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伯勞是一直都很喜歡的鳥,模樣很是神氣,今年年初在家帶表弟觀鳥,是為數不多被他記住的鳥了,還給取了「蒙面超人」。這次就分享近一年以來拍過的棕背伯勞以及它的表親。
拍攝於上海大學冬季,好肥
先說一個成語「勞燕雙飛」,語自《樂府詩集·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比喻離別,而這裡的燕指家燕一類,屬候鳥;勞,就是伯勞一類了。伯勞樣子都蠻像的,按《中國鳥類野外手冊》說法,中國有11種,多為候鳥(不過好些種並不是常見種),而棕背伯勞在整個長江以南(也包括部分以北區域)是留鳥(而且很常見)。所以我還是比較認同成語是借家燕與伯勞習性差異(遷徙與否)來代指別離的。
拍攝於上海南匯8月,一般就這個樣子
在剛入鳥坑時,棕背伯勞就是一直很想見的鳥,還以為很少見,直到見過一次以後,才知道原來它就是個菜鳥(鳥圈裡代指常見鳥),在上海地區恐怕是除這邊的「四大金剛」(指上海地區非常見的四種鳥:麻雀、珠頸斑鳩、烏鶇、白頭鵯)最常見的了。也很有識別點,棕黑兩色,黑色眼罩最易識別,鳥中佐羅就它了。
拍攝於上海南匯8月,抓到了一隻蝗蟲,被插在樹枝上
別看它還沒有一般鴿子大,卻是雀形目中的戰鬥機,屬於兇猛的肉食性鳥類,有著隼形目和鴞形目猛禽的結構,比如典型的喙尖銳利的鉤。除了捕食昆蟲一類,還會捕食其他鳥類及其它小動物(當然也會吃植物種子),我就有見過被它追著的鳥,最後躲進了灌木叢裡。而有趣的是,大概還是遜色於真正的猛禽,它在捕捉到小動物後,常把獵物插在樹枝上藉以固定,在網上還能搜到伯勞把小動物掛在枝頭的照片,剛好前幾天見到了它作案過程。
起飛
大概因其兇猛特性吧,在二戰中變有戰鬥機命名為shrike,也就是伯勞鳥的意思,名字中就自帶了攻擊屬性(strike「攻擊」)。而棕背伯勞的英文名為Long-tailed Shrike,如果直譯的話就叫長尾伯勞。
棕背伯勞常喜歡站在枝頭鳴叫,並且還會模仿其他的鳥的叫聲,剛好錄了一段,沒去分哪是哪。不過有聽過給鳥錄音錄音的很煩伯勞的叫聲,因為它一出聲,其他鳥就得閉嘴了,就是這麼社會。
以下圖片展示棕背伯勞:
雛鳥
亞成鳥,神氣
背部照
這張拍攝於雲南昆明17年1月,大概是某亞種了(西南亞種?)
這張也蠻有意思的,拍於上饒冬季,大概是要去抓啥子吧,像個炮彈
拍攝於辰山植物園冬季,水杉林下,不知道是不是找種子吃
枝頭,傲視一切
電線桿上
電線上
雪松上
日本冷杉
桌椅上
另再分享兩個見過的棕背伯勞表親,在體型外形上也是相當像了,不過身邊並不分布。
分別拍攝於西藏的拉薩羅布林卡、林芝、魯朗6月,剛好集齊正面側面背面
灰背伯勞
英文名:Grey-backed Shrike。是西藏及中國西部地區作為棕背伯勞的替代種。與棕背伯勞區別在上體深灰色,僅腰及尾上覆羽具狹窄的棕色帶,初級飛羽的白色斑塊小或無。
拍攝於雲南西雙版納12月
慄背伯勞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緬甸,英文名直譯為緬甸伯勞。在我國,分布於雲南西部及南部、貴州南部等區域,慄背伯勞與棕背伯勞的區別:慄背伯勞的尾較短,且尾具白色羽緣(慄背伯勞尾部的白色羽緣還是很容易看出來的)
伯勞暫時分享結束,篇二為上海鳥圈四大金剛之一,白頭鵯。
古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