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背靠背 | 揭示衰老的秘密(二)多組學數據揭秘時間去哪了

2020-11-08 鹿明蛋白組代謝組

前言

大家還記得上篇「揭示衰老的秘密(一)——小鼠衰老組織的單細胞圖譜的文章嗎?[1]


2020年7月15日,兩篇有關研究小鼠衰老圖譜的背靠背文章,發表於Nature。本次給大家介紹另外一篇文章。

英文標題:Ageing hallmarks exhibit organ-specific temporal signatures[2]

中文標題:衰老性狀表現出器官特異性的時間特徵

材料:10個年齡段的小鼠,17個組織

影響因子:42.78

發表期刊:Nature

主要運用的技術:bulk RNA測序、蛋白質組、FACS、smart-seq2


儘管衰老損傷的主要類型(如細胞間通訊的改變、蛋白質穩定的喪失和線粒體功能的破壞)已經被確定,但對這些有害過程與異常複雜器官內部和器官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全面的衰老動力學整個機體的分析仍較為缺乏。


本文對17個器官進行了bulk RNA測序,並對10個年齡階段的肌肉小鼠進行了血漿蛋白組學研究,將這些發現同 Tabula Muris Senis 細胞圖譜(即小鼠衰老圖譜「Mouse Ageing Cell Atlas」,2020年7月15日發表於Nature期刊)以及同最初的 Tabula Muris 圖譜(2018年10月3日發表於Nature期刊)整合,揭示了衰老過程中基因表達的線性和非線性變化。



主要結論

1、相關基因以一致的軌跡聚集,具有一致的生物學功能:包括細胞外基質調節、未摺疊蛋白結合、線粒體功能、炎症和免疫反應;


2、這些基因集在跨組織間表現出相似的表達,只是表達的波動以及表達開始的年齡不同;


3、免疫細胞的普遍激活尤為明顯,並首次在中年時期的白色脂肪組織中檢測到——單細胞RNA測序證實了脂肪組織中T細胞和B細胞(包括表達免疫球蛋白J的漿細胞)的積累,這些細胞也同時在不同器官中積累;


4、不同組織中的基因表達變化與血漿中相應的蛋白水平高度相關,從而潛在地促進了體循環的老化;


研究數據證明了器官間和器官內的衰老過程是相似但不同步的,為追蹤老年健康狀況下降的系統性來源提供了基礎。



樣本取材

為了揭示整個機體的衰老動態,文章研究了從C57BL/6JN小鼠中分離出來的17種器官類型的血漿蛋白和RNA序列。4隻雄性小鼠,年齡跨度1、3、6、9、12、15、18、21、24及27個月;相當於13歲、20歲、30歲、36歲、43歲、50歲、56歲、63歲、69歲和75歲的人類;2隻雌性小鼠,年齡跨度1、3、6、9、12、15、18及21個月(圖1a、b)。共涉及從1個月的發育到3-6個月的成熟,以及從成年到平均壽命27個月的老化。

圖1

從每個小鼠分離出17個器官,包括骨組織(股骨和脛骨)、大腦(hemibrain)、褐色脂肪組織(BAT,肩胛間的貯存脂肪)、性腺的脂肪組織(GAT,腹股溝貯存脂肪)、心臟、腎臟、下肢肌肉(脛骨前肌)、肝、肺、骨髓、腸繫膜脂肪組織(MAT)、胰腺、皮膚、小腸(十二指腸)、脾臟、皮下脂肪組織(SCAT、臀部貯存脂肪)和白細胞(白細胞層)。


與此同時,對小鼠的20個器官的529,823個細胞進行了單細胞RNA測序,生成了 Tabula Muris Senis 圖譜,並在相關文章中發表。


研究者也提供了數據的交互式展示網站:

https://twc-stanford.shinyapps.io/maca/

圖2



研究主要內容

1、不同年齡小鼠間差異基因比較

對不同年齡的小鼠,進行兩兩間差異基因比較。雖然在相鄰年齡的器官間觀察到一些差異,但在大多數器官中,差異的數量相對於3個月大的成年鼠而言,年老小鼠體內的DEGs顯著增加,表明只有在足夠的時間後才能檢測到基因表達的漸進變化(圖3d, e)。脾臟(spleen)是個例外,DEGs隨年齡逐漸減少,並且呈現出大量與細胞周期和血細胞發育相關的DEGs,甚至到中年。


