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變科技劉克亮:一場理想和專業主義的未來大學實驗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36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第一次知道風變科技這家公司是因為去年朋友圈刷屏的Python課程。一時間,學新聞的要學Python,學金融的要學Python,市場部的要學Python,就連很多上一代企業家也親自學Python……

作為一款跨平臺的電腦程式設計語言,不誇張地說,Python正是因風變科技才真正出圈。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款新產品的成功背後經歷了上千次的迭代,這也是風變科技目前的第三代產品。

創始人劉克亮大二輟學,在經歷了熊貓書院、熊貓小課、風變編程的代際發展後,5年的創業經歷讓他對教育和科技有了不一樣的認知,意識到風變要通過建造一所未來的超級大學來改變教育供給側。

正如他在前不久的「GET2020教育大會」上所分享的那樣,今天的教育行業需要更加關注技術,更嚴肅地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保護教育行業的創新。而技術不等於工具,需要把更多注意力聚焦在真正的教育技術上。因為教育的未來,是由今天的從業者觀念決定的。

事實上,當前中國教育行業的現狀是誰敢創新做出新東西,就意味著誰的成本更高,死亡率也就更高。所以如果我們企圖通過抄襲去降低成本,那我們終將品嘗因產業落後而付出的代價。畢竟經濟上的落後會讓我們失去很多,教育上的落後會讓我們輸掉一切。

現場還介紹了「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終身學習立交橋」的建立則需要我們更全面地覆蓋教育需求,更高質量地滿足教育需求。

正因為以上種種,劉克亮和他的團隊立志運用技術去提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規模,而過去的5年還只是個開始。

未來大學的長徵之路

儘管風變科技如今已被很多人所熟知,但在創業早期,這個團隊卻沒有接觸過媒體。在劉克亮的觀念裡有一套自己的邏輯,因為風變科技早期是從基於高校的公益組織平臺轉過來的,商業屬性沒有那麼濃,純粹就是想聚合大家一起做點改變教育現狀和有意義的事。

「如果我們真的被很多人喜歡,但最後公司卻死了,那就可能證明我們的想法是錯的。那可能會讓和我們有一樣想法的人,看到失敗案例後動搖他們堅持的勇氣。之所以後來慢慢接觸媒體,是因為內部覺得現在的情況有所改變,對未來也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劉克亮對36氪說道。

風變科技發展脈絡圖這個安全感不僅是因為活下來了,更是在風變的自動化教學技術有了相當的發展後才得到的。不僅如此,風變科技也受到了資本的青睞,在GGV紀源資本、慕華資本和源道資本的B輪投資之後,公司的估值也超過了十億元。

回顧風變的發展史,在2013年,劉克亮還在上大一,那時候微信公眾號也剛剛起步,有很好的流量紅利。劉克亮就在學校裡發起和建立了覆蓋500萬大學生用戶的新媒體聯盟。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了MOOC平臺,可以把清華大學老師的課程錄播視頻,提供給更多非清華大學的學生學習。

「我們當時很興奮,因為覺得這個很有意思,能夠讓全國大學生上清華,所以很狂熱。我們順理成章地成為了MOOC的免費推廣渠道,但最後發現MOOC的體驗並不好,很多人都學不完。我們用了很多方法驗證,發現只有萬分之五的完課率,去問平臺方,為什麼數據這麼差,對方的結論是成年人的在線學習環境不好,不愛學習。我們抱了很大預期,但實際效果卻不理想。」劉克亮對36氪回憶了當時場景。

也是為了賭口氣,劉克亮成立了風變科技,拉來了當時聯盟裡最厲害的技術、運營團隊。這也就有了風變第一代產品——熊貓書院的誕生。熊貓書院一開始就做了10個月的學習計劃,相當於一年時間。當時有100萬學生用戶參與,10個月覆蓋了10個領域,每月1個主題,每周一本書。也就是整個周期學下來,會讀完40本書。同時,每周六複習,周日考試,如果學分低會被開除,考勤不合格會被扣學分。

熊貓書院在經過多次版本的迭代和升級後,用戶的次日留存率達到了98%,百日留存超過50%。「從風變歷史的角度來講,這是意義重大的,因為好的學習產品就是能讓成年人在在線環境下完成學習的,這也就有了發展自動化教學技術的基礎。」劉克亮坦言。

要知道之前MOOC平臺第一節課留存率僅有不到10%,綜合完課率才萬分之五。拿這個數據融資時,不少投資方甚至一度認為數據造假,因為這完全超越了行業認知。但最後,是聯想之星和價值資本投了近千萬元的天使輪給風變,當時公司的估值5000萬元。

