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確定阻礙化療藥物發揮作用的蛋白結構

2021-01-09 生物谷

專題:Science報導

美國科學家近日首次確定了一種名為P-醣蛋白(P-gp)的蛋白結構,該蛋白會將許多化療藥物阻擋在細胞之外,這是癌細胞對化療藥物具有抗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弄清這一蛋白的結構將有助於科學家設計更有效的抗癌藥物。相關論文發表在3月27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P-gp於1976年被首次發現,它位於腸道、腎臟、腦等處細胞的細胞膜上,功能是作為「看門人」,趕走潛在的有害物質。不過問題在於,它不僅運出對細胞有害的物質,同時也會驅趕針對癌細胞、感染HIV的細胞的藥物。

在此次研究中,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聯合美國德州理工大學,運用X-射線結晶學成功地確定了P-gp的結構。

論文通訊作者、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研究人員Geoffrey Chang說:「確定這一蛋白的結構是一個重要的進展,我們希望它只是個開始,後續還會有更多的突破。這一結構是一個精良的工具,可幫助我們理解P-gp如何將藥物運出細胞,並幫助設計能規避P-gp阻藥抗性的新藥物。這真讓人興奮!」

美國普通醫學科學研究所(NIGMS)研究人員Jean Chin說:「我們早已知道,P-gp對於癌症患者多藥抗性的產生起關鍵作用,此次研究幫助我們理解了這一蛋白如何能夠作用於種類如此寬泛的化合物。將來,科學家也許能夠利用這些結晶結構設計化學製劑,阻斷P-gp的活性並恢復對於化療藥物的敏感性。」(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Science 27 March 2009:DOI: 10.1126/science.1168750

Structure of P-Glycoprotein Reveals a Molecular Basis for Poly-Specific Drug Binding

Stephen G. Aller,1 Jodie Yu,1 Andrew Ward,2 Yue Weng,1,4 Srinivas Chittaboina,1 Rupeng Zhuo,3 Patina M. Harrell,3 Yenphuong T. Trinh,3 Qinghai Zhang,1 Ina L. Urbatsch,3 Geoffrey Chang1

P-glycoprotein (P-gp) detoxifies cells by exporting hundreds of chemically unrelated toxins but has been implicated in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s. Substrate promiscuity is a hallmark of P-gp activity, thus a structural description of poly-specific drug-binding is important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anticancer drugs and MDR inhibitors. The x-ray structure of apo P-gp at 3.8 angstroms reveals an internal cavity of 6000 angstroms cubed with a 30 angstrom separation of the two nucleotide-binding domains. Two additional P-gp structures with cyclic peptide inhibitors demonstrate distinct drug-binding sites in the internal cavity capable of stereoselectivity that is based on hydrophobic and aromatic interactions. Apo and drug-bound P-gp structures have portals open to the cytoplasm and the inner leaflet of the lipid bilayer for drug entry. The inward-facing conformation represents an initial stage of the transport cycle that is competent for drug binding.

1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10550 North Torrey Pines Road, CB105, La Jolla, CA 92037, USA.
2 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10550 North Torrey Pines Road, CB105, La Jolla, CA 92037, USA.
3 Cel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Texas Tech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Center, 3601 4th Street, Lubbock, TX 79430, USA.
4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P. R. China.

