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稱發現距離最遠昆蟲遷徙

2020-12-05 科學網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馬爾地夫生物學家查爾斯·安德森稱發現每年,上百萬隻蜻蜓從印度南部到非洲跨海飛行數千公裡。這是昆蟲遷徙最遠的距離。

 

距離最遠的遷徙

 

如能他的結論得到證實的話,這些蜻蜓可能是人們最早知道的跨越寬曠海域遷徙的昆蟲。這讓以長距離遷徙著稱的帝王蝴蝶也相形見絀,後者只能飛行半個美洲。該研究發表於《熱帶生態學雜誌》上。

 

每年有數百萬隻蜻蜓會飛到馬爾地夫島,這件事在馬爾地夫當地很有名。經常與馬爾地夫海洋研究中心等組織合作勘測馬爾地夫島周圍海底生物的獨立生物學家安德森說:「但是,我問過,沒有人知道它們來自哪裡。」

 

它們的出現極其罕見,因為構成馬爾地夫群島的1200個島位於距離南印度大陸500米到1000米的地方,島上到處都是珊瑚礁,幾乎沒有表層淡水,而蜻蜓需要依靠表層淡水完成它們的生命周期。安德森1983年第一次到達馬爾地夫後就看到了這些蜻蜓。從1996年他開始每年詳細記錄,現在開始收集當地人在馬爾地夫、印度和海上船隻等其他位置觀察到的資料。

 

把這些觀察資料和在印度南部出現的蜻蜓的資料比較之後,安德森發現了一個明顯的從北到南的連續到達日期,蜻蜓最先到達印度南部,然後到達馬爾地夫首度馬累,接下來到達更南邊的環礁。每年,蜻蜓於10月4日到23日第一次出現在馬累,平均到達日期為10月21日。11月和12月蜻蜓最多,然後再次消失。這些昆蟲的到達一波接一波,每次只持續幾天。被記錄出現在島上的蜻蜓98%是薄翅蜻蜓,但是,烏點晏蜓、Vagrant emperors、夜遊蜻蜓和侏儒蜻蜓也出現過。接下來,4月到6月之間蜻蜓再次出現。

 

長途大跋涉

 

安德森稱,蜻蜓顯然是從印度跨越開闊海域遷徙到馬爾地夫。他說:「這真的令人驚訝,跨越海洋飛行600到800公裡。」它們是如何做到的令人費解,因為至少10月它們似乎是逆風飛行。但是,10月進入11月、12月,叫做「熱帶輻合帶」的天氣系統南移越過馬爾地夫。

 

熱帶輻合帶之前,風向朝著印度,但是風是經過熱帶輻合帶上方和下方從印度刮過,因此,它似乎是蜻蜓藉助1000米高處的風到達馬爾地夫。但這並非這些動物史詩般冒險經歷的尾聲。安德森問:「馬爾地夫沒有蜻蜓所需要的淡水,它們來這裡幹什麼?我還認為,它們越過西印度洋一直飛到非洲西部。」

 

安德森還收集了大量旁證來支持他的這一說法。11月,開始大量蜻蜓還出現在塞席爾北部,這裡距離印度2700公裡,然後12月出現在塞席爾的亞達伯拉,距離印度3800公裡。熱帶輻合帶天氣系統的緩慢南移,之後,從印度到東非的風颳過。大量薄翅蜻蜓穿行非洲東南部也很有名。在烏幹達,它們每年出現兩次,3月或4月出現一次,9月再出現一次,12月和1月出現在更南的坦尚尼亞和莫三比克。

 

紀錄的創造者

 

這顯示,蜻蜓利用移動的天氣系統和季風雨完成從印度南部到非洲東部和南部的史詩遷徙,然後可能再返回,往返路程為14000公裡到18000公裡。安德森說:「這些蜻蜓是臨時雨水坑中的蜻蜓,因此,它追隨雨天,藉助印度接連不斷的季風雨,東非短暫的雨天,非州南部夏日雨天,東非長長的雨季,然後回到印度尋找下一個季風雨。這類大規模遷徙至今不被人注意似乎是不尋常的。但是,這恰恰說明我們對自然界依舊所知甚少。」

