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在美國耗資巨大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後,曾經在太空競賽狂熱中的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認為,他們需要開發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這樣就可以更為經濟的往返太空和地球。
畢竟阿波羅計劃中一次性發射工具花銷太過巨大,而且載人數量也有限,最好是能有一種像飛機一樣的太空船,於是太空梭項目上馬了。
1977年,第一架太空梭原型機企業號試飛成功,而這個代號正是以著名的科幻劇《星際旅行》中的企業號星艦命名。可見美國對行業飛行賦予了多麼重要的意義。
企業號太空梭是當時世界上結構最機密、最複雜的飛行,使用了3500個系統,250萬個零件,底部裝有31000塊隔熱瓦,全部由手工安裝。
一個工人需要5天才能裝上1塊,太空梭由駕駛艙,設備倉和尾部動力艙構成。設備艙中有長長的機械爪,可以在太空中抓取衛星等設備。
太空梭測試的時候,有一架改裝過的波音747攜帶式上高空,然後分離以測試飛行性能。但太空梭的動力僅用於返回,發射時還是有火箭攜帶升空,發射到地球近地軌道。
實際上太空梭並不是只有一架飛機,而是由三個部分組成。
一是軌道飛行器,即飛機本體;二是固體火箭推進器,就是兩根白色的火箭;三是外掛燃料箱即中間粗大的橙色柱狀物。其中這兩根白色的火箭推進器在升空中拋射後會掉入海中,然後會被打撈再次回收利用。
而太空梭是名副其實的「運力王」,6架太空梭在135次任務中,將852個人帶上了地球近地軌道。自企業號後,美國一共製造了6架太空梭。
每架可反覆使用75到100次,看上去很經濟,但實際上,整個太空梭項目的投資為2285億美金,這已經超過了阿波羅登月計劃十年的整體花費。所以,太空梭是名副其實的無底洞。
到目前為止,也只有美國和前蘇聯發展過太空梭,並且,前蘇聯的暴風雪號也從未真正投入過使用。
對於太空梭,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來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