「如今回頭來看,拿到融資的2016年,那會資本狂熱剛過,很多機構都不怎麼投項目。我們也是資方比較貴的一個項目,好在融資以後我們用實力驗證了資方的眼光。熊貓書院的用戶量一直快速增長,所以我們也就開始了第二代產品——熊貓小課的嘗試。」劉克亮說道。

之所以推出熊貓小課,是因為劉克亮發現單課時長和完課率的關係,即熊貓書院的課程是每天10分鐘,連續學10個月,而很多用戶只花了5-10分鐘就學完了。那麼,是不是課程學習任務量加重了,完課率就會快速衰退?劉克亮迫不及待想驗證這個設想。

擺在面前的最好路徑是做一款輕量級的產品,但劉克亮最後推翻了,因為他一開始想做的就是建一所面向未來的超級大學。沒辦法,只能重做產品,把學習時間提高到20分鐘。和熊貓書院不同的是,熊貓小課更強調課程而不只是學習。最後在熊貓小課團隊的努力下,數據並沒有讓大家失望,需要每天學習20分鐘以上的自動化教學產品也有了完課率80%的好成績。

在這個時候,風變又進行了一次融資,也就是2018年梧桐樹資本的A輪。「事實上,A輪融資時,我天使輪的錢一分沒花,因為風變自己就有造血能力。」劉克亮也因為看到了未來方向,順勢推出了30門課程,其背後的邏輯是,人只要每次發生身份轉折,都有新的學習需求,風變就可以提供終身解決方案。

在20分鐘自動化教學的完課率問題攻克後,風變開始打起45分鐘的自動化教學的主意,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難題,因為這就是典型的真人教學的時長。一年後,時間來到2019年的1月15日,第三代自動化教學產品驗證成功,風變有了新產品——風變編程,同時,不僅僅是45分鐘,平均學習時長在60分鐘下,單節課實驗環境下從出勤到完課達到98%,完課再出勤達到99%。這也意味著,自動化教學技術的基礎探索期結束了。

劉克亮將這一天定為風變科技未來十年戰略的起點,也將logo升級成了現在的樣子,這代表星球渡過關鍵的轉折,當45分鐘以上自動化教學的表現開始不弱於真人,也就意味著未來出現基於技術驅動的、面向所有人的優質教育資源大規模供給就不再只是一個理論假設,而是一個必然會發生的事實,我們會迎來那個世界,只是時間問題。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難題。每個時代的困難,都會喚醒那個時代的一群人,所以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劉克亮說道。

組織戰略足夠長,足夠定性

劉克亮成長的背後,是開明的家庭環境給了他機會。父母並沒有給他學習方面的壓力,而是期待他自由地成長,這也讓他有了更多思考自己人生意義的空間,在他身上沒有看到上一代人的包袱。

而如今的家長在面對未來的很多不確定性時,只能依靠爭奪更多的教育資源。可能他們真正輸不起的不僅僅是分數,更是小孩子未來的無限可能。

也正是看到這個,劉克亮強烈希望加大教育資源供給。好比說讓清華大學的招生從2000人變成2000萬人,大多數當今教育的問題也就能得到解決,可能這也是風變引入清華系投資的原因。

在他的認知裡,「未來教育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優質的教育資源真的能大規模供給,教育也不過就是一把梯子,可以幫助每一個人實現想要的人生。不再靠爭奪、靠把別人擠下去來獲得教育機會,那才會有更多人像我一樣幸運。或許,現在像我父母這樣的家長,不是在變多,而是在變少。其實很多家長也挺開明,但環境不允許。畢竟分數象徵著未來獲得好的教育的可能性,只有讓每個家庭在面對未來時都更從容,才能真正地讓動作不變形。」

這就是劉克亮創業的初心,正因為這樣的堅持才會有風變科技的快速發展。在復盤發展原因時,劉克亮表示,「正因為這些年做的準備,加上運氣,才有了快速的發展。發展的過程,是用戶被壓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的過程,既然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問題是教育資源的稀缺,那風變就有責任解決好供應鏈這個難題。」

從擴張來說,供應鏈有限制,發展速度就會慢。風變編程之所以刷屏,最主要原因就是通過技術突破了底層的供給限制。在教育行業的大量被積壓需求下,一旦模型驗證成功,擴張又不受供給限制,確實就會快速發展。

