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是幼蟲還是成蟲傷害大?真相被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2020-11-23 騰訊網

1、幼蟲對小範圍內的農作物危害是大於成蟲在小範圍內的農作物危害。

2、成蟲在大範圍內的農作物危害是大於幼蟲對大範圍內的農作物危害。

因為在若蟲(幼蟲)期間,蝗蟲還沒有飛行能力,大批出現的若蟲只能危害孵化地附近的植物,且幼蟲需要長身體,食量是要大於成蟲的。當一旦成蟲後,具備飛翔能力,成千上萬的蝗蟲一旦落到某處,瞬間將能吃的吃光,並立即隨風飛翔轉移到另一處,給防治、撲滅工作帶來極大的麻煩,危害區域隨飛翔能力而大大增加,所以,防治蝗害主要在其產卵地、孵化、若蟲階段進行。

一般蝗蟲共經歷卵期、幼蟲期、成蟲期以及產卵期等四個發育階段。成蟲與蝗蝻的食性相同,均為植食性,而且成蟲期補充營養強烈,約佔一生總試量的75%以上。它們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葉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將大面積植物的葉片和花蕾食光,造成農林牧業重大經濟損失。

有些種類為寡食性害蟲,如東亞飛蝗,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有些種類為多食性,如大墊尖翅蝗等。當季節乾旱時,它們更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經充分消化即排洩出體外,便從中獲得大量水分,供給生理代謝需要,從而增加了對作物的危害程度。

預防措施:

1、先是控制蟲子數量,防止大面積發生,如果沒控制住就要趕緊用藥劑毒殺,消滅成蟲

2、可以冬季灌深水保持一個冬天,然後就可以在消滅越冬蟲卵,減少危害蟲源。

3、找到蝗蟲的天敵,回然後保護天敵,可以消滅大量蟲子。

4、可以選擇荒地開墾種植,這樣創造不適合蝗蟲生活的環境就可以趨避蝗蟲危害。

5、也可以在種植糧食的周圍種上蝗蟲不食用的大豆、水果之類的來隔絕蝗蟲危害。

相關焦點

  • 成蟲吃掉了幼蟲
    說到此處,我敢說絕大多數人的思想中已經浮現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情景。的確,青蛙一生可以擁有多種不同的形態,而且幼年時期與成年時期的體態截然不同,但這種形態的轉變還算不上神秘。小時候曾經飼養過蝌蚪,因為養魚需要技術,蝌蚪卻很容易成活,所以親眼目睹了蝌蚪到青蛙的轉變過程。
  • 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最早是由日本的各大電器廠家牽頭及數億娛樂研發的等離子技術,因為等離子技術相比,普通的液晶技術及先進程度要高得多。不僅響應速度更快,色彩更加真實,而且還擁有液晶最大的短板,純正的黑色。等離子電視被淘汰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 真相被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火星男孩是個大忽悠。預言人類滅亡比預言地球滅亡靠譜無數倍。地球存在了45.5億年還沒有毀滅,而自現代人類祖先產生到現代,也只不過20萬年。
  • 你敢吃蝗蟲嗎?雖身為害蟲,它的營養價值卻高的離譜
    對於這次約4000億隻蝗蟲在印度造成的蟲災,很多朋友開玩笑說已經準備好爐子了,要去吃掉它們,那麼蝗蟲究竟能不能吃?都是什麼人在吃?而且吃完之後對人到底有沒有好處呢?我們來聽聽西瓜視頻創作者冷百科的科普吧~首先蝗蟲是可以食用的,蝗蟲因為其種類繁多而且營養價值頗高,並且它的成蟲、幼蟲以及卵都可以被食用
  • 蝗蟲的前世今生,蝗災的治理,非洲蝗蟲為什麼飛不過來?
    1蝗蟲外號螞蚱。中國最早關於蝗蟲的記載在詩經中稱之為螽,幼蟲叫蝝。孔子編訂了春秋,在春秋魯宣公十五年記錄了歷史上的第一場蝗蟲災。>蝗蟲是不完全變態昆蟲,包括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一群蝗蟲飛過猶如一片烏雲,咯吱咯吱的抖響著。一片莊稼倒下。過去的農民一聽到這種聲音簡直膽戰心驚。從古至今人類與蝗蟲的搏鬥從未取得勝利。大旱必蟲災,蝗蟲的卵深在地下,能夠二十年不死。待到溫度適應便會集體出土。在莫言的小說裡也寫過關於蝗災的故事。
  • 實用,金龜子幼蟲到成蟲的防治方法
    7月低即將進入金龜子成蟲時期,果園的苗木將要遭到金龜子的啃食,金龜子從幼蟲到成蟲時期都在禍害植物,為了防治金龜子,果農是採取了不少辦法。目前分布在廣西的金龜子有56種,其中常見的是銅綠異麗金龜,金龜子在幼蟲時期,屬於比較難治的世界性害蟲,它主要是藏在土壤中,以啃食植物根系,以及植物與土壤接觸的莖部為主,被危害的植物,根系會嚴重受損,無法通過土壤吸收水分和營養傳輸給植物,導致植物,被金龜子幼蟲啃食的位置會出現空隙,腳踩到部位會明顯感覺有鬆軟感。
  • 蝗蟲,蝗災與人類
    蝗蟲屬於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在發育過程中經歷卵-稚(若)蟲-成蟲三個階段,而且稚蟲與成蟲相似,只有翅膀有無的分別,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中。-成蟲 引用自-這是小明的部落格) 蝗蟲口大、下巴發達,一般以植物葉片為食。
  • 金龜子的成蟲都認識,對它的幼蟲你知道多少?看了圖片你肯定見過
    【1】生活習性及發生規律蠐螬(金龜子幼蟲)生活在土壤中,長度一般為0.6-1.9cm,一般位於土壤7.6cm深處,覓食活的植物地下組織,如草根。當草坪受到蠐螬的危害時,草株枯萎、變黃,最後死亡。受害區域出現不規則的斑禿,草株與土壤分離,很容易被拔起,揭開草皮即可見到許多體態肥白的「C」字形蠐螬。
  • 蝗蟲們群聚成災的真相是什麼?
    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發現,飛蝗之所以成災,是因為蝗蟲能從低密度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群居型——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他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而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一度認為散居型和群居型蝗蟲是兩個不同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則會導致蝗災發生。
  • 蝗蟲,原來你是這樣的蟲子
    交尾後的雌蟲把蟲卵產在土地裡,21天就能孵化出幼蟲,然進化為成蟲。成蟲一般都會吃植物的葉子,飛行時翅膀振動,還會發出嗡嗡嗡之類的聲音。蝗蟲也是有敵人的,比如鴨子。鴨子強大的消化系統,消滅蝗蟲可謂輕而易舉,以前也有鴨子出徵消滅蝗蟲的事情。既然蝗蟲平時吃植物的葉子,那麼蝗蟲是怎樣變為成群結隊的吃莊稼呢?原來蝗蟲有定期遷移的習慣,一般遷移的時候都是成群結隊地進行。
  • 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相似的時間和遷徙路徑,這不禁讓人想起了2019年年初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從印度擴散至緬甸再入侵到我國雲南,經過大半年時間遷飛至大半個中國。但草地貪夜蛾與蝗蟲在分類學上屬於不同目,習性和為害都存在很大差別。 寄主範圍 入侵我國的玉米型草地貪夜蛾(以下簡稱「草地貪夜蛾」)寄主廣泛,可取食300多種植物。
  • 一隻蝗蟲20斤,這種鳥一天能吃180隻蝗蟲,它也搞不定
    1991年,美國的《世界新聞周刊》竟然在頭版刊登了這張明信片中的照片,聲稱一位名叫吉斯勒的農民打死了一隻23磅重的巨型蝗蟲,不過,這一次,大多數人不太相信照片中的蝗蟲是真的。然而這份報紙並沒有死心,1992年又發布了這張照片,只不過文章的內容換了。這一次,讀者依然不買單。
  • 為什麼歐美很多人相信地球是平面的?真相被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2018年,一項針對美國人的調查顯示,相信地球是圓的在人群中所佔的比例隨年齡組的降低而降低55歲以上的人群有94%相信地球是圓的,45至54歲組的這一數據降為85%,35至44歲組的降為82%,25至34歲組的降為76%,被稱為千禧一代的18歲至24歲組只有66%。這些數據公布後引發了熱議,很多人認為「扁平地球論」已開始盛行。
  • 專家:果蠅幼蟲(圖)
    為了揭開真相,本報記者昨特地買了半斤櫻桃,進行了實驗。市民反映櫻桃用鹽水浸泡會有「蛆蟲」爬出?「吃櫻桃前,要先用鹽水泡下。」市民管女士告訴記者,口感酸甜的櫻桃,她平時特愛吃,以前櫻桃買回家,用水衝衝就直接吃了。
  • 長有一副大獠牙的昆蟲,體型有手掌大,幼蟲食肉,可成蟲卻吃素的
    在動物世界中,昆蟲種類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人類已知的昆蟲有100餘萬種,每一種昆蟲都有其獨特形態,但要論長相最為兇猛的昆蟲,越中巨齒蛉必然榜上有名,越中巨齒蛉外形輪廓似蜻蜓,但比蜻蜓更大更兇猛,有成人手掌那麼大,特別是頭部前端都長有一副巨大的獠牙,兇猛十足!
  • 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相似的時間和遷徙路徑,這不禁讓人想起了2019年年初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從印度擴散至緬甸再入侵到我國雲南,經過大半年時間遷飛至大半個中國。但草地貪夜蛾與蝗蟲在分類學上屬於不同目,習性和為害都存在很大差別。
  • 草地貪夜蛾卵、幼蟲、成蟲形態特徵
    二、幼蟲   草地貪夜蛾1齡幼蟲體色為黃色或綠色,頭部青黑色,體長1.7mm左右。2齡幼蟲頭部由青黑色變為橙黃色,從2齡末期開始,體背變為褐色。低齡幼蟲體表具有白色縱條紋,各腹節背面都有4個長有剛毛的黑色或黑褐色斑點,1、2齡時各腹節背面斑點大小一致(圖2a、b)。
  • 古代鬧蝗災,為啥百姓寧願挨餓也不吃蝗蟲?專家:他們不能也不想
    而蚱蜢蝗蟲甚至還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美食,深受一部分人的喜愛。於是就有人問了,為什麼古代蝗災發生時,百姓沒糧食吃,寧願挨餓也不吃蝗蟲呢?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①迷信古時候面對天災時,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就會將之歸為神力。因此什麼雷震子、龍王也就應運而生了。
  • 真相被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決定論具體來說就是,相信宇宙完全是由因果定律之結果支配。當人類的認識進入到微觀領域,卻意外地發現,有許多與原來的機械觀迥然不同的現象,從而「顛覆」了原有的觀念與認識,使人類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 一般人認為客觀物體一定要有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這種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