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石勒建立後趙,從將軍到皇帝,唯賢是用

2020-12-06 影劇大看點

後趙的建立者石勒是十六國時期的傑出人物之一。筆者在前面幾篇中已經講到,他於晉建興二年(314年)攻殺幽州王浚。

建立「君子營」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措施。匈奴劉氏的其他諸將都沒有採取過類似的措施。晉永嘉三年(309年),這時石勒是漢安東大將軍,活動在河北的巨鹿、常山一帶,兵力已有十多萬人。他把「衣冠人物」從被裹脅的百姓中區別出來,編成君子營,用張賓做謀士。張賓字孟孫,趙郡中丘(今河北內丘西)人,出身官僚家庭,很有學問。他自負智謀不在漢張良之下,只恨碰不到漢高祖之類的人物。他倒不是被「裹脅」到石勒軍中去的,而是提了把劍,到營門口大呼求見的。他事前曾對人說:「我見的將領多了,只有這位羯胡將軍是個能成大事的人物。」可見他選擇石勒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行動。石勒起初以為他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後來聽了他的幾次獻計,而且事後都證實他確有先見之明,就把他作為心腹謀士了。

石勒像

石勒常和王彌聯合作戰,兩人表面上很親近,其實互相猜忌。王彌的部將曹嶷東進,打敗晉將苟晞,奪得了青州(治廣固,今山東青州西北堯王山南),也成為一支強大的地方勢力。石勒要在山東(指太行山、崤山以東地區)稱霸,就非要把這兩人剷除不可。反之,王彌也是這樣。晉永嘉五年(311年),石勒先抓到一個王彌派到青州去的密使,搜出王彌給曹嶷商量對付石勒的信件。其時王彌有兩員部將引兵離去,他力量薄弱,與「乞活」劉瑞交戰很是吃緊,就要求石勒援助。石勒想要拒絕,張賓卻說這是「天以王公授我」的好機會,不可拒絕。石勒聽他的話,出兵擊斬劉瑞。王彌大喜,不疑石勒有惡意。於是石勒設宴請王彌前去,在酒酣耳熱之際,親手斬了王彌。事後他上表給劉聰,詐稱王彌要反。劉聰大怒,派使者責備石勒「有無君之心」,但實際上拿他毫無辦法。此時的石勒已經不是劉聰所能駕馭的了。

石勒下一步曾作渡江進攻建業(其時還沒有改叫建康)的打算。從永嘉五年(311年)冬到六年春,他屯兵葛陂(在今河南新蔡西北)。這裡有個方圓三十裡的湖泊,他造船練兵,作南下的準備。這時,晉朝的琅邪王睿也在壽春(今安徽壽縣)集結軍隊,以紀瞻為主將,準備北上反擊。6

天氣對石勒不利。到永嘉六年二月為止,連續下了三個月的雨,石勒軍中疾疫流行,加以缺糧,折損了大半兵力。石勒得到晉軍準備反擊的情報後,與眾將商議。文官刁膺主張向琅邪王投降,表示願意掃平河朔,等晉軍退後,再作打算。石勒聽了,只長長地噓了一口氣。將軍夔安請移營高地避水,石勒也聽不進,說:「將軍的膽子何其小啊!」孔萇等大部分將校紛紛要求立即進攻壽春,下定準備在年內平定江南的決心。石勒知道這不可能做到,笑道:「這是勇將的主意。」便吩咐各賞鎧甲馬匹。然後,他回頭對張賓道:「先生意下如何?」張賓侃侃而談,他歷數石勒對晉朝犯下的大過,說明降晉已無可能;接下又說去年殺王彌以後,本來不該南下,現在大雨不停,是天意表示不該逗留此處;最後提出了北上取鄴,經營河北的策略。石勒贊同他的主張,引軍北上,取襄國為家。以後兩三年間,破段疾陸眷,滅王浚。

