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勞鳥,俗稱胡不拉,雀形目(Passeriformes)伯勞科(Laniidae)鳥類,是重要的食蟲鳥類。
全世界約有64種,中國有15種,體型中等,掠食性;尤指伯勞亞科(Laniinae)伯勞屬(Lanius)25種鳥類(真伯勞)。
在我國各個地方有著不同的名字,屠夫鳥、虎不拉、鷹不落或虎伯勞等,我國國內常見的伯勞有紅尾伯勞、棕背伯勞、紅尾伯勞、楔尾伯勞、牛頭伯勞、虎紋伯勞。
伯勞鳥能用喙啄死大型昆蟲、蜥蜴、鼠和小鳥。會將捕獲的餌物穿掛在荊刺上,正如人類將肉掛在肉鉤上,故又名屠夫鳥。真伯勞獨居,鳴聲刺耳,灰或灰褐色,常有黑色或白色斑紋。大灰伯勞(L.excubitor)分布最廣。
伯勞鳥最開始被稱為"鵙"(讀作"局")也叫做"鴃"(讀作"覺"),見於《詩經·豳風》七月鳴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吳澄著);曹子建《惡鳥論》百勞以五月鳴,其聲鵙鵙(形容伯勞的鳴叫聲)。因其獵物曝屍的習性,其叫聲成為不祥之兆。
而確認"伯勞"和"鵙"就是同一種鳥類的,是明代李時珍的考證(公元1518~1593年),他在《本草綱目》中專門花了很大的篇幅來勘正歷代文人聚訟紛紜的"伯勞"疑案,根據七月鶪鳴、鶪好單棲、其能制蛇的特徵,參考《禮記·月令》、《詩經·豳風·七月》、民間傳說、俚言俗語等多方證據,辨證了"伯勞"即《禮記》、《詩經》裡的"鶪"。由於考釋詳盡,言之鑿鑿,遂成千古定評。
伯勞鳥的主要特點是嘴形大而強,上嘴先端具鉤和缺刻,略似鷹嘴。翅短圓,通常呈凸尾狀。腳強健,趾有利鉤。性兇猛,屬於雀形目的戰鬥種族,嗜吃小形獸類、鳥類、蜥蜴等各種昆蟲以及其他活動物。
伯勞鳥大都棲息在丘陵開闊的林地。常棲於樹頂,到地面捕食,捕取後復返回樹枝;常將獵獲物掛在帶刺的樹上,在樹刺的幫助下,將其殺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稱其為屠夫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