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網友hqy1228獨家供稿浩漢防務發布,禁止轉載!
本文將對815型電子偵察船的最新改進型號815A型電子偵察船的船電系統做出常世星的分析。
目前中國國海軍被外媒著重報導爆發式建造的是新一代電子偵察船815A型,2009年815A型電子偵察船首艦853號天王星艦下水,到2015年,先後有854號天狼星艦,855號天罡星艦,以及852號啟明星艦。另外最新型號的856號艦和在建的857號艦也在今年下水,但是和前4艘851A型相比又進行了改進。這些電子偵察船逢美日軍演必到,開機能讓它們的飛彈顯蹤跡
截止到2017年底,815A型電子偵察船已經建造了852號啟明星艦,853號天王星艦,854號天狼星艦,855號天罡星艦,以及最新的856號和857號。這6艘最新的電子偵察船和前1艘815型851號北極星艦組成目前全世界海軍序列中最強大的電子偵察艦隊。大規模建造電子偵察船了類海軍勤務艦船體現了我軍為了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需求,能夠面對複雜電磁環境和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時,在最為關鍵的電磁頻譜信息和情報信息領域方面取得優勢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為了能取得在電磁頻譜和情報信息這方面的優勢,需要通過大量先進專業設備和高素質技偵人員在和平時期在全世界範圍內不斷收集,分析和積累才能逐步實現的,這也是作為一個真正大國海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和實力體現。
在2017年9月14日的CCTV今日亞洲的微博視頻 中,尹卓少將強調了815A型電子偵察船的重要任務是在和平時期收集雷達和通訊信號,為相應的電磁對抗以及破譯敵方加密信號和摸索敵方通訊頻段規律為相應的對抗和破解工作做好積累工作。在整個視頻中尹卓少將反覆強調了815A型電子偵察船的電磁探測任務,而沒有提彈道飛彈探測能力,這與他在年初測採訪視頻中的描述一樣。前後採訪都印證了815A型電子偵察船不具備彈道飛彈探測能力,這就明確表明了海軍對815A型電子偵察船的任務要求不再是大而全,而是大而精。
815A型電子偵察船沿用了815型的船體結構,並適當增加排水量。但是艦上設備特別是技術偵查系統得到了全面升級或者替換。下面將就815A型電子偵察船主要電子偵查設備做出分析,為了便於後續的詳細介紹,我們依舊對815A型電子偵察船主要電子技偵設備的位置做出編號,以方便後續分析。
【主被動搜索雷達】
815A型電子偵察船最為獨特的地方是2號位置安裝了一座主被動搜索雷達。而這套雷達是在原來815型電子偵察船上所沒有的。曾今有一張054A型護衛艦569號玉林艦與815A型電子偵察船853號天王星艦合影的照片。從這張照片上可以看到,在兩艦的艦橋頂部都安裝有卵型雷達天線罩,外形比例幾乎一樣,只不過853艦上的雷達罩更大。除了835艦外,在這個位置上後續854號天狼星艦,855號天罡星艦以及852號啟明星艦上都安裝了同樣型號的雷達天線罩。
我們知道中國海軍HLJQ-366型艦載主/被動超視距雷達研仿自於俄羅斯的MINERAL-ME雷達,但相比原版的MINERAL-ME雷達,中國對其進行了大量改進。HLJQ-366雷達有5個工作頻段,其中一個為主動探測系統頻段。366型超視距雷達在不同的工作方式下,其探測距離也不同。366型超視距雷達工作方式有主動工作方式、被動工作方式和協同工作方式。主動工作方式又有正常大氣條件下和大氣波導條件下的工作方式。正常大氣條件下的探測距離為視距,而大氣波導條件時的探測距離則遠遠大於正常大氣條件下的探測距離。在被動工作方式時,每個頻段的探測距離均不相同,其中某頻段的探測距離超過300公裡。366型超視距雷達還有一種協同定位工作方式,與俄羅斯MINERAL-ME雷達所不同的是,中國研製了更為先進的協同定位工作方式。
HLJQ-366型雷達目前普遍安裝在中國海軍054A護衛艦和052系列驅逐艦上,其作用主要用於對海超視距探測,同時為遠程反艦飛彈提供初始裝訂的目標信息。由於HLJQ-366型超視距雷達獨特的工作模式,特別是在被動模式下可以工作在4個不同頻段(基本覆蓋目前主要雷達波段)進行超遠距離的探測,這點非常適合815A型電子偵察船要求無源被動和寬頻譜的工作特點,所以基於HLJQ-366型雷達的技術基礎,重新研發的更強大的技偵裝備安裝在815A型電子偵察船上。裝備該型改進型雷達的815A型電子偵察船曾在被動模式下實現在超過700公裡距離上對美國航母的探測,超視距探測能力遠超HLJQ-366型雷達。更令美國人不安的是,由於採用被動模式,導致在如此遠的距離上航母編隊根本不知道已經被中國電子偵察船偵測到。這大概也是美國等西方海上列強痛恨中國海軍815A型電子偵察船的痛點之一吧。