石勒從幽州撤軍時,曾遭王浚易水守將孫緯(即向王浚報告石部到來消息的那一位)的襲擊,很受了點損失。同年青黃不接的時候,襄國饑荒,兩升谷值一斤(約250克)白銀,一斤肉值一兩(約15~16克)白銀。在這樣的情況下,石勒自然在短時期內不會有大的行動,但是他開始在轄區內核實戶口,規定每戶每年出兩匹帛、兩斛谷。這表示他要在北方建立穩固的政權,有點自行建國的樣子了。

在此同時,漢正在走下坡路。劉聰任兒子劉粲做相國、大單于,主持國政;同時信任宦官王沈等,自己卻經常在後宮遊宴,有時酒醉三天不醒,上百天不出後宮。生殺封拜等大事,照規矩應由王沈等入內稟報決定,但王沈等常常隱瞞不報,擅自決定。劉粲也親小人,遠賢臣,專橫驕態。晉建興四年(316年),在西晉滅亡的前夕,劉聰聽信王沈等人的誣陷,一天殺了忠良七人。御史大夫陳元達是劉淵的老朋友,曾與宗室劉易等人上疏,極言晉尚未亡,巴蜀自立,「石勒謀據趙魏,曹嶷欲王全齊(按其時曹嶷己攻佔齊、魯郡縣,移鎮臨菑)」;朝中則王沈等人亂政,陷害忠良,要求將其治罪。劉聰看了問劉粲,王沈等人究竟是忠是奸。劉粲說王沈等人確係忠良。劉聰聽了非常滿意,非但不治罪,而且將王沈等人封了侯爵。

劉易再次上疏極諫。劉聰大怒,親手把奏疏撕得粉碎。劉易氣極,不久便死了。陳元達見此情形,到劉易靈前大哭一場,回去便自殺了。

漢的國情如此,雖能滅掉積弱的西晉,但不久必亂,也是無可避免的。

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年)七月,劉聰病死,在位九年。劉粲即位後,他也不理政事,只在後宮遊宴。劉聰的靳皇后(現在是太后)等幾個女人都不滿二十歲,劉粲同她們都發生了關係,還把國政都交給靳太后的父親大將軍靳準。劉粲只做得個把月皇帝,便被靳準殺了。靳準屠殺劉氏家人後,自稱大將軍,漢天王。

靳準是個妄人。他不想想:石勒在襄國,劉曜在長安,兩個都久經戰陣,手握強兵,自己怎麼對付得了。劉曜倒有和靳準合作的意思,因為劉粲既死,帝位自然就是他的。從這個角度看,靳準竟是他的恩人。但是靳準屠殺劉氏時,把劉曜的母親和兄長也都殺了。他心中疑懼,不敢下決心和劉曜合作。靳氏一夥要求自保,便殺了靳準,推靳明為主,派人與劉曜接洽。石勒見他們只向劉曜討好,大發雷霆,進軍打破平陽。靳明等逃投劉曜,沒有逃走的靳氏男女,都被石勒殺盡。

漢的新皇帝劉曜,據說曾被劉淵稱為「吾家千裡駒」。他兼長文武,自比樂毅、蕭何、曹參。劉聰甚至於說,這幾個人都比不上劉曜,他是漢光武、魏武帝之類的人物,這些都是溢美之辭,不過多少有點道理。但他不態度鮮明地討靳,就是匈奴族漢朝的「亂臣賊子」。

他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年),定都長安,改國號為趙,歷史上叫做「前趙」。他聲稱劉淵認漢朝皇帝做祖宗,不過是為了「從民望」(爭取民心),現在該改了,以冒頓單于配天。他明明知道尊漢可以得人心,但卻把它改掉,這是自相矛盾的做法。他的內心當是以為國勢已經鞏固,用不著再變著花樣去爭取人心了。這是愚蠢之至的想法。不獨於此,他在上一年已封石勒為趙公,幾個月後自己又改國號為趙,他一手造出兩個趙國,這也是從來沒有人做過的蠢事。

