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近14%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傾向

2020-11-30 人民網

原標題:近14%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傾向

  今年的廣東高考作文題讓自然教育備受校園關注,深圳的孩子與自然親密度如何?日前,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發布了「城市中的孩子與自然親密度的調研報告」深圳地區數據。其中,13.96%深圳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某些傾向,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一些家長想帶著孩子到自然中去,卻不知道能做什麼。

  正值暑期,記者走訪我市多個自然學校以及自然教育機構,為家長支招。

  12.85%孩子每天戶外活動為零

  據紅樹林基金會公眾教育主管馬海鵬介紹,去年起,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聯合上海綠洲生態保護交流中心等五家機構在全國開展本次調研工作。深圳地區的調查涵蓋3所幼兒園、9所小學,回收有效問卷1510份。

  調查結果顯示,深圳大部分孩子不具備自然缺失症的典型症狀,有13.96%的深圳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某些傾向,而全國調研中,16.33%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傾向,說明深圳在這方面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其中,深圳孩子們戶外活動時間相對較少,有12.85%的孩子每天的戶外活動幾乎為0,尤其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的意願逐步降低。

  孩子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調查表明:超過43.25%的孩子,每天花在電子產品上的時間超過30分鐘。已有16.56%的家長認為孩子對電子遊戲和網絡成癮;超過10.2%的孩子周末要參加3個以上輔導班,46.95%的孩子參加1-2個輔導班或興趣班。

  家長反饋,孩子在周末參加戶外活動,對孩子的陌生環境適應能力有顯著影響;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越長,孩子越容易產生情緒問題和肥胖問題;隨著孩子外出旅遊的次數的增加,孩子產生情緒問題的次數會相應減少。

  據悉,這是深圳第一次發布孩子與自然親密度的數據,也是第一次發布全國孩子與自然親密度的數據。

  多個自然學校及機構免費提供服務

  該項調查還得知,68.22%的家長認為孩子在自然中,對周圍環境充滿好奇,關心身邊的動植物,89.09%的家長認同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也有部分家長無奈地表示,因為學業及時間的原因,不考慮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還有相當多的家長想帶孩子到自然中去,但卻不知道在自然中能做什麼。

  對此,桃源中學的化學老師蒲穎深有體會,更身體力行。她和同樣身為老師的丈夫都是觀鳥愛好者,從教十多年,他們一直致力於通過自然教育為學生打開另一扇窗,現在兩人又同為NGO組織蒲公英自然教育促進中心的相關負責人。

  在蒲穎看來,自然教育與學習不衝突,反而讓孩子知識面更廣,身心更輕鬆,對學業更有幫助,可將自然的面貌直觀地轉化為文字。蒲穎鼓勵家長自己先學習了解自然教育,擠時間,走出家門,在小區裡認識一花一草一木就能開展基本的自然教育。

  從事自然教育已久的馬海鵬很火,已有五六所小學搶著預約他下學期到學校去開展自然教育。他表示,眼下,包括紅樹林基金會在內,深圳已有幾家NGO組織開展免費的自然教育,且正在加快培養更多的自然教育老師,開發更多的課程。家長可以帶小孩積極參加相關活動,慢慢地就知道自然教育是怎麼回事了。

  記者調查了解到,深圳正在大力推進自然教育,自然教育也受到熱捧。已有3所市級自然學校——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仙湖自然學校、紅樹林保護區自然學校免費開課,還有4所市級自然學校正在創建之中。此外,還有一些收費的商業機構也在從事自然教育。

  蒲穎等自然教育工作者也呼籲,希望有更多的NGO組織、商業機構為市民提供自然教育服務。

  名詞解釋:

  「自然缺失症」是由美國作家理察·洛夫在《叢林中的最後一個孩子》一書中提出來的一種現象,即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割裂,導致了諸如兒童肥胖、注意力紊亂、孤獨、抑鬱、憤怒等一系列症狀。(記者 林清容)

