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周光召院長,您是偉大的人!

2020-12-05 網易科技

(原標題:柳傳志:周光召院長,您是偉大的人!)

5月15日,正值「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原院長周光召院士90華誕,「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研討會」在中科院召開。應用物理所的階梯禮堂座無虛席,幾乎全是白髮蒼蒼的科學家,他們大多是曾和周光召院士相識、共事的科學家。

中科院院長、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發來賀信:作為中國科技界的一面旗幟,周光召院士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國防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卓著。周光召院士倡導和身體力行的「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科學精神與「學術平等、提攜後進」的大家風範,已成為中國科學界的寶貴精神財富,他的科學成就、愛國情懷、光輝人格將彪炳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史冊。

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嶽良分別以「周光召院士對中國科技事業的貢獻」、「周光召院士的學術成就」為題做主題報告。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中科院副院長李樹深、中科院原黨組副書記郭傳傑、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李靜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劉倉理、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北京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張平文、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蘇剛、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中國物理學會原理事長楊國楨、湖南光召科學技術基金會理事劉鐵兵等在會上分別發言或發來賀信。

聯想控股董事長、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在會上深情回顧了周光召院長對推動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的貢獻,發自肺腑地表達了對周光召院長的尊敬和感恩。

柳傳志發言全文: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謝謝大家給我一個發言的機會,能讓我和聯想的全體同仁有一個向我們敬愛的周光召院長表達尊敬和感恩的機會。

人們常喜歡說誰誰「有貴人相助」,周光召院長就是我們的貴人。當改革開放的大門開啟,我們正迷茫著不知道怎麼走的時候,是周院長給中國科學院應用科學研究所的全體科技人員指出了一條突破性的道路。

當時,整個中國科學院有100多個研究所,全年的研究經費總共只有8個億人民幣。國家在那麼窮的時候,要辦一個科學院,那是為什麼?我們這些小人物每天就忙著做實驗、寫論文、評職稱、漲工資……生活水平提高了,政治地位也提高了,科技人員、專家學者個個興高採烈,喜氣洋洋,但國家圖什麼?小平同志說得清清楚楚,「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我們當時誰也沒想過怎麼把自己的工作和生產力聯繫起來。

那個時候的國家,大體制還是計劃經濟。中國科學院是國家隊,是象牙塔,它的研究成果是為了說明國家水平的,是給人看的,給本國人看,也給外國人看(當然,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兩彈一星除外)。

改革開放以前,國家是被隔離的、被封閉的,我們的科研體制走的是蘇聯的道路,情有可原。現在改革開放了,難道我們還要沿著慣性、沿著老路走下去?

中國科學院一定要改革,中國的科研體系一定要改革!第一個發出這個振聾發聵號召的是周光召院長,第一個動手幹起來的是周光召院長!

經過了反反覆覆的思考,國內外的調研,周院長把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做基礎研究的,另一部分是做應用研究的,這是和技術開發密不可分的,這是向著經濟效益去的,向著為國家創造財富去的。

而對技術開發型的研究所到底怎麼能把研究成果變成財富、變成生產力,當時他心裡也沒有底,也要摸著石頭過河。我現在說的不是主觀猜測,而是後來他和我聊天內容的回憶。他到美國、到日本考察的結果,發現企業是創造財富的直接組織,但是怎麼能把科學院的科技成果和企業連接起來呢?

他對中科院的科技人員提出了要求,號召科技人員下海去辦企業。今天看來,這個要求極其正常,而在當時卻猶如石破天驚,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年輕的朋友會覺得這不是太正常、太平常的事嗎?而經歷過這段歷史的科學院的人們都會為這個提法或是激動地徹夜不眠,或是覺得天崩地陷,或者嚇得心驚肉跳。

1984年半年的時間,中關村就出現了二十幾個公司,每個公司的骨幹幾乎全是中科院的科技人員,大多數的公司、大多數的業務是在流通領域範疇的,也就是所謂的「倒買倒賣」,但他們個人卻能掙到更多的錢,比在研究所裡踏踏實實做科研多出了很多,一下打破了實驗室的寧靜。

而這個「倒買倒賣」卻只是第一步,是認識市場經濟的第一步。而後就是不斷地擴大流通領域的範圍和規模,不斷地出現中小規模的科技企業。總之,不斷地試水、試錯,二十年以後厚積薄發,當一切條件都具備,突然能量大爆發,中關村科技園區成了中國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成了北京GDP增長中最強勁的力量,成了搖錢樹和聚寶盆,當然這是後話。

然而,當時一時間象牙塔中原有的秩序大亂,「天下大亂」!人們一片迷惘,這麼做到底對還是不對?

