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清,秋意濃
…
從孟秋到仲秋,白露漸多,清風漸冷,
似乎秋天是從地上長出來的一般,
一場秋雨接一場秋雨地澆灌,
生怕秋天長不大似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那是在古代,
其實秋天的好,誰都懂,誰都領情。
「人閒桂花落」,等到秋意濃,
桂樹飄香的日子就近了;
「晴空一鶴排雲上」,天高雲淡之時,
天空美景如花,遊人心境如詩。
又是一年9月(農曆八月),
賞過夏日荷花,沐浴過夏日暴雨後,
激情洋溢的日子就遠遁了,
迎面而來的是秋雨綿綿、穀物豐收的時節。
農曆八月,也叫桂月、壯月、仲秋、南宮。
這月不僅有白露、秋分兩個節氣,
更有「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
相比節日氛圍寡淡如水的六、七月份,
八月的儀式感又重新濃鬱起來了。
白露晶瑩,點點可愛
…
「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八月,天氣轉涼,夜晚水汽遇冷凝結,
早晨的草葉間,有點點白露出現,
等太陽冒出來,顆顆露水,晶瑩可愛,
像一粒粒珍珠,點綴著秋天發梢。
到了白露,早晚的涼意就透了,
此時,風不在燥熱,晝夜溫差拉大,
白天萬裡無雲,夜裡月朗星稀,
最適合思戀,最適合想著某個人!
秋分晝夜,寒暑持平
…
白露後的十五天就是秋分,
和春分一樣,這天,晝夜勢均力敵,
「陰陽相半,晝夜均而寒暑平」,
是個不太炎熱也不太寒冷的日子。
秋分不僅分開了寒暑,也分開了秋天,
自此之後,秋意漸濃,寒氣漸盛。
諺語說,「一場秋雨一場涼」,
天高氣爽,穀物豐收的好時節也到了。
桂花含露,薰香詩句
…
江南七月賞荷花,江南八月看桂花。
桂花的花香,清遠、馥鬱,
常常只聞其香而不見其樹。
陣陣清風吹,屢屢桂花香,
花瓣細碎的桂花即便躲藏在樹葉裡,
也燦爛奪目,模樣可愛,惹人心動。
桂花不僅香氣襲人,作用還很多,
可以製成桂花餅,桂花茶,桂花香水……
試想,窗前月下,在小院裡設席,
三五好友聚集一處,談天論地,
偶爾,一杯桂花茶緩緩入喉,
此中真意,真不欲與旁人「辨解」!
籬外菊花,飲之如露
…
秋天開的花很少,桂花之外,還有早菊。
猶記得小時候的秋天,一等到放學,
就背上竹筐去山野裡尋找金黃的菊。
菊花雖然不愛熱鬧,開在隱蔽處,
但因此時萬物已有枯黃之色,
菊花在草木之中還是很顯眼。
採摘來菊花,可曬乾,填入枕頭,
這樣秋天的夢就自帶著香氣了;
曬乾的菊花也可泡茶,有清肝明目之效。
常聽人說,喝多了菊花茶,
眼睛也會像秋露一樣清澈透亮……
穀物豐收,笑意盈秋
…
耕種和收穫,一因一果。
秋天很熱,但溫差大,早晚涼快,
勤勞的人們會趕早、或趕晚勞作,
把成熟的穀物收回,再照料好土地。
在山裡、田間、河邊勞作的身影,
像極了秋天寫在大地上的讚美詩!
中秋望月,幾時團圓
…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
秋露、秋菊、秋風、秋雲、秋月……
秋天的一切事物都特徵鮮明,
尤其秋月,最是撩撥人的心思。
詩人白居易說,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只要又大又圓的月亮掛在天邊,
就能把人間的團圓歡聚照得尤為耀眼。
天高,風輕;桂香,月暖
…
秋之白晝,風輕雲淡,涼風習習 ,
適合登高,適合飲茶,適合會友;
秋之夜晚,老蟬啁啾,樹影森森,
應當夜遊,應當獨處,應當細細體會。
在九月,秋意漸入佳境,
天多高,雲多淡,風多輕,
—— 秋天就多美滿。
在九月,滿眼看到的是草葉的枯黃,
和開到絢爛的菊之金黃;
在秋天,整個天空都是純淨的藍,
如一塊大畫布,等著白雲去塗抹……
愛九月,愛秋天,愛生活,
也就是愛這雲淡風情的日子!
一場秋雨一場寒
…
秋雨不像春雨潤物無聲,
也不似夏雨匆忙熱烈。
初秋的雨清冽宜人,伴隨著涼意。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
最後那份暑熱也一併隨著秋雨消失殆淨。
豐收
…
稻花的香氣最具備滲透性,
在鄉村,漫山遍野的稻田裡,
除了夜晚有蛙聲此起彼伏外,
還有隨蛙聲四處飄散的稻花香。
辛棄疾說,若是碰到「七八個星天,兩三點雨山」,
稻花的香氣能飄上三裡、七裡、十裡…
層林盡染宜秋遊
…
或雨、或晴之後,我們總要出門走走,
獨自也好,邀友也罷,去欣賞山河總會有收穫。
因為有些風景只屬於秋天,
銀杏黃、楓葉紅、松柏青...
層林盡染,大江南北將換上秋天獨有的華衣。
無論是初秋、仲秋、還是暮秋...
每個時期的美好都會準備就緒,
等待我們去發現。
九月恰逢桂花飄香,趁著秋高氣爽,
不如一頭扎進初秋的懷抱,
享受當下緩慢而豐足的九月。
---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其所有
暫不支持轉載,歡迎關注
有禮有節是致力於推動傳統文化美學,締造新國風良品的文教品牌,專注於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方式的融合,通過旗下生活文教、節慶禮品等產品體系,將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場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