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部DAU影片將上線,是偉大藝術還是失常的監獄實驗?

2020-11-23 澎湃新聞

據外媒報導,今年柏林電影節上引爆話題的影片《列夫·朗道:娜塔莎》《列夫·朗道:退變》將於4月中旬在官網(dau.com)上線!「列夫·朗道」系列剩下的12部影片,以及整個項目超過700小時、用35mm膠片拍攝的影像素材也會在後續上線。

「列夫·朗道」系列通過在烏克蘭以1:1比例搭建還原了一個前蘇聯史達林時代的小鎮,並招募萬名專業和群眾演員在其中完全依照當時的規則生活,試圖打破真實與虛構的邊界,真實再現前蘇聯的社會狀態。影像中還呈現了真實到令人不適的暴力與性X場景,使得作品備受質疑。

本文帶來作者十二辰子在柏林觀影后的兩篇影展日記,關於這兩部電影以及DAU系列,真實與虛構的界限,藝術與道德的邊界,我們該如何「凝視」。

一、

引爆口碑的 DAU,

是偉大藝術還是失常的監獄實驗?

作者:十二辰子

原文發表於端傳媒,已獲授權。

「毫無準備之下,我在柏林看了一場頗具爭議的電影,有人說它偉大,有人中途退場。」

柏林電影節的第七日,一部名為《列夫·朗道:娜塔莎》(DAU. Natasha,中文名暫譯)的影片從首場放映到登上豆瓣的實時熱搜第一隻不過用了一夜而已。

26日下午,在結束查維爾巴頓(Javier Bardem)和艾莉芬寧(Elle Fanning)一部冗長乏味的劇情片後,媒體終於等來了這部傳說中的神作——《DAU》。頭天夜裡,幾位看了提前場的媒體人在文藝評分網站豆瓣上紛紛打出了五星,並稱其可能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電影」,這樣極高甚至瘋狂的評價立刻在華語媒體的社交群裡傳開,所有人都在討論並期待著第二天可以一探究竟。

1 娜塔莎 Natasha

為了避免帶著預設和心理預期去評價一部電影,我很少會在放映前看預告和簡介。在毫無準備而僅僅抱著可能要看到一部偉大電影的心情下,我開始觀看這部時長147分鐘的影片。故事的前100分鐘都發生在1950年的蘇聯秘密科學研究所的食堂,Natasha 和 Olga 是這裡唯二的服務員,白天她們接待研究所的職員、科學家和一些外國遊客,晚上則是整夜整夜的「借酒消愁」。電影中充滿了酒精和無休止的對話。食物都是從一個窗口送進來,她們就被囚於這個狹小的空間中,好像從未離開。某一晚 Natasha 與法國來的科學家 Luc Bigé 相遇,心裡充滿了浪漫憧憬,兩人喝得酩酊大醉後,甚至貢獻了一出「真槍實彈」的性愛戲(攝影機真實地呈現了兩位演員醉酒後發生的性關係)。

事實證明這部影片可能並不適用前面所提到的觀影方式,在沒有背景預設的情況下,影片所帶來的更多是強烈的戲劇感,不足以稱之為偉大的「電影」。由手持鏡頭帶來的搖晃感和大量的爭吵都使得我處於巨大的疑惑之中。然而,轉折在 Natasha 清醒後的第二天發生。電影的後40分鐘,Natasha 被帶進了審訊室,受盡脅迫和羞辱,被迫交代自己和外國科學家的不當關係。沒有轉場也沒有交代,對戲中人來說一切都發生得極其突然,觀看的觀眾也同樣莫名。

DAU 官方網站截圖。

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就是這部《DAU. Natasha》的全部。甚至不能將其稱之為故事,它更像是片段,是極權統治下一個封閉環境裡人們如此熟悉的片段。這部電影中只有兩個地點——食堂與審訊室,場景也不過是食堂的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審訊室的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正是這樣單調重複且毫無希望可言的生活使得 Natasha 被逐漸蠶食,不僅作為女性,甚至是作為純粹的人被蠶食。

放映一結束,我在巨大的衝擊和困惑中立刻拿出手機搜索相關的資料,只為了搞清楚 DAU. Natasha 到底是誰?那段性愛戲是真實的嗎?列夫朗道又是誰?DAU 到底是什麼?

