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也會進行遷徙

2021-01-13 科技世界網

    

    

    你知道嗎?昆蟲也會進行遷徙。

    昆蟲在健康的生態系統扮演關鍵角色,它們替農作物授花粉,吃掉作物上的害蟲,也替鳥類與蝙蝠果腹。

    據報導,日前,英國科學家首度測量到昆蟲在空中的遷徙行為,並且發現,每年有超過3兆只昆蟲飛越人類的頭頂。

  專家表示,這種前所未見的測量方式顯示,昆蟲遷徙是件大事,儘管多數人從未見過。

  英國康沃爾埃克塞特大學彭林校區生態保育中心的報告共同執筆人柴普曼(Jason Chapman)表示,昆蟲身體富有營養,而昆蟲遷徙並沒有受到充分重視。如果人們在英國南部上空觀察到的昆蟲遷徙密度,與所有大陸陸地上空相同,高海拔昆蟲遷徙則象徵陸地生態系統每年最重要的動物遷徙,與最重要的海洋動物遷徙可相比擬。

  發表於頂尖期刊《科學》的報告表示,每年昆蟲遷徙總重高達3200噸,重量是3000萬隻鳴禽遷徙的7倍以上。鳴禽每年秋天會從英國飛往非洲。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自 科技世界網)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稱發現距離最遠昆蟲遷徙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馬爾地夫生物學家查爾斯·安德森稱發現每年,上百萬隻蜻蜓從印度南部到非洲跨海飛行數千公裡。這是昆蟲遷徙最遠的距離。
  • 氣候變暖,蝙蝠提前遷徙?
    不過,一項新研究顯示,與20年前相比,蝙蝠遷徙的時間提早了很多,而這有可能是氣候變暖造成的。這些提前到達的蝙蝠,可能會遭遇困境,因為到達時,它們賴以生存的昆蟲可能還沒有孵化出來,蝙蝠無法為自己和幼崽找到足夠的食物。科學家認為,如果蝙蝠的數量因此減少,那在農作物的生長季,害蟲就會泛濫,這將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
  • 這隻昆蟲在四川首次發現!它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9月17日,趙力告訴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該昆蟲主要生活在東南亞和我國的雲南,除了此次北川發現外,幾天前,陝西陽平關也發現一隻格彩臂金龜,加上以前在甘肅建水的發現,可以印證秦嶺一帶氣候變暖,格彩臂金龜開始出現向北遷徙。四川首次工程師上公益課意外發現格彩臂金龜談起此次發現格彩臂金龜,四川小寨子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程師張濤稱是一個意外收穫。
  • 飛蠅遷徙農民獲益
    大多數遷徙昆蟲都是害蟲,比如蝗蟲,但幸運的是,對於英國農民來說,這種飛蠅是朋友。  「潛在的好處相當大。」沃林福德生態與水文中心昆蟲學家、並未參與此項研究的Ben Woodcock說。他指出,許多飛蠅物種會給作物授粉,而且它們的幼蟲會吃小麥和其他作物的害蟲——蚜蟲。  大多數昆蟲的遷徙用肉眼看不見,但研究人員可以用窄雷達波跟蹤並識別。
  • 科學網—小蜻蜓打破昆蟲遷徙紀錄
    新的遠距離昆蟲飛行紀錄誕生了:一種長度僅有4釐米但能揮舞著翅膀飛越海洋和大陸的小蜻蜓。 這個名為薄翅蜻蜓的物種(如圖所示),在尋找水池產卵時可能會遷徙1.4萬~1.9萬公裡。在昆蟲當中,此前的紀錄保持者——帝王蝶在每年的「旅行」中總共飛越8000公裡左右的路程。北極燕鷗則創下了所有動物中飛行距離最長的紀錄——每年飛行約4萬公裡。科學家曾懷疑蜻蜓是一個能跨越全球的單獨種群的成員。
  • 古代蟎蟲「搭車」蜘蛛進行遷徙
    尚未發育成熟的蟎蟲至今依然會使用這種方法遷徙到新的棲息地,儘管現在它們通常會搭昆蟲的便車——而不是蜘蛛。 研究人員之前曾試圖研究這隻石化的蟎蟲,然而他們卻無法透過琥珀清晰地展開觀察。(在這張彩色圖像中,它是位於蜘蛛背部中央的一個小腫塊。)更糟糕的是,這隻蟎蟲的下半段被蜘蛛遮擋住了。
  • 昆蟲生物礦物盔甲首次發現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4日發表的一項生物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了在昆蟲世界發現的首個生物礦物身體盔甲。這種盔甲此前只在海洋生物中存在,但現在在一種昆蟲身上發現,令科學家們非常驚訝。這一發現對我們理解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發現也拓寬人們對自然世界利用生物礦物的認知。
  • 幾千噸的昆蟲大遷移,可不只是壯觀那麼簡單
    當然,有遷徙習性的昆蟲絕非僅此一家。科學家已經發現很多昆蟲都有遷徙或遷飛的習性,而且昆蟲遷飛的個體數量可能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圖片:Andy Rouse / photoshot.com為了了解昆蟲的大量遷徙對生態系統過程和生態服務功能的影響,來自中國南京農業大學的胡高博士和英國洛桑試驗站的科學家們對收集了10年(2000年-2009年)的監測數據展開分析
  • 《科學》:科學家發現昆蟲與蟲媒裸子植物之間傳粉新模式
  • 地球氣候變暖,候鳥遷徙時間表「被迫」改寫
    在地球逐漸變暖對自然界造成影響的最新例證中,英國的鳥類在過去的30年裡似乎將它們每年遷徙的時間表提前了超過一周的時間。  在過去的幾年中,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自然界對地球氣候改變作出回應的證據。昆蟲將它們的活動區域向極地推進,樹木在初春時節便早早開花,這些改變甚至已經體現在了蒼蠅的基因組中。
  • 人類如何從非洲遷徙到歐亞大陸?科學家發現12萬年前腳印
