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先生(化名)是一位肺鱗癌晚期患者,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進行了一次多基因檢測,檢測顯示他的腫瘤組織中存在6個相關基因突變。與此同時,檢測報告建議了一個當時比較新穎的治療方案:免疫聯合靶向治療。經過兩個月的治療後,武先生的腫瘤縮小了30%以上。通過數據驅動癌症精準治療的創新模式,上海至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已為數萬名癌症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了高質量的決策依據。
日前,被譽為醫療健康產業「奧斯卡獎」的「奇璞獎」頒發,至本醫療獲得健康產業發展創新獎。一家成立僅4年的科技企業,究竟有何創新亮點?
更大限度地增加治療選擇
「目前,超過70%的患者通過我們的檢測找到了用藥機會,即使是原發灶不明、多發等疑難瘤種,依然有65.4%和68.8%的患者獲得了用藥機會。」至本醫療事業部總經理路濤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介紹。
在臨床端,由於腫瘤的基因靶點存在長尾效應,其中70%並非熱點突變,如果僅僅檢測熱點基因和常見腫瘤相關基因,很可能會遺漏其他關鍵基因變異信息而減少患者臨床藥物選擇的寶貴機會。
憑藉著28項軟體著作權和6項專利授權,至本醫療構建起了一個癌症基因檢測產品矩陣。其多基因檢測覆蓋了與腫瘤相關的300到700個基因的全部外顯子區域和部分內含子區域,提高了非熱點突變的檢出率,有利於更深入了解腫瘤發生發展的過程,提供患者的全景基因信息,更大限度地增加治療選擇。
至本醫療的多基因檢測包含了大量目前尚未明確臨床意義的突變,這可以支持醫生的臨床科研需求,產生更多新型的治療方式。路濤介紹,至本醫療已為癌症患者群體的治療提供了超過30種創新策略,將個例治療擴展為可複製的創新治療策略。2018年,北京協和醫院和至本醫療對膽道腫瘤晚期患者進行了免疫聯合靶向治療的臨床試驗,結果表明疾病控制率達到92.8%,14名患者中有13人的病情得到了緩解。
目前,至本醫療的服務已覆蓋全國97%的核心腫瘤醫院,包括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
以數據賦能新藥研發
今年4月,拜耳公司與至本醫療宣布達成合作,在中國市場開發基於二代測序技術用於NTRK融合基因的伴隨診斷-體外診斷試劑產品。
「這只是至本醫療以數據賦能藥物研發的一個例子。通過對基因檢測形成的大數據進行結構化整合和全面分析,可為新藥研發提供參考和支撐。」路濤介紹,至本醫療主要針對有創新藥物研發需求或在中國進行上市註冊臨床試驗的藥企,降低藥企試錯成本,縮短臨床試驗時間,同時也通過提供有效基因位點和突變,幫助藥企快速選定新適應症開發方向,加速新藥上市。目前,至本醫療已與國內外多家知名藥企開展了合作。
作為國內癌症領域唯一獲得網際網路醫院牌照的精準醫療公司,至本醫療針對所在地區缺乏診療資源的腫瘤患者推出了在線平臺,提供在線問診、病理診斷、報告解讀、藥品配送等一站式腫瘤診療解決方案。
「癌症治療目前正在經歷一個跨越式轉變,腫瘤精準治療時代正在到來。」路濤認為,未來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大數據挖掘能力的競爭,至本醫療將繼續在腫瘤分子信息領域做廣做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