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之父」獲諾貝爾獎 新能源汽車是功是過 未來又在哪裡

2020-12-05 同花順財經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日前已經揭曉,來自美國的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的吉野彰三位科學家獲獎,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方面做出的貢獻。

如今,鋰離子電池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被廣泛運用於手錶、相機、手機等各種產品,極大地方便了人類的社會生活。同時,以鋰離子電池為能量儲存介質的新能源純電動汽車也讓無化石燃料的社會成為可能。

經過多年發展,新能源汽車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時至今日,新能源汽車到底是功是過還存在巨大的爭議,比如以政策驅動市場,但始終難以培育出核心競爭力,問題重重,同時「騙補」現象屢禁不止,給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鋰離子電池因其重量輕、能量比高、適應性強等優勢,成為了汽車動力電池的首選。同時,傳統燃油車的技術差距在短時間內難以彌補,再考慮到能源安全,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進行補貼扶持,追求彎道超車是勢在必行的。

2009年,在密集的扶持政策下,各大車企紛紛加碼新能源汽車,我國新能源汽車駛入快速發展軌道,從公共出行服務領域的示範應用開始,到示範城市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逐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進入私家車領域。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躍升至126萬輛,排名世界第一。

截至2018年3月,新能源汽車中央補貼已累計清算或發放約958.4億,這還不包括2018年、2019年各地新能源汽車補貼和歷年的地方補貼。隨著新能源汽車規模不斷提升,大規模的純財政補貼已難以為繼,補貼退坡/退出勢在必行。

縱觀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程,10年的大幅度補貼,催生了一個百萬輛級別的市場,效果相當顯著,也暴露出過度依賴政策扶持、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廠家騙補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騙補」屢禁不止,給新能源車的發展蒙上了陰影。

長期以來,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與上牌量之間存在巨大差距,特別是一旦補貼政策出現空窗期,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便應聲跌落,凡此種種現象反映出的正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騙補問題。

高額補貼的誘惑,催生了大量騙補者。騙補企業使用低標準電池、虛報續航裡程,甚至有牌無車、有車無電和車輛閒置等多種手段套取國家補貼,但這些都是初級的騙補手段。隨後,企業通過汽車租賃或組建出行平臺,通過「自產自銷」的方式拿到國家和地方的雙重補貼,從中謀利。騙補不僅浪費國家資源,而且對真正做技術研發的企業而言,非常不公平,不利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在經歷了普及階段之後,新能源汽車將由市場驅動,以積分制引導市場有序發展。到2020年,補貼政策或將退出,將加速行業「洗牌」。對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潛心研發,降本升級才是核心,並在市場競爭中倒逼核心競爭力提升才是正道。

不僅如此,自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伊始,從鋁空氣電池、鋰硫電池,到氫燃料電池、固態鋰電池,再到現有常規鋰電池,電池技術路線就備受爭議。隨著市場的大規模推廣應用,如今對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的爭議也越來越多。

不可否認,鋰電池在移動通信、筆記本電腦等領域的優點十分明顯,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也具有優勢,但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在實際使用中存在諸多「難題」,成本、安全性、能量密度、充放電速率、循環壽命等問題至今難以解決,核心技術未實現明顯突破。

其一是能量密度低。鋰電池作為能量的載體,其電池能量密度從90年代的90Wh/kg爬升至現今的250Wh/kg,相比汽油的12000Wh/kg低了一個數量級,這也是續航裡程不足的主要原因。雖然理論預測表明鋰電池可開發的最高能量密度能達到500Wh/kg,但這個能量密度還是非常低的。

其二是低溫性能差。低溫讓鋰電池正負極材料活性降低和電解液導電能力降低,出現容量下降、內阻升高、電效率降低等現象。此外,低溫下也不能很好的對鋰電池進行充電。即便通過預加熱提高鋰電池的低溫性能,也得不到徹底改善。在北方寒冷地區或者冬季,新能源汽車的使用非常不便。

