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與逃:評林森的小說《島》丨汪榮

2020-12-06 騰訊網

汪榮

島與逃:評林森的小說《島》

在海南當代文學中,海洋書寫佔據了重要的位置。身處在南方之南的大島上,海洋似乎是島上之人如同宿命般的存在。因此海南關於海洋主題的書寫頗為興盛,僅在近期就出現了三部優秀的作品:孔見的《海南島傳》、李煥才的《島》和林森的《島》。由島至島,三位作者的「島」各有不同,有的是史詩,有的是日常生活,還有的則是寓言。

《島》是自中篇小說《海裡岸上》之後,林森再一次捧出的一部海洋題材的小說。在《海裡岸上》中,林森主要描寫了海南一個漁村的今昔,對比了兩代漁民的生活,也打撈了久遠的海洋記憶。在此番的新作《島》中,林森以新的故事和形式為讀者講述了一個「老人與海」的故事,從中可以看出他對此類主題的念茲在茲。

林森的長篇小說《島》和中篇小說《海裡岸上》

就像海洋一樣表面平靜卻又充滿了神秘,《島》中看似簡單的文本表層背後有著複雜的表意。在《島》的書寫中,林森設置了多重的結構性的「對話關係」:故事的人物設置和雙重線索、逃離與堅守的對話、常與變的對話,以及海洋與陸地的對話。

這種對話,首先表現在故事的雙重線索中。在故事的開頭,敘事人青年「我」遭遇了家庭的各種變故,而這種變故是由村莊的開發導致的。在一系列家裡的事件發生之後,「我」終於離開了海邊的村莊,成為一個環島浪遊的人。但是這僅僅是故事的一條線索,隨著故事的展開,「我」抱著好奇登上了一個無人島,那個島上有守島幾十年的老人吳志山,於是另一條線索凸顯出來,故事的主體部分在吳志山的回憶中慢慢展開。毫無疑問,吳志山是一個怪人,一個孤獨的厭世者,但是青年「我」又何嘗不是?在小說中,「我」和吳志山雖然是不同世代的兩個人,卻具有相似的氣質,構成了一組巧妙的鏡像關係。

其次,《島》是逃離與堅守的對話。無論從何種意義而言,《島》都是一個思考「存在」的小說。無論是逃離都會生活的青年「我」,還是幾十年如一日在無人島離群索居的吳志山,都是「逃離者」。面對歷史的困境和時代的荒誕,兩人選擇的方式都是「逃」。然而,弔詭的是他們又何能逃於人世間?「我」在流浪之後照例是要回到都市和家庭中的,吳志山則在多年之後被告知自己居住多年的島嶼也要被開發,所以只能回到岸上。當然,回到岸上之後的他也不得安身,只能尋找另外一個無人島去居住,最終死在了島上。無論從何種意義上,島都成為吳志山的執念。毫無疑問,「島」這個意象在小說中佔據了核心的位置。一個人為什麼要逃到島上?又為什麼在島上堅守?林森試圖為這個意象賦予比物理性的島更多的象徵意涵——林森把「島」看作所有人都會遭遇的生存處境,《島》的故事也由此變成了一個存在主義的寓言。

再次,《島》是常與變的對話。故事的寓言性並不是這部小說的全部。《島》這部小說處在《海裡岸上》的延長線上,去進行過去與現實的對話。按照評論家的說法,林森既往的小說常常會處理「小鎮敘事」的主題。在《島》中,故事是以海邊漁村的拆遷開始的,拆毀家鄉的同時也是青年「我」的家庭崩壞的開始。一個穩定的家庭生活結構被破壞了,「我」的生活世界也由此坍塌,由此踏上了逃離的旅程。在一個如同米蘭 昆德拉所說的「歷史加速的時代」,一個村莊的「變」似乎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原本以為的生活之「常」反而變得難以持守。同時,外部世界的「變」也帶來了內心的震蕩和波動,以至於「我」成為了一個頗為迷惘而失去方向感的青年。而在另外的一條線索中,作為吳志山個人的桃花源或烏託邦的無人島,也在開發的過程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至於在上面居住了幾十年的吳志山也不得不動遷。常與變的對話,彰顯了林森小說中頗為具有現實關懷的面向。在《島》中,他把青年「我」和吳志山作為展示在前景中的人物,但是歷史的背景卻在敘事的過程中不斷地逃逸出舞臺的背景而翻轉為幕前的畫面。林森所處理的,正是在海南島加速開發中的出現的村莊拆遷、填海造陸以及由此帶來的諸多生態問題。