 

帝王蝴蝶經常被稱為遷徙最長距離的昆蟲,它們每年從墨西哥遷徙到加拿大南部飛行大約7000公裡。完成這一旅程平均需要4代蝴蝶。安德森相信,這些蜻蜓以其他小昆蟲為食,藉助風力飛過大洋。它們每年也需要4代才能完成這一往返旅程。他稱,眾多以昆蟲為食的鳥類如布穀鳥、鷗夜鶯、獵鷹和食蜂鳥的遷徙路線跟隨著蜻蜓從印度南部到非洲。這說明鳥兒以這些遷徙的蜻蜓為食。他說:「它們同時飛行,而且飛行高度與蜻蜓相同。以前我們一直沒有意識到,所有這些鳥都是中等大小,它們吃蜻蜓大小的昆蟲。」

 

安德森說:「之前有記錄顯示大量薄翅蜻蜓飛出大海和在海上飛行。但是,人們一直以為這些蜻蜓是飛蛾撲火。這說明我們的想像力缺乏根據,薄翅蜻蜓有著非凡的飛行能力。」(來源:新浪科技 孝文) 

 

相關焦點

  • 英國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也會進行遷徙
    昆蟲也會進行遷徙。    昆蟲在健康的生態系統扮演關鍵角色,它們替農作物授花粉,吃掉作物上的害蟲,也替鳥類與蝙蝠果腹。    據報導,日前,英國科學家首度測量到昆蟲在空中的遷徙行為,並且發現,每年有超過3兆只昆蟲飛越人類的頭頂。  專家表示,這種前所未見的測量方式顯示,昆蟲遷徙是件大事,儘管多數人從未見過。
  • 科學網—小蜻蜓打破昆蟲遷徙紀錄
    新的遠距離昆蟲飛行紀錄誕生了:一種長度僅有4釐米但能揮舞著翅膀飛越海洋和大陸的小蜻蜓。 這個名為薄翅蜻蜓的物種(如圖所示),在尋找水池產卵時可能會遷徙1.4萬~1.9萬公裡。在昆蟲當中,此前的紀錄保持者——帝王蝶在每年的「旅行」中總共飛越8000公裡左右的路程。北極燕鷗則創下了所有動物中飛行距離最長的紀錄——每年飛行約4萬公裡。科學家曾懷疑蜻蜓是一個能跨越全球的單獨種群的成員。
  • 重大發現!火星上出現生命體?科學家稱發現昆蟲
    為了探索出這個答案,科學家一直以來都在不懈探索,很早以前科學家就將目光投在了火星上,並在火星上發射了探測器,雖然火星也是一顆類地行星,但是火星的環境與地球的環境有著非常大的區別,火星的環境是非常惡劣的,乾旱而缺水。
  • 英科學家:北極燕鷗遷徙距離最長 雙程抵地球兩倍周長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衛報》6月7日報導,據一個科學家小組研究,來自英國諾森伯蘭法恩群島的北極燕鷗遷徙距離為世界最長。從繁殖地到南極洲再返回,這個過程長達59650英裡,比地球周長的兩倍還長。據悉,北極燕鷗是一種很小的鳥,體重僅有100g,壽命長達15到30年,這也意味著它們一生中會飛行3百萬公裡左右,大概相當於地球到月球距離的4倍。
  • 全球十大不可思議的動物遷徙,你見過?
    全球十大不可思議的動物遷徙,你見過?動物遷徙是自然界裡一些最動人的現象,有的遷徙以速度之快著稱,有的遷徙則以規模見長,有些遷徙距離的和時間最長的則讓人嘆為觀止,一起來欣賞一下吧!帝王蝶有翅膀就能飛翔黑脈金斑蝶前足相當退化,短小無爪。
  • 全球十大不可思議的動物遷徙(組圖)
    原標題:全球十大不可思議的動物遷徙(組圖)   動物遷徙是自然界裡一些最動人的現象,有的遷徙以速度之快著稱,有的遷徙則以規模見長,有些遷徙距離的和時間最長的則讓人嘆為觀止。有意思的是,有的遷徙則創下了速度最遲緩的紀錄。
  • 救救昆蟲!科學家稱50萬種昆蟲瀕臨滅絕 恐帶來災難
    中新網2月11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科學家10日提出警告說,地球100萬種動植物面臨滅絕,其中一半是昆蟲,而它們的消失,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報導稱,芬蘭自然史博物館生物學家、本研究主要執筆人佩德裡奧·卡爾多索說,「現今昆蟲的滅絕危機讓人極度憂心」,「但我們所知的只是冰山一角」 。資料圖:蟑螂。 據報導,可以飛行、爬行、挖洞、跳躍和在水上行走的昆蟲消失,是集體滅絕事件的一環。