其三是使用壽命短。目前鋰電池需要使用由若干個電池組合而成的電池組來維持電動汽車的正常運行,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對電池造成很大的損耗,電池組中各個電池性能的不一致極大地縮短了電池使用壽命。如果鋰電池衰退問題無法避免,那麼數年後更換電池的成本就是個大問題了。

其四是充電時間長。目前鋰電池快充需要半個小時左右才能充到80%左右,而加滿一箱油再慢也用不了半小時。同時,相關配套基礎設施仍不完善,加劇了充電矛盾,給新能源汽車用戶造成很大煩惱。

其五是價格高。受制於原材料成本,加上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擴張,導致鋰電池價格居高不下。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出後,成本壓力將大幅增大,價格相比燃油車不具備優勢。

最後是安全問題依然存在。鋰離子電池的鋰枝晶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而且電解液易燃易爆的問題使鋰電池仍然存在安全隱患,而高密度的鋰電安全隱患更大。更多的是在車輛發生碰撞時,鋰電池發生變形、開裂、短路等損壞,也可觸發熱失控,電池被著火。

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與能源技術的突破與創新不可分割。隨著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人類對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加深,但動力電池仍是新能源汽車發展最大的瓶頸,如何大幅提升電池能量密度仍是難題。因而,在鋰電池之外,人們也一直沒有放棄對其他動力電池的探索。中國新能源汽車戰略的本質應該是推動汽車動力的電驅動化而非一味電池化,因而氫燃料電池就備受關注。

氫燃料電池汽車有著補給時間短、續航裡程高、真正的綠色排放等優點,近年來也引起了重視,並在商用車領域率先推廣。對氫燃料電池汽車來說,制氫、運氫、儲氫、加氫是市場推廣的主要影響因素,但目前至關重要的是在制氫方面尚無最佳方案,制約了氫能汽車的發展。但短期內,鋰電池與燃料電池的技術路線之爭還沒有答案。

雖然動力電池革命性突破的仍未取得新進展,但最新的科學研究似乎要推翻此前的能源危機「結論」。如果研究越來越得到認可,那麼這將是對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的致命打擊。

石油或將永不枯竭?

按照此前的「常識」,石油是由遠古大型動物的遺體和微生物長期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形成的,屬於不可再生能源,用一點就少一點,最終會枯竭。然而,頁巖油的成功開採,對這個「常識」重重的打了一耳光。在以前認為最不可能的地方,人類已經發現了石油的存在。

傳統的石油有機成因論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有機成因論的最大問題,是無法解釋巨大的石油儲量,以及有機轉化的效率問題。如果依靠遠古生物的遺體進行轉化,根本達不到如此巨大的儲量。

有科學家提出了無機成因論,並進行的一場無機生成石油的試驗:將大理石(CaCO3)、氧化亞鐵(FeO)和蒸餾水(H2O)放在高壓環境下觀察,當壓力達到5萬個大氣壓,環境溫度達到1500攝氏度的時候,這三種無機物竟然生成了甲烷,這成為了石油無機成因的關鍵證據。另外,土衛六上的湖泊充滿甲烷,而土衛六根本沒有存在過生命,這些甲烷是如何形成的呢?答案可能是土衛六內部的地質運動。

不可否認,有機成因論依然佔據主流位置,無機成因論還在尋找科學證據,但終有一天石油的真正成因會真相大白。假若無機成因論最終被證實,石油可以再生的話,只要地球演化沒有終止,地球的油氣不會枯竭,完全可以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來形容。

如此一來,未來汽車是否是更節能、環保的燃油汽車的天下,鋰電池新能源汽車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因而鋰電池發明者對於人類的貢獻,也就還存在相當程度上的爭議。