同年十一月,石勒稱大將軍、大單于、領冀州牧、趙王,依春秋列國例,稱元年。「後趙」出現了。

石勒建國頗有法度。他任張賓為大執法,專總朝政;以侄兒石虎為單于元輔、都督禁衛諸軍事。他還把胡人叫做國人。任支雄、王陽為門臣祭酒,專管胡人訴訟,並嚴禁胡人欺侮衣冠華族。他又派使者巡行州郡,勸課農桑。他因晉朝以來律令煩雜,即命法曹令史貫志刪繁就簡,以便應用,施用多年後,再改用以前的周密的律令。他還任用續鹹做律學祭酒,他辦事公正,百姓擁戴。

石勒是個文盲,但是他很喜歡學習,常使儒生為他講史書。有一次,聽到酈食其勸劉邦立六國後人,他不禁大驚,說:「這樣做是要失敗的,怎麼會終於得到天下!」接下去聽到張良的勸阻,又說:「幸而有此。」可見他很注意吸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他自己的見解也很高明。

他是個武夫,但是很重視教育,有時還親自到學校裡去,考核學生的學習,對成績好的賞帛獎勵。

有幾件事可以說明石勒確有做君主的度量。他要出去打獵,主簿程琅諫阻,理由是要防劉曜和可馬氏的刺客,再是縱馬疾馳時碰到枯木朽株也可能發生意外。石勒自負本領高強,怒道:「你只懂點文書而已,用不著管這等事情!」可這天偏偏發生意外,石勒飛馬追獵物時,馬撞到樹上死掉,他本人也險遭不測。他醒悟道:「不聽忠臣之言,是我的過失。」立即獎賞程琅,從而使官員都願向他進諫。石勒曾在晚上化妝外出,檢查守衛情況。他塞給守門官賄賂,要求放行,守門官王假拒絕賄賂,而且要把他抓起來,因從者趕到,把事情弄明白而止。次日,他就給王假升官封爵。

石勒知道參軍樊坦清貧,特地給他升官。樊坦進來參見時,石勒見他穿戴得破爛不堪,驚道:「樊參軍怎麼窮得這樣厲害?」樊坦脫口而出道:「剛才碰到橫行不法的羯賊,把我家裡搶光了!」石勒不生氣,笑道:「羯賊搶得那麼厲害啊!賠給你好了。」樊坦才想到不該當著羯族皇帝罵羯賊,心中害怕,連忙跪下請罪。石勒卻說:「孤的法令只防俗人,和卿等老書生無關。」隨即賞錢三百萬,讓他去購置車馬衣服。

石勒有個老鄰居李陽,貧賤時因事和他衝突,打過架。石勒做了趙王,李陽很害怕,石勒卻把他請來,吃酒談笑,拉著他的膀子,笑道:「孤往日飽受卿的老拳,卿也嘗夠孤的毒手!」他不計舊怨,賞了他一所住宅,還給他做了個官。這是漢高祖封侯先封仇人雍齒的手段,不是真心,是爭取人心。但沒有比較寬闊的胸懷,是不容易做到的。

這些事例說明石勒是一個合格的領袖人物。

石勒初稱趙王時,北方的形勢還很複雜。從西北到東部沿海,有河西張氏(前涼)、前趙劉曜、後趙石勒、齊魯曹嶷。而若干地盤狹小的集團還與以上幾大勢力犬牙交錯,相互雜處。他們是:介於張、劉之間的晉南陽王司馬保(在上邽,今甘肅天水西南);與石氏鄰接的幽州段匹磾和仍然打著晉朝旗號的冀州刺史邵續。