相關焦點

  • Nature:細胞焦亡在腫瘤化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該蛋白在腫瘤化療藥物的作用下,通過caspase-3的切割作用獲得活性,誘導腫瘤細胞的細胞焦亡,並在化療藥物對正常組織的毒副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前邵峰院士已經發表了有關文章證明GSDMD蛋白在細胞焦亡中的重要作用,此次,他們關注的是與GSDMD屬於同一蛋白家族的GSDME蛋白。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
    當前使用的一線抗結核藥物異煙肼、乙胺丁醇等均是通過抑制細胞壁合成發揮作用的。研究表明,乙胺丁醇靶向參與AG和LAM合成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EmbA,EmbB和EmbC。但是自該藥物問世以來,其分子機制一直未被解開,這就大大阻礙了乙胺丁醇這一「傳統老藥」的更新換代和耐藥性的解決。饒子和院士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針對結核病重要靶點的研究及新藥開發。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一線抗結核藥物...
    結核分枝桿菌是引起結核病的病原菌,其細胞壁極為特殊,主要成分包括分枝菌酸(MA)、阿拉伯半乳聚糖(AG)、肽聚糖(PG)和脂阿拉伯聚糖(LAM)等,對結核菌起到天然保護作用。抑制細胞壁成分的合成被認為是合理的抗結核新藥研發思路。當前使用的一線抗結核藥物異煙肼、乙胺丁醇等均是通過抑制細胞壁合成發揮作用的。
  • MIT確定新冠病毒關鍵蛋白分子結構 或可設計特效阻斷藥物
    麻省理工學院的化學家已經確定了在新冠病毒中發現的一種蛋白質的分子結構這種被稱為包膜蛋白E的蛋白質形成了一個陽離子選擇性通道,在病毒自我複製和刺激宿主細胞炎症反應的能力中起著關鍵作用。 研究團隊表示,如果能夠設計出阻斷這一通道的方法,他們也許能夠降低病毒的致病性,並幹擾病毒的複製。他們試驗了2種阻斷通道的藥物的結合位點,但這2種藥物的結合強度很弱,因此它們不是E蛋白的有效抑制劑。
  • Science:揭示底物和抑制劑對多藥轉運蛋白P-glycoprotein的變構...
    2019年6月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範德堡大學和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蛋白泵如何區分它將細胞中排出的化學物和阻止它發揮作用的抑制劑。這種稱為P-糖蛋白(P-glycoprotein)的蛋白泵通過去除潛在有害的化學物來保護細胞,但當這些化學物是治療性藥物時,它導致抗藥性---這對癌症治療造成了特殊的問題。這些新發現可能指導開發更有效的抑制劑來阻止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產生抗藥性。圖片來自圖片來自PNAS, 2013, doi:10.1073/pnas.1313202110。
  • 外泌體蛋白——化療促乳腺癌轉移的真正「元兇」
    細胞毒性化療是多種癌症的有效治療方法,然而據報導化療具有促進腫瘤轉移的作用,該過程可能與化療時腫瘤釋放出的外泌體(EVs)相關。該研究通過兩種常用的化療藥物:紫杉醇(paclitaxel,PTX)和多柔比星/阿黴素(doxorubicin,DOX)誘導乳腺腫瘤釋放外泌體,刺激肺部細胞釋放蛋白質CCL2,進而吸引機體中的單核細胞發揮作用,促進肺部中癌細胞的存活和生長。通過生物信息學的分析,發現外泌體差異蛋白中的膜聯蛋白-A6(annexin-A6)發揮了關鍵的促進轉移作用。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與人類疾病密切相關,是最大的藥物靶標蛋白家族,目前40%以上的上市藥物以GPCR為靶點。GPCR發揮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細胞內效應蛋白(G蛋白等)決定。根據其介導的下遊信號通路,G蛋白可分為Gs、Gi、Go和Gq等類型,其中,Gs和Gi被GPCR活化後,分別激活和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產生相反的生物學效應。
  • 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
    但是,確定單個GPCR如何識別不同G蛋白亞型的分子細節仍然難以捉摸,因此限制了對GPCR信號轉導機制的理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復旦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cryo-EM)技術解析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與它的同源激動劑和不同類型的G蛋白(Gs或Gi)結合在一起時的三維結構。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真核生物蛋白N-糖基化機制
    2018年2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的研究人員成功地確定了一種將糖鏈連接到蛋白上的酶的三維結構。每當細胞接收信號、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或者識別病毒和細菌時,這不僅涉及蛋白,而且還涉及附著到它們的表面上的糖鏈。到目前為止,人們對這個話題的關注度相對較低,而且這些糖鏈的結構在組成和分支上差別很大,並且似乎有助於確保蛋白正確摺疊並能夠執行它們的特定任務。