來源: 蓋世汽車網

相關焦點

  •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鋰電池之父」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鋰電池之父」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3位科學家,分別為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John B.目前市場上的新能源乘用車主要以三元電池為主( NCM/ NCAI等),因為乘用車放置電池包的空間有限,較商用車而言,其對鋰離子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要求更高。對於鋰離子電池應用於新能源汽車的未來展望,業界正在探索固態電池,全固態電池最突出的優點就是其安全性高。固態電池內部採用固態電解質,固態電解質不可燃、不存在漏液問題,因而全固態電池具有更好安全性。
  • 誰是新能源汽車電池未來發展的趨勢?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以 97 歲的高齡成為了諾貝爾獎歷史上年齡最高的得主,但更重要的是他發明了鋰離子電池,被業界稱為「鋰電池之父中國新能源電動汽車產業始於21世紀初,在2008年,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呈全面出擊之勢,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元年」。而在2018年車市寒冬年,根據中汽協數據統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6萬輛,比上一年同期分別增長59.9%和61.7%;在2019年1-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9.9萬輛和79.3萬輛,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31.6%和32.0%。
  • 97歲獲諾貝爾獎的「鋰電池之父」古迪納夫,也曾面臨中年失業
    當他開始鋰電池研究時,很多行業大咖都直言不諱地告訴他,他的年齡已經過了出成績的最好階段。專家的話會打倒一大片人的鬥志,但是並沒有影響到樂觀的古迪納夫教授,他根本沒有理會專家們的「諫言」,而是一頭扎進了他的研究項目裡,認真地鑽研起來。 那時候鋰電池並未廣泛應用,仍然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
  • 2019諾貝爾獎創紀錄 97歲鋰電池之父刷新年齡紀錄
    2019諾貝爾獎創紀錄,97歲的美國人約翰·古迪納夫成為年齡最大的一位。2019諾貝爾獎其他獎項公布時間表也一起來看看。設立諾貝爾獎的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本人,也是一個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的設立,旨在獎勵頒發在化學有重要發現和改良的人,連同物理獎均由斯德哥爾摩瑞典科學院決定。瑞典皇家科學院稱,現年97歲的美國人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 「鋰電池之父」獲諾貝爾化學獎,A股鋰電行業公司已近百家
    現年97歲的古迪納夫也刷新了諾貝爾獎的獲獎年齡紀錄。他是公認的「鋰電池之父」,他的發明使得鋰電池體積更小、容積更大、使用方式更穩定,從而實現商業化,同時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在我國,鋰離子電池市場整體趨勢向好。相關研報預計,到2020年,中國鋰離子電池市場產量將達205.33 GWh。未來動力電池是鋰離子電池領域增長最大的引擎。
  • 新能源汽車鋰電池,按照未來發展趨勢,會迎來爆發期嗎?
    隨著新能源汽車新國標出臺、鋰電池價格的降低和政府環保政策的推行,將促使更多消費者因為鋰電的明顯優勢而從鉛酸電池新能源汽車轉向鋰電池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市場機會巨大,眾多鋰電池企業蜂擁而至,鋰電池迎來了真正的爆發期。 新能源汽車鋰電池,按照未來發展趨勢,會迎來爆發期嗎?
  • 解析投資:從獲諾貝爾化學獎的「鋰電池之父」看鋰電池行業
    2019年10月09日,諾貝爾獎的最後一個自然科學類獎項揭曉。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教授和斯坦利.惠廷漢姆教授以及吉野彰教授,因在鋰電池發明道路上所做的奠基性貢獻,榮獲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獲獎的科學家受到了廣泛關注,他就是現已97歲高齡的「鋰電池之父」——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教授。
  • 97歲「鋰電池之父」 創諾貝爾獎創紀錄 其發明有何意義?
    其中,約翰·B·古迪納夫已經97歲,刷新諾貝爾獎年齡最高記錄。 三位得主均享有鋰電池之父的美譽。在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索尼在1991年制出全球第一款商用鋰電池,十幾年間徹底改變了消費電子行業,近年來也應用新能源汽車上。不盡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還能達到環保的效果,相信該技術日益成熟之後,能大大降低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透支。
  • 鋰電池之父們獲諾貝爾化學獎,讓我們拿起手機致敬!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當地時間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  「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諾貝爾獎官網上這樣介紹此次獲獎得主。  2019年,鋰電池研究終於等來了諾貝爾獎。
