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章魚」生育之道讓人心碎—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圖片來源:NOAA海洋探索與研究辦公室

這種白色的章魚叫作「卡斯珀」,它們看起來非常可愛。今年3月,當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潛水機器人在單一鏡頭中發現它時,這種生物正坐在距離夏威夷海表以下4000多米的巖焦上,隨後它們在社交媒體上得到很多人的喜愛,並被廣泛轉發。

它們會用觸手把30個約相當於雞蛋1/4大小的卵粘貼在死海綿的莖稈上,然後將整個身體環繞著它。

實際上,卡斯珀的生育之道並不能教人喜歡,而是有些令人心碎。它會停在那裡若干年不動彈、不進食,直到它們的卵孵化,然後其自身就會死亡。

更危險的是,這種生育方式很快可能會面臨災難。它們需要將自己黏附在海床上一些堅硬的物體上,在太平洋深處往往是錳結核,即含有珍貴金屬的巖塊。

然而,一些公司和若干國家正在研究如何開發海床利用水下礦藏,得到這些珍貴的金屬。若如此,科學家警告稱,將意味著沒有更多的卵,也不再有像卡斯珀一樣的生物。(馮維維)

更多閱讀

《科學》相關報導(英文)

相關焦點

  • 失去Y染色體的尼安德特人—新聞—科學網
    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已對數十名尼安德特人的DNA進行了測序,但由於男性化石中的DNA保存不當或被細菌汙染,現有的大多數樣本皆來自女性。 「我們甚至懷疑是否有男性的尼安德特人。」論文通訊作者、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計算生物學家珍妮特·凱爾索開玩笑道。 在新的研究中,凱爾索的研究小組設計出一套探針。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祝願《中國科學報》及科學網與時俱進,成為科研人員流連忘返、賞心悅目的百花園。 ◆姬揚(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讓我更好地獲取國內外科技新聞,同時還可以了解高層領導和先進人物對國內外科技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看法。
  • 祖母護航 小鯨成長—新聞—科學網
    虎鯨與獨角鯨、白鯨和短鰭領航鯨一樣,是為數不多的幾種雌性壽命超過生育年齡的動物。雌虎鯨在30歲晚期或40歲早期停止生育,但它們可以活過100歲。(雄性通常壽命較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停止繁殖)   Franks和同事分析了美國華盛頓州和加拿大卑詩省海岸的兩組虎鯨的生存數據,這兩組虎鯨已經被調查了幾十年。
  •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其中,全生育期廣譜抗白粉病基因Pm21、基於生育期和組織差異抗白粉病基因Pm55及成株期抗白粉病基因Pm62分別以補償性易位系的方式轉入到不同小麥背景,多個育種單位已用於抗白粉病遺傳改良。 最近,該團隊又從源自義大利簇毛麥01I140的1V染色體上發現一個新的抗白粉病基因Pm67,通過創製1V染色體結構變異體,將Pm67物理定位於1VS末端。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一工作使人們對於OPA1在線粒體損傷中的作用有了一個嶄新並全面的認識:當線粒體通過社交得到外援而功能恢復,OPA1不含外顯子4b的剪接體發揮了「情商」的決定作用;當線粒體自我功能恢復,OPA1含外顯子4b的剪接體發揮了啟動作用;當線粒體損傷嚴重將導致細胞死亡,OPA1則驟然「心碎」 釋放內嵴的細胞色素c引發凋亡。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父親生育年齡會影響後代壽命—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柏林2月27日電 (記者顧鋼)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科學家丹·埃尼格博士和同事的實驗顯示,老年鼠生育的後代壽命較短,並且衰老跡象更明顯
  • 2019年度阿貝爾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我知道阿貝爾獎的盛譽,也知道前獲獎者的名單,」他告訴一位採訪者,覺得很難將自己和那些前獲獎者聯繫起來,感覺不是同一團體的人。他補充道,早先,並沒有預見自己的想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只是像任何一位數學家一樣,跟著『嗅覺』尋找那些看起來有趣的東西。」 Margulis也表示,獲得阿貝爾獎、得到數學界認可,他感到非常榮幸。