  • 科學家發現常用化療藥物阿黴素有望克服白血病耐藥性
    科學家發現常用化療藥物阿黴素有望克服白血病耐藥性  Winnie Lee • 2020-04-21 16:46:29 來源:前瞻網
  • ...發文,首次揭示小分子藥物識別阿爾茨海默病重要蛋白的結構基礎
    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技術,這支研究團隊揭示了人類γ分泌酶(γ-secretase)分別與多種小分子藥物相結合的原子結構,總體解析度達到2.6~3.1埃。 研究機構的新聞稱,這是「首次完整展現了γ分泌酶結合底物與藥物的全過程,為了解γ分泌酶活性調節機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準藍圖」。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3埃以內的可以認為是高解析度結構,在電子密度圖上可以很清楚的確定側鏈構象,側鏈之間的鹽鍵,氫鍵等相互作用。新冠病毒S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與SARS病毒的序列也非常像,相似性達到82%。RBD和ACE2的相互作用示意圖。RBD是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相當於病毒的S蛋白伸出來抓ACE2的那根小手進一步分析,研究人員可以看到新冠病毒表面的S蛋白到底是由哪些胺基酸與ACE2相互作用。
  • 從分子設計角度 看蒽環類藥物結構及毒性
    蒽環類藥物發展歷史蒽環類藥物,1950年由H·Brockmann所命名,通常指的是蒽環類抗腫瘤抗生素,又叫做蒽環糖苷類抗生素。其結構通常由蒽環結構和糖苷兩部分組成,以阿黴素、表阿黴素和吡喃阿黴素為例,基本結構為蒽環與一個氨基糖以糖苷鍵相連。1963年,柔紅黴素首先被合成,立即被應用於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治療,至今仍發揮重要作用。
  •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化療藥物市場分析
    >抗腫瘤抗生素主要為蒽環類藥物,通過插入DNA鹼基造成DNA螺旋裂解、抑制拓撲異構酶Ⅱ導致DNA斷裂、抑制DNA多聚酶或形成自由基等方式阻礙DNA、RNA合成。 蛋白激酶抑制劑主要為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可用於治療費城(Ph)染色體陽性的ALL。生物鹼類抗腫瘤藥主要包括影響微管蛋白的長春鹼類藥物,抑制蛋白質合成和功能的三尖杉酯鹼類,以及抑制拓撲異構酶的鬼臼鹼類生物或半合成物。
  • Science:解析出感知寒冷溫度和薄荷醇的TRPM8蛋白結構
    自從2002年首次發現冷感應蛋白(cold-sensing protein)TRPM8以來,世界各地的團隊嘗試著使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來確定它的原子結構,但都失敗了。獲得TRPM8的高解析度結構已給結構生物學家帶來了一個重大挑戰,這部分上是因為當從細胞膜中的天然環境裡分離出來時,這種離子通道蛋白是不穩定的。
  • 2019年5月17日Science期刊精華
    讓腫瘤抑制基因再激活的新型抗癌療法出爐doi:10.1126/science.aau0159; doi:10.1126/science.aax5526要聽媽媽的話:西蘭花是有好處的。長期以來與降低癌症風險有關的西蘭花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包括花椰菜、捲心菜、羽衣甘藍、球芽甘藍和無頭甘藍---含有一種讓一個已知在多種常見人類癌症中發揮作用的基因失活的分子。
  • Science:利用TPCA方法分析細胞中的蛋白複合物動態變化
    經過加熱後,孵育體系中仍保持摺疊狀態的配體(如藥物分子)結合蛋白相對穩定, 而沒有結合配體的蛋白會解摺疊,從而迅速變性產生沉澱。然後,可溶性蛋白可以通過離心或過濾從沉澱蛋白中分離出來並進行定量,孵育體系中可溶性蛋白量也就是仍保持摺疊狀態的蛋白量,進而對可溶性蛋白部分進行熱穩定性分析。
  • 動態P糖蛋白三維模型助研究阻止癌症復發化療技術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20日(北京時間)報導,多年來,科學家一直依靠靜態的圖像來了解導致癌症復發的關鍵蛋白。現在,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SMU)的生物化學家另闢蹊徑,為人體P糖蛋白(P-glycoprotein)構建了動態的三維計算機結構模型,使其能更直觀地顯示P糖蛋白的工作原理,這有助於改進阻止癌症復發的化學療法。
  • Science:「人造」多肽探測細胞膜蛋白
    為了探測這些似乎「無法接近」的蛋白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已知的蛋白質結構信息,設計製造出一些多肽,它們能夠「綁定」相關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的特定區域,從而使科學家研究了細胞外基質受體糖蛋白(integrin)對凝血過程第一步的影響機制。
  • Science:新研究使得從頭設計複雜的跨膜蛋白成為可能
    2018年3月6日/生物谷BIOON/---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發現跨膜蛋白嵌入到所有細胞和細胞器的膜中。這些跨膜蛋白對它們正常運作是至關重要的。比如,許多天然存在的跨膜蛋白充當著特定物質穿過生物膜的通道。一些跨膜蛋白接收或傳輸細胞信號。鑑於這樣的作用,許多藥物旨在靶向跨膜蛋白並改變它們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