值得注意的是,DEGs在中年小鼠的SCAT和GAT中增多(圖3d,圖8d)。這些可能與已知的脂肪成分隨年齡的變化有關,特別是與免疫細胞浸潤有關的器官,如腸繫膜脂肪和附在其上的小腸,只有在生命的晚期才會發生劇烈而明顯的基因表達變化。

圖3

為了獨立地證實上述觀察結果,研究者根據每個器官數據進行了SOM(self-organizing maps)分析(想了解什麼是SOM分析嗎?下次我們可以來篇專題介紹喲~~),實現相關基因節點的可視化。SOM分析結果中不僅出現了總體的衰老節點,而且白色脂肪組織表現出強烈的衰老特徵,其中內臟GAT和MAT的組織高度相似(圖4a)。


研究者觀察到性別在GAT、SCAT、肝和腎的顯著性影響可能與已知的脂肪儲存差異、性激素調節和腎血流動力學有關。這四種組織在人的一生中始終表現出最多的差異基因。並且差異在早期已經形成,在整個生命周期中保持。但構成這些性別差異基因的生物學途徑與構成衰老差異基因的生物學途徑有很大差異,因此沒有證據表明性別差異會影響文中所觀察到的轉錄老化情況(圖4b)。

圖4

幼年期的DEGs是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持續?還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被新的DEGs所取代呢?例如在骨中,隨著骨形成的完成,早期骨化基因表達減少,而這些基因與晚期表達增加的DEGs高度相關,代表了年齡相關的骨丟失。


總的來說,大多數器官顯示出早期和晚期DEGs之間的相關性,這一點幾乎可以從GAT、肝臟、腎臟和心臟的每一項成對比較中得到證明。很少有基因是特定於任何年齡的,器官特異性大於年齡特異性(圖5f)。


圖5

衰老器官間的差異表達特別有趣,因為無處不在的衰老途徑可能提供新的治療機會。當分離出器官間表達差異最頻繁的基因時,文章發現與免疫應答通路相關的基因高度富集(圖6g,圖7e-h)。


圖6



圖7


值得注意的是 Jchain (也稱為 Igj ,即編碼血漿B細胞標記免疫球蛋白J的基因)的表達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持續增加(圖8h-k)。


圖8


生物鐘基因 Bhlhe40、Bhlhe41、Arntl、Npas2、Per3、Ciart 和 Dbp 也在top DEGs中。與年齡相關的晝夜節律紊亂是眾所周知的,但這些數據可能凸顯了晝夜節律在整體健康狀況下降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認識。事實上,紊亂的生物鐘被認為是導致新陳代謝和炎症紊亂,、並縮短人的壽命的原因[3]。


2、隨年齡變化的基因表達動態

兩兩間差異表達的比較是有限的,因此研究者進一步研究了在生命周期的基因表達動態變化,尋找在不同器官之間具有共同行為的整個生命周期的基因表達軌跡。通過計算所有17個器官中每個基因的平均軌跡,並將這些平均軌跡聚集在一起,揭示了衰老特徵的功能富集,如:炎症增加、線粒體功能障礙和蛋白穩定喪失(圖9a)。每個聚類包含具有相似軌跡的基因。但不同器官在軌跡上的相位和軌跡幅度不同,表明了類似的過程有不同的動力學。


文章用波幅指數(即1到30個月之間軌跡變化的z-score)以及變異性指數(平均軌跡分布的一種度量方法)來評估軌跡。具有最大波幅的cluster也顯示出最強的器官特異性。脂肪組織特異性在cluster4和cluster6,以及cluster7(蛋白摺疊)和cluster8(細胞外基質)非常突出。當對器官進行單獨分析時,尤其是GAT這樣的脂肪組織中,與免疫應答途徑相關的基因,在整個生命周期的表達增加尤其明顯。

