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模擬貓頭鷹羽毛上的微觀結構 歐洲科學家開發一種新型飛機機翼

2020-11-19 科普百分百

通過模擬貓頭鷹羽毛上的微觀結構 歐洲科學家開發一種新型飛機機翼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通過近距離接觸鳥類飛行的錯綜複雜的機械結構,科學家們不斷解開可以幫助他們追求先進空氣動力學的秘密,這可能包括產生更少噪音的飛機。通過模擬貓頭鷹羽毛上的微觀結構,歐洲的科學家們正在開發一種新型的飛機機翼,他們說可以在這個領域取得重要的收穫。

這項創新來自倫敦城市大學和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並揭示了貓頭鷹羽毛前緣的微結構的作用,這些微結構被稱為finlets。科學家們首先通過高解析度的微CT掃描收集了典型貓頭鷹羽毛的3D幾何數據,從而建立了一個可以通過計算流體動力學進行研究的數字模型。

這揭示了這些微結構的作用是重新引導空氣流動,使其表現得更加連貫。該團隊受微結構的啟發,建造了一個擴大的機翼,並在水隧道中進行了測試,結果再次表明,它們可以重新引導和穩定流過它們的氣流。

結果與團隊的預期相反,即這種微觀結構的曲率實際上會產生微型渦流。相反,他們發現它們作為薄薄的導流板,共同作用,使流過翅膀的跨度變得平滑,讓貓頭鷹在空氣中靜靜地移動。

該團隊計劃在這一基本模型的基礎上,開發出技術版的機翼,並將利用它在風洞測試中進一步研究飛行的聲學效果。最終,我們的目標是將這些類型的微結構應用到先進的飛機機翼設計中,從而有可能減少它們產生的噪音。

