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灘海洋公園的3位動物專家,與來自美國、加拿大、智利的6位專家赴南極科考滿載而歸
兩小時跟蹤巴布亞企鵝
作為我國首位親赴南極科考的極地動物展示場館的動物專家,日前從南極歸來的大連老虎灘海洋動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兼老虎灘海洋公園、老虎灘極地館總經理趙文敬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在南極最震撼的一幕是看到漫山遍野的企鵝,它們對人類非常友好。
」
此次南極之行,經國家有關部門同意,老虎灘海洋公園、老虎灘極地館的3位動物專家與來自美國、加拿大、智利的6位專家組成聯合考察團,赴南極進行科考。
行程 七天八夜不停轉機抵達
南極到底有多遠?趙文敬介紹,他們一行三人於11月12日16時從大連出發乘飛機花費1小時30分到達上海,於當晚21時左右搭乘國際航班,歷經10個半小時長途飛行抵達澳大利亞首都雪梨。稍作休息即從雪梨出發,15個多小時後轉機抵達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那裡,他們抽空驅車前往距離布宜諾斯艾利斯市300公裡的聖克利門蒂,並於第二日在當地考察了南美洲最大的陸地海洋公園,並與之達成建立友好園的合作協議。
隨後,趙文敬一行馬不停蹄再次上路,於當地時間11月18日14時45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乘飛機3小時後抵達智利首都聖地牙哥。11月19日經過4個小時的飛行後終於到達智利南部城市朋塔,做奔赴南極的最後準備。
11月21日,趙文敬等3位中國專家與6位外國專家一起乘坐智利軍用大力神運輸機,經過3個小時到達智利在南極的空軍基地。在歷經7天8夜長途奔波、49個小時的連續飛行之後,3位中國專家終於踏上了南極這片神聖的土地,住在中國南極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上。
天氣 考察期間曾遭遇到風暴
趙文敬說,南極的工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首先是遇到是極晝問題。現在南極是夏季,即使他們到達的是南極的外陸地區,依然受到極晝現象困擾。「白天時間長達20個小時,而且當地與北京時間有12個小時的時差,簡直無法入睡,連續幾天都睡不著覺。」趙文敬苦笑著說。
由於白晝時間長,他們每天的考察時間都在10個小時以上,最長時間達到13個小時,高強度的工作和少量的睡眠讓幾位專家有些吃不消。南極的食物更是有限,大多以西餐和罐裝食物為主,這讓習慣中餐的3位專家更是度日如年。
「在南極最怕的就是遇到風暴」,趙文敬說,「南極是風暴頻發的地區,可謂『一天三變』。一遇到這樣的天氣,剛才還是晴空萬裡,片刻就會颳起大風,風颳在臉上,讓人痛得不敢睜眼,更有隨時被大風掀起並帶走的危險。在南極,我們就有一次在工作中遭遇風暴,還好那次風暴不是很大,剛開始在大風中我們迷失了方向,後來待風停了以後才找回住所。」
「在南極考察期間,我們只遇到了一個晴天,我還非常幸運地看到了南極日出,非常壯觀。長城站越冬科考隊員說在南極四五十天也遇不到一個晴天,不停地說我們太幸運了。」趙文敬高興地說。
周折 跟蹤找巴布亞企鵝種群
即使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趙文敬他們依然堅持步行上島,尋找南極生物、動物的蹤跡。在有關企鵝的研究課題上,他們在尋找巴布亞企鵝的過程中還頗費了些周折。最初上島,3位專家很快就發現了帽帶企鵝、阿德利企鵝種群,但巴布亞企鵝種群卻一連幾天都沒有找到。
接下來的時間裡,他們一邊收集其他動物資料,一邊留心觀察任何與巴布亞企鵝有關的現象。終於有一次,他們在一群帽帶企鵝中間發現了一隻巴布亞企鵝蹤影,他們沒有驚擾這隻巴布亞企鵝,而是跟蹤前進,他們相信只要跟在這隻企鵝後面,就能找到巴布亞企鵝種群。
於是,他們就默默地守著,儘管當時風很大,室外溫度很低,依然任由這隻調皮的企鵝在帽帶企鵝中間穿來穿去。企鵝走,他們也走,企鵝停,他們也停。就這樣一路上走走停停,2個小時後這隻巴布亞企鵝終於把他們領到了巴布亞企鵝的聚居地。
收穫 收集大量珍貴生物資料
趙文敬說:「此次南極之行,真正的考察時間只有6天,但收穫非常多。我們對企鵝這個特殊物種在自然狀態下的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有了更直觀了解和詳細的數據記錄。」
此前,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極地動物專家曾多次聯合對南極地區的野生企鵝進行考察,並對野生企鵝蛋在人工條件下的孵化等課題進行相關研究,在帝企鵝、王企鵝人工孵化等方面獲得了豐富經驗,但此項研究在我國一直是空白。
此次大連老虎灘海洋動物保護研究所邀請美國、加拿大等專家一起前往南極,研究的課題是巴布亞企鵝、帽帶企鵝、阿德利企鵝野生企鵝蛋的人工孵化課題。目前已從南極帶回200餘枚企鵝蛋,美國專家已經一同抵達大連,詳細記錄企鵝蛋的孵化過程。
南極當時當地的最高氣溫在零下2~3℃,夜間最低氣溫零下30℃左右。晝夜溫差變化比較大,而此時正處於繁殖季節的寒帶企鵝——帽帶企鵝、阿德利企鵝、巴布亞企鵝孵化工作絲毫沒有受到影響,這一直接溫度數據為企鵝人工飼養提供了最有力的參考。
此外,專家們在那裡還觀察、拍攝、收集了大量珍貴的其他生物和動物生活資料,對南極生物物種多樣性和現有生態平衡做了細緻的考究。對不同個體的同種生物、動物在純自然狀態下的生活規律、交配方式、產蛋過程、孵化溫度等數據做詳細的紀錄,將為國內人工狀態下企鵝飼養、繁殖、疾病防治提供更多的資料。
友好 象海豹用叫聲禮貌回應
趙文敬說,在南極很難見到人,所以大家每次碰面時都非常熱情,不分國籍,即使語言不通,也要打個招呼,嘴裡說著各自國家祝福的語言,甚至親切地擁抱一下。
「南極的動物之間也十分客氣。一隻巴布亞企鵝在一群帽帶企鵝中間穿來跳去,竟然沒有一隻帽帶企鵝把它當成異己,而主動攻擊。還有其他比企鵝體形更大的動物,如象海豹,它見到人類造訪也非常友好。當一位專家學著象海豹的叫聲與它打招呼時,它竟然用同樣的叫聲禮貌回應,好像已經把他當成了島上新夥伴。」趙文敬說。
去南極一直是許多熱愛南極的人們的心願,但目前為了保護南極的自然和生態環境不被人為破壞,南極還沒有對除科考之外的世界各國的普通公民開放。如果我國公民想去南極,只能搭乘國際郵輪在海上觀看南極,而不能登陸南極陸地。
費用 每位科考費超6萬美元
此次南極之行,是中國從事極地動物展示行業以來,以展示場館為代表的極地動物專家首次、也是最有實際意義的一次對南極物種的實地考察。
趙文敬透露,此次南極科考,每位專家的科考費超過6萬美元。他們實地考察而得來的數據將成為指導中國南北極地、海洋動物飼養、繁育、疾病防治、保護等方面工作的重要數據。 王丹 記者張星
(責任編輯: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