但這個局勢在十年之間完全改變了,除河西和遼東之外,北方完全成為後趙的一統天下,南北朝幾乎因此要提早出現了。讓我們來看一看這個變化的過程。

在這過程的前幾年中,前後趙兩個強國基本上各顧各的,前趙解決西面的對手,後趙兼併東部的敵對勢力。從其成果而言,後趙比前趙豐厚得多。

前趙之強,其實已經徒有其表。石勒自行建國,劉曜只得聽之任之。晉南陽王保是個體重七百斤(當時的斤約250克)的大胖子,軟弱無能,不消前趙進攻,便在大興三年(320年)被自己的手下人殺害。倒是他的舊將陳安武勇過人,但此時已投了劉曜,後來又相信劉曜已死的誤傳,便想奪前趙的天下。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劉曜親自領兵與他決戰。陳安所據只不過上邽、隴城(今甘肅張家川)、平襄(今甘肅通渭西)等幾處地方,面臨大軍,如何抵敵。但是陳安突圍血戰一事,卻膾炙人口,幾乎可與項羽二十八騎決戰漢兵之事並傳。當時陳安左手執七尺大刀,右手用丈八蛇矛,近身時揮刀挺矛,一下子便殺傷五六個人;拉開距離時就一面飛馳,一面左右開弓。前趙勇將平先與他搏戰,奪下他的蛇矛。天夜了,又降大雨,陳安帶著隨從躲在山裡,趙兵遍尋無著。次日雨停後,他們從地上的蹄痕足跡發現了他的行蹤,才把他擒獲殺死。陳安只是一介武夫,但隴上(隴山、六盤山一帶)人都欽佩他的勇武,為他作了首《壯士之歌》。「隴上壯士有陳安,軀幹雖小腹中寬。……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後人讀來,還覺得虎虎有生氣。

劉曜解決了陳安,得到的是這一帶的氐、羌各族都歸順了前趙。羌族酋長姚弋仲受了平襄公的封爵。他就是後秦建立者姚萇的父親。劉曜想乘勢滅涼州張氏,揚言「百道俱濟,直抵姑臧(今甘肅武威)」,實際上是虛張聲勢,只求張茂上表稱藩他就滿足了。涼州也看透這點,同時也知道自己實力有限,不敢硬拼,結果以稱藩了事,接受了前趙所封的涼王稱號。

陰平、武都(治今甘肅文縣西北至西南)一帶有一支以楊難敵為首的氐人地方勢力。劉曜企圖把他解決,儘管打了勝仗,但因軍中疾病流行,不能持久,最終也只得以同意楊氏稱藩了事。楊氏以仇池為基地,號為仇池楊氏。這地方在今甘肅西和西南的洛峪,山地絕險,上有水泉(即仇池)和上百頃的平地。楊氏在此長期保持半獨立狀態,直到梁天監五年(北魏正始三年,506年),才為北魏所滅。

劉曜幾年徵戰所得,只有上面所說的一些。石勒的情形則完全不同,他的收穫都是實實在在的。

晉大興二年(319年),孔萇攻佔幽州各郡。段匹磾在薊城立腳不住,逃奔樂陵(今山東樂陵東南),依靠晉冀州刺史邵續。匹磾不僅受石氏的欺凌,還受本族段末柸的攻擊,實力更見虛弱。大興三年,匹磾與兄弟文鴦北上,想奪回薊城。石勒見段、邵分兵,便抓住時機,命石虎圍攻慶次(今山東陽信東)。邵續出擊,被他用伏兵擒住。段匹磾從薊城回來,也被後趙兵攔擊,損失了不少人馬。這時全靠段文鴦率領幾百親兵,殺出一條血路,他們才得進城。從此,段匹磾和邵續的兒子邵緝等只能堅守城池,與後趙兵相持。

大興四年(321年),經過了一年多的苦戰,厭次雖未失守,但所有的屬邑都落到了後趙軍的手裡。段文鴦悲憤交加,說:「我號稱勇猛,現在坐視百姓被掠奪而不救,簡直變成懦夫了!」他率領幾十名勇士,出城決戰,殺傷許多敵兵。最後,戰馬力氣耗盡,伏地不起。石虎大聲勸他投降,說大家都是「夷狄」,何必再打。文鴦厲聲怒罵:「你這反賊,該死已久。我寧可鬥死,決不屈服。」他下馬步戰,矛斷了,再揮刀迎戰。從辰時打到申時,幾乎肉搏了一整天。最後,他力氣耗盡,後趙兵才以馬障泥護身,四面擁上,把他擒獲。

