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行教育制度下只培養出12個諾貝爾獎獲得者,10個是外國國籍

2020-12-04 書裡竊竊絲語

日本目前有28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法國則有69人,德國更是達到了108人。英國則是132人,美國則是有巨大的壓倒性優勢,他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總數高達381人。

而中國有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中國歷史上總計有12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其實從數量上來說,還是可以的。

如果從人口佔比上來說,其實卻是非常不怎麼樣。畢竟中國有13億人口,佔了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不過諾貝爾獎獲得者卻不足世界的2%。如果你知道裡面還有10個人是外國國籍的話,那麼這個成績的成色就更差了。

在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培養不出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們當下存在或正在發生的某些教育現象:在家庭中,年輕的父母讓三歲的孩子學習識字、加減法,讓四歲的孩子學做小主持,練習鋼琴,規定五歲的孩子必須背過多少首唐詩宋詞、多少個英語單詞,讓未滿六周歲的孩子參加奧賽培訓班……而且還給這些琳琅滿目的輔導和培訓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而在學校的課堂上,一個學生還未來得及思考一時回答不出問題,老師就迫不及待地「立馬換人」,叫另外一個學生來回答,有時候老師乾脆自個兒包圓,來個自問自答。

正如郭元祥教授所說:「我們很多教師和家長有太多的恨鐵不成鋼、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進和拔苗助長、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

關於功利的教育現象和教育方式,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曾說過一句在今人看來十分「荒謬」的話:

「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盧梭所說的「浪費時間」,我想,並不是有意識地組織或鼓勵學生逃課、無節制玩耍、沒有限制的放縱,而是給學生們「留一點自主的時間」,在「浪費」這「閒暇」的時間中,學會觀察、學會欣賞、學會審美、學會思考,等等。

這也難怪劍橋大學的教授們每天坐下來吃點心、喝茶、聊天,學校買單,還很開心:「瞧,喝下午茶我們就喝出了八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喝的不是咖啡,而是靈感、自由和分享。一間漏雨的教室一一第56號教室能誕生奇蹟,首要特質在於「不害怕」。而我們的很多豪華教室坐著提心弔膽的學生,等待著每節課知識的集中「轟炸」和「注射」,分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

有人說,教室的品質不取決於它的建築材料,而是裡面棲息的靈魂。

據報載,瑞典的學生在12歲之前不知道個人的學分,教師也不搞學分排名;在瑞典,戶外活動相當重要,就算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冬中,小朋友下課時也被鼓勵要在遊戲場中玩耍。老師通常不允許學生在下課時間留在教室裡,而是要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

學校也會安排每學期兩天的戶外課程——「新鮮空氣日」,除了希望學生能遠離城市,呼吸大自然新鮮的空氣之外,老師也會帶領學生們到森林裡學習各種知識,包括採野菇、認識動物、看地圖,以及戶外遊戲等。父母也必須幫小朋友準備野餐的便當。此外,瑞典小學相當重視實用與手作教育,佔總課程50%的比重,這些課程包括:公民學、體育、音樂、美術、縫紉、木工和金工。

從小開始多元價值和性別平等的教育,造就了瑞典人民對不同觀點的高容忍度;強調手做教育以及從大自然中取材,提升了日常生活中對科技的運用度;尊重個別發展,而非相互比較、競爭的教育哲學,讓多數人能夠盡情發揮自己的天賦。

重視價值的培養多過於知識、技能的灌輸,這也許就是瑞典教育能教出高創造力學生的秘密吧!

瑞典人如此悠閒地辦教育,學生的學分或許不是很高,卻在2011年全球82個國家學生創意指數評比中名列前茅。無怪乎兩千多年的古希臘著名詩人品達發出這樣的慨嘆:「我不想生活得更多,只想生活得更充分。」

對教育而言,「更充分地生活」,應該有羅大佑《童年》歌詞所唱的「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地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的情趣,應該像孔夫子和弟子們「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溶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那樣的自由、開放和靈動。

一句話,更充分地生活,就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用「牽著蝸牛去散步」的淡然,盡情地享受心靈的自由,放飛青春與朝氣,弘揚創造的個性,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腦去尋找生活、發現詩意。

