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新年好。大家都知道,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但對應到陽曆則總是搖擺不定,或早或晚。比如今年的春節是2月5日,去年是2月16日,前年是1月28日,每年都不一樣。那麼春節的日期到底是怎麼定下來的呢?
與陽曆相比,春節不是一個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產生的自然年;與節氣相比,春節做不到太陽直射維度般精確的時分秒。那為什麼這麼一個「跳躍」的節日會成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一天呢?
有這麼一個歇後語:大年初一看月亮——沒影的事,也就是說春節那一天的晚上,必須是朔。由此看來,春節的日期是與月球的運動息息相關的。
春節作為一年的開始,肯定而且必須得是某個月的初一,那麼一年十二個月,只需要選出一個月作為正月,剩下的以此類推就可以了。舊時先民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自然而然就把春天開始(也就是立春)前後的那一個月作為春節的開始月,久而久之,就是我們現在的正月初一。
但這個解釋似乎簡單粗暴了些。因為跟陽曆的「每一年有365個日出」(閏年366天)不同,因為即使知道了今年的春節,第一時間我們也推算不出明年春節在哪一天。
因為要首先搞清楚一個問題,農曆的一年有多少天?
這卻要先從陰曆說起。陰曆,是起源於夏代的一種曆法,是根據月亮的圓缺周期來定曆法的。它以月亮為標準,可以推測各地潮水的起伏升降,推測出農作的時間等等。
月相變化的周期是一個朔望月,月球圍著地球公轉一圈,產生一輪陰晴圓缺。當月亮在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陰暗的一面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正是陰曆每月的初一;當月亮繞繞行至地球的後面,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望,一般在陰曆每月十五或十六。
由於朔望月的周期平均等於29.5306日,所以有些月份是30天,稱為大月;有些月份是29天,稱為小月。一年有12個月,則為354天。
陰曆每年354天,總日數比陽曆少11天,經過若干年之後,就會出現六月飛雪,臘月酷暑,夏天貼春聯等怪現象。這種日期與季節不對應,不利於農業生產。
為了協調這兩種曆法的矛盾,陰陽曆,每月日數與陰曆相同,但在年的總日數上,以設閏月來與陽曆中的年日數相接近。我國現在使用的農曆就是陰陽曆。
我國在春秋時代就創造了「十九年七閏法」,即十九年裡面的七年算是閏年,閏年多出一個月來,為十三個月,這樣安排和調節的結果就是陰陽曆。一個閏年為384天,又比陽曆年多19天。
因此,如果上一年沒有閏月,本年春節要比上一年提前十一天。如果上一年有閏月,本年春節要比上一年推遲十九天。最多相差30天。
順便再說一句,春節所在公曆日期每十九年會重複一次。
中國農曆兼顧了太陽與月亮的運行規律,在年的時間計算上,儘量接近於回歸年,能完整準確地反映四季變化;在月的時間計算上,儘量接近朔望月,能準確地反映月相盈虧。對人們農業生產,生活習慣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感謝偉大的先民們的智慧,給我們留下了寶貴而精準的曆法,還有今天這個銘刻在每一個中華兒女血脈中的偉大的節日——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