2 列夫·朗道Lev Landau

早在2005年,懷著對蘇聯物理天才的列夫·朗道(Lev Landau)的強大興趣,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Ilya Khrzhanovsky)開始籌備為其拍攝一部傳記片。為此他在烏克蘭廢棄的遊泳池旁開始搭建前蘇聯物理研究所的場景,並製作各種道具以試圖還原上個世紀30-60年代蘇聯的樣貌。

隨著拍攝的推進,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浮現——將這個地方做成一個真實封閉的世界,平行且獨立於我們意義上的真實世界。在這裡,人們仍然使用要前蘇聯的貨幣,保留前蘇聯的衣著打扮,使用當時的說話方式甚至維持極權的階級統治。

項目 DAU 終於在09年開始落地,名稱就出自科學家朗道 Landau 的最後三個字母。由俄羅斯著名電信業商人沙基·阿多尼耶夫(SERGEY ADONIEV)出資,DAU 團隊面試上萬人,並經過嚴格篩選選出400人生活在這個封閉的蘇聯模擬實驗中,如果有人不願意繼續,隨時可以退出。這裡的「演員」有現實世界的流浪漢、有妓女、也有科學家和藝術家。

說回源頭,導演伊利亞在讀了朗道的妻子為其撰寫的《回憶錄》後,便對這位蘇聯科學家介於公共身份與其私人生活之間的矛盾發生了無比的興趣。DAU 整個項目以朗道為核心,卻滲透了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個體。很難想像,這些人竟皆是自願接受無產階級的身份並參與其中,甚至接受這一套管理體制帶給自己的傷害與痛苦。

在這樣一個世界中,導演伊利亞就是那個上帝,是那個娜塔莎在片中呢喃著「上帝存在」的上帝,他成為這個社會的規則制定者,並讓他的攝影師于爾根·俞格斯(Jürgen Jürges)承擔著老大哥的角色,觀察並記錄人民的生活。甚至在法國女演員質疑 Natasha 片段對女性的殘忍施暴時,導演伊利亞以一種絕對權威的方式回應道:「我不在乎,我在妓院找到她的,她是妓女。」

《列夫·朗道:娜塔莎》(DAU. Natasha)劇照。

3 道 DAU

這是一部令人後怕的影片。尤其是當查閱的資料越來越多,對 DAU 這個實驗越來越了解,就會對影片《DAU. Natasha》的真實性感到震驚。首先,導演為電影中食堂場景的還原,從吃喝用度到鍋碗瓢盆甚至甜點與食物樣式都必然與前蘇聯時期保持一致。為了攝影機之後的走位,可以想像前期佈景安排過程必然經過深思熟慮和精巧搭建。

其次,要知道這些演員是長時間生活於此的,這裡的每時每刻每句話都是他們真實的感受和體悟,而非經過劇本編排的臺詞。導演也在採訪中確認過自己早在開拍前就丟棄了俄羅斯作家弗拉基米爾·索羅金(Vladimir Sorokine)的原始劇本,而是轉為由素人演員主導的隨機情節。

講回那場令人驚訝的床戲,法國科學家 Luc Bigé 在後來採訪時說道:「伊利亞沒有劇本,只有一些小方向。但他設置好一些情況,一些足以使事情發生的傾向,這樣他就可以操縱我們了。」被導演安排灌醉的科學家和娜塔莎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做愛並被一旁的攝影機記錄下來。紀錄屬性雖不強調絕對客觀,卻強調絕對真實。如此說來,這個片段場景誰又能說不夠真實呢?

DAU 官方網站截圖。

《DAU》系列的可怕之處就在於此。它絕不僅是單純的劇情片,其野心也絕非僅僅成為紀錄片式的旁觀視角。它是一套被導演精細設計嚴絲合縫的影像實驗,科學實驗,思想實驗,是經由編排與預演的「真實」,也正是由於這個實驗本身獨特的屬性模糊了虛構與非虛構的邊界。DAU 所帶來的社會的價值正如每一場思想實驗,是超越其實驗本身的。對特定時代背景的反思(或許也有部分懷舊),特殊體制的重演,對唯物主義甚至精神性的思考都使得 DAU 的野心絕不單單只是一場電影層面的行為藝術。它是由一大群蘇聯懷舊者製造的巨大幻象,卻也在某種程度上復刻了自認為「開化」的現代社會。

官方網站截圖。

DAU 像是一個獨立於法律與規則之外,隨意釋放原始性的地方。我好奇的是參與其中的人是抱以何種心情,尤其是活在痛苦與忍受邊緣的人,明明可以隨時叫停。而施虐者又是怎樣快速進入自己的角色?

