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通識·學人疫思|陳建民、葉興南:疫情下看自然災害變遷

2020-12-06 澎湃新聞

【編者按】

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校內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

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總部。 新華社 資料

2019年12月,在我國武漢首先發現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引發的肺炎病例。到目前為止,全國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人數超過81000例,死亡超過3240人。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2019-nCoV全球大流行。這次疫情已有160多個國家確診,至2020年3月17日,全球累計確診病例已超過18萬,更多的輕度病例可能未被確診,但該病毒已造成超過6600人死亡,可能成為21世紀最嚴重的世界環境公害之一。

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有關2019-nCoV的起源、傳播途徑等問題備受關注。根據冠狀病毒的分子標記基因RaTG13的相似性,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推測2019-nCoV病毒可能起源於雲南偏遠巖洞裡的中菊頭蝠。然而,這個結論遭到眾多質疑。復旦大學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張永振等在《自然》雜誌撰文,該病毒與蝙蝠體內發現的SARS樣冠狀病毒有很高的核苷酸相似性,但是,這項研究基於單個患者的病例,還無法得出結論認為該冠狀病毒是當前疫情爆發的原因。世界衛生組織近日明確表示,目前尚無法確定新冠病毒源頭。至於2019-nCoV的傳播途徑或者說中間宿主是誰,同樣等待流行病專家的科學解答。目前,可以明確的幾點有:一是2019-nCoV病毒的自然分布處於與我們人類日常生活沒有交集的生物圈,人體對它缺乏天然的免疫力;二是通過無意的人類活動將它帶到了人類的生物圈;三是2019-nCoV是一種全新的病毒,由於生存環境的變化,病毒發生了變異,形成了傳染人和人傳人的能力。從環境學的角度,這次疫情造成的影響是一起典型的環境災害事件。

那麼,什麼是環境災害呢?它與傳統的自然災害事件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呢?自然災害孕育於由大氣圈、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組成的地球環境系統中。自然災害是地球表面環境的自然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危害。環境災害是由於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災難。環境災害可能以自然和社會災害的形式表現出來,作用於自然和人類,但其致災因子是人類活動。換句話說,人類在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超越了自然環境承載能力,導致環境汙染或者破壞了區域生態平衡,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常見的自然災害包括洪水、乾旱、颱風、火山爆發、地震、海嘯和泥石流等自然現象,也包括天花、痢疾、霍亂和傷寒等微生物引起的瘟疫流行。在原始的漁獵時代,人類依附自然現有的生物性食物。面對洪水、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人類只能恐懼地匍匐在自然的腳下,或乞求神靈的保佑。工業文明的出現,科學技術成為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利器,最終人類從自然的奴隸翻身成為自然的「主人」。得益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地震可以預報、洪水可以預防,天花被消滅,傳統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的危害和影響被減弱到最小。然而,自然災害沒有被消滅,而是呈現新的特點。人類在地質斷裂帶上建設大型水電站引發新的生態系統危機,人類亂砍亂伐引發的水土流失導致原本地質穩定、風景優美的地區發生泥石流事件。自然災害打上了人為活動的烙印,蛻變為新型的環境災害。由於人類活動影響環境發展與演變過程的不確定性,環境災害發生的時空範圍與強度具有不可預知性的特點。「SARS來不來,SARS的『兄弟姐妹』來不來,我們管不了,因為新發、突發傳染病是世界性挑戰」,國家疾控中心高福院士關於SARS病毒的論斷正是這個道理。

工業文明時代,科技賦予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強大力量。繁華的都市、林立的煙囪、雄偉的攔河大壩、如網交織的高速公路,成為人類改造自然的豐碑。然而,森林被成片砍伐、礦山被濫開濫採、化石燃料被無節制使用,造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產生了環境災害。正如恩格斯所說:「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20世紀的十大環境公害事件就是工業文明種下的惡果:

1. 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5日,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逆溫致使13個大煙囪排出的大量有害氣在近地面層積累,導致60餘人死亡。

2. 多諾拉事件: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美國多諾拉小鎮,逆溫致使工廠排出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在近地表面層積累,導致近7000人暴病。

3. 倫敦煙霧事件:1952年12月5-8日,逆溫使得城市排放的大量煤煙在低層大氣積累。在此期間,每天有370噸二氧化硫在大氣中轉換成800噸硫酸。5天死亡5000餘人,事件後的兩個月內又有8000餘人喪生。

4.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43年美國洛杉磯市大量汽車排放的尾氣在太陽紫外光線照射下引起光化學反應,形成以高濃度臭氧為特徵的淺藍色煙霧。1955年再度發生的一次光化學元素煙霧事件導致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洛杉磯光化學煙霧與倫敦煙霧事件都是非常典型的大氣汙染事件,只是汙染的特點不同,前者主要是煤炭粗獷燃燒形成的煤煙型大氣汙染,後者主要是機動車廢氣排放引起的大氣光化學反應形成的光化學煙霧導致。

