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力學的局限打開了量子力學的大門

2020-12-03 山人說影視

物理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哲學,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她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星際探索,她的身影無處不在。

然而就在上個世紀,當那些物理界的前輩們沉浸在物理學大廈已經建造完備的喜悅中時,兩朵烏雲卻遮住了物理學的萬丈光芒,而在這兩朵烏雲後面又是無數大大小小的烏雲!

儘管從經典物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幾朵烏雲並不能帶來傾盆大雨,但正是這幾朵烏雲掀開了物理學新的一頁,一種完全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量子物理應運而生!

在新的理論框架誕生之前,經典物理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出現了新的問題,有些理論和飾演完全不符合,正是這些新的問題指引著我們去探索新的世界,那麼到底經典物理在處理問題的時候遇到了哪些局限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就是經典物理理論無法解釋的對光電效應,實驗證明:只有光的頻率大於一定值時,表面才會有光子溢出,如果光的頻率小於這個,則無論光強有多大,照射時間有多長都不會有光子溢出。

光電子的能量只與光的頻率有關,而與光的強度無關,光的頻率越高,光電子的能量就越大,光的強度只影響光電子的數目,強度增大,光電子數目就增加。按照經典物理理論,即光的電磁理論,光的能量只取決於光的強度而與光的頻率無關,顯然經典物理理論不能解釋上述光電效應。

但是愛因斯坦卻用量子理論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按照愛因斯坦的觀點,當光照射到金屬表面上時,能量為hv的光子被電子吸收,電子獲得這部分能量有兩個用途。

第一個用途就是客服金屬表面對它的吸引,可用w來表示,另一部就是他離開金屬表面時的動能,根據能量守恆,這裡可以列出一個簡單的公式:hv=w+動能。

由上面這個公式可知,如果電子吸收的能量hv小於w,則電子不能脫離金屬表面,從而不會產生光子,光的頻率只取決於光的能量w,光的強度取決於光子的數目,這樣,經典理論所不能解釋的光電效應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釋!

其次,經典物理學不能解釋黑體輻射能量的分布規律,在黑體輻射實驗中得出的平衡時輻射能量密度按波長分布的曲線,其形狀和位置只與黑體的絕對溫度有關,而與空腔的形狀及組成無關。

很多人企圖用經典物理學來解釋這種能力分布規律,推導與實驗結果符合的公式,但是都以失敗告終,這個問題直到1900年普朗克引進量子概念後才得以解決。

普朗克假定,黑體以hv為單位不連續地吸收和發送頻率為v的輻射,而不是像經典理論所要求的那樣可以連續地發射和吸收輻射能能量,普朗克的理論開始突破了經典物理學在微觀領域的舒服,為人們認識微觀粒子開啟一扇新的大門!

後來在康普頓效應的研究和原子結構的研究中,人們依然遵循著普朗克的這一個思想理論,從一些理論的缺陷中,科學家發現不能把微觀粒子同經典力學中的質點等同的看待,人們的思想也為之解放。

再到1924年德布羅意揭示出微觀粒子具有根本不同於宏觀質點的性質——波粒二象性後,一個較完整的描述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理論——量子力學才逐步建立起來。