圖9

儘管許多器官間共享下遊通路(圖9a),但轉錄因子調控網絡很少有重疊。雖然在組織之間出現了共同的生物途徑,但這些途徑並不由共同轉錄因子調控網絡的潛在變化所驅動。


3、RNA測序證實血漿B細胞浸潤

從整個器官的轉錄組學角度觀察到的基因表達變化,是由隨年齡增長的細胞內在變化驅動,還是由細胞組成的變化驅動的呢?


利用 Tabula Muris Senis 資料庫,首先研究基於bulk RNA中和年齡相關的top基因是特定於單個細胞類型還是廣泛表達於多種細胞類型。對於每個組織中的每個基因,根據在單細胞數據中表達該基因的細胞分布分配了一個離散評分(圖10a-c)。

圖10

例如,在腎臟中,附子酶基因Aco1 和 Aco2 以及檸檬酸合酶(Cs)與年齡呈負相關,並在多種細胞類型中表達(圖11a-f),顯示全器官線粒體功能下降。


圖11

其他基因如 Ms4a7 與年齡呈正相關,但僅在腎巨噬細胞中表達。這是許多其他特定於這些細胞的炎症基因上調的特徵(圖11b)。


除了離散度評分,對FACS結合smart-seq2以及droplet這兩個平臺的數據,也使用了deconvolution軟體對細胞特異性基因的表達譜進行了分析,以估計每個組織中細胞類型豐度的隨年齡的變化(圖12h)。

圖12

兩種方法都發現,相同的細胞類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豐度發生顯著變化,且效應值大於0.5,兩者的相關性是高度一致的。


在GAT和肝臟中,隨著年齡的增長,B細胞數量大量增加,進一步證明免疫細胞的積累是整個器官炎症信號的驅動者。


此外,四種方法(FACS scRNA-seq、droplet scRNA-seq、FACS bulk deconvolution和 droplet bulk deconvolution) 對細胞組分的描述具有較強的一致性,表明結果是高度穩定的(圖13g)。

圖13


4、血漿蛋白與器官mRNA的相關性

衰老是系統性的,一個器官的衰退可能刺激或加速全身功能障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由於介導細胞間和器官間通訊的血源因子發生了改變。


通過將血漿蛋白年齡軌跡與其在各器官中相應的基因表達軌跡相關聯,研究者試圖確定哪些器官促成了年齡相關的血漿蛋白質組的變化。


分析顯示,在35對特有的血漿蛋白/器官對中,25個血漿蛋白與基因表達至少在一個器官中是相關的(斯皮爾曼相關係數>0.6)(圖14a-b)。

圖14


研究者發現一些基因高度相關,如腎臟中的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 (VCAM1)和脾臟中的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10(FGF10),以及其高度相關的因子,如大腦中的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


值得注意的是VCAM1和periostin(POSTN),它們在多個器官之間都顯示出異常的相關性。


VCAM1最近被確認為老齡血漿所導致大腦衰老的關鍵介質,脂肪組織中POSTN的丟失導致脂質代謝受損。此外,兩者都與細胞外基質調節和纖維化疾病有關,可能提示年齡相關性纖維化。


Trobospontin-4(THBS4)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並且在本研究中與肌肉中的基因表達高度相關,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可以促進突觸的形成並在年輕血液中富集。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分析中也出現了白色脂肪組織,在內臟MAT和GAT中有5個血漿蛋白與基因表達高度相關,在SCAT中有3個蛋白與基因表達高度相關(圖14a)。在具有少量DEGs的肢體肌肉中,有7種血漿蛋白與整個生命周期的基因表達相關,其中包括骨形態發生蛋白-1(BMP1),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和其他與細胞外基質相關的蛋白。這種細胞外基質相關蛋白在文中所鑑定的25種血漿蛋白中佔大多數(圖15b)。


