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目前有28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法國則有69人,德國更是達到了108人。英國則是132人,美國則是有巨大的壓倒性優勢,他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總數高達381人。
而中國有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中國歷史上總計有12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其實從數量上來說,還是可以的。
如果從人口佔比上來說,其實卻是非常不怎麼樣。畢竟中國有13億人口,佔了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不過諾貝爾獎獲得者卻不足世界的2%。如果你知道裡面還有10個人是外國國籍的話,那麼這個成績的成色就更差了。
在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培養不出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們當下存在或正在發生的某些教育現象:在家庭中,年輕的父母讓三歲的孩子學習識字、加減法,讓四歲的孩子學做小主持,練習鋼琴,規定五歲的孩子必須背過多少首唐詩宋詞、多少個英語單詞,讓未滿六周歲的孩子參加奧賽培訓班……而且還給這些琳琅滿目的輔導和培訓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而在學校的課堂上,一個學生還未來得及思考一時回答不出問題,老師就迫不及待地「立馬換人」,叫另外一個學生來回答,有時候老師乾脆自個兒包圓,來個自問自答。
正如郭元祥教授所說:「我們很多教師和家長有太多的恨鐵不成鋼、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進和拔苗助長、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
關於功利的教育現象和教育方式,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曾說過一句在今人看來十分「荒謬」的話:
「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盧梭所說的「浪費時間」,我想,並不是有意識地組織或鼓勵學生逃課、無節制玩耍、沒有限制的放縱,而是給學生們「留一點自主的時間」,在「浪費」這「閒暇」的時間中,學會觀察、學會欣賞、學會審美、學會思考,等等。
這也難怪劍橋大學的教授們每天坐下來吃點心、喝茶、聊天,學校買單,還很開心:「瞧,喝下午茶我們就喝出了八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喝的不是咖啡,而是靈感、自由和分享。一間漏雨的教室一一第56號教室能誕生奇蹟,首要特質在於「不害怕」。而我們的很多豪華教室坐著提心弔膽的學生,等待著每節課知識的集中「轟炸」和「注射」,分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
有人說,教室的品質不取決於它的建築材料,而是裡面棲息的靈魂。
據報載,瑞典的學生在12歲之前不知道個人的學分,教師也不搞學分排名;在瑞典,戶外活動相當重要,就算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冬中,小朋友下課時也被鼓勵要在遊戲場中玩耍。老師通常不允許學生在下課時間留在教室裡,而是要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
學校也會安排每學期兩天的戶外課程——「新鮮空氣日」,除了希望學生能遠離城市,呼吸大自然新鮮的空氣之外,老師也會帶領學生們到森林裡學習各種知識,包括採野菇、認識動物、看地圖,以及戶外遊戲等。父母也必須幫小朋友準備野餐的便當。此外,瑞典小學相當重視實用與手作教育,佔總課程50%的比重,這些課程包括:公民學、體育、音樂、美術、縫紉、木工和金工。
從小開始多元價值和性別平等的教育,造就了瑞典人民對不同觀點的高容忍度;強調手做教育以及從大自然中取材,提升了日常生活中對科技的運用度;尊重個別發展,而非相互比較、競爭的教育哲學,讓多數人能夠盡情發揮自己的天賦。
重視價值的培養多過於知識、技能的灌輸,這也許就是瑞典教育能教出高創造力學生的秘密吧!
瑞典人如此悠閒地辦教育,學生的學分或許不是很高,卻在2011年全球82個國家學生創意指數評比中名列前茅。無怪乎兩千多年的古希臘著名詩人品達發出這樣的慨嘆:「我不想生活得更多,只想生活得更充分。」
對教育而言,「更充分地生活」,應該有羅大佑《童年》歌詞所唱的「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地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的情趣,應該像孔夫子和弟子們「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溶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那樣的自由、開放和靈動。
一句話,更充分地生活,就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用「牽著蝸牛去散步」的淡然,盡情地享受心靈的自由,放飛青春與朝氣,弘揚創造的個性,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腦去尋找生活、發現詩意。
正如肖川先生所說:「理性的頓悟,靈性的生發,需要閒適;心靈的舒展,視界的敞亮,也需要閒適;創意,往往在閒適輕鬆時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閒適從容中一展風採。」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古代的希臘,在蘇格拉底的身邊,總有那麼一群喜歡聽他聊天的青少年。在蘇格拉底看來,這個「閒聊」的時機是最適合於在他們心靈的土壤播撒師智慧種子的時刻。就在這不知不覺道的「閒聊」與對話中,孩子們學到了知識,學會了思考和創造,其中有好幾位學有所成,甚至「青出於九藍而勝於藍」,柏拉圖就是其中的一位。
也許就是在這不間斷的「閒暇」的對話中,讓學生們學會了在喧囂中保持一顆恬淡的心,在紛繁中寵辱不驚並減少了對名利的渴望與追逐,他們感受到的只是一種境界的高遠,靈魂趨於高貴,思想走向深邃。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總有人問:在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培養不出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錢學森之問」是那樣的切膚心痛和無可奈何。
一位哲學家做出了如此解釋:「讓孩子在非興趣的基礎上去學習,就是在春天的時候搖晃一棵蘋果樹,你不但不能搖下蘋果來,相反使得蘋果花紛紛落地,以至於到了秋天應該收穫的時候你不再能收穫到蘋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