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5 棕背伯勞:我,雀形目小猛禽!

2021-01-15 聽自然

上周末我第一次正式帶視障夥伴進行了自然導賞活動,活動中我們遇到了本公眾號還沒有介紹過的棕背伯勞,當時我講解了一些棕背伯勞的故事,大家都很感興趣。為了以後的自然導賞活動後讓大家繼續學習方便,我得抓緊更新城市常見鳥的文章了。

上圖是一隻站在櫻花樹枝上的棕背伯勞,照片拍攝於上海的世紀公園。在城市常見鳥中,棕背伯勞的長相非常有特色。雀形目伯勞科的鳥類最突出的特點是它們黑色的眼罩和帶著鉤子的嘴,匪裡匪氣一看就很不好惹的樣子;棕背伯勞體長約25釐米,頭頂到背部從淺灰色漸變成棕色,翅膀外沿黑色並在中間有一個白色點斑,喉部部到臀部則是從白色漸變成棕色,它的尾巴長長的,有利於保持飛行的靈活性,在空中捕捉獵物。


--兇猛的擼串高手--

上圖是一隻棕背伯勞和它的獵物——一隻麻皮蝽,俗稱「放屁蟲」,弄破它的身體會有持續不斷揮之不去的惡臭,但是棕背伯勞並不嫌棄這股味道,它在空中捕捉到飛行中的麻皮蝽,然後飛到枝頭迅速把獵物吃掉了。我還在城市綠地中看到過棕背伯勞在捕捉雨後從泥土中鑽出來透氣的蚯蚓,它先是站在枝頭觀察草地,發現蚯蚓後迅速飛到地面把蚯蚓拔出來,然後帶著蚯蚓飛回枝頭吃掉。它們還會在退潮的河灘上捕食底棲動物,甚至還可以擊殺比自己體型還要大的鳥類。有時候如果獵物太大難以處理的話,它們會藉助樹枝來分割食物,吃不完的食物還會掛在樹枝上藏起來,所以人們戲稱這種行為是在製作「風乾臘肉」,從樹枝上摘下掛在枝頭的食物很像是在擼串,非常有趣。


--南方有善口技者,棕背伯勞也--

棕背伯勞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們的鳴唱聲,很多觀鳥愛好者都被棕背伯勞的「效鳴」行為騙到過。所謂效鳴,顧名思義,就是效仿別人的聲音,在城市的常見鳥類中,棕背伯勞和烏鶇都屬於模仿大師級別的,棕背伯勞的聲音要比烏鶇低沉。

這是棕背伯勞的一種叫聲:

