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而微小的光:科學家們製造出更好的納米級LED

2020-09-07 老鐵一起嗨

新設計克服了長期存在的LED效率問題可以轉換為雷射來啟動。

發光二極體的新設計可實現亮度的顯著提高以及產生雷射的能力,這些特性使其在一系列應用中有價值。

與傳統的亞微米尺寸LED設計相比,該器件的亮度提高了100到1000倍。

由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開發的一種新的發光二極體(LED)設計可能是克服長期以來對光源效率的限制的關鍵。

該概念已在實驗室中用微型LED進行了演示,可實現亮度的顯著提高以及產生雷射的能力,所有這些特性使其在一系列大規模和小型化應用中有價值。

該團隊還包括來自馬裡蘭大學,倫斯勒理工學院和IBM託馬斯·J·沃森研究中心的科學家,並在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詳細介紹了其工作。

與傳統的亞微米級微型LED設計相比,他們的設備的亮度提高了100到1000倍。

這是製造LED的新架構,他們使用的材料與傳統LED相同,區別在於它們的形狀。

LED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但是高亮度LED的開發獲得了諾貝爾獎,並開創了照明的新紀元。

但是,即使是現代LED,其局限性也使他們的設計師感到沮喪。

在某種程度上,給LED提供更多的電力會使它的亮度更高,但很快亮度就會下降,從而使LED效率極低。

這被業界稱為「效率下降」,這代表了LED在從通訊技術到殺滅病毒等許多有前景的應用中的使用方式。

儘管他們新穎的LED設計克服了效率下降的問題,但研究人員最初並未著手解決這一問題。

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創建一種微型LED,用於非常小的應用,例如NIST和其他地方的科學家所追求的晶片實驗室技術。

該團隊針對發光的LED進行了全新設計的實驗:與常規LED所採用的平面設計不同,研究人員使用細長的氧化鋅細線(稱為鰭)構建了光源。

長而細是相對的術語:每個鰭的長度僅約5微米,在人的平均頭髮寬度上延伸約十分之一。

它們的鰭陣列看起來像一個細小的梳子,可以延伸到1英寸大的區域。

他們新穎的設計在跨越紫羅蘭色和紫外線之間的波長上發出了耀眼的光芒,產生的功率是典型微型LED的100到1000倍。

典型的面積小於平方微米的LED發光功率約為22納瓦,但這種發光二極體最多可產生20毫瓦。

這表明該設計可以克服LED的效率下降,從而使光源更明亮。

社區一直在努力提高LED效率,而其他方法在應用於亞微米波長的LED時經常遇到技術問題,這種方法很好地完成了工作。

隨著電流的增加,該團隊又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當LED首先在一定波長範圍內發光時,其相對較寬的發射最終會縮小為深紫色的兩個波長。

解釋變得很明確:他們的微型LED變成了微型雷射。

將LED轉換為雷射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通常需要將LED耦合到諧振腔,諧振腔可以使光彈回以形成雷射器,看來鰭設計可以自己完成全部工作,而無需添加另一個空腔。

對於晶片規模的應用而言,微小的雷射不僅對於化學感應至關重要,而且對於下一代手持式通訊產品,高清顯示器和消毒設備而言也至關重要。

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具有很大的潛力,雖然這不是人們製造的最小的雷射器,但它是一種非常明亮的雷射器,不存在效率下降會使其變得有用。

