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賈科長又來了,帶著他的新作品《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亮相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在首映上,賈樟柯顯得有些從容與自在,畢竟柏林是他電影人生的開始,這一次攜帶新作品來到柏林國際電影節的賈樟柯,是時隔了23年再度回到故地,這一切一晃而過,而賈科長仍然是中國電影人裡最特立獨行的那一個。
中國影迷對於賈樟柯導演一直是另有別稱「賈科長」而這個稱呼的來歷顯得有些好笑與辛酸當年賈樟柯的作品在電影院裡並不上座,幾是沒啥人看的場景,因為盜版碟片四處橫行,在賈樟柯自己的書裡寫到,自己有一天去逛盜版DVD店,看了半天也沒啥好作品就當要走的時候,老闆對賈樟柯說「有一個假科長的《站臺》你要嗎?」
這一次《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以紀錄片形式呈現,賈樟柯上一次拍攝紀錄片得追溯到10年前的《海上傳奇》賈科長的影片風格一直是以深入基層群眾,在城鄉之中挖掘故事,而這一次的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也不例外,這一次,賈樟柯揭開了中國農村的面目。
這是一部現實主義寫真照,這是一部時間長度跨越了70年的回憶錄,這是一部賈樟柯對於中國文學的探討,在這部長達兩小時的紀錄片裡,慢節奏與回憶成為了主旋律,這是一部主觀的紀錄片,極少用到一些客觀事實的文獻或影像,而是讓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用自己的主觀思維呈現出來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回憶。
影片的內容是讓四位不同時代的中國文學作家各自講述他們所經歷的故事,以馬烽,賈平凹,餘華,梁鴻四條線去發展,追談,其中作家馬烽已經去世,故在影片裡與馬烽同時代的人代替馬烽講述屬於他們的故事,當他們談起「餓到吃草,婚姻,戀愛」時,那個貧瘠而又嚮往美好的時代又歷歷在目。
賈平凹走馬觀花般地講述了自己前大半輩子,賈平凹講到了自己小時候調皮偷紅樓夢的事,講到了自己父親的一些事,講到了自己投身於文學運動的事,賈平凹的這些事都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
當視線來到了餘華的時候,同樣的餘華在鏡頭面前緩緩的說起了自己當年的一些陳年往事,餘華就像是跟朋友聊天一樣,對觀眾講出了自己的故事,而梁鴻的故事則是更貼近於我們現在的生活,作為一個女性作家,梁鴻以自己獨特的角度回憶起曾經的那一段歷史,最重要的是在梁鴻的記憶裡,父母與家庭是她的一個最大心事。
整部影片看下來賈樟柯帶給觀眾最大的感受就是極其的主觀,通過每位作家從自己的口中去描述那一段歷史,這樣的表現方式也在提醒著觀眾,歷史時代的記憶雖然是一樣的,但是每個人看到歷史記憶的思維觀點又不一樣,儘管在同一個時代裡,但是對於每一事物的記憶點又非常的不同。
當不少人問到賈樟柯為什麼要拍《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時,賈樟柯這樣說「導演不是社會學家,不需要去批判那些事物的對與錯,通過電影的方法來記憶,來讓現代人了解那些以前那些人是如何的生活,現如今隨著城市的擴大,農村的記憶已經不復返,而影片的作家都是從鄉村開始寫作,我們需要去用紀錄片書寫歷史,尋找歷史的證人。」
一直在民間裡摸爬滾打的賈科長,大多數作品也都令大批的觀眾感受到了什麼叫中國式鄉鎮,搜尋其他中國導演的作品,基本找不出跟賈科長有共鳴調性的影片風格,賈樟柯的電影只屬於賈科長一個人,而他從來都是中國最孤獨的電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