    海外網海外網9月18日電 科學團隊日前在沙烏地阿拉伯發現的古代腳印,顛覆了科學家以往關於「人類如何從非洲遷徙到歐亞大陸」的結論。綜合加拿大《國家郵報》《沙特公報》報導,一個國際考古學家團隊的科學家們日前調查發現,人類曾通過內陸穿越沙烏地阿拉伯北部。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領域研究員李鴻傑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合作,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首個昆蟲生物礦物盔甲。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但在此之前,任何一種成年昆蟲中都未發現過方解石。科研人員發現,切葉蟻外骨骼上類似盔甲的塗層是由成千上萬微小的片狀晶體構成的,能夠硬化外骨骼。它們的化學成分是鎂含量很高的方解石。「盔甲」會隨著切葉蟻的成熟而增加硬度,並近乎覆蓋全身。他們觀察到,有生物礦物外骨骼的切葉蟻工蟻在遇到體形更大的「對手」時,存活的可能性比沒有這種外骨骼的工蟻更大。
  • 氣候變化導致淺色昆蟲更易生存
    這項由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德國馬爾堡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們合作進行的研究顯示,隨著整個歐洲氣候逐漸變暖,蝴蝶和蜻蜓的群體擁有越來越多淺色系的物種成員。深色物種逐漸朝更冷的北方撤退,但顏色較淺的物種的地理活動範圍也逐漸朝北移動。
  • 候鳥提前向北方遷徙,科學家警醒:人類應該重視起來了
    氣候的變化是有的,這是自然發展的規律,在過去的幾億年裡,地球曾經出現過恐龍這一霸主,但是存在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些龐然大物們就消失在了地球上,科學家們紛紛猜測近年來,很多國家的科學家對候鳥的遷徙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們發現這些候鳥比往年要提前遷徙一段時間,別看這是一件為不足的事情,其背後所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可是很致命的。
  •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重要價值緬甸曉蛇復原圖 劉毅繪/光明圖片本報北京7月19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
  • 《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有一種跨越千山萬水的執著叫遷徙
    2000年,麥克·昂溫被BBC評為「年度自然旅行作家」,2013年,他又被英國旅行作家協會評選為「英國年度旅行作家」。在書中,麥克·昂溫用詩意優美的文字為讀者再現了20種動物驚心動魄的遷徙旅程。01.珍妮·德斯蒙德擅於用顏料、墨水、蠟筆和拼貼手法進行創作,再用電腦掃描和編輯,這樣的繪畫手法讓畫面生動形象,大氣磅礴,富於變化,帶給人身臨其境的體驗。
  • 《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有一種跨越千山萬水的執著叫遷徙
    最近剛好讀完一本關於動物遷徙的精美繪本——《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以下簡稱《遷徙》),等小朋友回來了再給她看,想必一定會愛不釋手。《遷徙》的作者麥克·昂溫是一名自由作家、編輯和插圖畫家。他經常在世界各地奔走,尋找野生動物。2000年,麥克·昂溫被BBC評為「年度自然旅行作家」,2013年,他又被英國旅行作家協會評選為「英國年度旅行作家」。
  • 首次拍攝藏羚羊超大種群遷徙 「2020我們與藏羚羊」央視播出
    首次拍到了公羚羊扎堆洗澡 央視報導截圖首次拍到6萬多隻超大種群遷徙 公藏羚羊扎堆洗澡從畫面上看,遠遠望去,山坡上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吳曉民說,瑪依雪山腳下是羌塘保護區一個重要的藏羚羊遷徙通道,此前科考隊曾經在這一帶拍攝到近3萬隻藏羚羊遷徙種群,此次拍攝到6萬多隻的藏羚羊種群,實屬罕見。數量怎麼計算?據介紹,來自西北工業大學的「魅影」無人機可以通過軟體把地面劃分成若干個網格,並藉助紅外攝像機對地面的藏羚羊進行識別,自動統計數量。
  • 科學家發現昆蟲能「品嘗溫度」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7日報導,最近,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科學家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前所未知的味覺受體,能感知外界溫度是否合適,而不是感知氣味或味道。其他一些傳播疾病的昆蟲,如蚊子和採採蠅也有這類感受器,因此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發現能幫人們更好地掌握昆蟲是怎樣確定一個溫血動物「獵食」目標,繼而傳播疾病的,並有望開發出相關的驅除或誘捕工具。
  • 在研究了426個人的基因後,科學家發現:人類免疫力與遷徙有關
    據報導,前段時間,來自南非的生物學家團隊,在分析了來自非洲13個國家的426人的全基因組後,發現非洲大陸早期人類的遷徙,讓他們的DNA融合併發生了改變,早日人類的免疫力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這項研究也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