片尾字幕中,我們看到審訊員也就是施暴者弗拉基米爾·阿茲波(Vladimir Azhippo)和另一位科學家的扮演者的名字被放進了黑框。這場瘋狂的,持續多年的計劃最終公開在世人面前,它的參與者卻遺憾地缺席了,這些當事人對實驗本身的真實體悟也難以面世了。

《列夫·朗道:娜塔莎》(DAU. Natasha)劇照。

4 衰退DEGENERATION

DAU 項目的官網極為精簡,卻也在視覺上精心構建,以黑色為主調將頁面分為四個部分——DAU、研究所、關於 DAU 項目以及參與者。裡面的文字詳細地介紹了所在地的拍攝場景和參與者的身份,並輔以大量真實的圖片,其中充斥不少與政治、性愛、暴力相關的場景。

雖說有官網可以查詢信息,但具體項目可以說在此之前都以絕對秘密的形式展開。英國的衛報和一些法國媒體都曾多次嘗試進入這個實驗基地採訪而遭到拒絕。唯一的可靠來源還是去年團隊在巴黎辦了一場關於 DAU 項目和前蘇聯生活「沉浸式戲劇體驗」時,法國《世界報》發表的長篇報導揭示了項目的來龍去脈。在900多小時的影像素材和共14部仍在製作影片的龐大計劃下,《列夫·朗道:娜塔莎》與過兩日將要放映的《列夫朗道:衰退》(DAU. DEGENERATION,中文暫譯)為整個項目掀開世界首映,或許是我們唯一的機會,可以一窺這場還在進行的瘋狂實驗。

從已釋出的簡介中我們了解到,這部時長六個多小時的電影要講述的故事發生在研究所,這裡正在對人與動物進行秘密實驗。上層領導對科學家的醜聞和實驗方式的野蠻行為視而不見,直到一群極右派年輕人以項目實驗為由進入研究所,他們想要消除知識分子的惡行和研究所裡的脆弱世界⋯⋯

當然有人為《列夫·朗道:娜塔莎》稱奇叫好,也有人在電影還未過半就提前退場。目前看來,華語媒體人對此片的接受與認可程度都出奇的高,而外國媒體更多聚焦於影片製作背後的道德倫理,尤其是俄羅斯對戲中「性愛宣傳片」進行了強烈批評。全世界的媒體人都無法停止討論這部驚人的電影影像以及實驗本身。這個項目曾經在2019想要以沉浸式戲劇形式落地柏林被拒絕,卻在僅僅一年後使得沉寂多年的柏林電影節成為話題的焦點。

截至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人們好像全然忘記明天早晨將要放映的蔡明亮的新片,仍然沉浸在 DAU 的討論和震驚之中。DAU 這個系列究竟以何種方式繼續,這個蘇聯模擬實驗中還可能發生什麼,只有等到後天放映的《列夫朗道:衰退》中找尋答案了。

二、

另一部 DAU. degeneratsia,

曾經給過好評的觀眾也憤然離開了

「五星與一星的評分對壘下,捍衛的是關於影像的極致藝術和人的道德準則。」

隨著DAU系列第二場《列夫·朗道:衰退》(DAU. Degeneration,中文暫譯名)長達六個小時的放映結束,我們看起來似乎離這個由手持影像和隱藏其後的龐大計劃越來越近。然而,這部更加複雜的影片非但沒有消除第一部《列夫·朗道:娜塔莎》(DAU. Natasha)引起的巨大爭議,反而將觀眾對 DAU 項目計劃甚至是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 (Ilya Khrzhanovsky)個人在道德層面的討伐推向了新的頂點。

在開始《衰退》的討論之前我們需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此時幾乎現場所有觀眾都已經對「DAU」系列的背景和先前《娜塔莎》引發的爭論有所瞭解。無論是通過社群媒體對此片的狂轟濫炸,還是零星窺探所得影片背後的項目計劃,又或是僅僅獵奇於前作的大尺度床戲,每一個觀眾都或多或少的對《衰退》產生了心理預設。如果說選擇去看《娜塔莎》還可以只是停留在「聽說有這麼一部電影」的模糊階段,那麼決定坐下來去觀看這六個小時《衰退》的人,則一定有所準備,甚至也有所期待。

既然已經不能做到毫無準備的去觀看這部電影,那我們乾脆把問題拋得更徹底一些。長達六個小時的《衰退》究竟講了什麼?它與上一部作品《娜塔莎》有什麼關聯?觀眾能通過這部《衰退》看到什麼?DAU 究竟帶來了哪些思考?……我們始終需要帶著疑問去打開這部影像。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劇照。