在2017年下水的最新型號的電子偵察船856號和857號的艦橋位置,安裝了一種全新的圓柱形雷達天線罩,根據雷達罩外形判斷內部天線應該是一種可以水平旋轉,俯仰固定的雷達天線。由此可以推測此位置安裝的是一套旋轉平面相控陣雷達。它的功能應該和815A電子偵察船同樣位置的主被動搜索雷達天線類似,實現主被動超視距搜索,而且搜索能力更強。
【被動雷達偵測天線】
在815A型電子偵察船船體中間的3號位置安裝了一套被動雷達偵測天線,這套天線沿用了815型電子偵察船851號北極星艦改裝後的偵測天線。這套艦機通訊中繼天線的主要功能在上一篇文章已經介紹,主要是通過可旋轉的高增益拋物面天線,收集散落在空間中非常微弱的各頻段的雷達信號。這也是世界海軍強國所裝備的電子偵察船上都普遍安裝的。比如法國海軍A759號德普伊·德·洛梅號電子偵察船上的足球型天線罩中就是安裝了此類型的被動偵測天線。
【艦機通訊中繼天線】
在815A型電子偵察船船體中間的4號位置安裝了一套艦機通訊中繼天線,這套天線也是沿用了815型電子偵察船851號北極星艦的艦機通訊中繼天線。該系統可為執行電子偵察任務的直升機或無人機提供中繼通訊服務。也就是說攜帶電子偵察設備的直升機或無人機執行對目標區域抵近偵查時,並通過這套系統實現測量信息數據的實時回傳,這樣可以充分利用851艦上的設備進行情報的分析和存儲工作。
【艦載衛星通訊天線】
在815A型電子偵察船船體後部的5號位置上安裝了兩種不同的系統。在853號天王星艦安裝了一套衛星通訊和偵測天線。而後續的854號天狼星艦,855號罡星艦,852號啟明星艦以及新型號的856號和857號艦都安裝了兩座艦載衛星通訊天線,這型天線也在中國海軍各型主力作戰艦艇上都有安裝。艦載衛星通信系統是艦載通信系統的子系統,其中艦面可見的天線系統內包含了饋源、阻發濾波器、帶通濾波器、低噪聲放大器、天線及天線罩等設備。整套天線系統的穩定方式是三軸穩定,通過減搖裝置隔離艦艇的搖擺。天線瞄準角由計算機按艦艇位置及衛星的參數計算後,對天線進行瞄準引導。艦載戰略衛星通信站的天線,是三軸穩定天線,天線與艦本體之間採用減搖裝置隔離艦本體的搖擺量,採用雙天線時可自動轉換。關於艦載衛星通信系統雙天線的設計,主要是由於衛星天線隨著艦船多次機動迴轉後,衛通的天線的饋線會有纏繞現象,而天線的饋線纏繞到一定程度後,會啟動解除纏繞的程序動作,恢復原始狀態,也就是說,在解繞時是無法正常跟蹤衛星的,此時當然也就無法收發信息。在解除纏繞(學名叫解繞)過程中,衛通天線會有極短暫的丟星過程,雖然這個時間很短暫,但也的確是個瑕疵,雖然影響不是很大,在天線解繞的過程中,天線跟蹤伺服機構仍在工作,解繞後能馬上恢復天線對衛星的跟蹤。所以後期的有些艦船上上採用了雙天線的方式以保證實時跟蹤衛星。
【桅杆雷達通訊偵測天線】
在815A型電子偵察船的桅杆和815型電子偵察船的桅杆相比,外型上採用了封閉式桅杆,除了可以承載更多的電子偵察天線以外,還可以對偵測天線的饋線部分提供額外的保護減少技偵重要設備的故障。從天線布局上看,主要由傳統的比副測向陣列,各波段無線通訊偵測天線,以及各頻段雷達信號接收天線組成。值得注意的是除853號天王星艦外,另外三艘815A型電子偵察船的桅杆根部都安裝有新型的幹涉儀雷達信號測向天線陣列。這種幹涉儀測向陣列也出現過在一些054A型護衛艦上測試。幹涉儀測向陣列和比幅測向陣列相比的優勢在於測向精度更高。整個桅杆上的各種天線分工不同,它們可以接收各頻段波長以及調製方式的無線電通訊信號以及雷達信號,配合艦內大量高技術的技偵分析設備還可以完成對已知信號的頻率測定和測向,以及對未知信號的存儲和分析能力。結合艦體中部的高增益被動雷達偵測天線,815A型電子偵察船和815型電子偵察船相比在電磁技術偵查能力上又上了一個臺階。
815A型電子偵察船在815型電子偵察船的基礎之上,完善了全艦的電子偵查系統,增加了超視距搜索雷達,以及體系化的艦載衛星通訊系統。這也為該型艦執行全球範圍的戰略戰術電子偵察任務提供了技術和設備上保證。後文將對在815A型電子偵察船如何執行電子偵察任務展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