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流行蔣子文信仰,此人不是顯赫人物,對他的信仰為何持續千年

2020-12-05 胡英英說汽車

蔣子文信仰也是我國民間特有的信仰。事實上,蔣子文並不算什麼傑出人物,但在宗教界,他的信仰卻延續了一千多年,特別是六朝時期,蔣子文的信仰還進入了國家祀典,如今在中國臺灣地區,他仍有許多信徒。那麼它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段分裂時期,當時人民極度渴望和平,但在現實中他們卻看不到希望,只能求助於神來尋求庇護。在此期間,儒、釋、道相互交融影響,使民間信仰也變得多樣化,湧現出一批極具特色的神祇,厲神。

在《楚辭》中就有「吾使厲神佔之兮」的記載,在《左傳》中也有「晉侯夢大厲」的記載。我們所說的厲鬼,即殤鬼,可見厲神指死於生前異常,死後成為厲鬼。由於害怕或者同情,人們開始祭祀這些厲鬼。古代人把人死為鬼,但這些鬼變成民間信仰的神後,厲鬼也變成厲神。在厲神的解釋中,「厲」字解釋為惡、兇,可見這些厲神經常以兇相出現在人的印象中。

魏晉時期,蔣子文信仰的興起

《搜神記》對蔣子文作了較詳細的描寫,記載了他「嗜酒好色,挑撻無度」,卻總以為自己骨子裡是清純的,死後必成神仙。因追擊賊人至鐘山腳下,身為秣陵尉,被賊人傷到前額

蔣子文被埋葬在鐘山腳下,變成了厲鬼,他自封為地神,請求當地人民為他祭祀,或者降災給他們。一開始大家都不太重視,這一年果然爆發了疫情,所以當地的人都要建祠堂來祭祀他。但是蔣子文並不滿足,他還想得到孫氏集團的認可,又說如果孫氏給我立廟,我會庇佑他們,不然就「使蟲入人耳為災」,果然蟲子入人耳致死,但是孫氏仍然認為不過妖言惑眾,蔣子文又說如果不祭祀他,就會出火,然後火勢蔓延到宮中。孫氏集團只好為蔣子文立祠,封蔣子文為中都侯,改鐘山為蔣山。出於不同的原因,南京鐘山

蔣子文可以從厲鬼變成厲神。一是骨相說,上面提到蔣子文認為自己骨質清奇,將來當上神仙。兩漢後期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骨相之術非常發達,民間民眾也多相信骨相之說。假如蔣子文生前真的經常說自己骨質清奇,那些相信骨相之說的人必然會據此創造出蔣子文的神跡。假使蔣子文不曾如此自言自語,則說明「骨清神明」已成為當時社會普遍接受的一種觀念,相士們利用大眾對此的信任,創造了蔣子文成神的故事。

第二個主張主要強調政治考慮,孫權剛在此建都,首先要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以此獲得江東民眾的認同。當蔣子文下巫祝時,說「吾將大啟佑孫氏,宜立我祠」,將蔣子文立為神靈,更能說明孫吳政權的建設是「承天命」。

還有就是孫權個人對旁門左道的迷戀,他自己也接觸過不少術士,這些術士為了投其所好,故意對蔣子文大做文章。雖然孫權一開始對這件事有些猶豫,但最後還是立蔣子文為神。

《禮記》中說:「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以死求事,以勞定國;從蔣子文的生平來看,他顯然不符合祭祀的標準,所以百姓最初都沒有祭祀他的意願。只是因為害怕蔣子文,人們才偷偷地給他做了個祭品。

蔣子文祭拜的淫祠未獲官方承認。「淫祠」和「正祠」區分的標準,就是看是否祭祀這位神靈,以及祭祀這位神靈的人是否具備一定的資格。很快,蔣子文神得到了東吳政權的承認,他們為蔣子文立了祠堂,蔣子文神也由淫祠變為官正祠。

蔣子文的神信仰在東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根據《宋書》記載,晉成帝時期,立天郊六十二神和地郊四十四神,其中蔣山為地郊之一,因此,與蔣山有關的蔣子文自然也成為東晉的保護神。晉書中還記載了司馬道子在孫恩叛變時向蔣子文求援。

蔣子文的神信仰在進入劉宋以後,經歷了從淫祠到正祠的轉變過程。宋武帝劉裕一向樸素,出於「費財」的考慮,將蔣子文神信仰列為淫祠予以禁止。宋元帝劉劭發動叛亂,向蔣侯神求援。至宋孝武帝時開始轉向支持蔣子文的信仰,至宋明帝時,又加封蔣子文為相國,又封他為鐘山王。此後,蕭齊、蕭梁、陳,對蔣子文的信仰都被置於較高的位置。

隋唐末年,宋武帝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兩難局面,實現了大一統,蔣子文在中央祭祀活動中失去了光環,蔣子文信仰再次被納入淫祠之列。但在民眾心中,他仍然保有一方安寧的神明。