1 關於《衰退》

《衰退》作為整個 DAU 系列14部影片中的第13部(或許選擇這個數字並不是一種巧合),前承《娜塔莎》(編號12)後接《列夫·朗道:再生》(DAU. Regeneration),時間設定在《娜塔莎》事件發生十幾年後的1966-1968年間。很難理解,為何選擇在柏林電影節世界首映的頭兩部影片竟然是整個系列的結尾。這部影片的原始素材長達147小時包含169場戲,最終被剪輯成現在的6個小時。

比起《娜塔莎》的極簡和單一,《衰退》在人物和場景設置上都繁雜了許多。儘管充斥著大量對話和場景間的來回切換,影片的結構和內在邏輯實際相當規整。六個小時的時長被分為1、2兩個部分,並劃分成9個章節,僅以數字做出分隔。

《衰退》的重點在於「實驗」,一場關於人性與動物性的實驗。影片的開頭即是幾個全身赤裸的壯漢躺在操場的實驗臺上,拉比(Rabbi)站在由篝火和電流所營造的昏黃燈光之中,周圍是秘密研究所的科學家,現場酷似原始部落的獻祭場面。而這場由宗教與科學引發的討論也以此貫穿全片。

隨著影片的推進,實驗的對象漸漸從猩猩變為嬰兒再到成年男性,目的是剝奪人的思考能力,成為聽任指揮的服從者。與此同時,在拉比帶領下的一隊年輕學生正在做著類似於「冥想」式的教化,十幾個學生毯子上蠕動,互相撫摸互相親吻。這個烏克蘭秘密研究所內同時進行著由科學強制對人性的剝除和宗教對人動物性的挖掘。而每一個章節皆以科學家 Dmitry Kaledin 的發言為起始,經由事態的一步步發酵和極權狀態的持續加劇,最後以拉比的畫外音作結。這彷彿又暗示科學在宗教面前的不堪一擊。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劇照。

與《娜塔莎》「急轉直下」的結構基本一致,前半段影片充斥大量的酒會、舞蹈與享樂的場景。唯一熟悉的場景是《娜塔莎》中的食堂,只不過服務生和廚師都換了人。影片中也出現了 Olga,卻沒有解釋為何 Natasha 已經不見了。隨著研究所所長的換任,導致這個表面風平浪靜的烏克蘭秘密研究室一系列的崩盤甚至終結於最後的一場浩劫。

而這位新上任的 KGB 軍官正是《娜塔莎》中的對 Natasha 進行心理與生理雙重傷害的審訊官 Vladimir Azhippo。他的到來使得原本極盡享樂的場景立刻轉為史太林式嚴肅保守又專制的氣氛,他將前任辦公室裡厚重的窗簾全部摘除,甚至要求年輕的科學家必須剃光頭。這一切並沒有給研究所帶來什麼實質的轉變,酒精與性交依然充斥著這裡的每一夜,影片的第一部分就在兩個人的醉酒發瘋中結束。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劇照。

2 殺豬殺死了誰的道德?

由《娜塔莎》是否被暴力與強姦所引發起對 DAU 項目在道德倫理層面的質疑,基本上是每位關注這個系列電影的觀眾最好奇的方面。《衰退》之所以再次點燃眾人的怒火,不止因為它以6個小時的超長片時挑戰了觀眾的耐心,還因其更加直接殘忍的「殺豬」畫面徹底擊穿了一大部分觀眾的道德底線。在影片的敘事和實驗的發展推進的過程中,一場腥風血雨的屠殺正在悄然醞釀。

從第7章節開始,被實驗改造後的「超人」已經開始展現其野蠻的一面,他們多次拖拽拉扯女性,聲稱要把她們丟入豬圈。直到第8章節,豬被「超人」綁著抬入了聚會的餐廳,當場斬首示眾,鏡頭對著剁開血淋淋的豬頭和豬肉塊拍了很久。

這個畫面一出現,立刻有歐美觀眾起身憤然離席。影片一結束立刻遭到各種評論的質疑,甚至也包括先前一些給予《娜塔莎》很高評價的觀眾。矛盾之處就在於,如果是環保主義者或素食者的觀眾對殺豬鏡頭大加討伐,認為這是極其殘忍且不道德的行為還可以理解。但每天吃肉的人卻只是因為殺豬的行為出現在電影裡就無法接受,難道每天殺死成千上萬豬牛羊的屠宰場就不殘忍?如果這樣的討伐成立的話,是否可以說當一個事情不發生在眼前就可以假裝它沒有發生?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劇照。