圖15


血漿蛋白的豐度變化可能與基因表達的差異無關。例如,隨著年齡的增長,組織可能會優先釋放出更多的某些蛋白質。此外,一些組織與年齡相關性不高,但顯示出了編碼血漿蛋白基因的高表達。


未來的研究將確定這些基因表達的變化是否導致了血漿蛋白質組中與年齡相關的功能差異,或者它們是否介導了其他過程,如免疫細胞粘附和浸潤。



總結

文章數據集提供了小鼠整個生命周期中所有主要器官的轉錄組和血漿蛋白質組的時間解析度,可以作為跨多學科研究的基礎資源。研究者發現基因表達軌跡與之前鑑定的有害過程一致,如線粒體功能障礙、受損蛋白摺疊和炎症。此外,中年出現的DEGs與晚年出現的DEGs高度相關,表明這些有害過程在不同的器官中較早出現。



參考文獻

[1] Schaum N, Lehallier B, Hahn O, et al. Ageing hallmarks exhibit organ-specific temporal signatures[J]. Nature, 2020, 583(7817): 596-602.

[2] Almanzar N , Antony J , Baghel AS , et al. A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characterizes ageing tissues in the mouse[J]. Nature, 2020, 583(7817):1-6.

[3] Hood S, Amir S. The aging clock: circadian rhythms and later life. J. Clin. Invest. 2017,127: 437–446.