前面的兩種聲音略有不同,但都屬於棕背伯勞的正常的音色,其實以叫聲多變著稱的棕背伯勞還有很多更加神奇的聲音。前一陣子我在北海潿洲島街邊的早餐攤鋪和朋友聊天的時候,突然聽到旁邊的一棵樹中發出奇怪的叫聲,它一會叫聲像一種鳥,一會又像另一種鳥,直覺告訴我,這是一隻棕背伯勞在模仿別的鳥叫,於是我趕緊拿起手機錄了下來。由於旁邊早餐攤比較熱鬧,音頻的後半段路人聲音較大,請見諒。個人認為被它模仿的鳥叫聲是廣西常見的暗綠繡眼、長尾縫葉鶯和鵲鴝之類的小鳥叫聲。15秒之前它的聲音暴露了更多自己的口音,後面學得越來越好了。前一陣子,一直在幕後幫我組織視障者導賞活動的北緯隊長給我發來一段他錄製的小鳥視頻,我打開一看,也是棕背伯勞在效鳴。上面的視頻是北緯隊長錄製的上海的棕背伯勞效鳴。如果你和上面那段潿洲島錄製的音頻對比,會發現它們的聲音不太一樣,上海的棕背伯勞只能模仿它在上海聽到過的聲音,畢竟它們是留鳥,只能模仿自己當地聽到過的聲音。如果強行把上海的棕背伯勞和廣西的棕背伯勞放在一起的話,大概它們也是互相聽不太懂對方的效鳴的,就像我聽不太懂廣西人民的白話一樣。棕背伯勞性格非常自信,不像其它羞澀的鳥類總是躲在樹叢中,它們總是站在高高的枝頭鳴唱,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它們模仿其它鳥叫的原因也引得人們格外關注。有人認為棕背伯勞效鳴是在模仿其獵物的叫聲,把獵物吸引過來,然後吃掉,也有人認為它就是想要炫耀自己的美妙歌喉來吸引異性,還有人認為它們就是聰明,給自己生活增加點娛樂,唱唱歌逗自己開心。具體為什麼模仿別的鳥鳴叫,看來得問它們自己啦。不過我也有一些非常不靠譜的猜想,如果是想要吸引獵物,那假設模仿的是獵物求偶鳴唱,則吸引來的都是正值青壯年的小鳥,身體靈活,並不容易被捉到,想要吸引來容易被捉到的鳥,那麼唱的歌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吧:
🎵瞧一瞧看一看,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啊!小鳥養老院託兒所了啊,免費治療各種疾病啊,跌打損傷寄生蟲,心肌梗塞腸胃炎,全都免費治療了啊,出巢小鳥生存技能免費培訓了啊!快來看看啊!
然後那些容易被捉的老弱病殘小鳥就來了,棕背伯勞就可以下手了。(以上是我瞎編的)棕背伯勞作為一種肉食性的鳥類,再加上城市生態系統中頂級掠食者數量較少,它們某種程度上扮演了猛禽的角色,有重要的生態功能。棕背伯勞在城市中展示了非常優秀的適應性,從最繁華的市中心到郊外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我還曾經在一個非常小的街心公園看到一個成功的棕背伯勞家庭:一對親鳥正在哺育五隻已經出巢的幼鳥。它們站在高高的樓頂上,幼鳥們已經長到了和父母差不多的體型,剛剛學會飛翔,不過還沒學會如何捕獵。它們扇動翅膀向父母乞食,父母忙碌地飛來飛去捕捉獵物給孩子們,它們還會輪流站崗看護自己的孩子們。那個公園很小,繞一圈下來只有一公裡左右,公園裡有很多鍛鍊身體的老人和玩耍的小孩子,非常熱鬧。除了這一組熱鬧的棕背伯勞家庭以外,公園裡還有一對繁忙的烏鶇在育雛,還能聽到白頭鵯和珠頸斑鳩的鳴唱。那天,我舉著相機拍攝這個棕背伯勞家庭的時候,還看到了白鷺飛過頭頂。下面這個視頻背景音是嘈雜熱鬧的公園,路過的阿姨大叔也很好奇我在拍什麼,他們天天來這裡鍛鍊,覺得公園裡有小鳥挺好的。