相關焦點

  • 無神論者沒有信仰嗎?信仰非得是宗教嗎?
    雖然很多人不討厭宗教信仰,但對某些宗教理論還是挺讓人厭惡的。就如基督教,說什麼人必須信耶穌才能得到救贖,不信他的話就只能下地獄。莫非神造人就是為了把一大半的人扔進地獄裡受苦嗎?這樣的神未免心胸也太狹隘了。
  • 《沉默》:信仰感悟
    在傳教與尋訪的過程中,信仰與反叛、聖潔與背德、強權與卑微、受難與恐懼、堅貞與隱忍、掙扎與超脫……所有的兩難情境都面臨了,逼迫著羅德裡格斯對基督的信仰進行更深層且更現實的思索,當然也直逼我心。最終,他彷佛也走過一趟恩師的心路歷程,看似棄教踏繪,但其實擁有自己對信仰的詮釋與實踐。引起思索的是費雷拉神父振聾發聵的一問:「Which God?Which one?
  • 信仰「上帝」與信仰「現實」的社會歷史行為動力學
    歷史上,很多人認為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而西方人信仰基督教。我前一段時間說過,其實中國人從古到今,就信仰「現實」。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和我們信仰「現實」這兩種信仰,對人們的行為方式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信仰「現實」的人,其行為特點就是能「隨機應變」。
  • 成天拿信仰說事的人,他們真的有嗎?談談中國人的信仰!
    1、無神論者 以前國家宗教事物管理局,當時局長葉小文,他到美國去,人家就問他說,你們是信仰馬列主義的,是無神論者,你們怎麼管人家宗教的事? 他幽默的跟美國人說,這個我要解釋一下,我們國家還有個菸草管理局,那個局長是不抽菸的。
  • 三平祖師信仰
    他生前於公元八四五年創建的平和三平寺,幾經修繕,歷經千年滄桑,因三平祖師信仰而聞名海內外、香火鼎盛,每年均有五十多萬信眾前來朝聖,其中臺胞上萬人。原籍閩南的臺胞每年都要把分廟祖師公神像請到祖地三平寺「割香火」,以求風調雨順、安居樂業。  三平祖師信仰明清時期通過漳州遷臺移民帶到臺灣並傳播東南亞等地,在全球三十二個國家和地區擁有信眾,僅臺灣就有五十多座三平寺支院。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信仰真相
    記得有位老教授Richard Bube,他在"美國科學聯盟"(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這個機構內是個關鍵人物,國際知名。我曾邀請他與斯坦福的中國學生團契分享。美國的一流學府中,世俗文化的壓力很大,但你還是可以遇見像Bube教授這樣的人。
  • 不信上帝也不信安拉,中國人的信仰到底在哪裡?
    雖然現代中國也有一部分人信仰宗教,但是大部分人的中國人並沒有宗教信仰。因此有一些外國人就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十分空虛和枯燥的」。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並不是!中國人的思想信仰中華文明作為古代四大文明之中唯一一個沒有被中斷的文明,在其漫漫歷史長河之中,湧現了無數璀璨的思想。其中最輝煌的思想盛典當屬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
  • 科學與信仰,互不相屬?——從近代化學之父波義耳說起
    為何清教徒的思想,會促成科學研究的風氣呢?因為清教徒的一些核心信念已逐漸重塑英國的價值和文化,成為全民共識。我們並不是說牛頓和波義耳等人的科學研究直接受到這些宗教理念所推動,而只是想指出,由於科學研究被這些清教徒所認可,因此,有許多像波義耳這樣有天份的青年人,紛紛投身於科學研究的熱潮,從而帶來17、18世紀英國科學的迅猛發展。過去100多年來,特別是達爾文進化論出現之後,許多人總認為理性與信仰是彼此衝突、勢不兩立的。
  • 從微積分到自然狀態,對「人造物」的信仰如何建構現代文明?|信仰|...
    然而,斯賓諾莎的關鍵闡釋之舉,並不是要駁斥《聖經》的真實性,而是要勾勒出一種感覺,在這種感覺中,我們應該「相信」這些想像,儘管我們知道它們並不真實。就是說,他把《聖經》文字的真正含義與他所謂的「事實真相」分開。
  • 美國人:為何中國不信仰上帝,而相信祖先神靈?
    而不少美國人也感到十分好奇:為何中國不信仰上帝,而相信祖先神靈呢?從古至今中國都是農業大國,使中國人比較相信實事求是,所以信仰基督教的人比較少,但也不是沒有。再加上現代中國人學習的是物種起源,是從古猿進化而來,所以中國人很多其實是無神論者。也有很多外國網友認為:中國信因果相報 ,救人報恩,而且古代的帝王也自稱為上帝的後代,所以也算是對上帝的一種信仰。
  • 成功神學及對基督教信仰的危害
    可見,今天不少傳道者的信仰觀念已經被世界同化了,他們不自覺的被「成功神學」俘虜了。從嚴格的意義來說,成功神學並不是一種神學主題,而是一種思想,一種所謂的「積極思想」。這種積極思想完全以「成敗論英雄」的世俗價值觀,來對待信仰的問題。
