極的外陸地區,依然受到極晝現象困擾。「白天時間長達20個小時,而且當地與北京時間有12個小時的時差,簡直無法入睡,連續幾天都睡不著覺。」趙文敬苦笑著說。

  由於白晝時間長,他們每天的考察時間都在10個小時以上,最長時間達到13個小時,高強度的工作和少量的睡眠讓幾位專家有些吃不消。南極的食物更是有限,大多以西餐和罐裝食物為主,這讓習慣中餐的3位專家更是度日如年。

  「在南極最怕的就是遇到風暴」,趙文敬說,「南極是風暴頻發的地區,可謂『一天三變』。一遇到這樣的天氣,剛才還是晴空萬裡,片刻就會颳起大風,風颳在臉上,讓人痛得不敢睜眼,更有隨時被大風掀起並帶走的危險。在南極,我們就有一次在工作中遭遇風暴,還好那次風暴不是很大,剛開始在大風中我們迷失了方向,後來待風停了以後才找回住所。」

  「在南極考察期間,我們只遇到了一個晴天,我還非常幸運地看到了南極日出,非常壯觀。長城站越冬科考隊員說在南極四五十天也遇不到一個晴天,不停地說我們太幸運了。」趙文敬高興地說。

  周折 跟蹤找巴布亞企鵝種群

  即使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趙文敬他們依然堅持步行上島,尋找南極生物、動物的蹤跡。在有關企鵝的研究課題上,他們在尋找巴布亞企鵝的過程中還頗費了些周折。最初上島,3位專家很快就發現了帽帶企鵝、阿德利企鵝種群,但巴布亞企鵝種群卻一連幾天都沒有找到。

  接下來的時間裡,他們一邊收集其他動物資料,一邊留心觀察任何與巴布亞企鵝有關的現象。終於有一次,他們在一群帽帶企鵝中間發現了一隻巴布亞企鵝蹤影,他們沒有驚擾這隻巴布亞企鵝,而是跟蹤前進,他們相信只要跟在這隻企鵝後面,就能找到巴布亞企鵝種群。

  於是,他們就默默地守著,儘管當時風很大,室外溫度很低,依然任由這隻調皮的企鵝在帽帶企鵝中間穿來穿去。企鵝走,他們也走,企鵝停,他們也停。就這樣一路上走走停停,2個小時後這隻巴布亞企鵝終於把他們領到了巴布亞企鵝的聚居地。

  收穫 收集大量珍貴生物資料

  趙文敬說:「此次南極之行,真正的考察時間只有6天,但收穫非常多。我們對企鵝這個特殊物種在自然狀態下的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有了更直觀了解和詳細的數據記錄。」

  此前,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極地動物專家曾多次聯合對南極地區的野生企鵝進行考察,並對野生企鵝蛋在人工條件下的孵化等課題進行相關研究,在帝企鵝、王企鵝人工孵化等方面獲得了豐富經驗,但此項研究在我國一直是空白。

  此次大連老虎灘海洋動物保護研究所邀請美國、加拿大等專家一起前往南極,研究的課題是巴布亞企鵝、帽帶企鵝、阿德利企鵝野生企鵝蛋的人工孵化課題。目前已從南極帶回200餘枚企鵝蛋,美國專家已經一同抵達大連,詳細記錄企鵝蛋的孵化過程。

  南極當時當地的最高氣溫在零下2~3℃,夜間最低氣溫零下30℃左右。晝夜溫差變化比較大,而此時正處於繁殖季節的寒帶企鵝——帽帶企鵝、阿德利企鵝、巴布亞企鵝孵化工作絲毫沒有受到影響,這一直接溫度數據為企鵝人工飼養提供了最有力的參考。

  此外,專家們在那裡還觀察、拍攝、收集了大量珍貴的其他生物和動物生活資料,對南極生物物種多樣性和現有生態平衡做了細緻的考究。對不同個體的同種生物、動物在純自然狀態下的生活規律、交配方式、產蛋過程、孵化溫度等數據做詳細的紀錄,將為國內人工狀態下企鵝飼養、繁殖、疾病防治提供更多的資料。

  友好 象海豹用叫聲禮貌回應

  趙文敬說,在南極很難見到人,所以大家每次碰面時都非常熱情,不分國籍,即使語言不通,也要打個招呼,嘴裡說著各自國家祝福的語言,甚至親切地擁抱一下。

  「南極的動物之間也十分客氣。一隻巴布亞企鵝在一群帽帶企鵝中間穿來跳去,竟然沒有一隻帽帶企鵝把它當成異己,而主動攻擊。還有其他比企鵝體形更大的動物,如象海豹,它見到人類造訪也非常友好。當一位專家學著象海豹的叫聲與它打招呼時,它竟然用同樣的叫聲禮貌回應,好像已經把他當成了島上新夥伴。」趙文敬說。

  去南極一直是許多熱愛南極的人們的心願,但目前為了保護南極的自然和生態環境不被人為破壞,南極還沒有對除科考之外的世界各國的普通公民開放。如果我國公民想去南極,只能搭乘國際郵輪在海上觀看南極,而不能登陸南極陸地。

