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食品亂象:用概念騙錢?
陸晉源
水蜜桃8元/斤、葡萄5元/斤、雞60元/只……只因貼上了有機或者綠色食品的標籤,這些高價農產品在本屆上海浦東新區農產品展覽會上仍舊吸引了排隊購買的人群。
有機與綠色概念已非新鮮,作為我國安全優質品牌農產品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有機食品獲得了快速發展。但是,因為管理漏洞以及認證方面的混亂,導致有機產業良莠不齊,產業發展面臨瓶頸。
有機種植破綻不小
按照2005年由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的《有機食品國家標準》(下稱《標準》),有機食品是有機農業的產物,而有機農業則需要滿足自然、健康、非轉基因、環保等多重要求,涵蓋了一整套的農業管理運行體系。
根據《標準》,在有機農業種植中,土地、大氣、水環境、選種、施用肥料、除蟲方式等因素都須遵循嚴格的規定。目前國內農產品安全級別標準,分為無公害、綠色與有機食品三類,其中以有機食品要求最為嚴格。
《第一財經日報》探訪了上海郊區一家農業合作社,這是該地區為數不多的生產有機桃、梨的莊園,該合作社負責人老王在2008年獲得了有機食品的認證。他告訴記者,經過整整三年的有機轉換期,他才取得最終的認證。
在一張今年的生產記錄表上,老王記錄著:半年多來共使用1.8噸硫磺粉、16千克苦參鹼,以及9噸硫酸鉀鎂等規定物質用以施肥及防病蟲害。不過,記者在他的庫房中看到,除了上述肥料外,還堆放著硫酸鉀型複合肥料,以及呈白色顆粒狀的尿素。複合肥料的包裝袋上寫著:「化學合成,噴漿造粒」,顯示為化肥,而化肥以及尿素是《標準》中嚴禁使用的。
老王向記者解釋,這些肥料不是給有機作物施用的。在他200畝左右的莊園中,有機桃佔103畝,有機梨80畝,剩下的則種了些蔬菜水果,如葡萄、絲瓜等。不過,就算化肥僅僅施用給非有機作物,仍不符合《標準》的規定,「如果農場的有機生產區域有可能受到鄰近的常規生產區域汙染的影響,則需在有機和常規生產區域之間設置緩衝帶或物理障礙物,保證有機生產地塊不受汙染。」
老王告訴記者,他購買了2900元/斤的有機肥料,但他的記錄表上卻寫著使用自製肥料。有機肥料市場目前頗為混亂,常常出現「吃空額」現象,一名資深的肥料生產商林先生告訴記者,按照國家規定,生產商完成一定量的有機肥料銷售可以領取一筆補貼,而往往有機肥料的產量無法達到,有些生產商就誇大銷售量,如銷售100噸寫成500噸,由此「吃空額」,這也使購買者易於造假。
一家名為中國標聯認證在線的業務員隋先生就對記者說:「用不用有機肥料不一定,讓你熟悉的肥料廠開單子就行。」
認證混亂
只有通過具有國家資質的認證機構認證的食品才可稱有機食品,然而記者卻調查發現,認證機構素質良莠不齊,部分機構成員通過開設諮詢公司自我宣傳,招攬生意。
隋先生對記者說:「(有機食品)化肥農藥肯定不能完全不用,按照現在的標準,根本做不到,都在摻假。」他表示,公司可以派資深諮詢師前往申請單位指導,協助製作生產記錄表,並負責找相熟的認證中心前來認證,最快可以在2個月內得到有機轉換證書,1年後正式拿到有機食品證書。
「其實認證機構就是批發商,我們是零售商。」他直白地說。
而另一家諮詢公司的答覆證實了隋先生的說法。中聯認證中心的業務員馬先生,自稱與杭州某認證中心長期合作,他告訴記者,「擦邊球偶爾打打可以,總體情況經得起檢驗就行。」記者發現,馬先生使用的固定電話號碼是其長期合作認證機構的電話,記者通過電話撥打確認,馬先生即該認證中心的工作人員。
國家認監委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9年,國家認監委累計組織檢查有機產品認證機構67家/次、抽查有機獲證企業1318家/次,檢查有機獲證產品1622批/次,對各有機認證機構發出整改/行政告誡書58份,實施行政處罰119件,共撤銷、註銷有機產品認證機構10家。
不過,目前認證業內對於認證價格、頒發證書時間等無統一規定,仍留下不少造假空間。
降低價格是一些不正規機構的招數之一,認證中心的王先生曾開價2.5萬元,當記者說要找其他機構時,他當即把價格降到了1.8萬元,並表示如果合作,還會給業務介紹費。
另一招則是縮短認證時間。歐聯國際認證中心業務員曾女士告訴記者,「如果真的趕時間,一個半月就可以取得有機食品轉換期證書,8個月就可以拿到正式的證書。」王先生則承諾,兩到三個月可以拿到轉換證書,一年後能得到有機證書。
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是業內最權威的認證機構之一,該中心總工程師郭春敏告訴記者:「按要求,一年生作物(野生採集等除外)必須有兩年的轉換期,多年生作物必須有三年的轉換期。」
高價玄機
上海健瀾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健瀾園」)是一家專門從事有機食品批發的銷售公司。公司總經理陳祥舟回憶,剛開始營業時,採用展示窗加零售的模式,「生意非常差」。變化發生在2008年下半年,牛奶等食品安全問題相繼出現,有機食品機會來臨,慘澹的生意有了些微轉機。
然而,「那幾年已經倒了不少企業,活著的也不容易。」上海同脈食品有限公司姜軍說。同脈公司是健瀾園合作商之一,旗下經營著名為「海客樂」的有機食品專賣連鎖店,目前在上海擁有16家店面。然而,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這些專賣店仍然步履艱難,「要不是風投,早就倒了。」該人士說。
高價格已經成為有機食品的一大特點。但陳祥舟對記者透露,其給予商家的批發價,平均僅比普通農產品高30%左右。健瀾園的銷售員李飛告訴記者,公司會給商家指導價,「一般是6折。」但下遊商家賣出價格達到2倍甚至3倍於普通產品的價格,這是陳祥舟始料未及的。
「追求高價格其實形成了行業發展的阻力。」陳祥舟認為,有機食品倡導的是健康、環保、可持續的概念,而非奢侈品理念,「這不是賺快錢的行業。」他感嘆道。
除了高價格,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恐怕是阻礙行業發展更大的「絆腳石」。認證機構的嚴格度高低不一,種植者的環保意識也不甚清晰,使得有機食品常常受到「用概念騙錢」的詬病。
陳祥舟還告訴記者,目前在有機食品運輸上,完全遵循《標準》也不現實。按照《標準》,有機食品須與其他食品分開運輸,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少有物流會遵守,「一車能裝的貨一定要拆成兩車,成本上就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