正如肖川先生所說:「理性的頓悟,靈性的生發,需要閒適;心靈的舒展,視界的敞亮,也需要閒適;創意,往往在閒適輕鬆時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閒適從容中一展風採。」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古代的希臘,在蘇格拉底的身邊,總有那麼一群喜歡聽他聊天的青少年。在蘇格拉底看來,這個「閒聊」的時機是最適合於在他們心靈的土壤播撒師智慧種子的時刻。就在這不知不覺道的「閒聊」與對話中,孩子們學到了知識,學會了思考和創造,其中有好幾位學有所成,甚至「青出於九藍而勝於藍」,柏拉圖就是其中的一位。

也許就是在這不間斷的「閒暇」的對話中,讓學生們學會了在喧囂中保持一顆恬淡的心,在紛繁中寵辱不驚並減少了對名利的渴望與追逐,他們感受到的只是一種境界的高遠,靈魂趨於高貴,思想走向深邃。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總有人問:在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培養不出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錢學森之問」是那樣的切膚心痛和無可奈何。

一位哲學家做出了如此解釋:「讓孩子在非興趣的基礎上去學習,就是在春天的時候搖晃一棵蘋果樹,你不但不能搖下蘋果來,相反使得蘋果花紛紛落地,以至於到了秋天應該收穫的時候你不再能收穫到蘋果了。」