  費用 每位科考費超6萬美元

  此次南極之行,是中國從事極地動物展示行業以來,以展示場館為代表的極地動物專家首次、也是最有實際意義的一次對南極物種的實地考察。

  趙文敬透露,此次南極科考,每位專家的科考費超過6萬美元。他們實地考察而得來的數據將成為指導中國南北極地、海洋動物飼養、繁育、疾病防治、保護等方面工作的重要數據。 王丹 記者張星

(責任編輯:曾玉燕)

相關焦點

  • 南極反常暴風雨致萬隻小企鵝被凍死(組圖)
    據估計,經此一難,南極企鵝數目將銳減兩成。南極專家認為,這是氣候變化給南極地區帶來的又一災難性影響,如果繼續惡化,這一物種或將在10年後從地球上消失。腳下就是幼禽的屍骸,企鵝父母悲鳴。科學家擔憂,不出10年,企鵝或因氣候變化而滅絕。  南極地區連續爆發反常暴風雨,導致成千上萬隻新生小企鵝活活凍死。據估計,經此一難,南極企鵝數目將銳減兩成。
  • B站直播連線南極科考站!南極企鵝能rua嗎?
    在今晚的第一個環節中,我們首次連線南極中山站,在線對話南極科考隊員,了解他們的越冬科考的日常吃住行和站區環境。@極限遊戲準則:想知道探險隊員們是帶著怎樣的心情踏上這片土地的我們從眾多問題中中挑選了一些具代表性的問題,邀請到了許多極地科學考察領域專家,為我們科普有關南極生物、環境、建築等等方面問題。 南極健康:新冠肺炎如果發生在南極怎麼辦?
  • 海之豪 | 王自磐:中國唯一在南極冰海潛水科考的極地專家
    王自磐:中國唯一在南極冰海潛水科考的極地專家南極
  • ...海豹給人「投餵」、企鵝狂追「新丁」 南極科考家鄉人帶南極轉...
    南極,地球的最南端。那裡生活著的動物是什麼樣?自然環境下的南極企鵝和海豹如何與人相處?近日,記者連線正在南極科考站的家鄉人葉成明,了解了南極動物和科考隊員們的故事。你知道嗎?在南極,非科研需要,人類不可以隨意接近和打擾南極的動物。但長時間待在一個區域難免有接觸,科考隊員們告訴記者,這裡的海豹會把他們當成同類,呆萌的企鵝會狂追新來的科考隊員。
  • 新冠病毒或在南極被冰封,專家:應對企鵝做核酸檢測
    專家對《環球時報》表示,因為南極氣溫低,病毒很可能生存下來,隨時釋放出來禍害人類。由於疫情影響,南極大陸2020年僅剩下各國科考站人員。公開資料顯示,世界上有3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常年科學考察站共有50多個,一年四季都有工作人員。
  • 雪龍號前任船長談南極科考:科考船要跨「四關」
    昨日上午,中國唯一從事極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龍號」,從上海出發開赴南極,執行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記者了解到,此次南極考察,是自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以來,考察隊員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昨日下午,就讀者關心的幾個問題,本報(註:揚子晚報)記者電話連線採訪了江蘇老鄉——「雪龍號」前任船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袁紹宏先生。
  • 高爾基錯怪了企鵝!
    這種艱難,也讓科考隊裡另一位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的鳥類研究專家張雁雲教授感到震撼。經過近一個小時、如同踩進深不見底的麵粉堆的冰上行走後,記者終於見到了那漫山遍野黑壓壓一片的企鵝世界,這景象真是「鵝山鵝海」「鵝聲鼎沸」,有大的、小的、活的、化石的,空氣裡瀰漫著企鵝的「異香」。 南極短暫的夏天,正是阿德利企鵝寶寶出生的季節。
  • 疫情抵達南極,專家:封在冰中的病毒或重啟,應對企鵝做核酸檢測
    2020 年歲末,新冠疫情抵達了曾被譽為 " 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 "- 南極,自此新冠病毒已席捲世界 7 大洲。專家對《環球時報》表示,因為南極氣溫低,病毒很可能生存下來,隨時釋放出來禍害人類。 由於疫情影響,南極大陸 2020 年僅剩下各國科考站人員。
  • 去南極科考看企鵝
    科考隊員和南極生物親密接觸羊城晚報記者 林世寧 實習生 雷葉婷 通訊員 餘珊燕春遊去哪兒?賞花、登山、戲水……美好卻不夠前衛,就在一個月前,汕頭大學的22名師生將「春遊」的腳步踏上了南極大陸,汕大也成為國內首所組織師生到達南極科考探險的高校。在南極大陸登陸8次汕頭大學於2012年12月啟動南極科考探險項目,2013年6月南極科考隊正式成立。在2014南極科考探險項目之前,科考隊員已先後赴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廣東七目嶂、香港、東北長白山等進行戶外技能培訓。
  • 震撼!華東師大南極科考人,都經歷了什麼?
    拍攝這部短片《極地之南 | 三代科考人》,旨在紀念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橫穿南極大陸的壯舉。,中國先後派出近7000人到南極考察,一批批中國南極考察隊員,推動中國南極科考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極地之南 | 三代科考人》片中的三位科考人,分別代表著南極科考的「拓荒者」、中流砥柱和新生力量。
  • 疫情抵達南極,專家:封在冰中的病毒多年後或「重啟」應對附近企鵝做核酸檢測
