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內容是連接用戶和產品之間的橋梁與紐帶,運營需要了解各大平臺的特點,結合數據分析做好運營工作。本文作者總結分享了內容運營中具體數據決策的8個場景,供大家一起參考學習。
最近刷了刷知乎上一些所謂「數據驅動運營」的文章,額,怎麼說呢,個人感覺大都數都不實用,除了「請聽下回分解」的賣課文章賣產品文章,就是「理論上應該是這樣」的「理想狀態下」的方法論。不過,還是有一些能給人啟發的,結合自己之前工作中的幾個實例,總結下。
一、以結果倒推過程
實例1
在第一家公司的時候做過這樣一個項目,填充不同商品詳情頁某個頻道下的UGC內容,以提升頻道CTR。
當時的做法是把競品對應產品對應頻道的數據爬一遍,看每個關鍵詞的點擊數(因為爬不到曝光數,無法直接看點擊率),然後按照競品不同關鍵詞點擊數分布比例,對應商品灌入含有這些關鍵詞內容。
整體的思路可以概括為,既然目標是點擊,那就把點擊結果是什麼樣找出來(可以參照競品,但不唯一要參照競品),然後再按照這個點擊結果的內在規律(分布比例,不同商品差異等)按照映射的方式,把內容重構一遍。
二、鋪開面篩選結果
實例2
在上家公司團隊剛組建好時,前期有個動作是組內的幾個運營每人做個5-6種內容形式,合起來就有20多種。做一段時間哪些內容是ROI高的大家便心裡有數了。
這裡重點誇一下當時的領導,我事後覺得這樣做最大的意義不是找到該做什麼內容,而是平衡團隊內大家的不同想法。因為當時組內每個人之前的工作方向不同,有行政轉崗,有公關轉崗,有編輯轉崗,有市場轉崗。不評價任何一個人的想法, 給與一個共同的跑道自由的去跑。
延伸2
這幾個刷脈脈APP的「頭條」頻道(就是一些自媒體內容),有一個猜想:目前的文章呈現狀態,大概率是第一批試驗內容中數據比較好的(點擊、評論等)的先人「開枝散葉」而來。即,最初,不用花一點心思去琢磨哪些文章內容類別等會滿足需求,只需廣撒網然後篩選就行了。
當然,這種是有前提調節的:
內容是成本低,可以可勁試驗;是不太影響品牌定位和用戶體驗,等。所以實例2因為錢呀、內容調性的約束呀等原因,我們幾個的試驗內容不能完全鋪開,離散程度比較高。
三、匯總歷史找到規律
這點幾乎是廣大運營用的做多的,「無非是總結復盤歸類環比下嘛」。不然,做了下面這兩個實例的項目,我覺得沒那麼簡單。
實例3
在上家公司做了個短期分析,想看下不同的選題時效怎麼樣。簡單的說就是把之前的內容分好類,匯總每個類別的點擊率的走勢,區分出走勢拐點的區間,以後同類的內容推薦時間就按照之前的規律來。這樣,可以最大化利用推薦流量,減少浪費。
當然,過程不只這麼簡單,需要分好幾個組來匯總,去除大盤影響,去除偶然性等。不過,這個過程屬於討論怎麼做數據分析的範圍,而不是怎麼驅動運營。
實例4
與實例3很類似。需要做個分析,看每個類型的內容每天入池多少合適。簡單的說就是按照兩個最主要的歸類維度,看歷史內容累計流量。流量多的增加入池量,流量少的減少入池量。(3是分析需求的時效,4是分析需求的比例)
之所以說沒那麼簡答,是因為分析這個過程有個』籠子」,是根據推薦系統的推薦機制來分析的。換句話說,分析的過程是探求如何有效利用這個」籠子」的過程。
四、量化一個長鏈條的事情
兩個典型的例子,一個是各種』轉化漏鬥』,一個是各種』傳播模型』。不過,兩種都是基於產品層面的動作,而不是內容本身。基於內容暫時還沒找到合適的例子。
五、量化一個具有兩面性的事情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APP都有開屏廣告,一般3-5秒。但這個廣告一般是會對APP的新用戶留存,使用時長有影響的,但不放這個廣告,影響賺錢。這時,APP開屏廣告是顯然要通過數據量化收益和損失的。
具體做法不詳細說了,畢竟是別人的項目,沒親自做過也只知道個大概。簡單說2方面:
價值歸一,計算單用戶留存等於(等價)賺多少錢,再比較單用戶加載(點擊)廣告賺多少錢。區分用戶,找到看廣告也能留下來的用戶和看廣告就留不下來的用戶。
六、給項目定一個合理的目標
這兩天前前前領導寫了篇文章,講了講是他之前怎麼給項目定目標。我大致翻譯一下(順帶夾雜上我的私貨)
前提1:大多數絕對值數據參考性不如相對值數據,比如:「社區」板塊,這個社區的每天新增內容量的參考性不如新增內容量/DAU。這點大家估計都能認同;前提2:平臺數據參考性不如用戶行為數據,比如:社區有多少新增內容參考性不如用戶有多少點擊;前提3:用戶短線行為數據不如用戶長線行為數據,比如這個社區每天有多少用戶點擊內容不如這個社區30日留存數據;不過,具體使用哪個維度的數據來定目標要看項目發展階段,團隊風格,公司考核體系等等。
另外,關於如果設定項目目標,可以單獨開一篇文章來寫了,這裡不過多的說了。
七、提供以另一種視角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但無法知道他人(群體)在想什麼。這時候數據遍提供了另一個視角,利用用戶的數據觀測用戶的想法。
實例5
在第一家公司有過這麼個項目,為了讓自媒體作者保持活躍,每天導出他們貢獻的內容數和收穫的瀏覽數,增長的粉絲數。(前提,當時作者端還沒有數據觀測後臺)這樣,就能每天看到那些人獲得了正向的反饋(多發多得),哪些人獲得了負向的反饋(多發少得),以及那些人因為正反饋更積極了(增加產出),哪些人因為負反饋而消極了(減少產出)。
這時候再按照以上分類在合適的時間採用不同話術維度溝通,事半功倍。
八、多維度篩選,精準的投入
實例6
在實習的時候有過另一個項目,提高一個新社區的互動數據。當時做了個簡單粗暴的數據是把主端對應板塊的高互動內容搬過來,同樣的用戶群體,互動喜好是相似的。(前提哈,同樣的用戶群體,需要按照板塊來篩選,不然的話不一定多有效)
延伸6
這幾天賦閒在家瘋狂刷虎撲,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有很多搬運的抖音小視頻,還挺符合虎撲用戶喜好的。但細一想,虎撲的內容推薦是和字節一起做的,這樣這個事情就比較簡單了。
比如,拿著虎撲的用戶畫像數據,去抖音匹配同樣的一批用戶的高互動內容,直接輸出過來;或者,識別一下哪些抖音APP用戶同時裝了虎撲APP,把內容輸出過來。
實例和延伸是同樣的道理,前面進行多維度內容數據篩選,這樣投入就精準的多了。
本文由 @建學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