城裡的將士再也打不下去了。段匹磾想單騎出走,南投東晉。邵續的兄弟邵洎主張投降,但又怕走了匹磾會激怒石勒,便挾持了他,開城投降。匹磾見了石勒,仍不屈服,後來與文鴦、邵續同被殺害。

到此為止,原屬晉朝的幽、冀、並三州(約略相當於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部地區,及京、津二市,山東省的西北部)已全為石勒所有。以後,後趙東壓曹嶷,南略東晉,又取得大片土地。晉永昌元年(322年),後趙攻拔泰山郡(治今泰山東),殺了在晉、趙之間倒來倒去的徐龕。在鄒山(今山東鄒縣東)駐屯了三年的晉充州刺史郗鑑,被石虎所逼,又苦於缺糧,便退到淮河以南的合肥。祖逖在時,曾於大興三年(320年)進屯雍丘(今河南杞縣),收復過河南許多地方。太興四年,祖逖去世,兄弟祖約繼任豫州刺史。這時,他也繼郗鑑之後,撤退到淮南的壽春。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後趙兵進攻彭城(今江蘇徐州)、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晉徐州刺史卞敦撤退到圩眙(今江蘇圩眙東北)。在以後的兩年裡,晉在淮北所剩不多的幾支兵馬和城池,也都被後趙兵拿下。從這時起,晉與後趙就以淮河為界了。位於今山東省東北部的青州曹嶷這時也難以圖存,太寧元年,石虎兵圍廣固(今青州西北),曹嶷只得投降,但仍不免一死。

至此,北方的東半部除遼東慕容廆和鮮卑段部、宇文部以外,都是後趙的天下了。石勒曾想利用宇文部打擊慕容廆,但一戰而敗,石勒只能暫且棄之不顧,而把滅亡劉氏前趙定為主要目標了。

兩趙決戰是一場歷時一年有餘的惡鬥。晉鹹和三年(328年),後趙石虎率軍從軟關(今豫北濟源東南)西進,攻前趙并州的治所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前趙劉曜親自領重兵救蒲阪,在高候(今山西聞喜北)大破後趙軍後,隨即改取攻勢,南渡黃河,進攻洛陽,黃河一線兩岸的後趙地方官紛紛投降,前趙的聲勢一時為之大振。

襄國得到敗訊後商議對策。其時張賓早已在六年前去世,石勒的主要幕僚是程遐、徐光等幾人。石勒要親自領兵去救洛陽,程遐等都害怕前趙兵勢,說「大王不宜親動」。徐光卻認為劉曜在高候得勝後,不直攻襄國,而屯兵於洛陽城下,是大大的失策,我軍可以利用這個大好時機,一舉破敵。石勒認為徐光說得對,就親自領兵南下,在延津(在今河南延津西北至滑縣間)渡過黃河,到成皋關(今榮陽西北)集結部隊。時劉曜圍洛陽已達四個月,兵力極度疲乏,加之又不把守黃河各處要津,石勒就可節節逼近,這真如徐光所言,是大大的失策。他一向嗜酒,晚年更常在醉鄉。鹹和三年十二月初五,洛陽城下決戰之日,他在出戰前喝得大醉,戰時身受重傷,馬倒被擒,石勒凱旋。後來劉曜即為石勒所殺。

次年(329年),後趙石生佔領長安。九月,攻佔了前趙最後一座城池上邽。前趙滅亡。從劉淵到劉曜,共經三世,歷二十七年。

巔峰鹹和五年(330年),石勒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幾個月後,正式即位稱帝。但後趙的極盛時期至此已經過去,它很快就從落下,陷入危亡的敗局。