相關焦點

  • 港媒:是時候解決「雙重國籍」建立「中國香港公民」身份制度了
    「『回歸』一詞,對居留在香港的外國公民是無意義的;對於那些擁有雙重國籍的中國人和那些保留外國居留權的永久性居民,『回歸』是三心兩意的,一旦不如意就可以遠走高飛,如何指望他們政治忠誠?」陳端洪四年前向港人發出的叩問,至今已成為一個不能迴避的議題。沒有「中國香港公民」制度,「回歸」對「雙重國籍」持有人而言,沒有什麼意義。
  • 如何看待中國第一位數學博士至死不原諒兒子獲得諾貝爾獎更改國籍
    在這樣困難的時期,中國卻培養出了像楊振寧這樣優秀的物理學家,楊振寧還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獲獎之後,他竟然更改國籍,不禁讓人唏噓。因此這個獎項不能算是中國的。在美國,他拿到了史丹福大學的學士學位,又在芝加哥獲得碩士學位。等回國的時候,他已經是個學識淵博的博士了。而他完成這一切,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時間。他算是開創了中國數學學習的先人。
  • 加入外國國籍還拿中國護照的你們,要被禁止入境了!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2月初公布的一則信息還在發酵,內容雖然簡短,但足以讓海外華人奔走相告。這則公告提醒海外華人,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任何違反者,大使館將「註銷」相關文件,並且「拒發」進入中國的籤證。上面這就是本月初英國大使館強調的信息。
  • 19年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是憑什麼做到的?
    2020年諾貝爾獎項於10月5日至12日陸續揭曉,受新冠疫情影響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
  • 中國有多少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提名?他竟然獲得諾貝爾獎跨界提名!
    我們大家都知道諾貝爾獎是國際上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被公認當時科學成就的最高榮譽。逐漸反映出整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科學水平,最大程度地代表了所在領域的最高水平。諾貝爾獎創立於1900年,在這100年中有哪些華人華僑和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呢?他們當中有多少受過民國教育呢?
  • 有哪些外國科學家放棄原本國籍,加入我國國籍?
    這回我們就來聊一聊都有哪些外國名人放棄了自己的國籍加入到中國國籍。 第一位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馬海德 馬海德原名是喬治·海德姆(George Hatem),祖籍是黎巴嫩,在美國出生,後來獲得了日內瓦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成為了一個醫生。他的一生致力於性病和麻風病的相關防治以及研究,並且取得了非常巨大的醫學成就。
  • 全球12位最傑出的諾貝爾獎華人得主,有4個現在是中國國籍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3、高錕:高錕,1933年11月4日出生於中國上海,擁有英國、美國國籍並持中國香港居民身份。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做出突破性成就,獲頒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年19個諾貝爾獎,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教育福利
    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
  • 楊振寧特邀回國的大師,首位圖靈獎的華人獲得者,70歲入中國國籍
    而他在回國之後,也為我國的物理學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使得我國的物理學術地位也由此提升。其實楊振寧還有一個貢獻就是將計算機界的大師姚期智邀請回國,那麼這個人是什麼來歷呢?在1946年,姚期智出生於上海,不過當時正處於戰亂,父母帶著他來到了臺灣定居生活。很小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了天才般的智慧,在學習上一直不斷的努力,每次考試都是班裡的第一名。
  • 諾貝爾獎各國排名,中國讓人痛心,只有2人獲得:莫言、屠呦呦
    下面小編為大家盤點了世界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十個國家:1.美國(352人)2.英國(116人)3.德國(83人)4.法國(69人)5.瑞典(30人)6.瑞士(30人)7.日本(27人)8.俄羅斯(20人)9.荷蘭(17人)10.加拿大(15人)其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國家
  • 瑞士憑什麼出了28個諾貝爾獎得主?
    身為一個人口只有800萬的小國,瑞士一共培養出了28名諾貝爾獎得主。獲獎人數排在世界第7位(前6位分別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典、俄羅斯),而瑞士則是世界上諾貝爾獎獲得佔國民比例最高的國家,根據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的一項統計,瑞士每100萬人中就有1.111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 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那麼少
    為什麼每年那麼多天才學生就出不來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呢諾貝爾獎得主華人還真有好幾個,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崔琦,錢永健。這些因為得獎的時候是外國國籍,而且人家受的教育與研究環境也是在國外,所以只能是華人。當然了中國本土的有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屠喲喲201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一個月後,觀察者網發表了我這篇文章,主編把標題改成了《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沒錯,就是你最熟悉的那篇我的文章。在我這篇文章中有若干條答客問,就是我舉出一些常見的問題,然後給出回答。其中就有一個問題是關於諾貝爾獎的。請注意,在我寫作的時候,屠呦呦還沒有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那是在10月宣布的,也就是此文發表三個月後。
  • 我國科學家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卻轉為美國國籍?
    中國也有這樣一個科學家,人生經歷具有極大的戲劇性。 按理來說,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不僅是對自身的一種肯定,更是這個國家的榮譽。然而,我國諾貝爾得主楊政寧科學家,竟然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轉入了美國國籍,這一做法讓國人很有爭議,甚至有人質疑了他是否愛國。再加上他的愛情之路也是極其戲劇的,在妻子去世後,為愛堅守了53年,這樣的男子,本可以用情深意重來形容了。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虎嗅網
    一個月後,觀察者網發表了我這篇文章,主編把標題改成了《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沒錯,就是你最熟悉的那篇我的文章。在我這篇文章中有若干條答客問,就是我舉出一些常見的問題,然後給出回答。其中就有一個問題是關於諾貝爾獎的。請注意,在我寫作的時候,屠呦呦還沒有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那是在10月宣布的,也就是此文發表三個月後。
  • 諾貝爾獎日本19個,中國2個,差距到底在哪?
    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共19人,日本提出本世紀 50 年要拿 30 個諾貝爾獎,如今已完成大半。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化領域尚無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日本有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諾貝爾獎?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
  • 盤點12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裡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臺灣省人。1994年1月15日,放棄美國國籍,回到臺灣省。
  • 諾貝爾獎統計,哪些國家獲得的獎項最多,到底有多少中國人得獎?
    又到了一年一度頒發諾貝爾獎的時候了,諾貝爾獎的歷史大家都清楚了,根據「炸藥天王」諾貝爾的遺囑獎金設定的獎項,但沒有數學獎,具體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百年以來,諾貝爾獎從一個只在歐洲有影響的小獎項變成如今在全球都有影響力的大獎,相信很多人都關心,這100年來,到底哪些國家獲得的獎項最多?
  • [新聞1+1]我們應該追求諾貝爾獎
    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把窗戶紙捅破,我們在乎諾貝爾獎,我們也應該在乎,因為對於中國人來說,好像我們沒有實現的夢很少了,奧運會不要說了,連中國足球都進過世界盃,但是居然我們沒得過諾貝爾獎。    從諾貝爾獎基礎科學獎項的角度來說,確有七位華裔科學家問鼎此項殊榮,從他們獲得諾貝爾獎本身來說,他們受教育都是在外國,像楊振寧、李遠哲、丁肇中都有濃鬱的美國烙印,跟中國沒有關係。
  •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今年日本又獲得了一個諾貝爾化學獎,是日本科學吉野彰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貢獻。日本此次獲獎與去年一樣更引起了民眾的關注。人們再次看到,這次獲獎已經是日本19年第19位獲獎者。一年一個,不得不令人羨慕嫉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