  • 宇宙中最遠的距離不是宇宙的盡頭,不同維度之間的距離才是最遠
    然而科學家表示,這並非宇宙最遙遠的距離,最遙遠的距離是維度之間的差距。人類探索宇宙已經長達一百多年了,到目前為止我們都還不能探索到宇宙的邊界,因此很多人認為宇宙是漫無邊際的。根據科學家的介紹,宇宙目前的範圍大約是930億光年,因為人類只能夠探索到這麼大範圍的宇宙了。因此我們也常常用宇宙的盡頭來比喻一些遙不可及的事物,那麼宇宙真的有盡頭嗎?如果有,宇宙的盡頭是宇宙最遠的距離嗎?
  • 飛蠅遷徙農民獲益
    2016年,由埃克塞特大學生態學家Jason Chapman領導的一個使用該技術的小組報告稱,每年有數萬億隻昆蟲進出英國。現在,Chapman和幾位同事對數據作了進一步分析,以篩選出食蚜蠅的遷徙模式。  研究小組發現,和體型較大的昆蟲一樣,食蚜蠅—— 一種常見的腹部長有彩色條紋的釐米大小的昆蟲——能夠決定其遷徙的地方。有些昆蟲似乎會隨風遷徙,但食蚜蠅卻很有策略。
  • 地球上最小的溫血動物,它們的體型就像昆蟲一樣小!僅有2-3克
    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溫血動物,生活在美洲大陸的原始森林中,體重只有2-3克。蜂鳥能像蜜蜂一樣連續快速地拍打翅膀。同時,它發出嗡嗡聲。它個頭小,看起來像一隻在空中飛行的大黃蜂,所以人們叫它「蜂鳥」。與其他鳥類相比,蜂鳥有兩個非常獨特的特點:一是可以在空中一邊吮吸花蜜一邊飛行,二是可以通過變形喙來捕捉飛行的昆蟲。
  • 《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有一種跨越千山萬水的執著叫遷徙
    先說幾個「世界之最」的例子吧。座頭鯨每年從太平洋遊到南極尋找食物,遷徙的行程可能超過25000公裡,這是地球上所有動物中遊得最遠(注意:是「遊」)的距離。而北極燕鷗為了溫暖和食物,每年要從北極飛到南極,行程長達77000公裡,是所有動物遷徙中距離最長的。在昆蟲中,遷徙距離最長的則是黃蜻,從印度一路飛到非洲東部,再到春天飛回印度,黃蜻必須歷經四代,才能完成這趟往返超過10000公裡的旅程。
  • 《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有一種跨越千山萬水的執著叫遷徙
    最近剛好讀完一本關於動物遷徙的精美繪本——《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以下簡稱《遷徙》),等小朋友回來了再給她看,想必一定會愛不釋手。《遷徙》的作者麥克·昂溫是一名自由作家、編輯和插圖畫家。他經常在世界各地奔走,尋找野生動物。2000年,麥克·昂溫被BBC評為「年度自然旅行作家」,2013年,他又被英國旅行作家協會評選為「英國年度旅行作家」。
  • 太陽系最遠天體 與太陽距離為日地距離140倍
    然而,有些人卻利用這段時間發現了太陽系中最遠的天體。  這就是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天文學家Scott Sheppard所做的事。當時一場暴風雪使這座城市陷入了癱瘓。Sheppard原定發表的一場精彩的公開演講因為天氣原因被推遲,所以他只好坐下來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篩選望遠鏡觀測到的太陽系邊緣的圖像,這些圖像是他的團隊一月份在尋找「第九行星」時所拍攝的。
  • 北極燕鷗遷徙距離世界最長 往返超地球兩倍周長