相關焦點

  • 史上最殘暴的皇帝——後趙石虎
    有一個人,可以稱得上是暴君中的暴君,史上最殘暴的皇帝,他就是後趙的第二個皇帝—石虎。石虎是後趙開國皇帝羯人石勒的侄子,生性殘忍,遊蕩無度,善射彈弓,曾射傷數人。軍中以他為患,石勒想殺掉他。有人勸石勒說:「快牛為犢子時,多能破車,你當忍耐。」後來,他果然作戰勇敢,殺人不眨眼,深得石勒的歡心,提升為徵虜將軍,並為他娶了將軍郭榮的妹妹為妻。
  • 石勒有心弱化石虎在後趙的影響,便把許多機會留給了別人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石勒的故事!石勒既有心弱化石虎在後趙的影響,在許多關鍵場合便刻意把表現的機會讓給別人,希望一段時間之後就有成效。可惜事與願違,凡人總有無可奈何之時,石勒聰明一世,終究在這件事上栽了跟頭。
  • 邯鄲歷史人物——後趙太祖石虎
    邯鄲歷史人物——後趙太祖石虎 2020-03-16 10: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後趙石勒真的有實力和光武帝爭天下嗎?
    劉聰死,太子劉粲繼位後不久便被靳準所殺,劉曜北上討伐靳準,並於赤壁即位為帝,任命石勒為大司馬、大將軍,加九錫,增封十郡,進爵為趙公。隨後,石勒進攻首都平陽,各族共十多萬落都向石勒投降。靳康等人見勢不妙,殺掉靳準,推靳明為主,並向劉曜請降,劉曜派兵迎靳明出城。石勒則進平陽城,焚毀平陽宮室,遷城內渾儀、樂器到襄國,留兵戍守後返回襄國。
  • 後趙皇帝石虎,為何被稱為十六國最殘暴的皇帝
    五胡十六國這個混亂的時期,是由五個少數民族掌握的時期,前後十六個國家,全都是有少數民族建立,後趙就是其中一個朝代,石虎就是後趙的皇帝,被稱為堪比秦始皇的暴君。石虎是羯族人,後趙的開國皇帝石勒非常喜愛石虎,他小的時候就被很多人認為將來不是一般人,後來連年的徵戰,石勒和石虎母子走散了,石虎在一段時間和母親相依為命,差點死在了亂世中,幾年之後,遇到了劉琨,就他們母子送回到了石勒的身邊。
  • 後石虎時代與後趙的滅亡
    司馬勳發兵到了長安附近,派治中劉煥攻殺了京兆太守劉秀離,關中豪族多殺死後趙的地方長官,率三十多個營寨和五萬軍隊響應。石遵派車騎將軍王朗率二萬精騎援助石苞,順手就把石苞抓回了鄴城;而司馬勳也因為被王朗攔住了,轉而攻克宛城,殺了石遵手下的南陽太守袁景就回去了。來自地方和敵國的威脅都化解了,石遵的好日子好像要開始了,但事實上,已經到頭了。
  • 後趙皇帝石虎:虔誠佛教,熱愛倒鬥盜墓,死後墳墓被挖,還被鞭屍
    石虎(295年-349年),字季龍,上黨郡武鄉縣(今山西省榆社縣)人,趙明帝石勒之侄,海陽王石弘堂兄,後趙第三位皇帝(334年–349年)。建平四年(333年),石勒駕崩,太子石弘繼位,因石虎專權,劉太后與養子石堪擁立石勒子南陽王石恢,欲舉兵反對石虎,事洩被殺。延熙元年(334年),石虎篡位,自稱大趙天王。
  • 十六國春秋,後趙暴君石虎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公元319年,羯人石勒脫離了前趙的管轄,在襄國建立了政權,國號趙,史稱後趙,在公元329年他率軍攻滅前趙,此時的後趙在他的帶領下如日中天,蓬勃發展,但卻也埋下了極大的隱患,早年身為奴隸的石勒當然沒有兒子,直到成勢之後才娶妻生子,幾個兒子年紀都很輕
  • 後趙最殘忍的皇帝,生前如同瘋魔一般,死後屍身被人掘出鞭撻