參考文獻:《量子力學教程》(第二版)周世勳

文:山人說影視

圖: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獲諾貝爾獎不是因相對論,而是它,它打開量子力學的大門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被譽為繼伽利略·伽利雷、艾薩克·牛頓之後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如今我們一提到愛因斯坦,肯定就會想起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愛因斯坦分別於1905年、1915年創建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解決了牛頓經典力學在宏觀高速世界不適用的問題,相對論創造性的將時間維度與三維空間聯繫在一起,提出「四維時空」概念,將整個人類對於世界、對於宇宙的認知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程度
  • 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到底誰更厲害?
    這種現象在我們宏觀世界非常不可思議,宏觀世界我們是用經典力學來解釋。那麼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到底誰更厲害呢?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首先量子力學的適用範圍是微觀世界,而經典力學是宏觀世界,所以要比較誰更厲害其實很難,就好像一個「短跑選手」和一個「長跑選手」比賽誰更厲害,這是不科學的。不過我們其實量子力學更厲害,為什麼呢?
  • (原創)「相對論」是經典力學通往量子力學的試錯!
    經典力學是量子力學的特例。「相對論」是經典力學通往量子力學的試錯!
  • 開啟量子力學大門的鑰匙:薛丁格方程
    早在牛頓創建經典力學之前的17世紀,當時人們就對於力學產生一些模糊的認知,例如: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必然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結果,但是如何計算物體受到的外力呢?開啟量子力學大門的鑰匙:薛丁格方程牛頓經典力學主要是解決宏觀物體運動問題的,準確的說是解決宏觀低速物體運動的(高速物體需要應用到相對論),但我們生存的宇宙不僅僅有宏觀世界,還有由我們看不見的微觀粒子構成的微觀世界,在微觀世界中有數以億萬級的微觀粒子,即使在我們休息的臥室中,也存在超過1024個空氣分子的運動,如果使用F=
  • 書單 | 量子力學經典著作
    世圖北京公司也一直緊跟前沿科技,近年來出版了多種有關量子力學的經典著作。《量子力學基礎》一書的作者是美國維思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物理系教授R.布盧梅爾。量子計算機是21世紀量子信息技術的革命性產物。本書是一部為本科生或研究生提供的現代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力學基礎教程。
  • 經典力學如何被量子力學顛覆?人們只能計算未來發生事件的概率
    這樣的物理學現在被稱為經典理論(classical theories)。愛因斯坦的理論就是經典理論的一個例子。玻爾、海森堡和薛丁格他們領導的革命卻創造了另一種理論——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新的量子理論以概率為基礎,其結論是:人們只能計算未來發生某種事件的概率,但無法準確地知道未來究竟會發生什麼。 量子力學的成就是驚人的。
  • 量子力學經過證明,是可以解釋宇宙萬物的
    我們要跟著黑體輻射這個黑死病並不能改變量子力學的物理實驗結果,是因為量子力學的物理實驗嚴重存在誤差。有兩種粒子、量子糾纏系統以及二體束縛態的物理實驗,無法覆蓋量子力學的全部物理實驗,甚至於有些理論都不能實驗證明是可能的。這些黑死病理論的存在,都僅僅是我們認為可能的理論,其實目前認為量子力學可能是騙局,它沒有遵循經典力學的定律,導致我們的可知論在量子力學面前是不成立的。
  • 量子力學3:黑體輻射和紫外災難,普朗克小心推開量子力學大門
    第一位給出公式的人是一位德國的物理學家威廉維恩,曾經在赫姆霍茲的實驗室工作過,跟赫茲師出同門,威廉維恩根據經典熱力學理論黑體輻射問題就更麻煩了,現在有了兩個公式來描述這條曲線,一個在高頻的時候符合的很好,另一個在低頻的時候符合的好,經典物理學再次陷入了困境。
  • 愛因斯坦尚未統一電磁力,量子力學就橫空出世了
    量子力學誕生愛因斯坦最初的統一之夢尚且只局限在統一引力與電磁力,然而這兩種力尚未完成統一,物理史上一場更加翻天覆地的新理論誕生了,它就是量子力學。無論是相對論還是電磁理論,都無法解釋原子裡面各種微觀粒子的運動。正是在這種環境下,量子力學誕生了。
  • 量子力學是介於經典力學和相對論之間的理論
    糾纏的粒子有驚人的特性,所以它被量子力學拒之門外。這些特性無法被廣義上的量子力學描述,所以一般認為這些特性還不是量子力學的一部分。量子力學不主張非慣性系下的第二宇宙速度,很難用經典理論和量子理論解釋成薛丁格方程,超弦理論和弦論尚未形成其自洽體系量子力學本身有一些體系設定是與經典力學有衝突的。