  • 「鋰電池之父」獲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John B Goodenough,英國化學家M 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化學家Akira Yoshino,以表彰這三位「鋰電池之父」為鋰離子電池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 「鋰電池之父」獲2019諾貝爾化學獎 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
    近120年歷史的諾貝爾獎,每次頒獎總是令人心潮激蕩,吸引無數熱切的目光。  10月9日,從瑞典皇家科學院傳來消息,「鋰離子電池之父」約翰·巴尼斯特·古迪納夫等3人,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
  • 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組壽命多長?新能源鋰電池充電方法
    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組壽命多長?新能源鋰電池充電方法。鋰電池的使用壽命問題,一直是用戶的一大憂慮點。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的壽命,一般是用電池循環使用次數來進行衡量。動力鋰電池組的壽命還和我們的用車習慣,外部環境溫度,充電習慣等有直接的關係。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預測:鋰電池之父有望獲獎
    Goodenough是鋰電池之父,他使鋰電池體積更小、容積更大、使用方式更穩定,從而實現商業化,同時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出品:科普中國製作:林風 (安陽工學院)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初識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著名科學家艾爾費雷·諾貝爾的遺囑設立的,自1901年起開始頒發。
  • 動力鋰電池應用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巨大
    【大比特導讀】動力鋰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迅速發展,其產業規模也與之增長,成為電動汽車市場翹楚。到2025年中國汽車動力鋰電池裝機量將達到232GWH,相比2020年增長超過3倍。  鋰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  動力鋰電池是指應用在動力驅動系統上的鋰電池,比如電動工具鋰電池、地質勘探、環境監測、車模、航模、無人機鋰電池、自平衡車鋰電池等。
  • 2019年十大新能源汽車行業事件
    資料來源:《電動汽車觀察家》問卷2019年已過,鼠年春節將至,是時候給去年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做個總結了4恆大巨額收購、投資新能源汽車恆大新能源和數十家供應商籤約和法拉第未來
  • 【轉載】吉野彰:鋰電池重新定義未來 | 人物
    【小編按】從智慧型手機到筆記本電腦,甚至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可謂是無所不在,與大家的生活密不可分
  • 鋰電池之父等3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獲900萬瑞典克朗獎金
    鋰離子電池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並用於從行動電話到筆記本電腦和電動汽車的所有應用。 通過獲獎者的工作,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奠定了無線、無化石燃料社會的基礎。20世紀70年代初,獲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M.斯坦利·威廷漢在開發首個功能性鋰電池時就利用了鋰的巨大動力來釋放其外部電子。
  • 新能源汽車普遍使用三元鋰電池是否安全?
    新能源汽車普遍使用三元鋰電池是否安全?提到純電動汽車,很多人擔心電池壽命和電池安全,新能源汽車成為了各大鋰電池廠商的新寵,市場熱度持續升溫。現在普遍被新能源純電動汽車所採用的電池,就是三元鋰離子電池。那麼三元鋰離子電池到底安不安全呢?本文存能電氣小編就來給大家解答。
  • 「鋰電池之父」97歲高齡獲諾貝爾獎:我還是以前的我
    Goodenough)、斯坦利·惠廷漢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表彰他們為鋰電池的發展所作的貢獻。 其中,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古德納夫教授是鈷酸鋰、錳酸鋰和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發明人,被譽為「鋰電池之父」。現年97歲的他,也成為了諾貝爾獎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獲獎者。
  • 最高齡諾貝爾獎得主誕生!97歲「鋰電池之父」傳奇人生再添榮耀
    97歲「鋰電池之父」的傳奇人生,一手締造便攜能源帝國如果不是相關領域的人,科學家的名字往往沒那麼好記住,但是 John B. Goodenough 是個例外:他的姓氏 Goodenough 好見但直白,這就是一個把自己的人生和人類的命運都弄得足夠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