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14%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傾向
今年的廣東高考作文題讓自然教育備受校園關注,深圳的孩子與自然親密度如何?日前,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發布了「城市中的孩子與自然親密度的調研報告」深圳地區數據。其中,13.96%深圳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某些傾向,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一些家長想帶著孩子到自然中去,卻不知道能做什麼。
正值暑期,記者走訪我市多個自然學校以及自然教育機構,為家長支招。
12.85%孩子每天戶外活動為零
據紅樹林基金會公眾教育主管馬海鵬介紹,去年起,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聯合上海綠洲生態保護交流中心等五家機構在全國開展本次調研工作。深圳地區的調查涵蓋3所幼兒園、9所小學,回收有效問卷1510份。
調查結果顯示,深圳大部分孩子不具備自然缺失症的典型症狀,有13.96%的深圳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某些傾向,而全國調研中,16.33%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傾向,說明深圳在這方面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其中,深圳孩子們戶外活動時間相對較少,有12.85%的孩子每天的戶外活動幾乎為0,尤其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的意願逐步降低。
孩子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調查表明:超過43.25%的孩子,每天花在電子產品上的時間超過30分鐘。已有16.56%的家長認為孩子對電子遊戲和網絡成癮;超過10.2%的孩子周末要參加3個以上輔導班,46.95%的孩子參加1-2個輔導班或興趣班。
家長反饋,孩子在周末參加戶外活動,對孩子的陌生環境適應能力有顯著影響;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越長,孩子越容易產生情緒問題和肥胖問題;隨著孩子外出旅遊的次數的增加,孩子產生情緒問題的次數會相應減少。
據悉,這是深圳第一次發布孩子與自然親密度的數據,也是第一次發布全國孩子與自然親密度的數據。
多個自然學校及機構免費提供服務
該項調查還得知,68.22%的家長認為孩子在自然中,對周圍環境充滿好奇,關心身邊的動植物,89.09%的家長認同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也有部分家長無奈地表示,因為學業及時間的原因,不考慮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還有相當多的家長想帶孩子到自然中去,但卻不知道在自然中能做什麼。
對此,桃源中學的化學老師蒲穎深有體會,更身體力行。她和同樣身為老師的丈夫都是觀鳥愛好者,從教十多年,他們一直致力於通過自然教育為學生打開另一扇窗,現在兩人又同為NGO組織蒲公英自然教育促進中心的相關負責人。
在蒲穎看來,自然教育與學習不衝突,反而讓孩子知識面更廣,身心更輕鬆,對學業更有幫助,可將自然的面貌直觀地轉化為文字。蒲穎鼓勵家長自己先學習了解自然教育,擠時間,走出家門,在小區裡認識一花一草一木就能開展基本的自然教育。
從事自然教育已久的馬海鵬很火,已有五六所小學搶著預約他下學期到學校去開展自然教育。他表示,眼下,包括紅樹林基金會在內,深圳已有幾家NGO組織開展免費的自然教育,且正在加快培養更多的自然教育老師,開發更多的課程。家長可以帶小孩積極參加相關活動,慢慢地就知道自然教育是怎麼回事了。
記者調查了解到,深圳正在大力推進自然教育,自然教育也受到熱捧。已有3所市級自然學校——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仙湖自然學校、紅樹林保護區自然學校免費開課,還有4所市級自然學校正在創建之中。此外,還有一些收費的商業機構也在從事自然教育。
蒲穎等自然教育工作者也呼籲,希望有更多的NGO組織、商業機構為市民提供自然教育服務。
名詞解釋:
「自然缺失症」是由美國作家理察·洛夫在《叢林中的最後一個孩子》一書中提出來的一種現象,即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割裂,導致了諸如兒童肥胖、注意力紊亂、孤獨、抑鬱、憤怒等一系列症狀。(記者 林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