文章中出現的所有內容沒有特別標註的都是個人原創

非常歡迎視障者關注❤

音頻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嚴禁用來誘捕野鳥,違者必究

我希望這個公眾號可以成為大家觀察大自然的一扇小小的窗戶❤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伯勞:毀譽參半的 「雀中猛禽」_揚州網
    楔尾伯勞紅尾伯勞虎紋伯勞棕背伯勞大家好!我叫伯勞,雖然我不如麻雀、喜鵲、燕子等為大家熟知,但也是常見鳥之一,只不過一般人看到我們時,與「伯勞」這個名字對不上號而已。其實老揚州稱「麻夾夾(夾,要用揚州土話讀)」的,便是敝鳥也。在鳥的分類學中,我們屬於雀形目伯勞科伯勞屬,在中國共有12種,揚州至今發現有5種:棕背伯勞、紅尾伯勞、牛頭伯勞、虎紋伯勞、楔尾伯勞。
  • 棕背伯勞,鳥中佐羅
    棕背伯勞是一直都很喜歡的鳥,模樣很是神氣,今年年初在家帶表弟觀鳥,是為數不多被他記住的鳥了,還給取了「蒙面超人」。這次就分享近一年以來拍過的棕背伯勞以及它的表親。伯勞樣子都蠻像的,按《中國鳥類野外手冊》說法,中國有11種,多為候鳥(不過好些種並不是常見種),而棕背伯勞在整個長江以南(也包括部分以北區域)是留鳥(而且很常見)。所以我還是比較認同成語是借家燕與伯勞習性差異(遷徙與否)來代指別離的。
  • 雀形「猛禽」 ,鳥中「屠夫」-伯勞
    伯勞,其屬名Lanius的拉丁文原意為「屠夫」。儘管它們以獵捕其他動物維生,但它們並不是實際的猛禽,它們缺乏強而有力的爪子。大多數種類的伯勞鳥除了繁殖季之外的時間多為獨自生活。而像灰伯勞、紅背伯勞這類分布在溫帶的種類則是候鳥,會在冬天時飛到南方的繁殖地區。今天所介紹的伯勞,為伯勞屬鳥類,它們為雀形目伯勞科中的一屬,其中現有29種。
  • 養伯勞不等於當屠夫——我和棕背伯勞的故事
    ELeR5xT  有時候土裡也會翻出來小老鼠,伯勞也會迅速的過去抓起來,美美的吃一頓。 &STgj|t_  但是從來就沒有見那隻伯勞抓到過一隻麻雀,所以伯勞冬天依靠狩獵麻雀度日,這個說法不過是人為設想的而已。 Zk$AAjC&  不排除個別棕背狩獵技術高明,可以依靠狩獵麻雀過冬,我也真實的看到過棕背抓麻雀,甚至還見過一隻棕背直接撲黑卷尾,但那都是個例。
  • 自然筆記丨有關棕背伯勞的萌、猛、懵
    圖@晚晴棕背伯勞有「小猛禽」之稱(不過伯勞並非猛禽,而是鳴禽),不僅善於捕食昆蟲,有時也會捕食鳥類。是的,你沒看錯,伯勞有時候也會捕食小鳥,且場面甚是兇殘。但若不是曾親眼見到伯勞捕食小鳥的血腥場面,估計我都很難想像,一隻長得這麼萌動可愛的小鳥竟會有這樣大反差的舉動。然而啊然而……有句老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如今覺得,鳥也同理。
  • 棕背伯勞(學名:Lanius schach)
    棕背伯勞(學名:Lanius schach,英文名:Long-tailed Shrike)是伯勞科伯勞屬的鳥類,俗稱桂來姆、黃伯勞,英文名直譯為長尾伯勞。棕背伯勞特徵是粗黑的貫眼紋或頂冠、黑翅、尾長尾黑,上體偏灰,下體偏棕。普遍分布於我國東部沿海及南部,包括臺灣、海南等省,是一種很常見的留鳥。
  • 每周一鳥|棕背伯勞
    黑化棕背伯勞           暗光風影拍攝黑化棕背伯勞          周哲拍攝黑化棕背伯勞        東東拍攝黑化棕背伯勞        東東拍攝        Seacat拍攝       它喜歡單獨生活,常見於各大公園、山地、田園等地方,會站在樹上或電線上,四處張望,伺機捕抓獵物,有點像鷹、隼等,所以混了一個小猛禽頭銜。
  • 每周一鳥 |棕背伯勞
    然而的然而,就像蝸牛無害的外表和恐怖口齒之間的驚人對比一樣,棕背伯勞也是這樣一個表面酷炫,實則兇猛的典範。(攝影:小草)棕背伯勞特徵是粗黑的貫眼紋或頂冠、黑翅、尾長而黑,上體偏灰,下體偏棕。在上海,棕背伯勞是一種很常見的留鳥。