5. 日本水俁事件:1956-1961年日本水俁灣出現的一種主要表現為神經失常的怪病。原因是在海底淤泥裡微生物將工業廢物硫酸汞轉變為容易被生物富集的甲基汞。通過食物鏈的傳遞進入人體並引起中毒。

6. 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5年始四日市相繼興建了十多家石油化工廠,石油冶煉產生的廢氣使當地天空終年煙霧瀰漫。1961年,四日市哮喘病大發作,其中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患者佔55%。

7. 日本米糠油事件:米糠油事件於1968年發生在日本九州愛芝縣一帶。生產米糠油事件在脫臭的工藝中,使用多氯聯苯作載體,由於生產的失誤,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多氯聯苯,相繼有1400人食用後中毒。

8. 日本神通川的骨痛病:1931年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大量居民患上骨痛病,病人全身非常疼痛,終日喊痛不止。直到1968年才查明病痛是由於日本三井金屬公司排放含鎘廢水, 導致水體和土壤汙染,居民長期食用「鎘米」和飲用含鎘的水而患病。

9. 印度博帕爾事件:1984年12月3日,美國聯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爾的農藥廠因管理混亂,操作不當,45噸甲基異氰酸酯爆炸外洩,造成20多萬人受害,死亡近2萬人。

10. 車諾比核電站事件: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車諾比核電廠的第四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釋放輻射線劑量超過廣島原子彈的400倍,1萬多平方公裡土地被汙染,死亡9萬餘人、27萬餘人受輻射影響得上了癌症。這些慘痛的環境災害事件,讓人們看到了大自然正以各種「有形」或「無形」的方式回敬著人類的無序開發和野蠻掠奪。

車諾比核電站。視覺中國 資料

公路串起偏遠的山村和繁華的都市,飛機縮短五大洲的時空距離。工業文明的輝煌不僅表現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更表現在人口的頻繁流動和人類足跡的無處不在。人類活動圈不斷外延,不同生物圈相互重疊,生態環境安全問題日益凸顯。一個物種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被引入一個非本源地區域並且建立種群,就可能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地理結構造成明顯的損害或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外來物種入侵」。澳大利亞的兔子就是人類有意活動的經典案例。1859年,一位英格蘭農場主從歐洲帶來24隻兔子。由於沒有天敵,加上遍地的青草,野兔繁殖非常快,高峰時期超過40億隻,導致澳大利亞草地不堪重負,嚴重威脅奶牛和綿羊等畜牧業的生存和發展。美國的臺灣乳白蟻則可謂人類無意活動的代表作。二戰結束後,美軍凱旋歸國,卻不成想木製行李箱中藏匿著臺灣乳白蟻。多年以後,臺灣乳白蟻在紐奧良等地聚集成災,破壞沿途房屋,佔領城市公園。為應對外來物種入侵挑戰,國際上制定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外來生物防治製劑進口及釋放行為守則》和《防止外來入侵物種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指南》等法律法規。我國環境資源保護以及動植物衛生檢疫的相關法律中也都有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表述,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邊境衛生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然而,局勢依舊十分嚴峻。2013年,中國確認的外來入侵物種已達544種,松材線蟲等13種主要農林入侵物種每年已對中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多億元。2018年,全國各口岸共截獲植物有害生物4583種、68.5萬種次,其中檢疫性有害生物335種、7.1萬次。