今天看來,周院長指出的這個方向就是小平同志指出的方向,就是黨中央指出的方向。對,是肯定的對,天經地義的對!

但後來的事實說明,走出這條道路是超出想像的難,無以倫比的難!那麼難在什麼地方?

周院長的原意是把科研和企業有機地聯合起來,因此要求科研人員下海辦企業來打通科研變成生產力的道路。而下海之後,嗆住我們的第一口水,卻不是如何聯合起來,而是如何辦企業?要知道,在1984年的中國,實際上在科技領域還沒有一家真正配叫「企業」的組織。國家辦的叫「公司」的組織,那實際是工廠,只管做不管賣。產品由國家替你分配,比如長城0520計算機。

下了海,我們才知道科研這個環節並不是最難的環節,關鍵是我們做出來的東西賣給誰?於是我們要先弄懂什麼是市場、怎麼去推銷、怎樣去服務,研發的成果怎麼能夠成為合格的批量產品?於是我們要學會批量生產、學會採購。而最難最難的是本錢從哪裡來?比如聯想,計算所給我們的20萬,不到兩個月就被人騙走了14萬,沒有風險投資、沒有人擔保、銀行不肯借錢,錢從哪兒來?於是,面對著如何辦企業,一大堆的問題蜂擁而來,這裡有要死要活的壓力,命懸一線的壓力,也有金錢美女、名利地位的誘惑。

海水一口一口地往嘴裡灌,我們拼命地掙扎,向著插著紅旗的方向遊去。遊得過去的就是先驅,遊不過去的就成了先烈。回首以往,第一批下海的,絕大多數成了先烈。

在後來35年的徵程中,有狂風巨浪、有激流湧動、有山一樣的壓力、有荊棘叢生。在這個過程中,周院長在幹什麼?他全神貫注地關切著我們,隨時隨地地提醒著我們,極其小心地呵護著我們,拼著他的全力支持著我們。

故事太多了,我說兩個。

第一個故事是1996年,當香港聯想一次巨虧,片甲無存的時候,他帶著我走了三家銀行。科學院是事業單位,是沒有擔保資格的,那實際就是在懇求人家,周院長是多麼自尊自愛的人啊,當我看到他面帶著僵硬的微笑,聽著人家不冷不熱的回答的時候,我真是心痛、慚愧,簡直是無地自容。最後,我們終於借到了錢,香港聯想存活了下來。

第二個故事:聯想能做到今天,產權機制的改革是至關重要的。記得1993年我第一次找院長談產權改造問題的時候,他就毫不猶豫地表態,全力支持。他說:「一個高科技創業企業,要想成功,人的因素一定是第一重要的」。由於當時國家的環境所限,股權改革不能一步到位,我們做了一個給員工以分紅權的折中的方案,在這個基礎上一步一步地推進了改革。今天,中國科學院佔聯想控股29%的股份,是第一大股東。雖然和84年院裡投資20萬佔100%的股份,比例是縮小了,而歸屬科學院的絕對資產卻達到了200多億,增值了10萬倍!

1984年我下海的時候,主要是憋得太久了,想試試我的人生價值。是周院長舉起的旗幟引導著聯想不斷挑高追求的目標,我們做出了中國品牌的PC,並且做到了中國第一,為今天中國成為信息大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聯想又再接再厲,拿下了全球第一,成為了世界500強中的第200位,為中國人爭了光,爭了氣!

1984年中科院成立的科技企業,中關村成立的科技企業,頂多不到100個,今天所剩無幾。而35年以後,北京中關村的科技企業,全國的科技企業已匯成萬千大海,勢不可擋。這滔天巨浪般的科技力量已融入到各行各業之中,成為了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最早向我們發出呼喚的周光召院長,在中國他本來已具有顯赫的科學地位,他本可以以院長的身份讓他的學術成果在全世界更加光芒耀眼、名揚四海。然而,他卻選擇了一條充滿爭議、極具風險,但對改革開放有巨大實際意義的道路,大踏步地走上前去,義無反顧。

這就是周光召院長的情懷、遠見、胸襟和擔當!

現在,此刻,當我們在這裡談他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什麼的時候,他正靜靜地躺在北京醫院的病床上。每每我去看他的時候,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還能有感覺,但他的眼睛卻依舊是明亮的。

在我的這個年齡,這個人生經歷,這個知識結構,讚美一個人、一件事的時候,本來用詞吝嗇已成了習慣。但我凝視著他,在我的心裡會默默地說:周光召院長,您是偉大的人!