  • 棕背伯勞知識科普,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棕背伯勞,拉丁學名是Lanius schach,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鳴禽亞目、伯勞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Long-tailed Shrike,命名人為Linnaeus,命名時間在1758年。
  • 伯勞鳥
    伯勞鳥雖屬雀形目,卻生性兇猛,嘴前端帶鉤,酷似鷹嘴,腳強健有力,趾端有鋒利的鉤爪,這些均是猛禽的配置,因而有「雀中猛禽」之稱。伯勞鳥最引人注目的習性是其「掛屍」行為,它們喜歡把捕獲的獵物掛在帶刺的樹枝或者鐵絲上,因此伯勞也被稱為「屠夫鳥」,而備受觀鳥者們的注意。
  • 成語「勞燕分飛」中,「勞」是伯勞鳥的簡稱
    「勞燕」指伯勞和燕子兩種鳥,「勞」是伯勞的簡稱,和「辛勞」無關。「勞」和「燕」分別朝不同的方向飛去,比喻夫妻、情侶別離。因此,它們的姿勢是「分飛」。如果寫成「紛飛」,那就錯了。典故出自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古辭·東飛伯勞歌》 :「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 伯勞——鳥中屠夫
    我們熟知的「勞燕分飛」典故出自於《樂府詩集·東飛伯勞歌》。伯勞鳥性兇猛,嗜吃小形獸類(田鼠)、鳥類、蜥蜴等各種活物,有時甚至捕殺體型比自己更大的鳥類(如鷓鴣),因而人稱鳥中屠夫。網圖-—屠夫伯勞獵食品蜥蜴和鳥類一、類別:雀形目、伯勞科,有31個種,99個亞種
  • 小猛禽─伯勞鳥
    伯勞鳥,俗稱胡不拉,雀形目(Passeriformes)伯勞科(Laniidae
  • 伯勞鳥被視「害鳥」 為何成為畫家至愛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如小鳥之中的伯勞鳥,生性兇猛,嗜吃昆蟲、鳥類、蜥蜴等活體動物,因屬雀形目鳥類,故有「雀中猛禽」之稱。   伯勞鳥是有故事、有文化內涵的小鳥,自古以來毀譽參半,既有「惡鳥」、「害鳥」之名,又有「司至者」、「益鳥」之譽。它的形象經常出現在自宋代以來的繪畫作品中,是傳統花鳥畫中不可忽略的「小明星」。
  • 伯勞:鳥類中的小型戰鬥機,平時沒事兒還愛吃串串,小生活挺滋潤
    伯勞是雀形目、伯勞科的鳥類,這個科目前一共有四個屬,分別是伯勞屬、鵲鵙(音同「局」)屬、白肩鵲鵙屬和林鵙屬。平時我們說的伯勞一般是指伯勞屬的鳥類,但有些習性不只伯勞屬有,而是整個伯勞科鳥類都有的。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就統稱為伯勞了。本文配圖多為呆頭伯勞(Lanius ludovicianus),另外還有紅背伯勞和棕背伯勞。
  • 為什麼伯勞會掛屍體?
    在地球脈動 第二季(Planet Earth Season 2 Episode 4)裡面出現的伯勞鳥,掛肉的水平吊吊的,幼鳥餓了就近取肉,方便快捷,不過講真,曬那麼幹應該不太好咽吧。伯勞隸屬於雀形目伯勞科,但是其習性猶如雀形目的猛禽,伯勞和猛禽一樣,喙部和爪子都帶鋒利鉤,性情兇猛,主要捕食小型哺乳類、鳥類、蜥蜴、蛙類以及各種昆蟲。棲息於開闊的林地,捕食獵物之後把獵物掛在樹上,令其他動物「聞風喪膽」。
  • 個子小,膽子不小,小小伯勞鳥敢襲大海雕
    然而,一種個頭僅比麻雀大點兒的伯勞鳥,卻顛覆了人們對這句話的認識,這種小個子鳥,不僅時常把小型鳥類和動物當作自己的「盤中餐」,還敢主動出擊比自己大數倍的鷹、雕等大型猛禽。11月30日,新疆鳥友劉忠德在瑪納斯溼地目擊並拍攝到的灰伯勞襲擊白尾海雕圖片,就向人們展現了大自然中這一另類現象。
  • 紅尾伯勞,又叫小伯勞,看著很漂亮
    紅尾伯勞的上半身的體色,主要是呈棕褐色,下體主要是以白色為主。紅尾伯勞又叫虎伯拉,花虎伯勞,小伯勞等,屬雀形目、伯勞科。紅尾伯勞的羽色雖不華麗,但歌聲動聽,常被人們架養,還被當作「教師鳥」,為其他歌鳥「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