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動物們到了「結婚生子」的季節。
4月是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月,每年的4月10-16日是浙江愛鳥周。有很多珍稀動物和我們生存在同一片藍天下。在南山,我們的水源保護地,沙畈一帶的森林深處,棲息著3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其中一種是黑麂,還有兩種鳥兒是去年新發現的:黃腹角雉和白頸長尾雉。此外,沙畈一帶還發現了鹰鵰、小天鵝、獼猴、中華鬣羚等18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對於銀坑人來說,獼猴本是下山的「常客」。據報導,「當地村民反映,天氣好的時候,獼猴經常下山,有時能看到幾十隻,或在溪灘上曬太陽」。為此,2018年2月,沙畈建成了蘢蔥獼猴自然保護小區。當年,婺城區農林局著手創建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從2018年3月到2019年5月,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在沙畈一帶進行了長達14個月的科考。
以上這些野生保護動物,就是在此次科考中發現的。
要問怎麼發現的?咱們有神器。
婺城區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站長鄭衛軍說,科考期間,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在擬建南山自然保護區區域內,按公裡網分布,安裝了84臺紅外觸發相機。這些相機,默默地記錄下動物們的一舉一動,也讓我們人類收穫了難得一見的珍貴畫面:
夜色中,四隻豪豬排著隊伍出來覓食了,披著一身的「箭矢」,威風凜凜又憨態可掬。華南兔身手矯捷,兩隻眼睛閃著幽光,在林間一躍沒了蹤跡。豬獾把它長長的鼻子伸到落葉裡拱啊拱,就像從繪本裡跳出來的可愛動物。白鷳呢,是一種美麗的鳥,一身白袍,體態優雅……
(白鷳夫婦,白色為公鳥)
接著,一隻看起來普普通通的鳥來到了鏡頭裡。圓滾滾的,橙黑相間的羽冠,斑駁的羽毛,黃黃的肚子,悠閒地在樹林中散步啄食。別看它普通,人家可是重量級嘉賓——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黃腹角雉。
黃腹角雉是中國特有物種,古代即為珍禽,古人稱為「吐綬鳥」,有「鳥中的大熊貓」之稱。這次,有好幾個紅外觸發相機發現了黃腹角雉的身影,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闊葉林和溝谷是它們合適的棲息生境。而且,更重要的是,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專家研究發現,南山是黃腹角雉現今發現分布的最北緣。也就是說,南山以北,還沒有發現過黃腹角雉的身影。
(黃腹角雉)
白頸長尾雉也現身了,拖著長長的尾巴,只給了我們一個側影。它也是南山新發現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白頸長尾雉)
黑麂呢,早就已經發現過。而且,在從前,它們也偶爾會光臨一下「人間」。「從前我在沙畈工作時,在溪口、銀坑的路邊,有時會看到黑麂、中華鬣羚成群結隊地出現。」鄭衛軍是沙畈本地人,從事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已經30多年,他說,根據上世紀80年代的野生動物調查記錄,南山一帶還發現過豹、豺、黑熊等,遺憾的是,這次並沒有發現。
(黑麂)
(中華鬣羚)
此次科考還記錄了珍稀瀕危植物22種,另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伯樂樹。紅豆杉大家比較熟悉,伯樂樹呢,應了那句「千裡馬好找,伯樂難求」,正是難得一見的「樹中伯樂」,為中國特有的第三紀孑遺植物。此外,還有永瓣藤、榧樹、香果樹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去年12月,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已通過評審。保護區區域範圍涵蓋沙畈鄉境內,東至箬陽鄉,南至武義縣和麗水市遂昌縣界,西至塔石鄉,北至沙畈水庫,面積約14.3萬畝。茂密的植被,陡峻的地形,加上山高谷深,雨量充沛,造就了適合野生動物生存繁衍的一方樂土。
評審報告顯示,區內動物資源豐富,珍稀物種眾多,是浙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根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浙江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等統計,該保護區共計有珍稀瀕危動物83種。除了是黃腹角雉現今發現分布的最北緣外,這裡也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黑麂、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三個物種同地集聚的全國最北區域,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科研價值。
來源|金華新聞客戶端
作者|章果果
圖片|由婺城區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提供,為紅外觸發相機拍攝畫面。
編輯|傅欣儀 汪寒
校對|吳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