  • 末日時鐘逼近午夜—新聞—科學網
    該組織成員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核緊張局勢和氣候變化也影響了他們將時鐘從去年的位置提前20秒的決定。而網絡信息戰增加了新的風險。加州前州長Jerry Brown告誡道,「我們必須做得更多。目前還沒有到午夜,我們仍然可以從懸崖邊緣回來。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aabo說。他與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Hugo Zeberg共同領導了該研究。
  • 同性生育有望實現:利用幹細胞培養精子卵子—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10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對幹細胞的研究已經引起科學界的極大興趣,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它和生育和基因方面存在的緊密聯繫。
  • 挽救早產兒,代替女性生育 人造子宮離我們或許不遠了
    據荷蘭新聞(DutchNews)報導,人造子宮的作用正是幫助極度早產的嬰兒度過24到28周的關鍵期。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教授、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產科專家Guid Oei表示,目前的臨床治療方法是存在問題的,由於早產兒的肺或腸未完全發育,直接向這些器官輸送氧氣或營養會造成器官損害。
  • 悲傷讓人「心碎」 傷心時為什麼會疼?
    與之相似的是,高興及愛的感覺也會在身體其他部位有反應。另據科技日報報導,過分悲傷導致「心碎症候群」。該報導講到,46歲的吳女士,得知在外地生活的母親突然離世的消息後,驟然間感覺胸骨後悶痛,伴有心悸、憋氣、大汗淋漓,自行服用「速效救心丸」病情無任何好轉。入住當地醫院心內科,經心臟彩超檢查顯示其心肌像氣球一樣擴張,但冠脈造影卻未發現異常。
  • 鍾萬勰院士:「獨復」「從道」以求「辛」—新聞—科學網
    他指著新聞報導說。這一把持在「洋人」手中的核心技術,被稱為「自控專業禁區」的H∞魯棒多變量控制的工程化應用是一次原始創新,是航天發動機擁有「中國魂」的關鍵所在,而鍾萬勰在這一領域已經探索了近30年。對此,他用《易經》中「中行獨復,以從道也」來自勉。
  • —新聞—科學網
    席南華說,事實上,華羅庚已經告訴我們,要做我們自己獨立自主創新的數學,去開闢新領域,吸納別人的優點,做一名創新者而非跟隨者。 最後,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前常務副院長、中國運籌學會前理事長章祥蓀回憶了華羅庚的治學教育往事與他的數學思想,華羅庚的女兒華密女士講述了她眼中的「華羅庚精神」。
  • 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其分化產生的三個亞群為適應生態環境分別經歷了不同的進化歷程: NFS群體通過提高抗病能力適應生物脅迫;SFS2群體則通過早花規避生育後期高溫、強輻射、乾旱造成的非生物脅迫;SFS1群體直接利用耐高光強輻射適應非生物脅迫。最終通過染色體重排的發生導致亞群間產生生殖隔離。 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的資助。
  • 揚大研發無需能耗的海上淡水收集裝置—新聞—科學網
    「常用的海水淡化設備,如反滲透、閃蒸類淡化設備,體積大、重量重,且需要配套相應的電力供應設備為之提供電源。但是,深海開發工作人員很難隨身攜帶這些大型的制淡設備,而僅靠隨身攜帶的淡水,又難以維持長時間的生活供應。」團隊指導老師、揚大副教授劉向東介紹道,「我們想研發一種便攜、綠色、無能耗的海上制淡裝置,為他們登島工作提供可靠的生活用淡水供應。」
  • CRISPR技術脫靶效應有了解決之道—新聞—科學網
  • 盤點十大愛情之花,代表著令人心碎的悽美之花
    盤點十大愛情之花,代表著令人心碎的悽美之花世界上有很多植物吸引著我們,特別是花,女孩子對它有一種特殊的迷戀。當然在大自然的孕育下,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生物,婀娜多姿,種類繁多!但有一點我們應該注意,有些花在它美麗的外表下潛藏著劇毒物質。
  • 罕見病患者生育之困:夫妻雙方攜帶相同致病變異基因,生育後代有四...
    它與正常人的生育繁衍息息相關,更是人類利用科學了解自己和改造自己的一面鏡子。 一個SMA患者的故事身患4型SMA,妻子生育前未做基因篩查,小女兒也被確診凱傑是最早的一批80後,今年剛好40歲,是一個在寧波工作的安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