END


相關焦點

  • Nature背靠背 | 揭示衰老秘密(一) :小鼠衰老組織的單細胞圖譜
    那麼本篇小鼠衰老組織單細胞圖譜又是如何來為我們解開衰老的秘密呢?一起來看看吧!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數據,研究者評估了不同年齡特徵的細胞類型特異性表現,如衰老、基因組不穩定性和免疫系統的變化。本研究的轉錄組圖譜,稱之為 Tabula Muris Senis 或「小鼠衰老細胞圖譜」,揭示了如何在廣泛的組織和細胞類型的分子信息中反映衰老最重要的特徵。
  • 單細胞轉錄組+蛋白組+bulk RNAseq!多組學繪製全面肺衰老圖譜
    本文作者使用單細胞轉錄組學和基於蛋白質組學的質譜分析(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來量化年輕和年老小鼠肺部30種細胞類型的細胞活性狀態變化。作者發現,衰老會導致轉錄噪聲增加,並且放鬆對表觀遺傳的控制。作者還觀察了衰老對於細胞類型特異性的影響,發現2型肺細胞和脂肪成纖維細胞膽固醇合成的增加,以及呼吸道上皮細胞的改變,是肺部老化的幾大標誌。
  • 單細胞轉錄組+蛋白組+bulk RNAseq!多組學繪製全面肺衰老圖譜
    本文作者使用單細胞轉錄組學和基於蛋白質組學的質譜分析(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來量化年輕和年老小鼠肺部30種細胞類型的細胞活性狀態變化。作者發現,衰老會導致轉錄噪聲增加,並且放鬆對表觀遺傳的控制。作者還觀察了衰老對於細胞類型特異性的影響,發現2型肺細胞和脂肪成纖維細胞膽固醇合成的增加,以及呼吸道上皮細胞的改變,是肺部老化的幾大標誌。
  • 科學家合作建立衰老研究多組學資料庫
    近年來,隨著衰老相關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多以及高通量測序技術的日益發展,衰老相關多組學數據層出疊見。然而,目前尚缺乏一個綜合性的整合衰老生物學多組學數據的數據資源庫。單細胞轉錄組、表觀基因組、蛋白質組及藥物基因組等不同層面整合了衰老相關數據集(下圖),實現了不同條件下基因表達調控隨衰老變化趨勢的匯聚融合
  • 如何挖掘 Hi-C 數據?多組學關聯分析是一種高效的方法
    下面,我們結合經典的文獻研究,整理了一些 Hi-C 多組學的關聯分析思路,希望能夠為大家帶來了一些參考,如圖:圖1 Hi-C 多組學關聯分析在上圖中,以 Hi-C 數據為核心,結合的組學非常豐富,包括基礎的轉錄組數據、DNA 甲基化數據、ChIP-seq 數據、全基因組重測序數據,以及關於染色質開放性的 ATAC-seq 數據。
  • 動物所等建立衰老生物學多組學資料庫
    近年來,隨著衰老相關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多以及高通量測序技術的日益發展,衰老相關多組學數據層出疊見。然而,目前尚缺乏綜合性的整合衰老生物學多組學數據的數據資源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與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鮑一明研究組、張維綺研究組合作建立了Aging Atlas資料庫(https://bigd.big.ac.cn/aging/index)。
  • Genome Res|多組學揭示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
    責編丨兮幾乎所有高等動物都是二倍體,即生物擁有分別來自父本和母本的兩套基因組。我們的二倍體基因組一般以形態、結構基本相同的同源染色體呈現。因為同源染色體序列高度相似,常見研究一般不區分同源染色體的父本和母本。
  • 【學術前沿】劉光慧/鮑一明/曲靜/張維綺建立衰老生物學多組學資料庫
    近年來,隨著衰老相關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多以及高通量測序技術的日益發展,衰老相關多組學數據層出疊見。然而,目前尚缺乏一個綜合性的整合衰老生物學多組學數據的數據資源庫。該資料庫從常規轉錄組、單細胞轉錄組、表觀基因組、蛋白質組及藥物基因組等不同層面整合了衰老相關數據集(圖1),實現了不同條件下基因表達調控隨衰老變化趨勢的匯聚融合。在該資料庫中,用戶可實現對不同層次組學數據的交互查詢和聯合分析等功能,同時資料庫還將不斷完善建立多層次組學間的整合分析和數據呈現,並形成升級版本。
  • 【科技前沿】劉光慧/鮑一明/曲靜/張維綺合作建立衰老研究多組學...
    近年來,隨著衰老相關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多以及高通量測序技術的日益發展,衰老相關多組學數據層出疊見。然而,目前尚缺乏一個綜合性的整合衰老生物學多組學數據的數據資源庫。>該資料庫從常規轉錄組、單細胞轉錄組、表觀基因組、蛋白質組及藥物基因組等不同層面整合了衰老相關數據集(下圖),實現了不同條件下基因表達調控隨衰老變化趨勢的匯聚融合。
  • Nature Plants|多組學數據系統分析擬南芥茉莉酸信號通路
    作者採用myc2擬南芥突變體作為對比,對生長了3天的幼苗進行不同時間點的JA處理,綜合轉錄組、蛋白質組、磷酸化修飾組和組蛋白修飾的多組學分析策略來揭示擬南芥JA響應的複雜網絡。圖1 實驗設計和組學數據分析MYC2和MYC3通過調控大量轉錄因子活性激活植物JA響應對JA處理不同時間擬南芥幼苗轉錄數據分析發現共有
  •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圖景——附哈佛大學張毅教授課題組陸發隆博士特別評論文:賈小方、BioArt   點評:陸發隆(哈佛大學)隨著表觀遺傳學的生化方面的機制研究得日益透徹