相關焦點

  • 克服長期存在的效率問題,NIST最新發布小而明亮的納米級LED
    NIST最新發布:小而明亮的納米級LED 克服長期存在的LED效率問題的新設計,並且可以轉換成雷射啟動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科學家的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型LED,該LED可能是解決長期以來光源效率限制難題的關鍵。這一概念在實驗室用微型LED進行了演示,實現了亮度的大幅提高並具有產生雷射的能力。
  • 工程師製造的鑷子,可以撿起單個納米級分子的微小物體
    工程師們首次製造出了能夠鑷緊單個生物分子和蛋白質而又不會損壞它們的光鑷-這是對技術的巨大改進。 現有的光鑷可以使用高度聚焦的雷射捕獲和操縱微小物體,無法捕獲比紅血球還小的東西。但是,根據周一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的研究,新的納米鑷子可以拾取單個的蛋白質和DNA分子。
  • 受摺紙藝術啟發的工程技術使科學家創造出納米級3D微觀結構
    從日本的摺紙藝術形式中,工程師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從用紙和水製作的廉價電池到通過加熱激活的小型機器人。雖然摺紙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但一種被稱為kirigami的變體也有很多好處。一個科學家團隊首次將這一技術降至納米級,他們說這一突破為從機器人到航空航天的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科學家製造出了一種晶片大小的粒子加速器
    現在,史丹福大學和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首次製造出了一種矽晶片,該晶片可以使用紅外雷射以小於頭髮寬度的速度來加速電子。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最近的《科學》雜誌上。在論文中,科學家們解釋了如何從矽中雕刻出納米級通道,將其密封在真空中,並通過紅外光脈衝將電子通過該腔體—矽是矽像玻璃對可見光一樣透明-通過通道壁傳輸以加快電子的運動。
  • 用三個直徑0.9微米的矽土球,3D列印出迄今為止最微小的納米雕塑
    (詳情閱讀原文)新年之初,一張3微米高的微笑雪人照片席捲網絡,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藉助電子束微影系統,用三個直徑只有0.9微米的矽土球堆成了它。憨態可掬的表情讓人們過了一把圍觀微觀雕塑的癮。但現在,人們無需手動,用3D列印就能製作出這樣可愛的微觀雕塑。
  • 科學家們利用共振納米天線讓光子「剎車」
    光是有名的「飛毛腿」。它的超快速度對於快速信息交換來說至關重要。然而,當光穿過材料時,它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並激發後兩者的機率就會變得非常小。因此,如果科學家能夠讓光子「踩下剎車」,就有可能促成一系列新應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8月17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種顯著降低光速的新方法。
  •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觀察量子點,呼吸,以應對壓力!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觀察量子點,呼吸,以應對壓力!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觀察到納米級半導體晶體隨著強大的雷射脈衝而膨脹和收縮。這種超快的「呼吸」提供了關於這些微小結構在開始融化時如何改變形狀的新見解 - 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指導研究人員定製其用於各種應用的用途,在使用SLAC的Linac相干光源(LCLS)X射線雷射器(美國能源部科學用戶設施辦公室)的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將納米晶體暴露在一束雷射中,然後緊接著一個超亮的X射線脈衝,記錄了由此產生的結果。
  • DIY納米級光刻機?大連理工的這名95後學生火了!
    這位名叫彭譯鋒的大學生,竟然憑著一張圖紙,在家裡DIY出納米級光刻機,還成功光刻出~75微米(75000納米)的孔徑。這則新聞衝上熱搜,也揭示出目前有一大批優秀的中國科技工作者,正在為研發出國產光刻機而刻苦鑽研。光刻約佔晶片製造總時長的40%-50%,是晶片製造環節中最重要的一。光刻的原理就是利用光學——化學反應的原理,把電路圖投影到晶圓表面的技術。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級LED:亮度比傳統LED增加1000倍,還能變身為微型雷射器
