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自格陵蘭島的這張照片說明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

2020-11-22 cnBeta

在過去的一周裡,格陵蘭島北部的氣溫與西雅圖的天氣相當,導致Qaanaaq村附近的頂層海冰融化後無法排出,讓原來的冰原幾乎變成了遊泳池,氣候研究員Steffen Olsen拍攝了一張震撼而又發人深思的照片。傳統的狗拉雪橇隊伍在融化了的冰面上飛奔,這張圖像迅速在網上傳播,證實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

丹麥氣象研究所的Ruth Mottram通過電子郵件解釋:「從大量的融冰上就看得出來當地的氣溫變得多麼溫暖。」 「由於該地區的冰層相對較厚且沒有裂縫,因此融水不會像通常那樣通過冰裂縫排出,因此對於狗拉雪橇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

奧爾森在與Qaanaaq的當地生存獵人合作開展項目時拍攝了這張照片,以監測海冰和海洋狀況。「今年,檢索儀器的探險隊在海冰上遇到了大量的積水,」Mottram說。 「通常情況下,我們預計這些融化事件將在6月下旬或7月的夏季晚些時候發生,然而今年它很早就發生了。」

格陵蘭島的極端溫暖氣溫預計將持續幾天,而Mottram表示,氣候模型也顯示,隨著全球氣溫上升,該島周圍海冰季節的長度有望縮短。

相關焦點

  • 這張贏得氣候變化攝影大獎的照片,反映了「超現實主義」的加州「油...
    這張照片由大衛·加德納拍攝,並在2020年巴圖爾攝影獎上獲獎 眼前照片中的風景,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奇異的電影場景,而不是一個真實的地方。
  • 畢竟,地球很美-NASA拍攝了18張驚人的照片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以其廣泛的太空研究而聞名,它向地球上方的天空發射了無數人造衛星,為科學家提供了描述其不斷變化的景觀的大量數據。2017年11月,美國宇航局全球氣候變化小組揭露了衛星和太空人從上方拍攝的地球的絕妙景色。科學家收錄了許多照片,以表達肉眼通常看不見的特徵。
  • 無人機拍攝的25張令人難以置信的照片
    由於許多無人機無法應對這個地方的高溫,因此嘗試拍攝這張照片時丟失了數架無人機。南非攝影師用無人機拍下了這張已知最大的鳥巢的照片。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它們的巢可以持續100年。 20.越南的鴨群 這張照片拍攝於越南Vietnam和市下遊的downstream河上方。照片顯示了人類與自然如何共同工作。
  • 應對氣候變化,從我做起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黃 堃  在巴黎,一百多位各國領導人出席了氣候變化大會,這讓人感到各國對氣候問題的重視,但也讓一些人產生應對氣候變化是「高端事務」的感覺。作為普通人,我們又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些什麼?  其實,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楊貴名指出,極端天氣是指正常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幾年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有所增加,但仍然屬於小概率事件。
  •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比美國做得更好(圖)
    12月15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左)與代表團副團長蘇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高層會議開幕式上。當天,氣候變化大會開始進入高層會議階段。新華社記者武巍攝  英文《中國日報》12月15日評論版文章:去年此時,戈爾由於激發了全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一、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氣溫增高、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頻發等,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氣候變化問題已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成為當今人類社會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在地球日來臨之際,我們特邀請秦大河院士撰寫署名文章,關注全球氣候變化,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這個結論主要來自氣候模式模擬的結果,科學家們發現,只有同時考慮自然因子和溫室氣體的作用,才能模擬出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由此證明:氣候系統變暖毋庸置疑,人類活動很可能是近半個世紀來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評估報告還論證了1750年以來由於太陽輸出量的變化造成的直接輻射強迫僅為0.12(0.06-0.30)瓦/平方米,比人類活動的1.6瓦/平方米小一個量級,說明太陽活動在這一時期的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很小。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一張反映美國加州「油景」的超現實主義照片,贏得氣候變化攝影獎
    這張照片由大衛·加德納拍攝,並在2020年巴圖爾攝影獎上獲獎眼前照片中的風景,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奇異的電影場景,而不是一個真實的地方。水力壓裂技術的使用,使開採變得加更容易——這是一種允許石油生產商,「最大限度」開採石油的鑽探過程。這張照片,是攝影師大衛·加德納拍攝的一組名為「進入南極大陸」的照片的一部分。
  • 應對氣候變化 年輕人有作為
    圖片來源 主辦方供圖《青年參考》記者 張昊天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不只關乎當下,更是為屬於未來的一代代人留下綠水青山的重要舉措。向著這個目標,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行動起來。11月20日,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主辦的2020年世界兒童日「氣候變化·青春行動」主題活動在北京舉行。在與會青年代表、16歲的曾翎眼中,青少年可以在日常小事上踐行環保理念,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個人從小事做起。
  • COP25開幕,AI助力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日在會議開幕前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此次大會將呼籲加強「問責、責任和領導力」,以結束全球氣候的危機。針對氣候變化問題,我國生態環境部同樣也給予了極高的關注。11月27日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顯示,氣候變化可通過自然環境直接作用到人體健康。2018年以來,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不斷推進,取得積極進展。
  • 解振華:氣候變化危害和影響已發生 應對變化越來越緊迫
    中新網11月26日電 今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指出,IPCC最近做了一個1.5℃的特別報告,這個報告說明氣候變化的危害和影響已經現實發生了,而且應對氣候變化越來越緊迫,給了我們這麼一個明確的信號,也提出了各種選擇,所以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科學家們也做了很大的貢獻。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年03月02日14:08
  • 應對氣候變化 我們能做些什麼
    新華網北京12月4日電 在巴黎,一百多位領導人出席了氣候變化大會,這讓人感到了各國對氣候問題的重視,但也難免讓人產生應對氣候變化是「高端」事務的感覺。  但其實,公眾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也能幫助應對氣候變化,少開一次車、少吃一點肉,都在為緩解全球變暖做出一點貢獻。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氣候變化的背後是對發展方式問題的客觀反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由於各國發展階段、資源稟賦、排放特徵和受氣候變化影響程度不同,在國際談判中形成了多樣化的利益訴求和巨大的立場差異。這一問題形成的根源是資本驅使下無節制的資源開發與消費,爭論焦點是包括排放空間和資金技術在內的經濟利益分配,解決出路是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釐清對氣候變化科學性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取得科學共識,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取向。只是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表述為「減緩戰略」和「適應戰略」,或者說,客觀上順應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2007年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減緩」與「適應」並重的。這一目標也體現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的一致性。
  • 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舉措
    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2007年6月,中國政府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面闡述了中國在201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這不僅是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政策性文件,也是發展中國家在該領域的第一部國家方案。
  • 解振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 中國都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解振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 中國都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2017-,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22日在柏林表示,各方應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和《巴黎協定》確定的基本原則,加速落實已經作出的承諾,決不能倒退。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在以往的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我們更注重就過去的事件作出被動響應,而不是主動防禦未來的變化,然而應對氣候變化本身就是對風險作出選擇和管理的過程,只有認知到這一點,才能對適應有所領會,並且將適應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抑制未來氣候變暖的目標真正結合起來。目前全世界各國政府、環保界都已經在不斷地積累適應方面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