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三月二日電 題:「一等於幾?」
中新社記者張傳熙
一等於幾?本地港人可以這樣說:一等於二點五,等於二點六,等於數十萬,也可以等於六百五十萬。有時也會說:一少於一。
接觸多了,就會發現港人對數字非常敏感。他們肚子裡的算盤打得闢啪響,思考問題常常像填六合彩號碼那樣費盡心思,用足數字。解釋一個觀點,不少港人會避免堆砌枯燥數字,而改用淺顯的語句,落地有聲,「一等於幾」就是慣用的思維模式。
留意政府官員的講話,發現這種獨到的思維方式非常普遍。二月二十八日,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唐英年出席一個場合,談及引入內地專才放寬計劃時說,「按照經驗,每輸入一名專才,可在香港製造二點六個就業機會,並可為所屬公司帶來數十萬元的收益。」無獨有偶,同一天,配合香港十多部武打片在北美巡演拓展市場,在好萊塢附近鋪張聲勢,香港駐舊金山經貿處處長唐海怡,當著洛杉磯五百多位觀眾鼓動說:「香港政府支持電影業,在港拍攝投資一元,就能帶來兩元半的收益。」
香港人考慮問題,數字難捨難分,大道理則能省就省。商業主導的社會,決定人們的思維模式就是數學的推延模式。政府下決心放低「曲高和寡」的入境政策,放寬限制引入內地專才,看到的就是一等於二點六,再加數十萬的數列上;至於新近成立一個機構,對電影公司提供高達佔總投資額三成的資助性貸款,主要是基於一等於二點五的公式。風靡海內外的影片《無間道》的成功,更令社會認可走創意工業、走高增值的道路,也啟發人們對「一等於幾」的進一步盤算。
「一等於幾?」,在海外或內地一些地方,有時說不清。內地一度猛攻「拍腦袋」的決策行為,就因為一些地方吃過不善於算「一等於幾」的虧。在經濟低潮、失業嚴重,需要拉動內需抬高經濟增長指標的時候,一些地方按照凱恩斯理論,突擊基建投資,但採取的是「灑胡椒粉」做法,結果是投入多見效少,錢是花了,但收益看不到,修的一些公路就沒有人走。香港去年在經濟低潮時,也想到了凱恩斯,但很快改變主意,收緊基建投資,明確主攻有收益的重點項目,此做法一度遭輿論的反撲,但並沒有錯。多花些錢在一等二、等於三的投資上,香港當然會起得更快。其時,就有高官警告說,一些基建項目,花一元錢收回的只有五毫;給市民增加撥款消費,看起來也能刺激經濟,但流失的起碼有五毫。顯然,這種判斷得益於「一等於幾」的慎思。下周三,政府公布預算案,在削減財赤方面,「一等於幾」將會用得更加巧妙。
時下,香港一方面利用扛杆原理,大肆砍低龐大的社會服務開支,另一方面全力推展高增值的產業。財赤,乃至整體經濟,在「瘦身」、「壯肢」中,悄悄地、艱苦地轉型。
一等於幾?一個考驗經商智慧的題目,港人的長處就在於善於破解此道題目上。當然,過於執著,也有鑽牛角尖的時候,後者另當別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