本文來源:聯想控股微空間 責任編輯:姚立偉_NT6056

相關焦點

  • 「周光召班」湖南開班 打造基礎領域「人才池」
    日前,由湖南省科技廳、湖南光召科學技術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和湖南師範大學共同主辦的「厚德載物,求真創新」光召論壇開幕。會上,為夯實基礎研究人才「基底」,助力選拔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湖南師範大學與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通過科教融合與協同創新,共啟針對本科生教育的物理基礎研究「周光召班」,探索本科階段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 柳傳志 二十年馭人成就柳氏聯想
    在外人眼裡,或者在媒體的報導中,柳傳志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溫和」和「儒雅」,極具親和力。但在「人事戰略」的安排上,柳傳志從來都是「心計很深」,甚至有些「冷酷無情」。所以,柳傳志商業戰略上比別人「快半拍」的戰術運用的非常成功。當然,支撐「商業戰略」成功的關鍵就是「人事戰略」上的成功,「人事戰略」的成功就少不了「與人鬥爭」。柳傳志有個著名的戰略思想: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其核心,就是人事戰略的巧妙布局。柳傳志的「與人鬥爭」,其實不是低層次的「爾虞我詐」,而是為了實現「大聯想」在「人事戰略」方面獨特的「政治安排」。
  • 柳傳志退休:一代企業家的符號與傳奇
    在這總共11人的團隊中他雖然已經40歲了,但卻是年紀最小的一位。白手起家艱難的創業之路人到中年從中科院下海創業,這般決定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做出來的,也一度讓旁人不能理解他的所作所為到底想幹嘛,40歲的人了。2年後的1986年,柳傳志任北京聯想總經理。
  • 京東劉強東、聯想柳傳志,江蘇企業家身上的蘇商思維有哪些獨到之處?
    在蘇州,從群體上講沒有比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這兩處的人更具典型性了。粵商、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2009年9月柳傳志重新出任聯想集團董事長。2011年11月2日聯想集團宣布柳傳志卸任董事會主席,擔任聯想集團名譽董事長。2014年12月21日由柳傳志與巴菲特共同出資的首個在華運營的外國私人航空品牌「利捷公務航空」正式開始運營。2015年02月,70歲的IT人柳傳志接受專訪,對網絡傳說在聯想控股持股3.4%,為最大自然股東,折算一下紙面財富超過四五十億的傳聞作出了正面回應。
  • 二十年企業家--聯想總裁柳傳志
    這就是柳傳志非常特殊的魅力。他讓事實上離他很遠的人都覺得很近。而更重要的是,在柳傳志,這種風格並不造作,不是裝給誰看的。我也相信,假如這些以為跟他是朋友的人真的有困難要麻煩他,他只要可能都是會幫助的。  需要知道的是,能夠把聯想做到如此地步的人,其個人的大智、大慧、大勇、大謀當為必備。柳傳志也是極有血氣、個性極強的人。1984年,他以40歲的年齡,依然下海創業,就充分說明了他的不甘寂寞和對個人有大的期許。柳傳志回首自己的創業時說過:「科學院有些公司的總經理回首過去,總喜歡講他們從前在科研上都多麼有成就,是領導硬讓他們改行,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
  • 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註:用百度APP點擊[關注]右上角【耳機聽筒模式】就可以收聽了馬22章14節 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被召的人多:1喜筵的比喻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太 22章1-2節問: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是預表什麼?
  • 任正非、柳傳志和施振榮,IT大佬生於1944
    從柳傳志、任正非、施振榮的家庭背景和童年環境來看:柳傳志出身書香門第,少年夢想成為空軍飛行員;任正非的父親沒有子承父業,而是來到貴州農村執教,由於任正非兄妹七人,所以整個家庭在當時的生計還是比較困難;施振榮,由母親施陳秀蓮獨力撫養長大,由於母子只能靠店面經營謀生,施振榮的童年生活也是比較艱苦。
  • 柳傳志(聯想集團):正在成為一個符號(附圖)
    否定者15.38%,說不清30.77%  企業家自評:無  幾個月前,柳傳志第一次去學打高爾夫球。  很多同時代的巨頭都像柳傳志一樣創造過出色的經營業績,但是柳憑著極強的預知能力和制度設計能力,使自己走在了大多數人的前面。這是一個幾近完美的戰略家生涯。  他不是技術出身,並且與聯想歷史上的技術靈魂人物有過針鋒相對的較量;他也不是學管理的,在他早年時代,中國還根本就沒有企業家的概念。
  • 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員先進事跡:柳傳志