相關焦點

  • 親子戶外旅行|在山野培養孩子勇敢獨立的性格
    頁巖、斷層、地衣、咬人貓、玉山圓柏、竹節蟲、黑鳳蝶、虎頭蜂、青蛇、藍腹鷳、黃猴貂、山羌、水鹿等,說不完的科學及物種,我們都有機會在深圳的戶外山林裡相遇,是否比課本平面圖案更有意思呢?©採風追影文化傳播/Jumbo Huang Images很多人會問:「自然缺失症是什麼?」
  • 面對孩子的「多動症」,不妨聽聽愛因斯坦的案例,從多動症到天才
    導語 作為父母,都會特別關注孩子的健康,這幾年來,"多動症"患者很多,這個病主要發生在兒童身上,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有多動症。 他在工作的時候,會的時間花在了思考、計算、調查,做實驗,才有了如此大的成就。 02、孩子有什麼樣的症狀才屬於"多動症患者"? 很多父母對"多動症"都有些誤解,孩子平時比較好動,父母就覺得孩子這是患了"多動症"。
  •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但是,雖然拖延症人人都會犯,看起來行為也很相似,但實際上背後的原因並不相同。 我們要想「治療」孩子的拖延症,弄清「病因」很重要。總體來說,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心理原因 1.
  • 孩子患上尿崩症有何不一樣?小兒尿崩症原因有2點,提前預防
    導語:對於媽媽來說,孩子是它們每天最注意的人,如果孩子有生病的情況,媽媽也會更加的心疼,並且孩子生病對做媽媽的來說更是一種折磨。如果孩子出現尿多且睡眠質量逐漸變差的問題,可能要注意是不是小兒尿崩症這一疾病,很多家長可能不是特別了解所以會耽誤治療,小兒尿崩症到底有什麼症狀呢?
  • 孩子有暴力傾向,除了父母教養問題,基因也得背鍋
    實驗: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源頭在哪裡?在父母的眼中,剛出生的孩子都像是一張白紙,非常純潔。如果孩子們變得暴力相向,很少有家長會和基因聯繫起來,認為一定是孩子受到了某些外部力量的影響。但國外一項最新的研究卻顛覆了傳統觀念,表示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小惡魔」的基因在作祟。
  • 孩子多動症都有什麼表現?這些行為是多動症嗎?
    孩子多動症,是父母比較頭疼的問題,但孩子是否真的是患有多動症先別過早下結論,先來看看孩子的表現。被父母認為有多動症的孩子都有這些表現:首先孩子去到新環境,會迫不及待地去探索新環境的新事物,不管是不是到其他人家做客,東拿西碰,顯得十分沒有禮貌。
  • 教師節,致敬孤獨症兒童康復師!
    今年是江婉媛在孤獨症(自閉症)兒童幹預康復機構大米和小米度過的第5個教師節。「我的心願是希望每個孩子與世界自由溝通,能夠在大米和小米享受到更適合的幹預服務。」真摯的話語說出了這位一線孤獨症兒童康復師的心聲。  2016年,江婉媛從深圳大學心理學系畢業後加入大米和小米。
  • 當你家小孩遠離大自然後,對他們的危害有多大?
    奧杜邦獎章獲得者、兒童與自然研究專家理察洛夫,指出當代兒童與大自然關係的斷裂問題,並命名為「自然缺失症」。那麼,當你家小孩遠離大自然後,對孩子有什麼危害?成偉鋒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危害和影響。
  • 賁門失弛緩症常發病於胸部,症狀比較明顯,不難發現,有遺傳傾向
    下面的幾種病症也許很難避免,最好多注意(一)概述:賁門失弛緩症最明顯的症狀是吞咽液體和固體食物有困難。(二)典型症狀1、胸痛,尤其是進食後。少數患者有類似於類風溼關節炎的關節併發症,治療門脈性失弛緩症後症狀可緩解。
  • 孩子成績跟不上,可能是小兒多動症
    近日,小齊媽媽帶小齊來湖南婦女兒童醫院就診,經過兒保科吳亮醫生的詳細問診,原來小齊在讀幼兒園期間,就無法安靜地上課,不能與其他孩子好好玩耍,想要他人東西時就動手打人。而自上小學以來,他的情況越發嚴重,上課總是走神,一節課聽不到10分鐘,小動作多,上課時會在椅子上動個不停,或坐在位置上看著窗外,有時會突然起立,離開位置,無法獨立完成家庭作業,必須在家長監督下完成,學習成績波動較大。
  • 孩子生長過快並非好事?出現3種情況,就要小心「巨人症」
    現在小宋最擔心的是兒子會不會患上巨人症。之前,經常聽說某某孩子患有發育遲緩,從而影響發育與身高,而令家長擔憂。但現在的孩子卻出現生長過速,而又令人不放心。特別是近兩年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是高,孩子在飲食營養的充足供給之下,身體的生長發育便開始加速,不但個子比之前快速高,而且發育年齡越來越提前,於是早熟也已經成為一個危害健康的正常話題。
  • 心理測試:來測下你有沒有抑鬱症傾向吧
    抑鬱症可以存在於各個年齡段、職業、性別中,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有可能罹患抑鬱症。它可以影響生活中任何時候的任何人,包括兒童和青少年。全世界三億多人患有抑鬱症,中國有三千萬抑鬱症患者,其中尋求治療的僅有十分之一。
  • 怎樣分辨有暴力傾向的人
    有部門曾經調查過,20世紀全世界有25%-50%的婦女都曾受到過與其關係密切者的身體虐待。2020年全國婦聯抽樣調查表明,在被調查的公眾中,有16%的女性承認被配偶打過,14%的男性承認打過自己的配偶。那麼,我們怎樣去分辨具有暴力傾向的人呢?
  • 健識藥師談|孩子多動症,醫生給開了興奮劑?
    原由是孩子診斷為多動症,醫生推薦服用哌甲酯。這個家長比較細心,在網上百度此藥,查到了如下內容:「鹽酸哌甲酯是一個中樞神經興奮劑......」看到這句話,這個家長就有疑問了,我的孩子本來就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什麼還要給其使用興奮劑,豈不是越吃越鬧騰? 這個家長的疑慮似乎很有道理,孩子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得用鎮定劑讓他安靜下來。
  • 深圳攻堅「上學難」,2025年新增學位近百萬座
    深圳「打工人」最關心的孩子教育問題,這次有了實質性進展。日前,深圳市委市政府印發《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學位建設推進基礎教育優質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12月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深圳發布舉行新聞發布會,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聶新平介紹了《實施意見》有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