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邦春(左)和葉聲亮(右)查看瑤雞長勢
寬敞的養殖場
工作人員給瑤雞餵食
藍花楹樹下,數千隻瑤雞悠閒覓食;雞舍裡,聞不到濃烈的糞便臭;養殖的瑤雞採用五穀雜糧特製的食料生態餵養,確保了雞的品質——在隆昌市迎祥鎮飛蛾村,一個以村幹部帶頭成立專業合作社,並帶動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養雞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8月24日,記者走進飛蛾村,去感受那一股火熱的創業熱情——
◇本報記者 丁潔
實習生 諶清山 文/圖
成立合作社,8月22日,暑熱難消。在隆昌市迎祥鎮飛蛾村7組的地界,穿行在一片茂密的藍花楹樹間,讓人感受到了一陣清涼之意。遠處,雞鳴聲不時響起。走近,出現在眼前的雞越來越多。該村支部書記楊邦春有些自豪:「這就是我們村裡發展的產業,瑤雞!」
佔地400平方米的雞舍,加上30畝跑場,養殖著近3000隻瑤雞。因為跑場地勢開闊平整,加上周圍種植著藍花楹,比較涼快,生活在這裡的瑤雞個個精幹活潑,競相飛奔,場景十分壯觀。
說到這個養雞場,楊邦春打開了話匣子。從2018年開始,村裡就一直在籌劃著要發展一項產業,能帶動村裡的產業發展,還能讓村民也跟著一直致富。
村裡有30畝左右原本流轉出去的藍花楹林地,把這片地利用起來養殖跑山雞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見多識廣的楊邦春曾對廣西產的瑤雞有所了解,通過和駐村農技員溝通交流後,確定發展瑤雞養殖項目。之後,他們又帶著一些村民代表到綿陽去實地考察,養殖瑤雞的幹勁也更足了。
2019年3月,在村兩委幹部的積極籌劃下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並由村幹部自掏腰包集資+村民入股金共同建設養雞場。
在2017年底退出貧困村之前,飛蛾村是省級貧困村,交通不便,產業發展滯後,村民依靠傳統農作物種植餬口,一年到頭掙不了多少錢。全村400多戶、1400餘人,貧困戶就有79戶、242人。
楊邦春深信,要帶領村民致富,僅靠村幹部可不行,還需要全村的努力。發展養雞場項目時,楊邦春上門動員村民參股。脫貧戶謝代榮拿出1萬元入股,「錢存在銀行有什麼用?跟著楊書記幹,有奔頭!」短短一個月左右,合作社除了村兩委成員,就吸納到7名村民入股。
資金短缺,楊邦春以自己個人名義去貸了款,這樣,他們共籌集到20多萬元資金,在今年5月購進雞苗3000餘只。經過幾個月的發展,如今,雞已經達到1.5公斤左右的重量,預計在國慶節之後上市。
創業艱辛多,在楊邦春的帶領下,記者在林蔭下轉了轉,35攝氏度的高溫中,樹林下有一個人正貓著腰在給食盒裡加水。楊邦春笑了笑,介紹說這是村主任葉聲亮。
「想不到吧,在這裡,我們村兩委幹部都要動手幹活……」楊邦春笑得很坦然。這不算什麼,當初在搭建雞舍的時候,為了節省開支,他們也是自己動手幹。「從搭架子、安裝水電的線路,到平整路面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再到食料採購和平時的餵養管理等,我們親力親為,一個是為了省錢,另一個就是要讓村民看到,我們是切實在幹事情!」
他們每次購買食料要買1000公斤左右,但食料只能運到水泥路上,要送到雞舍,還要通過一段300米長的小路,葉聲亮想了個辦法,借來獨輪車,一車一車地搬運回來。有時候,一個人搬運完需要半天時間。
瑤雞好鬥,必須要戴上特製的眼罩,3000多隻雞,每一隻都要戴,這是一個大工程。那時,村兩委幹部發動自己的家屬來幫忙,十來天時間裡,每天要忙到夜裡12點多。
「楊書記也一樣在忙。有一次,下大雨,一些雞仔在淋雨之後出現了咳嗽的情況。楊書記連夜給鎮上的獸醫打電話,打聽藥店開門時間。次日凌晨5點多,他就趕到鎮上拿藥,我早上6點多起床時,楊書記已經把藥送到了村上……」葉聲亮對這事記得特別清楚。事實上,楊邦春是一個直腸癌患者,剛剛做完手術,身體還在恢復期!
沒有技術,他們就靠自身摸索,「死亡了的雞,我們都要送到畜牧部門去解剖,看是什麼問題。」嚴格按照標準和程序,給雞餵藥,做消毒和防疫等工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算比較平穩,雞的死亡率不到2%……」眼見著雞苗漸漸長大,每天都活蹦亂跳,楊邦春十分自豪。他奮戰在雞場的建設和管理中,每天騎著摩託車,奔走在鄉村路上,樂此不疲。
「這個養雞場,有幹頭……」今年70歲的林昌全是7組的一戶脫貧戶,老伴患有皮膚癌,兒女各自成家了,平時老兩口單獨生活,家庭開支也大。雞場為他提供了一個守夜的崗位,每個月有800元工資,這樣的活,在林昌全看來是求之不得的。有了固定收入,林昌全在2017年脫了貧。
7組村民林昌菊就住在養雞場隔壁,以前在外打工,一個月的收入雖然比在家裡高一些,但照顧不到家裡。現在,她在養雞場從事飼養的活,一個月能有1600元收入,還能照看著家裡,種點莊稼,照顧孫女:「很不錯了!」
平時,養雞場還有一些閒雜的零活可以提供給村民,讓周圍村民多了一條增收渠道,受到了村民的歡迎。
堅持原生態,臨近晌午,走進雞舍,氣溫不算燥熱,也聞不到刺鼻的氣味。雞舍的地面上,鋪上了一層厚厚穀殼,踩上去,有些鬆軟。
楊邦春說,為了讓雞賣個好價錢,養殖場不用飼料,全部餵養的特製食料。「我們用小麥、玉米、高粱和油渣,加上豆粕等原料做成瑤雞的食料,綠色生態。」這樣,瑤雞的品質得到了保證,為以後爭取市場打下了基礎。
不僅如此,雞舍裡的餵水設備也都是採用的全自動化加水設備,這些瑤雞喝的全部是井水。
雞舍的大門和一片田土以及藍花楹樹林相接,吃完了食料的雞,可以自由地在雞舍和山林間來回活動。
「散養的雞,肉質更鮮美……」楊邦春的眼睛裡閃著光。一隻雞大概能長到3公斤左右,照目前雞的長勢來看,預計到國慶時,就可以上市了。「我們的定價是200元一隻……」楊邦春說,儘管稍微有些高,但還是受到了青睞。目前,僅僅只是通過朋友圈裡的口口相傳,他們就已經有了800隻的訂單。
「現在,人們對於食品的口感、品質要求越來越高,這樣的雞也能符合大眾的要求。」楊邦春信心滿滿,雖然現在只是起步階段,摸著石頭過河,但他相信能闖出一片天來,「到時再結合電商平臺進行銷售。」
在楊邦春的規劃裡,他要先把路鋪好鋪平之後,再帶動更多村民加入其中,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做成飛蛾村的一個特色,讓村民們由此富起來。
楊邦春和葉聲亮行走在雞場裡,身邊一隻只瑤雞躥過。望著那些飛奔的雞,兩人不禁沉默了。響亮的雞叫聲在村子裡迴蕩,一幅鄉村產業發展圖,漸漸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