    在他駕崩之後,世人為了懲罰這個時代的毒瘤,一度將他的墳墓挖開,並且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最後將他的屍體丟在河裡長達十一年之久。那麼他究竟殘暴到什麼程度,讓人如此的憤怒呢?圖片:挖墳墓劇照一、殘暴性格初顯,屢立戰功接近皇位石虎是後趙的第三位皇帝,在沒有當上皇帝前,他的殘暴無情就是出了名的,但是一直沒有更大的機會彰顯出來。正如他的名字一樣,他的性格就如同老虎一樣,甚至比老虎更兇猛,老虎尚且有善良的時候,但是石虎身上絲毫沒有這種品質。
  • 後趙石虎的功過得失
    永嘉五年(311年),石勒已是漢趙帝國威名赫赫的大將軍,駐守在豫州葛陂(今河南新蔡),并州刺史劉琨為了拉攏石勒,背叛匈奴人的漢趙帝國,將石勒母親王氏及石虎護送到葛陂,闊別近十年之久的石勒母子得以團聚,這年石虎已十七歲,精通騎射,勇冠當時。
  • 石勒去世後太子石弘,到頭來不也被石虎廢掉了!
    史稱石弘「幼有孝行,以恭謙自守」,是石勒理想中的接班人。石勒常說,劉邦在馬上打天下,漢文帝以玄默守之,隱然把自己和石弘比作劉邦、劉恆父子。但是,石勒侄石虎在常年的戰鬥中逐步掌握大權,就如同石勒本人之於漢/前趙的關係一樣。石勒手下大臣程遐、徐光勸石勒除掉石虎,石勒因為天下還沒有平定,需要石虎東徵西討,所以沒有答應。
  • 激蕩四百年:石勒英雄遲暮黯然駕崩,石虎飛揚跋扈引發眾怒
    之後十多年裡,後趙多次進攻襄陽,都被桓宣以既少且弱的士眾抵抗防守,堪稱東晉的西北大門,時人認為他僅次於祖逖和周訪。十一月初一,鑑於陶侃指揮收復襄陽有功,司馬衍拜他為大將軍,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陶侃堅決辭謝,沒有接受。襄陽的失守和郭敬的敗退,讓石勒徹底斷了平定東晉的念想,一把年紀了,何必折騰呢?劃江而治不香嗎?
  • 石勒與張賓:扮豬吃老虎、奔襲滅幽州,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謀略經典
    公元311年,石勒協助劉曜攻下洛陽,隨後又獨自擊敗並活捉東晉大將軍苟晞,被時任漢趙政權皇帝劉聰任命為徵東大將軍、幽州牧。接下來,他又吞併了同為漢國效力的武裝力量王彌,實力再度擴張。但到了公元312年,當石勒正籌備攻擊江南時,遭受了持續三個多月的大雨,手下的北方將士水土不服,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死亡將近一半;同時,晉軍也正大舉北上迎擊,石勒進退兩難、軍心渙散,面臨著生死考驗。
  • 項羽不殺劉邦,曹操不殺劉備,石勒不殺石虎,其中的原因都一樣
    讀史有什麼用?只能看故事,學學讀史能夠學習深度思考,不要光看歷史故事,看看石勒用人的背後原因現如今會有很多人問:曹操為何不早點殺劉備?項羽為何不早點殺劉邦?這一次我就以後趙的石勒為何不殺石虎,來分析下是為什麼。
  • 石勒拒劉琨共扶晉室,前鋒石虎助石勒攻下鄴城
    石勒早年被賣為奴隸,從那個時候就與他的母親王氏離散,已經有很多年不見了。劉琨是個有心人,一到了并州,便派人到處查訪,終於將王氏找到,然後帶到自己的府中,像對待親生母親一樣侍奉。等石勒回到河北時,劉琨便派人把石勒的母親送去,並附勸降信一封,希望石勒能"共扶晉室"。
  • 石勒不願舉起屠刀,左防右防仍斷子絕孫,架不住侄子是吃人的真虎
    石勒軍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謀士張賓獻計回北方,以鄴城為中心建立根據地,爭霸天下。石勒放棄了南下的初衷,斷然改變發展戰略,從而為基本統一北方和稱帝奠定了基礎。在葛陂,石勒的人生還迎來了另一個重大轉折:其母及侄子石虎來到葛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