電影《海上鋼琴師》劇照

最後,是關於海洋與陸地的對話。吳志山為何在岸上生活不下去?青年「我」又為何執意去到無人島?那是因為海洋的那邊,有他們試圖尋找到的答案,也有解開他們生命之謎的鑰匙。《島》的書寫,以及它的海洋題材,或許很容易讓我們想起義大利導演朱塞佩 託納託雷(Giuseppe Tornatore)的電影《海上鋼琴師》(1998)。在那部電影中,作為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一艘往返於歐洲和美洲的遠洋客輪之上,終其一生他都沒有下船。有一次他差點就走下客輪但是又折返了,他的理由是「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在船的有限性和大陸的無限性之間,1900選擇了有限。而在林森的《島》中, 「人」與「島」是同構的,厭世者的吳志山就和孤獨的離島一樣。離島,在陸地與海洋之間對話——用最孤絕的方式。老人吳志山之所以執意要待在島上,一方面固然是出於對於人的失望或者對於自我社會性的有意遮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自我有限性的認知吧。在大陸與海洋之間,吳志山選擇了離島作為自己的歸宿。

最後的最後,是開始的開始,一切都收束於文字。在《島》中,林森在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都使用了同樣的一段話,形成了一個對話的裝置,也造成了一個循環往復的閉環結構。這段話是從一個設問開始的,其後就是像波浪一樣洶湧而來的句子(這讓我們想起了林森在小說家之外的詩人身份):

有誰見過夜色蒼茫中,從海上漂浮而起的鬼火嗎?鹹濕凜冽的海風之中,它們好像在水面上燃燒,又像要朝你飄過來,當你準備細看,它一閃而逝。有誰見過怪石交錯的盡頭那木麻黃林裡,一個早已死去多年的人嗎?他身子彎成一隻蝦,臉上儘是歲月和海風刻下的深痕,那雙眼睛是暗黑中唯一的閃亮——那些漂浮的鬼火,好像受他眼睛的控制,他望向哪,鬼火就飄向哪。他的目光總是先於鬼火抵達一片沙地、一塊碎石、一堆麒麟菜,並在那裡消逝。

為什麼彼岸總讓我們好奇和嚮往?為什麼必須是「島」?那座島上到底有什麼?是那迷魅般的「鬼火」嗎?是啊,一切燃燒的和消逝的東西,都將海洋中找到歸宿,這或許正是林森執著於海洋的原因。

在較近一次採訪中,作家阿來認為:海南有著「闖海」的傳統,發展海洋文學大有可為,現在正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刻。相對於西方文學,中國文學的譜系中並沒有一個強大的海洋文學的傳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海南島有著漫長的伴海而生的歷史經驗,也有著區域文化的地緣優勢。在海洋文學方面,海南作家理應當仁不讓,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這個意義上,林森近年來在「海洋書寫」方面的耕耘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汪榮,1987年生,湖南永州人。現就職於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曾獲海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南海文藝獎、海南文學雙年獎。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學術著作兩部。

有誰生而不在島上

長篇小說《島》是「80後」代表作家之一林森的「尋根之作」,2020年10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島》首發於《十月·長篇小說》2019年第5期,是一部獨屬於海南島的小說,講述了四處漂泊的浪蕩子、獨居荒島的守島老人和一個不為人知的島上傳奇……

「有誰生而不在島上——林森長篇小說《島》首發籤售會」將於2020年12月6日(周日)上午9:30,在三環書苑·閱己空間(海口市國興大道68號國秀城)舉行。三環書苑x閱己空間

籤售會嘉賓

著名作家

韓少功

著名作家

孔 見

著名作家

崽 崽

著名詩人

蔣 浩

梅國雲

海南省作協主席梅國云為林森長篇小說《島》題寫的書法作品

《島》

林森

《島》 林森/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20年10月出版

《島》書寫了兩個悲喜交集的故事。城市的發展,讓有著千年歷史的海邊漁村面臨搬遷,家人驚慌失措,而見慣風雨的伯父,以其堅韌心志及創世雄心,帶領一家人度過危機;因為一場冤案,他失去自由、名聲、所有親人,他獨自上到一個孤島生活。四十多年的歲月流過,他與小島終於活成了一體……