21世紀,人類仍然面臨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海平面上升、陸地汙染、海洋汙染等環境問題的挑戰。伴隨這些問題而來的,必然是自然的報復和生態平衡的破壞。生物圈內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各司其責,分工合作,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這個既定關係網上的任何一個網結被撕裂,就可能產生生物變化甚至整個生物圈的消亡。回顧人與自然的歷史,人類社會正日益形成這樣的普遍共識: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傷害自然必將傷害人類自己,只有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在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193個會員國一致通過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習近平總書記說:「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只有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全球攜手同心,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有效應對環境汙染和環境災害,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延剛,鄒成效著.人與自然 對全球生態問題的反思[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2]楊佑興,夏瑋編著.人與自然 和諧發展 成人讀本[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3]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張麗萍編著.環境災害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本文內容由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許燕:後災難時代的社會心理應對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向榮:「黑死病」與義大利和英國的抗疫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吳國盛:從蘋果神話到萬有引力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藍江:疫病與現代主體的誕生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從地質角度看全球變暖
    「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全球變暖」研究緣起和簡要歷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變暖」爭論愈演愈烈,現今已是一個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黃恩清、田軍:從地質角度看全球變暖
    「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袁嘉燦:全球變暖會讓桑田變滄海嗎?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袁嘉燦:全球變暖會讓桑田變滄海嗎?「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以下是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青年研究員袁嘉燦的文章《全球變暖會讓桑田變滄海嗎?》。
  • 從外太空看地球自然災害
    據《德國之聲》網站報導,不論是厚厚的火山灰,還是融化殆盡的冰雪層,從外太空可以觀察到所有的自然災害,以及氣候變遷的徵兆。2009年俄羅斯松輪島上的薩雷切夫火山噴發,對國際宇航站的太空人來說這是一件幸事,他們剛好從雲縫之間拍下了這一壯觀的場景。
  • 陳建民在地震局會見新加坡民防部隊總監葉偉德
    2013年5月6日,陳建民局長和趙和平副局長在中國地震局會見了新加坡民防部隊總監葉偉德一行,雙方就深化中新在地震應急救援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達成共識,並探討了下一步合作計劃。    陳建民局長首先向葉偉德總監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感謝新加坡民防部隊一直以來對中國地震局的支持和幫助,充分肯定了第一批武警工化中隊救援骨幹赴新加坡民防學院培訓的成效,並詳細介紹了四川省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的應急響應情況,歡迎新加坡民防部隊在適當的時候來華進行冬季適應性訓練。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李志青:全球氣候變化的幾個經濟學常識
    「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以下是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志青教授的文章《全球氣候變化的幾個經濟學常識》。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鬱喆雋:網際網路學術閱讀和文獻管理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2019年推出學術寫作指導計劃,在這個學期組織了學術寫作系列講座,由來自不同專業的擅長學術寫作的教師,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如何形成問題意識,如何組織布局,如何分解問題以及如何考慮讀者。2019年3月26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宗教學系副主任鬱喆雋的講座以「網際網路時代的學術閱讀和文獻管理」為題。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吳建峰:一個有趣問題的經濟學敘事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2019年推出學術寫作指導計劃,在這個學期組織了學術寫作系列講座,由來自不同專業的擅長學術寫作的教師,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如何形成問題意識,如何組織布局,如何分解問題以及如何考慮讀者。2019年5月7日,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吳建峰的講座以「一個有趣問題的經濟學敘事方式」為題。
  • 復旦大學迎來2020級本科新生 疫情常態化管理下信息化、人性化成兩...
    復旦大學供圖(下同)又是一年金秋時節,復旦校園迎來2020級本科新生。今天(9月12日),來自全國各地的3600餘名中國學生和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70餘名留學生,開啟在復旦的求學生涯。疫情常態化管理下,信息化、人性化成了復旦校園兩大熱點。報到現場有啥科技亮點?刷臉報到、5G直播、雲上合影,還有會聊天的AI機器人。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吳其岡:人類活動和全球增暖
    「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以下是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吳其岡教授的文章《人類活動和全球增暖》。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盧寶榮:如何提煉和發表科研數據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2019年推出學術寫作指導計劃,在這個學期組織了學術寫作系列講座,由來自不同專業的擅長學術寫作的教師,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如何形成問題意識,如何組織布局,如何分解問題以及如何考慮讀者。
  •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4]2008年年底,學校開展修訂本科教學計劃工作,將通識教育作為2009版教學計劃的重中之重,成立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委員會,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提出學校通識教育的宗旨是:依託本校深厚的人文底蘊、多學科的綜合平臺、高水平的科學研究資源,以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為核心,借鑑國內外通識教育的先進經驗,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由學校公共必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有機聯繫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 復旦大學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國際卓越中心啟動
    復旦大學國際卓越中心是IRDR在中國大陸設立的首個卓越中心,也是IRDR國際卓越中心體系下唯一的跨氣候變化應對、大氣環境災害風險響應、公共衛生治理等諸多領域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跨)專業中心。  依託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全球建立大(跨)專業卓越中心體系是IRDR推動災害風險綜合研究的集成創新、知識輻射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的科技支撐與實踐的重要舉措。
  • 2020年度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研討會主席李椿萱院士對本次交流給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是目前航天航空類院校最應注重的教育教學科目,應為我國航空航天領域培育出更多的人才做出貢獻。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唐志共研究員代表空氣動力學會發表了講話。
  • 高中學歷被復旦大學錄取博士,一生非常傳奇
    可一旦和復旦博士連在一起,指的是同一個人時,是不是很出乎意料。然而,這樣的事情竟然有人做到了,他就是以高中學歷被復旦大學破格錄取的博士。他就是曾經的三輪車夫、下崗工人——蔡偉。為了讓蔡偉能夠在古文字方面有更高的造詣,裘錫圭教授聯合陳劍和董珊等研究古文字學者和專家,為蔡偉寫了推薦信,連同復旦大學的申請一起報送教育部。最終蔡偉被復旦大學破格錄取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度博士生,師從裘錫圭。
  • 牛津通識讀本:網絡(中英雙語)
    ——狄增如 北京師範大學系統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目錄第一章 從網絡的觀點看世界第二章 富有成效的方法第三章 網絡世界第四章 連接與閉合第五章 超級連接器第六章 網絡的湧現第七章 深入挖掘網絡第八章 網絡中的完美風暴第九章 整個世界是否就是一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