  • 35678個眼瞼細胞,「吐露」肌膚衰老的秘密
    >它被AI用來識別年齡、吐出衰老的秘密在護膚品中,「眼霜」始終肩負著抗衰老、除皺、去細紋等功能,這是有道理的。張維綺說,這使得關於衰老的研究能夠在人體細胞上直接進行,而此前的大部分研究是基於實驗動物的研究,難以準確揭示人體內衰老的規律。獲得年輕、中年和年老的、三個有代表時期的人眼瞼皮膚樣品花費了團隊很長時間,「通過傳統的染色方法,我們證明這些皮膚細胞是存在明顯年齡區別的。」張維綺說,3個年齡段的細胞在表皮厚度、真皮膠原密度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增齡變化。
  • 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皮膚的衰老伴隨其屏障和防禦功能的降低以及皮膚衰老相關疾病發病率的升高。由於皮膚的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傳統技術難以精確揭示皮膚衰老過程中不同細胞類型的變化規律和分子機制。為進一步明確人皮膚衰老過程中細胞和分子水平的改變,研究人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學測序技術繪製了不同年齡段的多種皮膚細胞類型(包括表皮基底細胞、有棘細胞、顆粒細胞、黑色素細胞、真皮細胞等)的基因表達圖譜。分析表明,富含表皮幹細胞的表皮基底細胞具有較高的異質性並可被分為6個細胞亞群。此外,中年組與老年組的皮膚相較於年輕組具有更為相似的轉錄組特徵,提示眼部皮膚在中年時期已經發生顯著的衰老相關基因表達變化。
  • 35678個眼瞼細胞,「吐露」肌膚衰老的秘密
    它被AI用來識別年齡、吐出衰老的秘密在護膚品中,「眼霜」始終肩負著抗衰老、除皺、去細紋等功能,這是有道理的。張維綺說,這使得關於衰老的研究能夠在人體細胞上直接進行,而此前的大部分研究是基於實驗動物的研究,難以準確揭示人體內衰老的規律。獲得年輕、中年和年老的、三個有代表時期的人眼瞼皮膚樣品花費了團隊很長時間,「通過傳統的染色方法,我們證明這些皮膚細胞是存在明顯年齡區別的。」
  • 上萬個女性眼瞼細胞「吐露」衰老的秘密
    「我們對35678個眼瞼皮膚細胞進行了單細胞測序,獲得了大約530個GB的數據。」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張維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合作,通過分析單細胞測序技術獲得的基因表達數據,從上萬個細胞中找到了年輕皮膚細胞與衰老皮膚細胞在分子水平上的區別,鎖定了決定年輕與否的關鍵因子。
  • 宏基因組和代謝組學揭示結直腸癌相關菌群的階段特異性
    宏基因組和代謝組學揭示結直腸癌相關菌群的階段特異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11 16:13:03 宏基因組和代謝組學揭示結直腸癌相關腸道菌群的階段特異性,這一成果由東京工業大學Takuji Yamada研究團隊獲得
  • 上萬個女性眼瞼細胞「吐露」衰老的秘密
    我科學家用單細胞測序技術鎖定關鍵因子——  上萬個女性眼瞼細胞「吐露」衰老的秘密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張維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合作,通過分析單細胞測序技術獲得的基因表達數據,從上萬個細胞中找到了年輕皮膚細胞與衰老皮膚細胞在分子水平上的區別,鎖定了決定年輕與否的關鍵因子。
  • Nature:20萬人基因數據揭露長壽大秘密!
    Nature:20萬人基因數據揭露長壽大秘密!為了確定人類的基因組哪些會發生變化,研究人員們調用了英國和美國的大型遺傳資料庫的數據來進行基因突變的研究,以此來確定突變在不同年齡組之間的流行度。科學家們通過測試等位基因的頻率是否隨年齡而變化,並在實實際過程中將考遺傳過程中的變異情況也納入到影響因素中來。
  • 美格基因微生物多組學聯合文章刊登ISME!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璋研究員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刊登ISME,同時,這也是美格基因微生物多組學聯合項目文章!多組學聯合分析是微生物組研究的秘密武器!本研究利用16S+宏基因組+轉錄組+宏代謝組多組學聯合分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特徵進行了探究,並揭示了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相關的「菌群-代謝物-宿主靶點」的互作關係,證實了利用公共多組學數據集成分析來研究微生物組-宿主互作關係的可能性。本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為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璋研究員。
  • 蛋白質組學研究揭秘古代膠結材料
    原標題:蛋白質組學研究揭秘古代膠結材料   本報訊中科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楊益民副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利用蛋白質組學方法,揭示了我國古代膠結材料的種類,相關成果日前相繼發表在《考古學雜誌》和《分析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