  • 名人名言——信仰篇
    我瞻望四方,我到處都只看到幽晦不明.大自然提供給我的,無往而不是懷疑與不安的題材.如果我看不到有任何東西可以標誌一位神明,我就會做出反面的結論;如果我到處都看到一位創造主的標誌,我就會在信仰的懷抱裡心 帕斯卡爾 在理論的政治的認識上,站穩著腳步,才不至於隨時為某些現象或謠言而動搖自己的革命信仰! 方志敏 支配戰士的行動的是信仰。
  • 也談科學與信仰
    也談科學與信仰 科學與信仰都有兩面性。科學可以造福於人,也可以造禍於人,比如二戰德日靠著其科技實力,就曾殘殺了千百萬人的性命。信仰同樣也是這樣,現在所謂的邪教恐怖,就是一種禍害。複雜的問題是信仰與科學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其一,科學奠基於信仰。沒有一種求真的超越性思想(亦即一種特定的信仰),科學便無法萌生發展。
  • 基督徒信仰感悟:講聖經無誤不可消解個人經驗
    然後再從正面證明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是人類最神奇的書,成書的時間跨度將近兩千年,有四十多位背景個不相同的作者,關鍵是整部66卷聖經的內容卻是連貫一致、和諧統一的。其記載和論述互為表裡、絕不矛盾;新舊約互為補充,互為解釋,珠聯璧合,堪稱天衣無縫。就這樣從正反兩面完美論證聖經無誤,只有聖經可以作為我們信仰的唯一標準。
  • 文化:迷信與信仰淺談
    有很多讀者對我的觀點持批評意見,有人說「作者一知半解」,有人說「作者不懼神靈,是因為沒有事情讓他可以去相信」,有人說「無知很可怕,無知者無畏」,還有人說「不是想不想,要真有緣,由不得你!」這些朋友的批評,我記下了。誠然,我對「信仰」的理解很膚淺,僅停留在個人道聽途說的水平上,要不怎麼說是「淺說」呢?下面再接著淺說「迷信」與「信仰」的問題。
  • 【名人信仰】-巴斯德
    巴斯德(樊老師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寫成巨著「名人的信仰」,茲借QT靈修平臺網絡發布。歡迎大家推介轉載!)他相信腐爛的草中,必有螢火蟲的卵。因為在爛草中,有適合它生卵的條件,所以有螢火蟲從草中生出,並不是腐草本身能變為螢火蟲。他用實驗的方法,證明他的觀點,他把一團腐草先用蒸汽滅菌,把它所有的幼蟲種子全部殺死,然後用玻璃罩蓋緊,觀看腐草到底可不可能化為螢?經過這個試驗,證明腐草不能變為螢。他還用簡單的發酵實驗證明,空氣運載的塵埃中充滿著微生物,加熱或排除空氣中的微生物,可防止微小動物的生長。
  • 信仰是生命的太陽
    「沒有科學信仰的人,是不幸的人,我的信仰就是馬克思主義。」這是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方永剛矢志不移的追求。在20多年從事理論教學的實踐中,他始終以一名衝鋒陷陣的戰士的身姿,把傳播黨的創新理論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廢寢忘食,嘔心瀝血,作出了突出貢獻。
  • 【深度】成功神學及對基督教信仰的危害
    可見,今天不少傳道者的信仰觀念已經被世界同化了,他們不自覺的被「成功神學」俘虜了。從嚴格的意義來說,成功神學並不是一種神學主題,而是一種思想,一種所謂的「積極思想」。這種積極思想完全以「成敗論英雄」的世俗價值觀,來對待信仰的問題。
  •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為何還會信仰教會?遭受火刑的不是哥白尼
    根據歐洲史記載,他的父親是個當議員的富商,他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哥白尼10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死了,他被送到舅舅務卡施大主教家中撫養。務卡施對哥白尼的影響非常大,他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和當時波蘭進步的知識界來往極為密切,並與義大利卓越的革命家、人文主義者菲利普·布奧納克西是摯友。
  • 為何世界上絕大多數科學家沒有宗教信仰?
    英國科學家、哲學家羅素在1927年「全英非宗教主義」者舉行的一次集會上,發表過一篇著名的演說《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其中談到:「真正使人信仰上帝的完全不是什麼理智的論點。絕大多數人信仰上帝,是因為他們從兒童時代起就受到這種薰陶,這才是主要原因。」在一個宗教盛行的社會環境和家庭裡,孩子從小就接受宗教教育,成為宗教信徒,這是很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