《島》是「80後」代表作家林森的長篇新作。現代化進程與海洋文明的碰撞,城市發展中的變與常,構成小說並行的線索。《島》是青年作家直面時代的驚喜之作。

-投稿郵箱-

Frontiers

作家立場|民間語文|文學

研究與批評|藝術|……

WRITERS' POSITION

POPULAR VOCABULARY LITERATURE

ART RESEARCH AND CRITICISM

相關焦點

  • 林森長篇小說《島》明天首發籤售,No man is an island!
    有誰生而不在島上 長篇小說《島》是「80後」代表作家之一林森的「尋根之作」,2020年10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島》首發於《十月·長篇小說》2019年第5期,是一部獨屬於海南島的小說,講述了四處漂泊的浪蕩子、獨居荒島的守島老人和一個不為人知的島上傳奇……
  • 主人公孤島生存,獨自面對天地、歷史,《島》真正表達的是什麼?
    林森,作家,《天涯》雜誌主編。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關關雎鳩》《暖若春風》,中篇小說單行本《海裡岸上》,小說集《小鎮》《捧一個冰椰子度過漫長夏日》《海風今歲寒》《小鎮及其他》,詩集《海島的憂鬱》《月落星歸》,隨筆集《鄉野之神》等。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丨詹姆斯·岡恩去世
    綜合丨何安安據國外媒體報導,著名科幻小說家、學者、評論家,曾任美國科幻奇幻協會主席、美國科幻小說研究會主席的詹姆斯·岡恩(James Edwin Gunn)於當地時間12月23日上午,在堪薩斯州的勞倫斯市(Lawrence)去世,享年97歲,其生前任教的堪薩斯大學官方發言人確認了這一消息。
  • 安法動態丨「模擬法庭」巡演、相鄰糾紛執行、獲評優秀團幹部...
    安法動態丨「模擬法庭」巡演、相鄰糾紛執行、獲評優秀團幹部……一周動態速遞!團 支 部近日,共青團安溪縣委對一批優秀共青團幹部和優秀共青團員進行通報表揚,我院審管辦幹警傅超威、執行局幹警蘇明坡分別獲評「安溪縣優秀共青團幹部」「安溪縣優秀共青團員」。
  • 「小小說」《釣魚》:誰是高手?智慧的較量!
    網友林森也一樣。林森經營著一家公司,喪偶,幽默風趣,特別是談釣魚,林森總結的都是青青想說而說不出的理論。「林森,我能和你生活在一起嗎?」青青敲出了這行字。  林森一直在沉默。一個月後,青青突然收到了一張機票。  青青坐著林森的寶馬看了他的別墅和公司。當著全體員工的面,林森大聲的宣布:「青青將是我唯一的合法妻子!」下面掌聲雷動。
  • 日本導演大友啟史攜新作《影裡》世界首映 主演亮相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點擊查看專題  12月8日,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迎來一場日本佳片的世界首映,曾憑藉《三月的獅子》大獲好評的導演大友啟史,帶著他的新作《影裡》在三亞市1+X紅樹林影城與影迷「見面」。展映結束後,大友啟史和本片主演綾野剛、松田龍平出席映後見面會,與影迷分享拍攝期間的心路歷程,並現場互動答疑。
  • 深圳40·人物誌丨在守島的日子裡,他們悄悄練成「絕世武功」
    與蛇打交道 必不可少島上現存的36種爬行動物中,蛇類佔了16種,約佔該島爬行動物總數的62%,是名副其實的「蛇島」。其中,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竹葉青等劇毒蛇類廣泛分布。在內伶仃島管理站門口外,到了夜晚,在桌凳旁,經常有銀環蛇出沒,一個不留神,可能它正躺在凳子底下。
  • 約定的夢幻島開播,這句話成熱評
    《約定的夢幻島》第2季在最近終於開播了,作為一月新番的首發隊伍,這部動漫的開播緩解了很多宅友沒有新番觀看之後的「戒斷」反應,確實在10月新番完結之後1月新番又沒開播,這段時間沒什麼新番可看真是太痛苦了。
  • 《夢遊人》和小說的可能性丨上海之巔讀書會