更加諷刺的地方在於,「超人」把砍碎的豬肉用毯子包上打算拿去煮了當晚餐吃,還在震驚和恐懼中的眾人很快就開始平復,聚會繼續,好像什麼都沒發生。如同《沙勞或索多瑪120天》(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1975)結尾看完虐待少年少女轉個臺就跳舞的衛兵一樣,又或許應證了《盧安達大酒店》裡的那句:「我們關注完大屠殺的新聞,然後繼續享用大餐。」也許真有觀眾看完電影可以去電影宮隔壁的德國餐廳吃一頓豬肘。震驚往往只屬於當下,這才是最可怕的。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劇照。

3 實驗的表演與窺視

《衰退》和 DAU 的實驗同時是內部與外部的。影片中是由科學家對「超人」的去人性實驗,之外則是 DAU 項目對前蘇聯的「模擬實驗」。儘管在訪談中導演伊利亞多次否認項目的實驗目的,但 DAU 所帶來的研究價值本身就是多方面。

在一份 DAU 官方提供的媒體資料中,我們看到導演對歷史背景和每個人物的身份經歷都作出了清晰且明確的設定。例如根據蘇聯同時期建太空站、五年計劃等大事記所運用在《衰退》中的「七年計劃」,又或者 KGB 軍官 Azhippo 的「研究所身份」出生於1898年,1954-1967年在 KGB 任職,1966年成為國家安全部官員,1968年領導研究所……之類的詳細資料。

正如「臭名昭著」的史坦福監獄實驗的實驗證明,當被設定了角色(例如看守或囚犯),人們很快就可以進入並且適應當前的角色。而人本身就有被觀看的欲望,攝像機在場同時加劇了這層表演欲,使得角色極有可能作出超出自己行為規範的瘋狂舉動。

而之於導演本人,無論他是否承認自己在項目的主導和統治權力。當他設定了「我們就是要表現蘇聯的極權體制的恐怖」的規則且其他人按照自己身份表演的時候,演員就已經接受了服從的命運,並極有可能成為「監獄實驗」中的表演者以期待實現更好的效果。在編號2的《DAU》影片中,一位女性科學家在審訊室中歇斯底裡的大喊,請求可以從「這個地方」離開…這個地方只是審訊室,還是由導演伊利亞搭建的拍攝基地?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劇照。

相反身為觀眾,正如本文開頭所說的那樣,DAU 系列以其足夠的噱頭區別與其他電影,它滿足了人類窺探他人隱私的原始慾望。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為何對這部電影充滿興趣。很顯然並不只是為了看到極權的恐怖,因為我們對此頗為熟悉……我們選擇去看這樣一部背後是重建前蘇聯體制和模擬前蘇聯生活的大型項目支撐的影片,更多的是想看「模擬」這個動作所能帶來的可能,想看的是素人表演者在影片中的真實反應。

我們(或者僅僅是我自己)正以一種窺視的方式去觀看表演,並期待這六個小時可以展露出一些蛛絲馬跡。而在影片的第2章節,出現了一幕直視鏡頭。這似乎應證了前面所說的演員正在「有意識的表演」,我自以為窺視演員的同時被表演者窺視了,窺視是相對的。——一杯接一杯的伏特加,在廚房發瘋,打碎玻璃,在攝影機前面前的性愛……如果真的按照導演所說並無劇本的編排,那麼攝影機的存在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演員的表演?演員又有多大程度是自發的真實?我們不得而知。

4 藝術與道德的矛盾

DAU 項目從設立之初就處於論戰的焦點。在這次柏林電影節的世界首映前,導演就曾打著「平等,自由,博愛」的口號意圖將 DAU 作為沉浸式戲劇落地柏林、倫敦和巴黎這三個歐洲的超級大都市。但由於項目所引來的非議導致2018年的「柏林圍牆」計劃被拒絕,最終也只有巴黎一地在2019年年初展開了為期三個多星期的「沉浸式」展覽。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劇照。

雖然網上關於為何取消柏林展覽的資料並不多,但還是在一篇報導中發現了導演的野心。這個計劃原本打算在柏林市區建起一堵長達1.5英裡的牆,並邀請中國藝術家艾未未繪畫。項目一經宣布就引起強烈討論,大批市民和政黨反對認為這是在重建極權體制。但也有以部分藝術家表示過度的審查有礙於藝術的表達。最終這個經歷數年,幾百萬美元的投資還是被拒絕。同樣的爭論在巴黎展覽時也發生了,所以最後在巴黎修一座橋的計劃才被縮減成室內的沉浸式體驗。

就在兩部影片首映日期的短暫間隔中,各國媒體和女權主義者都站出來表明對 DAU 道德倫理上拒絕,關於強迫和暴力的質疑基本上出現在所有媒體的新聞報導上。俄羅斯更是有五名媒體記者在女權網站 KKBBD.com 上聯合發佈了公開信表達抗議,並評論道:「在看過 DAU 的一部分影像後,我們不得不對整個項目保留意見。」