    北極燕鷗遷徙距離世界最長 往返超地球兩倍周長 2016-06-08 16:39:44,來自英國諾森伯蘭法恩群島的北極燕鷗遷徙距離為世界最長。  據悉,北極燕鷗是一種很小的鳥,體重僅有100g,壽命長達15到30年,這也意味著它們一生中會飛行3百萬公裡左右,大概相當於地球到月球距離的4倍。  專家小組記錄了去年7月開始它們的飛行,它們從繁殖地南下穿越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最終於11月抵達南極洲,整個過程由系在它們腳上的一個微小儀器記錄,這個儀器只有0.7g中,因此不會對其飛行造成影響。
  • 候鳥遷徙季,上海市區常見的五種鳥你都發現了嗎?
    候鳥遷徙季,上海市區常見的五種鳥你都發現了嗎?望遠鏡的使用指南拿到望遠鏡需先將帶子掛在脖子上,調節好目鏡距離,儘量選擇順光方向,發現小鳥時確定參照物或參照方位,迅速舉起望遠鏡,調節焦距以便更清楚地觀察。
  • 昆蟲飛行有奇招--中國數字科技館
    許多人都以為鳥類是自然界最善於飛行的動物,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飛行本領最高超的,首先要推飛蟲。有些昆蟲除了具有驚人的「長跑」本領以外,還能在茫茫大海上空不迷失方向,準確地向目的地前進。  大部分昆蟲都定居在固定的地方,但也有大約200種昆蟲,像走獸和候鳥一樣,有每年遷徙的習慣,例如蝗蟲與蝴蝶。某些昆蟲在遷徙時,成群結隊,其數量可達幾百萬隻甚至幾十億隻之多。據目擊者稱,那些成群遷飛的昆蟲,遮天蔽日,連續不斷地飛過天空,持續時間短則幾小時,長則幾天,有時甚至長達幾星期之久!
  • 候鳥為什麼會遷徙?
    每年,幾十億隻候鳥組成了地球上最大規模的生物遷徙隊伍。  候鳥遷徙的距離遠近不一,近的幾公裡,或者只是從山的南坡飛到北坡。遠的則可飛翔上萬公裡。例如,北極的燕鷗在北極繁殖,飛往南極過冬,遷徙的路途達2.2萬公裡,生命的大半時間都在飛行中度過。金鷗每年秋季從北冰洋遷往南半球的阿根廷越冬,第二年春天飛回原地繁殖,往返兩萬公裡。
  • 科學家發現昆蟲能「品嘗溫度」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7日報導,最近,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科學家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前所未知的味覺受體,能感知外界溫度是否合適,而不是感知氣味或味道。其他一些傳播疾病的昆蟲,如蚊子和採採蠅也有這類感受器,因此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發現能幫人們更好地掌握昆蟲是怎樣確定一個溫血動物「獵食」目標,繼而傳播疾病的,並有望開發出相關的驅除或誘捕工具。
  • 在研究了426個人的基因後,科學家發現:人類免疫力與遷徙有關
    據報導,前段時間,來自南非的生物學家團隊,在分析了來自非洲13個國家的426人的全基因組後,發現非洲大陸早期人類的遷徙,讓他們的DNA融合併發生了改變,早日人類的免疫力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這項研究也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
  • 科學家如何尋找系外行星?距離那麼遠,科學家能找到嗎?
    在這個系列裡,我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地球直徑、質量、日地距離、系外恆星距離的各種方法,有沒有讓大家長知識呢?接下來,咱們要介紹科學家尋找系外行星的方法~直接觀測法——「霸王硬上弓」系外行星的發現和太陽系行星的發現不同,難度大了不止一個數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