    米蘭·昆德拉說:「赫爾曼·布洛赫的《夢遊人》是我反覆稱讚的一部作品,它包含了後普魯斯特小說所有可能性的萌芽。」託馬斯·曼也誇讚《夢遊人》「是一部令人欽佩的作品」。赫爾曼·布洛赫1886年生於維也納一個富裕之家。他並沒有很早就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而是在20歲時接管父親的紡織廠。
  • 慎入丨恐怖娃娃島
    娃娃島似乎充斥著神秘詭異的邪術,陰涼氣氛圍繞著這個島與附近的運河,此地還流傳著一個真實的驚悚故事。隨後,花匠朱利安在運河裡找到了越來越多被丟棄的舊娃娃,幾年下來,數以千計的娃娃被拾回島上。娃娃無處安放,被他丟得到處都是,同時也改變了這個島的氣質,有些甚至成了昆蟲的寄居巢,真是哎呀我去!毛骨悚然!
  • 丨《小說寫作教程》
    ——傑裡·克利弗·《小說寫作教程》作者丨謝丹儒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封面來源丨藝子1.比如《小說寫作教程》一書中提及的例子:有本書叫《三十六種戲劇情景》。作者聲稱,他用三十六個情節結構就已經把基本的故事情節結構一網打盡了。另外有一本名為《二十種總體情節》的書則提出了二十種情節,不過,作者沒有號稱一網打盡。(這可能也是原創性被別人先佔了的緣故?哈哈,開個玩笑。)《小說寫作教程》中還提及了另一個人,亞里斯多德。
  • 李敬澤評《黑色小說》:博物館中的長眠不醒之夢
    李敬澤評《黑色小說》:博物館中的長眠不醒之夢 【編者按】青年作家楊好的小說《黑色小說》近日出版,本文為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為小說所作的序。
  • 馬上評丨是什麼讓90餘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
    馬上評丨是什麼讓90餘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
  • 國際銳評丨永不落幕的東博會見證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
    國際銳評丨永不落幕的東博會見證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 編輯:郝楊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12-02 14:29
  • 十幾米長的鯨魚在潿洲島「鬧海」,張嘴捕食場面壯觀!
    據島民稱,他們乘坐的快艇長約9米,而兩頭鯨魚比快艇還長,目測約有11米長。根據該島民提供給記者的一段獨家視頻顯示,兩頭鯨魚多次浮出水面,捕食海面上的小魚。5日,經廣西科學院陳默博士對比識別,確認4日出現的兩頭鯨魚為布氏鯨,其中一頭鯨魚去年也在潿洲島和斜陽島附近海域活動和捕食。
  • 「雙刃刀徵」與尿素循環障礙丨醫學微小說
    《屌絲醫生王小鵬》系列小說有大量的專業知識,每個章節都是一個病例,有疑難病例
  • 動物森友會》攻略:17種素材島,普通島匯總
    普通島雙層島,全島一個出海口,島中一個瀑布。該島有左出海口和右出海口,以及帶不帶池塘4種。感謝 [@9161892] ,其中一變種為鱘魚島。最常見的島。2層高地水源能出遠東魚。可以被改造成狼蛛島。鯊魚島
  • 快評慢談丨用音樂滋養留守兒童心靈
    快評慢談丨用音樂滋養留守兒童心靈 2020-11-11 20:20:52
  • 600臺三一挖掘機參建印尼青山工業園,整個島全是SANY
    600臺三一挖掘機參建印尼青山工業園,整個島全是SANY 2019年06月25日 11:30 三一
  • 推薦丨這份適合3-14歲兒童的權威英文書單,請為孩子收藏
    今天團長要跟各位家長分享《紐約時報》權威書評人評的年度少兒讀物。這份共25本書的書單,分別適合3歲兒童至14歲以上青少年閱讀。從妙趣橫生的字母書,到腦洞大開的科普指南,從探討情感和家庭的動人小說,到描寫難民、種族等沉重問題的歷史書……每一本,都是分量十足的高質量好書,值得孩子一再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