實際上,除了作為舉辦方的德文媒體和嚴重抗議的俄羅斯本土,外媒(甚至包括舉辦過展映的法文媒體)對 DAU 項目的關注程度遠沒有中文媒體多。在後面幾場《衰退》的公眾放映中,華人面孔佔據了絕大部分。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對於前蘇聯體制和生活的熟悉與關注程度。隨著後面幾次觀眾場的放映結束,《娜塔莎》在豆瓣(中文影評網站)上的口碑也從開分的9分多跌落到7.2,可以看到最新的觀眾評價已經基本以一星兩星為主。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劇照。

對於 DAU 項目的警惕並不是無緣由的。從導演前後矛盾的說辭,實驗是否存在,有無劇本的討論,表演和真實的程度,再到對於演員是否存在強迫性質的模稜兩可,都無不讓人感到擔憂。再例如《衰退》中被改造的「超人」,是 Azhippo 上任後帶來的一群由 Maxim Martsinkevich 領導的右翼青年,而他們在現實中就是「新納粹」分子,Maxim Martsinkevich 目前正在莫斯科的監獄服刑十年。這些元素加起來用一句「只是用電影展示極權恐怖」來解釋似乎並沒有什麼說服力。

而導演和柏林選片團隊的一位評審的對話中強調,「所有人的重點都放在了影片中是否對女演員進行了暴力強迫的問題上」,他們始終認為這並不是這部影片所要討論的問題。柏林電影節的藝術總監 Carlo Chatrian 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觀看了50多小時 DAU 的錄像,才最終選擇了《娜塔莎》作為主競賽,以及《衰退》進入非競賽展映單元。因為「看完電影,你會理解它是如此強大,如此的令人沉迷。」而甚至參與其中的藝術家 CARSTEN HÖLLER 都說:「DAU 是一項結果未知的實驗,遊戲規則會隨著內容和規模而改變。我理解人們對此感到擔憂,包括我,在某種程度上我也參加了。這是一件令我不安的藝術品,是有能力重新安排既定並解決重大問題的藝術品……」在藝術與道德的邊界上,連藝術家自己都是自相矛盾的。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劇照。

尾聲

某種程度上說,《衰退》是《娜塔莎》的擴充和延伸,如果說《娜塔莎》呈現的是一個極權下關於人的片段,那麼《衰退》則用六個小時展現了一群極右分子介入權力後導致的大廈傾倒。《衰退》作為一部獨立的電影來說可解讀的角度就已經非常豐富了,宗教、科學、信仰、體制、權力、精神控制、人類學、心理學……如果將其與背後的計劃聯繫在一起就更增大了分析的空間,一種嵌套的真實。人類的瘋癲、權力的控制,個人自由與集體主義,還有更多元素凌駕於這個計劃之上。後面陸續展映的12部影片最終會將 DAU 的謎團一一解開,重組出一個完整、龐大、極具野心的瘋狂計劃。

若真像導演在採訪時說的:「DAU 僅僅是為了展現出極權專制之下的恐怖」那麼,他確實做到了。但假如這部《衰退》中宗教領袖拉比的臺詞理解為一種預示:人的一生一定會做一次瘋狂的事,無理由的,也許會是做了錯事,而這很可能導致錯誤的方向……那麼 DAU 這場持續數年的實驗會不會正是這個「瘋狂的錯事」,甚至是由所有 DAU 項目參與者「共謀」的瘋狂?

本文編輯:Sunny

圖片來源:DAU官網&劇照

原文來源:端傳媒

參考資料:

1 Retour sur DAU - David Novarina

2 Russian Press Take Aim at 『Dau』 Competition Selection at Berlinale in Searing Open Letter - Manori Ravindran and Rebecca Davis

3 It Started as a Movie. As It Ballooned, Its Troubles Mounted.- Josie Thaddeus-Johns

4 The Berlinale Unveils 8 Hours of 『DAU.』 It’s Just the Beginning.- A.J. Goldmann

5 Russian Film 'DAU' Shocks Berlin 18 Months After Failed Wall Project - Aurélie Mayembo for AFP

6每個人都可以變惡魔?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實啟示錄 - Maria Konnikova