對於風變管理團隊來說,可能這次爆發最重要的其實是企業文化的錘鍊。因為前期投入很長,這次是一次很好的長期投資看到結果的過程,也能有利於組織的初心變成大家共同的信仰。

劉克亮回憶起,早前因為他開會時總會開玩笑說哪家公司的產品做得不對,怎樣做會更好,會後,公司裡一個同事拉著他說「你能不能別吹牛,既然我們產品做得比他們好,但為什麼你舉例子的那些公司都比我們大呢?」當時的劉克亮還無法反駁,幾年後,公司規模擴大,劉克亮還要「記仇」地拉著大家復盤:「看,關注做好產品就是對的吧。」劉克亮認為,「價值創造與收益之間不是實時匹配的,有一個很重要的時間延遲,關鍵是看你能不能理解這個延遲,這是長期主義的本質。」

在劉克亮看來,對於在惡劣競爭環境下的教育企業來說,丟掉短期東西,重金投入最本質且正確的事比較難。所以最後的競爭都是理念和組織的競爭,關鍵就是看這個組織集體信仰什麼。

「有人說什麼樣的業務就得匹配什麼樣的組織能力,組織能力的一個環節是企業文化,用來支撐業務目標。但風變不這麼認為,我們覺得不管是業務戰略還是組織戰略其實根源上都從屬於文化,因為文化決定了我們的目標,也決定了我們這群人更擅長以怎樣的方式一起協同著往前走。很多表面上的業務問題,實際上是戰略問題。而戰略之所以沒有長期性或者沒有定性背後通常也都是文化問題。」

風變科技團建照片合集

在風變內部的組織架構中,沒有部門,只有工作室,工作室不是按工作內容劃分而是按照目標劃分的。向劉克亮匯報的是7-8個工作室負責人,每個工作室可能是幾百人,也可能只有幾個人。「風變的小夥伴都比較有衝勁,想去實現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是風變的成員本身蠻多都是理想主義者,想為社會和歷史去承擔一份責任;二是『工作室』和組織文化會帶來平等感。」這樣設置的邏輯在於強調目標比方法更重要。

組織規模小的時候可能這種架構有優勢,那麼,擴大以後是否還能保持呢?劉克亮的看法是,核心問題是大規模的群體如何更好地通過協作一起把問題解決好,這本身就是一個持續演進的問題。

行業初期,未來大有可為

從商業的角度來說,表面上一個行業供給側的變化只是增加一個企業的競爭力,而需求才決定了行業的天花板。殊不知在很多時候,供給側的變化還會帶來積壓需求的釋放,從而擴大行業的總體規模。

回到教育需求來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帶來了知識的大爆炸。工業化的核心主題是越來越細的分工和專業主義,前者的結果是品類越來越多,後者的結果是越來越難做。相當於個體融入社會的難度變高,所以對知識的需求天然隨著時間呈指數級上升。

供給端中,目前的主體模式還是人,而人的教學模式有缺陷。就比如一個老師從二十幾歲積累到退休時的教學能力,退休之後由一個年輕老師接班時又得重新積累。需求是快速膨脹的,供給卻定期清零,所以鴻溝越來越大。鴻溝擴大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技術快速發展,需求大爆炸帶來技術大爆炸,技術的發展又會激發新的需求,這就是社會發展的節奏。

但事實上的發展的道路往往沒有邏輯上那麼順利,對於風變來說也一樣,團隊也經歷過很多困難的階段。熊貓書院轉型熊貓小課過程中,同行抄襲的產品讓用戶難以分辨,反而導致風變自己經營壓力很大。雖然大家都意識到商業是高效的工具,但對於一個理想主義的團隊來說,如何客觀地看待商業化,也只有經歷了生存的考驗才能提高群體認知。

「尤其是今天的教育行業,用戶體驗好,不代表你就能活下來,這個行業在經濟學裡面是一個典型的逆向選擇市場,是基於信息不對稱的一次性博弈,所以重投入或是專注體驗升級可能會得到反向的懲罰。」劉克亮這麼看待教育市場,而他要做的,就是把這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改造成「良幣驅逐劣幣」,「通過把技術開放,服務產業,才能讓未來進入這個行業的從業者不再經歷我們的痛苦。只要安心地推動行業發展,自己也就自然會有好的發展,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擁有一個更加健康發展的教育行業。」