    該團隊還包括來自馬裡蘭大學、倫斯勒理工學院和IBM託馬斯·J·沃森研究中心的科學家,他們的研究發表在同行評議期刊《科學進展》上,論文中詳細介紹了他們的工作。他們的設備顯示亮度比傳統的亞微米大小的LED設計增加了100到1000倍。「這是製造LED的新架構。」NIST的Babak Nikoobakht說,他構思了這個新設計。「我們使用與傳統LED相同的材料。
  • |諾獎成果又獲突破,納米級光鉗(OTET)!
    (optical tweezers)是一種通過高度聚焦雷射束產生力(通常為皮牛頓級)來移動微小物體的技術。研究背景光鑷技術(又稱為單光束梯度光阱)是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於1986年發明的。簡單的說,就是利用雷射聚集形成光阱,微小物體受光壓而被束縛在光阱處,移動光束使微小物體隨光阱移動。這種技術可以用於移動細胞,把細胞捏成各種形狀,或者冷卻原子。
  • 美國製造新型納米超材料 給可見光一條"單行道"
    核心提示:最近,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科學家用銀、玻璃和鉻造出一種納米結構的新型超材料。作為一種可見光的「單行道」,它能在一個方向幾乎完全遏制光線傳播,而另一個方向使光線暢通無阻。
  • 「超振蕩」光學尺測距精度達到納米級
    利用光來觀察物體的設備(如顯微鏡)會受到物理學定律的限制:即分辨力的限制。光學設備能夠可靠成像的最小距離等於所用光波長的一半,科學家稱之為「衍射極限」。現有光學設備的衍射極限大約為400納米左右,是紅外光波長的一半。然而,研究人員感興趣的很多微觀物質(如病毒、納米粒子等)的尺寸僅為10~100納米,400納米的光學解析度是遠遠不夠的。
  • 丹麥科學家成功在石墨烯上「雕刻」納米級小孔,將其導電能力再提高...
    丹麥科學家成功在石墨烯上「雕刻」納米級小孔,將其導電能力再提高1000倍  Jane Cai • 2019-02-20 13:57:29 來源:前瞻網 E1368G0
  • 納米級LED克服「效率降低」難題,還能發射雷射
    納米LED裝置由發光氧化鋅翅片、絕緣介質材料和金屬觸點構成。研究人員經演示實驗後發現,新型LED的亮度是傳統亞微米級LED的100~1000倍,並且具備產生雷射的能力。這些特性在規模化和小型化應用中具備潛在應用價值。NIST研究人員Babak Nikoobakht說:「這是製造LED的新架構。雖然我們使用的材料與傳統LED裝置相同,但對它們的形狀進行了改進。」
  • 中科院製造出2納米晶片 提前實現其他國家多年的目標
    經過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我國在晶片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如我國自主研發的光刻機,為晶片自主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日,在中科院製造出2納米晶片,這一個級別的晶片全稱為垂直納米環珊電晶體。在我國已有的晶片技術上中科院的科學家們一方面在晶片的製造技藝上進行了改變和提升,另一方面是在晶片的體積上做了改變,讓晶片的體積更小,製造出2納米晶片,提前實現了其他國家多年以來想要突破的目標。
  • 納米織造隱身衣(圖)
    納米織造隱身衣  The Nano-Cloak  文/ 韓少華  納米級微小粒子組成的超材料可以讓光線拐彎,繞過障礙物。被超材料包裹的人,怎樣在不被看到的情況下看到外面?同時,材料科學的進步也讓科學家們發現,製造出能讓人穿著就可以從陽光下遁形的衣服,要遠比發明一種能同時把人體的蛋白質、脂肪和碳化合物變透明的藥物來得現實。隱身衣也更體貼,穿一件即可隱形——即便喝了隱形藥水,還得脫光了會使你暴露的衣服,在風裡挨凍。  超材料的隱形把戲  弗拉吉米爾•沙拉耶夫(造出了隱身衣。
  • 納米科學:受鳥類羽毛啟發的新納米材料與光一起發揮創造色彩!
    納米科學:受鳥類羽毛啟發的新納米材料與光一起發揮創造色彩!受到虹彩鳥類羽毛光線照射的啟發,科學家們創造了各種純色的薄膜材料 - 從紅色到綠色 - 色調由物理結構決定,而不是顏料,結構顏色源於光與具有微小尺度圖案的材料的相互作用,其彎曲和反射光以放大某些波長並抑制其他波長。
  • 中微已製造出5納米蝕刻機,對中國半導體領域影響深遠
    打開APP 中微已製造出5納米蝕刻機,對中國半導體領域影響深遠 佚名 發表於 2020-04-12 18:07:26 目前臺積電在3納米技術上已有一年多的技術積累,從側面上可以反映中微在掌握5納米技術後已經開始著手準備3納米工藝。 目前由於中微半導體研製的5納米蝕刻機早已通過臺積電的認證,那麼在臺積電生產5納米級晶片時,生產線上的部分蝕刻機將會是中國製造。
  • 納米粒子可使老鼠看到紅外光
    中美科學家近日在《細胞》雜誌撰文指出,他們研製出了納米顆粒,在老鼠眼中單次注射此顆粒可使老鼠在10周內,在白天看見紅外光,且副作用很小。這一發現有望促進人類紅外視覺技術的進步,在民用加密、安全和軍事行動等領域找到用武之地。
  • 如子彈一樣:科學家打造出能從裡面加熱並摧毀癌細胞的納米粒子
    據外媒報導,微小的納米級材料有著獨特的特性,科學家們正在尋找一種利用這些特性的方法--瞄準不同種類的癌細胞。英國的一個研究小組就演示了如何利用這項技術來治療間皮瘤。據了解,這是一種難以治療的癌症,由石棉暴露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