DAU官網及DAU.Degeneration媒體手冊

原標題:《14部DAU影片將上線,是偉大藝術還是失常的監獄實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沉浸式電影DAU:一場藝術革命還是一次恐怖實驗?
    項目如今已經產出14部電影長片,其中的《娜塔莎》入圍了今年的柏林主競賽單元,引發極大爭議。對於真實的暴力、性行為的記錄,也激蕩出截然對立的情緒。有人把這種打破影像與真實之間界限的作品看作是真人版《楚門的世界》,認為其是電影史上的重大突破創舉。
  • 引爆柏林電影節話題的《列夫·朗道》,時長700小時的14部片子下周...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4月11日傳來消息,俄羅斯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執導的《列夫·朗道》系列的全部14部影片,將於4月中旬開始其官網(dau.com)全部上線。近日,導演赫爾扎諾夫斯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確認了這一消息。
  • 《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而已
    最終,DAU成為了一個大型藝術項目,其中一部分是電影,一部分是行為實驗。DAU在2011年宣布殺青,至此,一共有35萬人參與到了這個項目中,拍攝了超過700個小時的鏡頭,並逐漸剪輯成了14部影片。這些影片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序列,講述了前蘇聯1938-1968的歲月流轉和時代變遷。
  • 現實版楚門的世界,十年拍攝DAU,上百位演員的「監獄實驗」
    據稱,《DAU》系列中包括本片在內的四部電影沒有拿到俄國文化部的準演執照,原因為「包含色情內容」。目前豆瓣看過的媒體影迷都打出了五星高分,而IMDB卻只有6.5分。 2011年11月,影片開始在倫敦剪輯。
  • 影史經典:50部偉大的好萊塢影片,沒錯,是偉大!
    BBC邀請62名全球知名影評人評價美國最偉大的100部影片,在上篇文章盤點排名1到50之後,再度盤點後面的50部。榜單並不是根據票房、觀賞性和評分評選出來的,更多的是影片在影史上的地位及對後世的影響。51.
  • 抖音/ 西瓜視頻上線《瘋狂的外星人》,共 14 部影片可免費看
    1月28日消息,繼《囧媽》後,西瓜視頻、抖音、今日頭條已於昨日20點起獨家免費播出影片《瘋狂的外星人》。該片為2019年春節賀歲檔影片,由寧浩執導,黃渤、沈騰主演,此前僅可在歡喜首映客戶端付費觀看。這是《瘋狂的外星人》首次在第三方視頻平臺播出。
  • Disney+上線了!25部迪士尼優秀影片推薦給你
    今天(11月14日)迪士尼推出的全新流媒體平臺 Disney+ 正式上線,據報導 Disney+ 的上線首日註冊用戶就突破了1000萬人,同時 Polygon 也為各位影迷整理了25部必看的迪士尼優秀影片,從經典的《地心歷險記》到近些年的《頭腦特工隊》,其中一定有你喜歡的那款。
  • 斯坦福監獄實驗:論好人如何變壞
    而津巴多的實驗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些敏感的問題。   如果我告訴你,有一部電影,你看了就會對人性的善良失去希望,你還會去看嗎?   人類歷史上有那麼幾個人,徹底讓人們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
  • 終極監獄逃脫遊戲:《逃脫者:困境突圍》12月3日上線!
    終極監獄逃脫沙盒遊戲——《逃脫者:困境突圍》12月3日正式上線!——————————————————————————————————————提到「越獄」,這個話題抱有極高的關注度。許多影片中都會出現囚犯歷盡千辛萬苦越獄成功的橋段,也有不少電影直接以囚犯視角、如何越獄為主題來拍攝影片,其中很多橋段都被視為經典,為人牢記。《肖申克的救贖》中挖地道越獄的安迪;在電視劇《越獄》裡將地圖紋在背後進牢房幫哥哥越獄的麥可..
  •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與《楚門的世界》,觀察人性3大共同點
    2010年的電影《死亡實驗》也是以斯坦福實驗為原型改編的電影,但沒有《斯坦福監獄實驗》的還原度高,設定改變較大,屬於劇情片。金.凱瑞(Jim Carrey)主演的《楚門的世界》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不管是劇情中將人物的生活作為真人秀的設定,還是對比當時同類型的影片,都是先鋒的實驗性嘗試。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是一個在心理學界的非常知名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實驗;這是一個超出預期的實驗,在「角色扮演」過程中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失控局面;這是一個待完成的實驗,原計劃14天而不得不在第6天終止;這是一個矛盾衝突和警醒作用,足以翻拍成電影的實驗……