  • 陳根:從經典計算到量子計算,跳出局限的力量
    文/陳根 1900年,普朗克在論文裡首次提出了能量的不連續性,一腳踢開了量子力學的大門。在量子世界裡,所有物質都可以被還原成61種基本粒子。其中最重的基本粒子,質量也不超過3.1×10^-25千克。
  • 愛因斯坦算不算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的旗手玻爾之間的爭論,也聽說過他的不相信「上帝在擲骰子」,如果只看這兩點,容易讓人錯誤的認為愛因斯坦不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其實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建立有著巨大的貢獻,包括量子力學的奠基。
  • 量子疊加態的局限
    量子疊加態的局限 天雲 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現象叫做疊加態現象。認為你不觀察它的時候,它可以同時處於各個不同地點,又可能既在那點又不在那點,只是各點出現的概率不同,所以,處於一種疊加狀態。而且還認為那樣的疊加狀態還處於彌散的狀態,認為它可以在全宇宙、全時空處於疊加狀態。這時你想去觀察一下它到底在哪裡?
  • 量子力學學術問題是如何在在實驗上驗證
    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他們對多數量子力學知識,知之甚少。而近期有一本書《quantumfieldtheory》(《量子力學導論》)是我本科論文導師(楊冬輝博士)推薦的,他也是量子力學第一作者。我讀完這本書後,覺得寫得很好,科普性也很強。下面是這本書的目錄,我覺得非常適合作為量子力學入門讀物。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所有量子力學迷茫的人們,儘快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
  • 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有什麼不同?
    自從牛頓創建經典力學以來,人類利用經典力學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後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也有經典力學的影子,直到今天為止牛頓的經典力學還在指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火星車降落火星到子彈擊穿目標,這一切都能需要用到經典力學,所以說經典力學主要是研究宏觀世界的物體。
  • 《量子力學(少年版)》:你讀得懂的量子力學—新聞—科學網
    兩個作者序 《量子力學(少年版)》開篇有兩個作者序和一篇補充說明,連曹則賢自己都笑言「這有點荒唐」。 第一篇作者序寫於2005年,那時曹則賢正計劃為自己快10歲的兒子寫一本有關量子力學的書。此前已經有日本作者作了有益的嘗試,科普作家都築卓司撰寫了《十歲學量子理論》,雖然那本更像量子力學簡史。
  • 量子力學中的概率與經典概率在本質上有何區別?
    也就是我們為了驗證理論預測的正確性,對粒子的位置進行測量,假定在相同的物理條件下可以重複大量次數的測量,我們會發現任何位置上測量得到的粒子出現的概率(大量測量中此處測量到粒子的次數除以總測量次數)是符合量子力學的計算預測的。這時我們不禁會有一個問題,量子力學中的概率與生活經驗中的經典概率有什麼樣本質上的不同呢?
  • 量子力學英雄譜|玻爾茲曼|量子力學|費米-狄拉克|粒子|愛因斯坦
    曹則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量子力學也是自然科學史上被實驗證明最精確的一個理論,但是量子的觀念,沒有人能夠理解。我說的沒有人能夠理解,絕不是指像我們這個層次的人,而是說連量子力學的創始人都不能理解。
  • 量子力學沒有像經典力學那樣形成一個關係式或函數
    如何學習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目前分為三種知識體系。分別是密碼學、量子力學、經典力學。相信做過高考物理的同學肯定也了解到實驗要在實驗室條件下完成,所以要形成比較好的學習方法很重要。密碼學是一切的基礎,它需要大量實驗才能不斷的解題。這時候大家就可以自學為主,並多做一些習題。儘量掌握實驗的規律性,把在做過的實驗再重新做一遍,並總結出實驗的規律,這樣就會對規律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
  • 人們對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質疑遠多於牛頓力學的原因
    牛頓力學被稱為經典物理學是因為和我們的日常感受相符,比如重量、距離、速度及力這些概念都是直觀的容易被公認的。理解吸收無需太多專業基礎。而相對論的很多概念是抽象的,他的物質與時空關係是反直覺的,單單時空不是絕對的這點就將大多數擋在相對論大門外。還有更加燒腦的光速不變,同時性的相對性,時空彎曲等等,等等,沒有全面系統的學習鑽研,一般人是不會接受這些概念的,僅僅知道一些相對論的推論或結果,和主觀上的經驗格格不入,而武斷認為相對論一定是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