「產業是分層的,既然有人關注今天、就必然需要有人關注未來。」用長期主義的方法和專業主義的原則,風變正在向自己打造一所「未來的超級大學」的理想堅定前行。

相關焦點

  • 獵雲網2020「年度創業新星TOP20」榜單發布:風變科技劉克亮成功入圍
    獵雲網在盛典上頒布了2020「年度創業新星Top 20」,風變科技創始人&CEO劉克亮與各行業共20名創業新星獲此殊榮。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對不確定、不可知的未來,年輕一輩以行動力為漿,以創新力為帆,帶領企業殺出重圍,引領時代前行。
  • 【GET2020】風變科技劉克亮:教育與科技應更加深度的融合
    風變科技CEO劉克亮在做「技術與教育的未來」的主題分享芥末堆 李海顏 12月3日 報導「我們本能地感受到,在教育與科技的融合之路上11月23日,在芥末堆主辦的以「或躍在淵:教育的信心與發展」為主題的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上,風變科技CEO劉克亮帶來了「技術與教育的未來」的主題分享。他表示,目前教育和技術融合有兩種主流的思維方式,一種是「分離主義」,另一種是「管道論」。長期看來,這兩種觀點會對教育的發展有很大的阻礙作用,因為其背後反映的是一種隱隱的衝突,即不敢讓教育與科技有更深度的融合。
  • ...招人、產品、管理,風變科技CEO劉克亮與一線創業者們的10個心得...
    「我所理解的推廣渠道」口述:劉克亮 風變科技創始人兼CEO行業:在線教育在我們看來,推廣渠道就是「把產品的實際價值交付成用戶價值的工具」。我們認為,一切能轉交用戶注意力的東西都叫渠道,甚至今天我的衣服上有風變的Logo,今天我就是我們公司的渠道,因為我成了信息的中介。
  • 專業主義還是反專業主義:社會工作界的百年話語爭議
    原因在於,反專業主義所主張的社會變革難以標準化、操作化,並且受到了意識形態和科層制的束縛,繼而被邊緣化。中國社會工作在專業化的進程中,須警惕專業主義的陷阱,避免重蹈西方覆轍。  作者簡介:李偉,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揚州 225002);楊彩雲,上海師範大學社會學系講師(上海 200234)。
  • 後真相的詭辯和媒介專業主義
    他強調兩點:第一,我們要不斷聯繫個人關懷到公共議題;第二,任何重要的問題必須放在一個時空坐標,也就是兼具歷史脈絡和全球視野。這本書我不知讀過多少遍,剛開始教書時,每年重讀一遍,叩問自己有沒有把握好方向,久而久之就內化成為意識了。」1978年,從密西根大學博士畢業,李金銓到香港教書,四年後去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期間常常兩邊跑。
  • 自媒體力量的想像:基於新聞專業主義的質疑
    當公民具備了可以使用的即時信息採集設備和即時信息發布平臺,專業的新聞記者就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所以傳統新聞業正在受到以微博信息發布為代表的公民新聞的挑戰。  新媒體尤其是Web2.0技術的興起,實際上是一種技術賦權的過程。新的表達技術解放了公眾的信息生產力,"科技使公民從消費職業新聞工作者生產的新聞的被動消費者,逐漸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
  • 科技成就未來:泰利能源-南方科技大學聯合實驗室一周年
    文 吳祖良2019年8月30日,深圳泰利能源有限公司-南方科技大學硅藻材料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揭牌成立,距離今天約一年時間。這一年來,聯合實驗室凝心聚力,探索出硅藻材料在五大領域的應用! 8月20日,以」硅藻材料項目工作總結及未來規劃」為主題的聯合實驗室一周年工作總結會議在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台州樓4樓會議室順利召開。
  • 生物藝術——一場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這裡的頂樓曾是鐵匠、石匠、畫師、外科醫師公會的聚集地,經過多次維護重修,在21世紀出租給了測量公社(Waag Society)——這是一家促進科學、文化和藝術實驗互動的研究機構,位於原解剖劇院的第二層。
  • 「思維」一變天地變,這項課改實驗如何引發一場教學巨變?
    「研課評課後,我們學到了許多經驗和方法,確實幫助學生取得了較大的提升。」如今,襄陽一中學生的變化非常明顯。「這說明,按照思維導學的新理念,教師持之以恆地貫徹下去,不斷調整和優化,可以讓學生越來越優秀。」姚梅對未來充滿信心。西安高新一中教師高娜設計詩經《氓》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時,根據房超平的指導,設置了基礎性目標、拓展性目標、挑戰性目標。
  • 《我是未來》探索科技真玩法 真·細胞實驗驚呆觀眾
    不但能夠「長生不老」,還能「起死回生」,昨天播出的湖南衛視《我是未來》第五期節目中展示未來科技簡直「超神」了!酷炫的生物技術既讓觀眾「目睹」4000年前的猛獁象,又現場呈現微縮版生物實驗室。繼此前對人工智慧領域的探索和創新之後,本期節目開啟新的視角,以生命科學探索生命自身的奧妙,而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和華大基因CEO尹燁分別從幹細胞技術和基因技術兩個領域入手,探討生物技術如何發掘人類生存潛力。而節目中所展示的真實的幹細胞培養實驗,更讓人感受到生命科學的震撼。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變雷諾數實驗臺採購中標公告