    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柳傳志——把技術成果變成生產力(改革先鋒風採)回顧30多年的高科技產業化之路,74歲的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柳傳志(見圖,資料照片)很是感慨:「改革開放40年,我見證了中國的IT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見證了中國從相對貧窮、封閉變成今天這樣開放、富強,感到非常自豪!」上世紀80年代初,柳傳志所在的中科院計算所的主要任務是悶頭做計算機樣機,做完一個擱在那兒,再做第二個,為的是「跟上世界先進水平」。
  • 74歲的柳傳志和34歲的聯想:「蛇吞象」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74歲的柳傳志和34歲的聯想74歲的柳傳志還是那個柳傳志。這些年只要一出面,柳傳志總被打上鮮明的企業界教父標籤,即使他本人再三婉拒這個稱號。40年前,1978年那個歷史轉折點上,柳傳志還在中科院繼續已經做了十幾年的研究。雖然此前連續得過幾個獎,但是做完以後並沒有轉化為實際產品。1984年,聯想從中科院計算所一間12平方米的傳達室起家,已經40歲的柳傳志終於把自己投放到一個完全不可預知的人生軌道當中。在古稀之年作為聯想控股董事長成功推動聯想控股整體上市。
  • 柳傳志說搞科研死路一條,任正非卻這麼說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秉持著不同的態度,從而擬定出不同的方案,最終走出不同的道路來。究竟誰的方案更好,誰也沒有辦法給出準確答案,只能交給時間前去檢驗。 當然了,有時候,可能兩個有著同樣成就的人,但就因為在一件事情上不同的態度,從而最終導致兩人站在了不同的高度上。比如我國兩大著名「企業教父」柳傳志和任正非在進軍核心科技上有著不同的態度,從而使得當下兩人獲得了截然不同的成就。
  • 聯想柳傳志:我們做東西有可能局部超過蘋果
    在2011年達沃斯論壇期間,聯想控股董事長兼總裁柳傳志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記者採訪時,柳傳志言談平和,娓娓講述著他在各方面的「循規蹈矩」,卻處處閃現智慧光芒。自2009年重掌聯想指揮大旗後,柳傳志說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協助建立起一個中西平衡的領導班子、一種中西方員工都能接受的企業文化。他說:「這兩年聯想算是把基礎打牢了,接下來就是要按照既定戰略一步步地發展。」
  • 人人都懂的四象限法則,柳傳志用來幫聯想「拐大彎」
    來源:中國企業家人人都懂的四象限法則,柳傳志用來幫聯想「拐大彎」柳傳志曾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說過,聯想應對不確定性的辦法是「拐大彎」,如果沒做到這點,聯想早就死了。那麼,「拐大彎」是什麼獨門武器呢?對於這個問題,在商海裡摸爬滾打數十載的柳傳志有著自己的心得。柳傳志曾在2015年出席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時,暢談聯想一路走來如何應對各種考驗和難關:「聯想積極應對不確定性採取的辦法是「拐大彎」,未來有可能往哪個方向走提前要把彎慢慢地拐過去。這和開車一樣,拐死彎是要摔的,所以要提前動作,如果聯想不是2000年開始做非相關多元化的準備,聯想就死定了。
  • 聯想扭虧 柳傳志滿意楊元慶執行力
    聯想集團主席柳傳志對業績表示滿意,並表示:「這些表現和進步都是執行了預定戰略的結果。」三個財季虧損後的首次盈利「聯想第二季度個人電腦銷量同比上升17%,而同期全球整體市場增長率為2.3%。全球份額上升了1.1個百分點,大約是8.9%,達集團併購IBM以來的最高點。」聯想財務長黃偉明11月5日對外表示。
  • 不止是任正非,柳傳志、李嘉誠、比爾蓋茨等大佬都很害怕!馬雲甚至...
    不僅僅是任正非,很多成功的商界大佬,人前顯貴背後,都有深深的危機感,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前有雷曼兄弟、安信達事務所等著名的國際的破產,後有雅虎、摩託羅拉等公司的衰敗。在他們的眼裡,再厲害的公司如果不重視危機管理,都有破產或者被顛覆的可能。在他們眼裡,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 數學宗師柯召誕辰110周年:紀念專題片首發,女兒柯孚久緬懷慈父
    時值柯召誕辰110周年,為深切緬懷柯召,2020年7月17日,紀念柯召院士誕辰110周年暨數學科學與數學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大學舉行,包括中國數學會理事長田剛院士、中國科學院王元院士、中國科學院張景中院士在內的多位國內外著名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直播互動的方式齊聚一堂,紀念追憶柯老。令人感動的是,身在北京的柯召女兒柯孚久特意連線會場,講述父親與數學的溫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