該研究發表在《生物靈感與仿生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通過模擬貓頭鷹羽毛上的微觀結構 科學家有望設計出低噪音的機翼
    通過模擬貓頭鷹羽毛上的微觀結構 科學家有望設計出低噪音的機翼2020-11-19 20:5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lishiye1   通過近距離接觸鳥類飛行的錯綜複雜的機械結構,科學家們不斷解開可以幫助他們追求先進空氣動力學的秘密,這可能包括產生更少噪音的飛機。
  • 科學家正在研究貓頭鷹的翅膀,讓飛機飛行沒有聲音
    其次,他指出,大多數貓頭鷹的翅膀都覆蓋著一層柔軟的天鵝絨般的羽毛。最後,他觀察到機翼後緣上的羽毛形成了參差不齊的流蘇。大多數研究人員仍然同意,梳子,天鵝絨和流蘇以某種方式結合以減少噪音。為了說明貓頭鷹如何抑制噪音,首先將弄清楚噪音的來源。對於進入降落的飛機,很大一部分噪聲不是來自發動機,而是來自飛機周圍的空氣流動,特別是機翼後緣產生的聲音。
  • NASA開發積木式飛機機翼結構
    如今,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通過研究證明了飛機結構也可以通過小型單元的「積木式」組裝實現定製化設計。近日,NASA正在開展的「任務自適應數位化複合材料航空結構技術」(MADCAT)項目披露了最新研究進展,通過4米翼展的飛翼模型風洞試驗結果初步驗證了這種結構的潛力。
  • 對於這種動物翅膀的研究,將使更安靜的風力渦輪機和飛機成為可能
    人類從鳥兒的翅膀那兒,獲得了飛機機翼的靈感。確實,仿生學在對科學技術的促進方面至關重要。現在,我們仍然需要從這些動物的行為特徵上尋找一些靈感,這次是貓頭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一種翼展可達近乎2米的大鳥,在空中滑翔時,竟然沒有聲音。即使在你旁邊飛過,也只能聽到很輕微的嗖嗖聲。
  • 受飛蛾眼睛啟發,科學家創造可應用於飛機機翼的新型防冰結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飛蛾眼睛上獨特的納米級凸起排列,激發了各種有趣的技術進步,因為它具有不可思議的抗反射特性,使眼睛能夠吸收幾乎所有照射到它的光線。這些技術進步包括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先進的X射線以及能減少眩光的智慧型手機屏幕等。加入它們的是越南科學家開發的一種新型防冰表面,它可以被應用於飛機機翼或其他在寒冷惡劣環境下工作的車輛上。
  • 美航天局開發可拼裝變形的新型機翼,每立方米重量5.6千克
    美航天局開發可拼裝變形的新型機翼,每立方米重量5.6千克 新華社華盛頓4月1日電 美國航天局領導的工程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飛機機翼,它由大量三角形支架等部件拼裝而成,可根據飛行情況而變形,滿足不同飛行階段對機翼形狀的要求
  • 飛機設計中用到哪些仿生學原理?
    天鵝絨、鯊魚皮與飛機在空氣動力學設計上的創新有何相干?有一個專門的學科可以給你答案。此學科致力於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並效法自然。它就是「仿生學」。其設計靈感皆源於自然。仿生學家通過研究和模仿自然界中最優秀的創意來解決人類遇到的種種問題。在航空學領域,越來越多的新想法都來源於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結構、器官和材料。
  • 類似貓頭鷹羽毛的仿生結構製備有望實現
    原標題:類似貓頭鷹羽毛的仿生結構製備有望實現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蔣家平 記者吳長鋒)壁虎能夠爬牆是因為腳掌上的微纖毛可產生很強的黏附力,孔雀羽毛五彩斑斕是因為羽毛表面不同的微纖毛能反射不同波長的自然光。然而由於現有微納米加工手段的缺陷,人類至今還很難有效製備出如此微小尺度的仿生功能結構和器件。
  • 科學家完成人類腦白質微觀結構圖集
    ,他們利用其開發的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歷時三年,完成了人類大腦白質微觀結構圖集。 最近,一由歐洲多個國家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宣稱,他們利用其開發的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歷時三年,完成了人類大腦白質微觀結構圖集。
  • 飛機機翼結構揭秘 居然這麼多學問
    因為飛機的機翼,尤其是民航客機和運輸機,要承受非常大的飛行重量,機翼的結構就會很複雜。薄薄的一片在安全性上也不可能通過。● 民航客機基本是下單翼飛機飛機的機翼根據安裝的位置,分為安裝在機身上部(背部)的上單翼、安裝在機身中部的中單翼和安裝在機身下部(腹部)的下單翼三種。
  • 打賭你都見過 揭秘飛機機翼的神秘結構
    「天使與魔鬼」是大C推出的探究飛機和航空的系列文章。通過文章能夠幫助大家全面的了解飛機和飛行安全知識,對大家乘坐飛機出行更有幫助。本次為大家帶來第二十篇,講講飛機的機翼上各個部件的作用是什麼。
  • 光滑機翼阻力小?蜻蜓翅膀,讓科學家重新認識空氣動力!
    長期以來,蜻蜓作為一種特殊的昆蟲,深受廣大科學家的關注,從蜻蜓身上,科學家學到了很多,比如模擬昆蟲複眼結構的光電設備,模擬翅斑的高速機翼顫振設計配重等等,都讓科學家們嘆為觀止,但是蜻蜓帶給科學家的衝擊,還遠遠不止這些,就飛行性能而言,蜻蜓可以算是全世界最好的飛行器,沒有之一,任何人造的飛行器都在蜻蜓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 美科學家從企鵝翅膀找靈感 盼研發防結冰機翼
    美國科學家研究企鵝翅膀的結構後發現,企鵝的羽毛具有防水功效,若將這原理應用在飛機上,可防止機翼結冰,減少飛機墜毀的風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機械及航空工程系研究人員分析聖地牙哥海洋世界提供不同種類企鵝的羽毛,發現企鵝翼羽毛表面的微孔可保存空氣,尾巴底部腺體會分泌油脂覆蓋羽毛,令水珠無法滲入羽毛而流走。而水珠停留在羽毛表面的時間是呈球狀,散熱速度較慢,因此不會凝結成冰。
  • Nature: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核酶 或有望幫助研究RNA甲基化、結構...
    2020年11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酶類能夠催化自身無法發生的生化反應,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的蛋白質都能發揮酶類的作用,然而其它分子或許也能夠發揮酶類反應,比如核糖核酸分子(RNAs分子),這些分子被稱之為核酶;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爾茨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核酶,其能在目標
  • 新品 | 歐洲研究組開發了一種1kW點矩陣超快雷射器
    雷射雕刻金屬技術可以用來製造減少環境影響防汙、疏水性的金屬或塑料表面,歐洲科學家正在開發新一千瓦的雷射雕刻技術,可能很快取代有毒油漆用於船舶塗料防止海藻和藤壺附著船體減少維護成本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以及ASU生物設計研究所分子設計和仿生中心主任,剛剛宣布創建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它將開闢光電子(包括信息存儲和加密)以及合成生物學領域。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化學--的確,元DNA自組裝的概念可能會徹底改變結構DNA納米技術的微觀世界。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
  • 飛機機翼那麼薄,為什麼能承受幾十噸重量!裡面是什麼結構?
    機翼結構的基本作用是構成機翼的流線外形,同時將外載荷傳給機身。機翼結構在外載荷作用下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壽命。足夠的剛度既指蒙皮在氣動載荷作用下保持翼型形狀的能力,也包含機翼抵抗扭轉和彎曲變形的能力。
  • 俄國發布最新「貓頭鷹」無人機,仿生無人機或成未來主流?
    在俄國「軍隊2019」國際論壇上,俄方對外發布一款新型仿生無人機,它的體積很小,造型奇特,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據了解,這款無人機是俄國一個軍事航空學院最新研製的一款小型飛機,外形模仿鳥類,名字叫「極地貓頭鷹」。
  • 科學家完成人類腦白質微觀結構圖集—新聞—科學網
    最近,一由歐洲多個國家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宣稱,他們利用其開發的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歷時三年,完成了人類大腦白質微觀結構圖集
  • 受摺紙藝術啟發的工程技術使科學家創造出納米級3D微觀結構
    從日本的摺紙藝術形式中,工程師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從用紙和水製作的廉價電池到通過加熱激活的小型機器人。雖然摺紙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但一種被稱為kirigami的變體也有很多好處。一個科學家團隊首次將這一技術降至納米級,他們說這一突破為從機器人到航空航天的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