    專家對《環球時報》表示,因為南極氣溫低,病毒很可能生存下來,隨時釋放出來禍害人類。由於疫情影響,南極大陸 2020 年僅剩下各國科考站人員。公開資料顯示,世界上有 30 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 150 多個科學考察基地,常年科學考察站共有 50 多個,一年四季都有工作人員。
  • 南極,有一隻企鵝「發瘋」了
    一、《神鵰俠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詞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經常掛在嘴邊的李莫愁,直至葬身火海,還念念不忘。最後,楊過和小龍女攜手離去時,第一次黯然神傷的郭襄喃喃自語時也是這句話。這句情深至極的話,最初並不是寫給人類,而是寫給大雁的。
  • 南極「失守」!企鵝也要做病毒檢測了?
    隨後,智利南部麥哲倫省的衛生部長艾杜爾多·卡斯提羅表示,位於南極洲的埃斯特雷拉斯鎮又有一名參與智利在南極業務的人員確診。此次暴發疫情的奧伊金斯基地是1948年由智利南極探險隊為研究調查所設立,也是目前南極歷史最悠久、仍在持續運轉的研究站之一。
  • 自拍視頻記錄198天南極科考之旅
    作為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助理工程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屆畢業生郭安博宇,在2019年10月9日至2020年4月23日之間,跟隨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從上海出發,參加我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在這198天裡,他不僅運用專業知識,為南極科考提供精準的氣象參考,還拍攝了南極之行的各種見聞,受到眾多「後浪」點讚。
  • 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
    中新社蘭州3月9日電 題: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作者 孔子俊提起南極,人們大多會想到寒冷、企鵝、海豹、冰川……如果說南極有植物,許多人的心裡都會有一個大大的問號。他們從蘭州出發,輾轉途經上海、巴黎、聖地牙哥、蓬塔阿雷納斯,並於1月17日抵達南極長城站,開始為期13天的南極科考之旅。「南極科考領域非常廣泛,包含海洋、大氣、地質等,但相對來說研究植物的很少,甚至有人認為南極沒有植物。」由此,南極的植物成為兩位科研人員此行重點關注的對象。
  • 在南極看小屋和企鵝
    【本報赴南極特派記者 郭媛丹】神秘的南極最早是探險家的樂園,近年來,旅遊業興起,全世界的遊客都希望有機會登上南極大陸一探究竟。因為南極大陸並無常住居民,因此各國在南極設立的科考站成為難得一見的小屋。這其中,中國首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也是可以參觀的站點之一。2019年9月,中國自然資源部網站發布了赴南極長城站開展旅遊活動的申請指南,按照相關流程,計劃赴長城站開展旅遊的企業申請通過後則可以按照相關要求安排旅遊活動。現在每年中國有5000多名遊客赴南極旅遊,「打卡」長城站是每個中國人的心願。不過長城站只在周末和節假日對外開放。
  • 疫情抵達南極 專家:封在冰中的病毒多年後或「重啟」
    來源:環球網疫情抵達南極,專家:封在冰中的病毒多年後或「重啟」,應對附近企鵝做核酸檢測【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郭媛丹】2020年歲末,新冠疫情抵達了曾被譽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南極,自此新冠病毒已席捲世界7大洲。
  • 南極企鵝-中新網
    南極企鵝   企鵝,南極自然之子。  南極全年平均氣溫為-25°,11月至3月是暖季。我們到達南極時正是暖季,是企鵝求偶生子的季節。我看到遠古孤獨的石子,是南極企鵝求婚的寶石。一般是雄企鵝在融化的雪地上用尖喙尋覓石子,有的雄企鵝要飛很遠的地方去尋找一塊中意的小石子,然後含在嘴裡,飛到雌企鵝身邊,把它放在雌企鵝的面前。雌企鵝看這 一塊石子滿意,便與雄企鵝呼應地叫喚著擺弄著小石子。
  • 探索南極已有百年 南極科考都在研究什麼
    「白色大陸」是科學研究「聖地」  南極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風雪最頻繁、風力最強、最乾燥的大陸,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5℃。幾千萬年來,這個地球最南端的遙遠邊疆95%以上的面積為厚度驚人的冰雪所覆蓋,平均厚度達2000米。
  • 探訪南極企鵝島:3萬多帝企鵝幼雛的幼兒園
    最龐大的南極「土著」  如果說袋鼠是澳洲的象徵,獅子是非洲的象徵,白熊是北極的象徵,那麼南極的象徵自然是走路搖搖擺擺的企鵝了。在大連老虎灘畔的極地海洋動物館裡,幾隻帝企鵝和王企鵝終年吸引著大量遊客前往參觀。這次能隨同2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登陸南極大陸,能夠親眼見到自然生活狀態下的企鵝也是記者最大的心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