  • 豆瓣最高9.0分,14部多重人格影片讓你膽戰心驚
    所以多重人格的電影一直備受觀眾喜愛,導演如何將多種獨立人格存活在同一軀體中的故事講的生動且充滿懸念,是十分不易的事情。下面整理的十四部口碑影片,懸念迭生,點開後你就不捨得關掉它。大量的細節描寫使得影片非常耐人尋味,結尾更是出人意料 。
  • BFI薦片|有史以來最偉大的100部電影(上)
    每隔十年,BFI都會對世界範圍內的影評人進行一次民意調查,以決定哪些電影是目前最偉大的電影。這項調查的持續時間很長,這意味著它被廣泛認為是最值得信賴的電影經典指南。11《戰艦波將金號》謝爾蓋·愛森斯坦這部由謝爾蓋·愛森斯坦執導的影片講述了1905年的一場海上兵變,這部影片幾乎自首演以來就一直是這部重要的佳作。
  • 斯坦福監獄實驗,黑暗心理實驗,惡由心生,一顆善良的心至關重要
    但是實際上還真有人做了這樣的心理實驗,這個實驗被稱為史上最殘酷,最黑暗的心理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在這個實驗開始之前津巴多就告訴這些實驗者,可能在實驗過程中人權可能會受到侵犯。如果不願接受的可以退出。然而所有人都接受這個實驗提醒,於是實驗開始了,在獄警和囚犯中選出了3名替補。也就是說實際參與實驗的是9名獄警,9名囚犯。這9名獄警被分成了3組,每3個人一組,輪流看守囚犯,而津巴多則是承擔了這個監獄的監獄長角色。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示——信仰的力量
    2015年的時候,有一部叫做《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影片上映,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一群史丹福大學的大學生參與了一個關於人類行為的實驗研究。他們被分為兩組,一組扮演獄警,一組扮演囚犯,實驗開始之後他們便模擬監獄裡的生活。
  • 《奪魂索》:恐怖大師希區柯克的一次偉大電影實驗
    1924年,兩名天才學生,同時也是同性戀伴侶的19歲納森·李奧波德和18歲李察·勒伯,被控綁票謀殺了一名14歲少年。其謀殺的真實動機如今無法確切,但該案件卻讓恐怖大師希區柯克完成了一次堪稱偉大的電影實驗。1948年,希區柯克根據這一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奪魂索》上映。
  • 渴望愛與孤獨,渴望失常快感,人是這樣奇怪的生物
    而電影這個可以創造臆想世界,又有蒙太奇效果的偉大藝術形式,對於他來說,再合適不過。(突然覺得,看過他的電影,也有一種別人從自己的腦子裡爬過的感覺,因為我們想的,他的電影裡都出現了。這部定格動畫,是查理.考夫曼的作品中,最細膩,最動人,也是故事最簡化,形式最直白的一部影片。當偉大的電影藝術家們,開始趨向極端成熟時,他們便擺脫了敘事的推進,進而追求極簡故事線下的意向表達。他們的電影故事,都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例如:《聶隱娘》一個殺手歸隱山林的故事、《還魂者》一個獵人復仇的故事、《失常》一個男人出差一天的故事。
  • 《列夫朗道:娜塔莎》刪減上線,DAU只不過是一場作秀
    前段時間爭議挺大的DAU最近在其官方網站放出了兩部相關電影的資源,一部是《列夫朗道:娜塔莎》,另一部是《列夫朗道:退變》。DAU掀起的討論實在是太大了,聽說當晚資源出來的時候,國內好多的字幕組都是連夜想辦法破解,生怕錯過了這第一口的蛋糕。現在資源也出來,國內的普通影迷也能看到了。
  • BBC評出有史以來美國最偉大的100部電影
    原標題:BBC評出有史以來美國最偉大的100部電影 [電影課程][聆聽窗外聲音] 電影既是藝術,也是生活……電影的誕生是個奇蹟BBC邀請來自全球的62位知名影評人,投票選出史上最偉大的100部美國電影。 榜單上包括了史匹柏、馬丁·斯科塞斯、斯坦利·庫布裡克、泰倫斯·馬力克、昆汀·塔倫蒂諾等名導的多部作品,大多數都是經典佳片,《綠野仙蹤》、《卡薩布蘭卡》、《雨中曲》、《獅子王》、《星球大戰》等都榜上有名。
  • 《囧媽》《瘋狂的外星人》等14部電影免費上線:附手機、電視觀看方法
    1月28日消息,繼大年初一《囧媽》提供免費上線觀看之後,昨晚(初三)20點,《瘋狂的外星人》在西瓜視頻、抖音、今日頭條免費播出。據悉,該片為2019年春節賀歲檔影片,由寧浩執導,黃渤、沈騰主演,此前僅可在歡喜首映客戶端付費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