    江蘇省華採招標有限公司受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委託,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變雷諾數實驗臺採購」項目(項目編號:JSHC-2019110763A5)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  項目編號:JSHC-2019110763A5  項目名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變雷諾數實驗臺採購  項目聯繫人
  • 濟南大學城實驗高中開展「雙高聯合育人」北京大學導師課程
    中國教育在線訊 8月30日,北京大學工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忠奎教授應邀前往濟南大學城實驗高中,為高一新生帶來了一場學術盛宴《強基計劃下的個人發展》。講座由學校副校長郭福祥主持。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以及北京市科技新星。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榮譽。  講座前,校長鄭玉香向李教授介紹了濟南大學城實驗高中本情況,作為山東省「雙高聯合育人」重點改革項目試點學校,有關工作紮實推進。
  • 呼喚理想的人性——讀毛建一的《太陽風》有感
    作者借魯迅之口道出了他心目中的「最理想的人性」或「真的人」。儘管這樣,此文1983年6月在《杭州大學學報》上發表後,還是一度遭受了非難:1983年年底及1984年年初,剛好遇到全國在開展清除精神汙染運動,就被省和省以上有關權威部門內部點名批評,並落實專人專門找他談話。
  • 汽車品評|未來科技加持 全新數字高爾夫演繹理想智慧出行
    在杭州這座數位化的城市,一汽-大眾全新第八代高爾夫聯合阿里巴巴開啟了一場全數字峰會及試駕體驗活動,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全數字體驗之旅。與全新數字高爾夫一起,感受未來智能生活此次入住的酒店為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首家全場景人臉識別酒店——菲住布渴,在阿里雲的安全大數據下享受全場景人工智慧服務,和此次活動的主題「數智·雲遊」也十分貼合。馬雲曾表示,「阿里巴巴旗下的未來酒店不是為了博眼球,而是為了人類未來生活更美好。」
  • 專家:未來理想狀態是人機協同
    不過,對於AI短板行業並不悲觀,不少嘉賓一致認為人機協同是未來理想的狀態。第二屆中國(廣東)人工智慧發展高峰論壇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AI存在一定局限性風口之下,AI似乎像個萬能的工具,象徵著人類社會未來無盡的可能性。
  • 理想化實驗
    理想化實驗是在純粹理想化狀態下進行「實驗」和研究,它具有現實的科學實驗所達不到的極度簡化和純化的程度。研究者站在更高的角度,充分發揮科學的想像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去「設想」實驗,從中推導出合乎邏輯的結論。伽利略運用物理學理想化實驗方法得到了慣性定律;愛因斯坦也是用理想化實驗方法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關於相對論的最初構想正是從理想化實驗發端的。
  • 河北科技大學與韓國誠信女子大學2019畢業生作品發布
    5月15日下午4:00,尚坤塬2019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河北科技大學與韓國誠信女子大學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畢業作品如期發布,發布會在北京751D·PARK第一車間舉行,在發布之前,服裝設計師協會領導和河北科技大學領導進行了交流,針對河北省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進行了充分的探討。
  • 未來世界會是什麼樣? 一場關於未來的科技盛會在杭州舉辦
    (原標題:未來的,昨天來了 一場關於未來的科技盛會昨天在杭州舉辦)
  • 立體城市:一次關於未來的實驗(4)
    立體城市:一次關於未來的實驗(4) 2013-08-09 10:54 作者:李偉、王璞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3年第32期
  • 動物體內育器官、人造皮膚變手機,科技改變未來
    但是,全面屏、摺疊屏已經是當前材料技術的頂端了,在此之後,人類要如何讓「屏幕」突破材料的限制,讓人機互動更加適應未來高頻次信息交流的需求?這是擺在科學家面前的難題。 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