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藥菌如何躲過藥物?新研究給出微觀解釋

2020-12-05 環球世界未解之謎

近期發表在《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的研究發現——關閉「毛孔」阻止藥物進入,是超級細菌具有抗藥性的重要機理之一。有趣的是,這個特性猶如一把雙刃劍,它也阻止了細菌攝入養分的速度,因此抗藥菌株生長的速度比無抗藥性菌株慢。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科學家研究了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這是導致肺炎的主要菌株之一,而且近年其愈發呈現抗藥性,甚至對碳青黴烯(Carbapenem,目前僅有的幾種後線抗生素)都產生了抗藥性。

去年,英國醫院收治的克雷伯氏肺炎菌感染者有2萬多人。

研究團隊將克雷伯氏肺炎菌與無抗藥性的細菌進行對比,尋找結構上的差異,發現前者帶有的OmpK36蛋白出現變異,甚至有些克雷伯氏肺炎菌已完全不帶有這種蛋白。

OmpK36蛋白負責細菌表面毛孔結構的生成。抗生素藥物就是從這些毛孔進入細菌內部開始起作用。OmpK36蛋白的減少,使得克雷伯氏肺炎菌表面毛孔數量減少、或孔洞減小,使得藥物難以進入內部。

研究者稱,了解這一機制有助於科學家研發能夠擾亂這一機制的新技術和新藥物以對抗超級細菌。

有意思的是,這份研究還發現,這一機制也使得養分難以進入細菌。該研究組在小鼠身上進行的實驗顯示,具有抗藥性的細菌比不具抗藥性的菌株的生長速度慢。

研究者表示,這項發現也為新的治療方案開啟思路,比如近年出現的其它研究,考慮從「餓死」細菌的角度來對付超級細菌。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開發出超級抗生素,威力可增強25000倍
    無論人類如何限制抗生素的濫用而避免製造出更多的耐藥菌,我們最終還是可能面對無藥可用的困境。科學家認為只有設計出能夠阻止細菌進化,或者不對耐藥菌篩選的新型抗生素來治療細菌感染,才是一個長久有效的辦法。這個理念說起來容易,實施起來卻很難。生化學家戴爾·博格(Dale Boger)率領的團隊通過幾年的研究,對萬古黴素的結構進行了修飾,使得該藥可以突破細菌的天然抗藥性。
  • 自由基異構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慧眼探視微觀秘境
    中新網成都10月24日電 (楊珺)「我們所在的世界分為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宏觀世界可以用人類『肉眼』直接觀看,用經典理論解釋,而微觀世界的現象卻自成體系。我們的研究就好比使用由實驗和理論組成的『眼睛』看微觀世界中自由基的運動過程。」24日,四川大學原子分子所教授馬建毅對記者表示。  馬建毅參與的科研成果《亞乙烯基異構化過程的光電子譜編碼》在世界著名科學雜誌《科學》上發表,這項成果為從量子態層面理解和調控化學反應提供依據,對理解化學反應中自由基的異構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庫侖力成因的微觀解釋
    對(1)式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觀點認為電荷之間的作用是直接的超距作用,即一個電荷把作用力直接施加於另一電荷上;另一種觀點是相互作用通過場來傳遞的觀點[1]。現代的電磁理論就是基於後一種觀點發展而來的。下面,我們對庫倫定律所研究的對象,從微觀層面進行分析。
  • 全球化的新殺手:超級耐藥菌,比癌症更致命
    耐藥性這個詞很常見,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它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新健康隱患。超級耐藥菌的嚴重性與日俱增,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什麼是超級耐藥菌? 研究表明,大腸桿菌只要有5個特定突變,對青黴素的耐藥性就能增加10萬倍。
  • 量子科技是研究如何讓微觀粒子擁有不同的狀態
    量子科技是研究如何讓微觀粒子擁有不同的狀態,好讓量子計算機的量子態不受兩個粒子的影響。量子科技由德國量子力學學者霍爾曼·斯坦曼(hormannsteinmann)於1954年在其著作《量子力學基礎》(quantummechanics)中提出,被認為是繼愛因斯坦相對論之後,最有可能解釋當今世界基本物理現象的量子力學理論。馮·諾依曼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正確嗎?
  • 牙齒演化特徵研究揭示鳥類如何躲過大滅絕
    恐龍的後代——鳥類,是如何躲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的,一直是科學家亟待解答的問題。4月21日,學術期刊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志恆團隊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等多家合作單位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能夠躲過災變,倖存至今的關鍵。
  • 新冠肺炎患者為何失去嗅覺?哈佛大學研究給出解釋
    哈佛大學研究給出解釋 圖源:GETTY海外網7月29日消息一些研究表明,與其他眾所周知的症狀,如發燒和咳嗽相比,這實際上是一種檢測是否被感染更好的方法。據《紐約郵報》報導,到目前為止,對於一些病人如何失去感官感覺,科學家們一直感到困惑。通過精確定位最易受新冠病毒感染的細胞類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了患者的嗅覺是如何被改變的。
  • Nature:蛋白協同進化研究新方法可用於藥物研發
    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Alfonso Valencia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了題為「Emerging methods in protein co-evolution」的綜述文章,概述了研究蛋白協同進化及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展望了這些方法在研發選擇性藥物中的應用。
  • 重要研究成果聚焦多肽藥物分子研究領域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多肽藥物分子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藥,可以防止血凝塊(blood clot),同時不會導致出血風險增加,而出血是目前所有抗血小板藥物的常見副作用。
  • 「多重宇宙論」可以解釋微觀世界的「疊加態」?
    為啥多重宇宙就可以解釋微觀粒子的疊加態呢?這要從微觀粒子的「位置概率圖」說起,關於「位置概率圖」前面幾期文章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了,如果沒看可以先去看看,其實就是把一個微觀粒子的位置當橫坐標,把概率當縱坐標,然後畫出一個函數圖來,比如下圖所示。
  • 研究展示紫色光線如何選擇性地在微小的細胞群中「打開藥物開關」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從癌症、關節炎到肥胖症等許多醫學研究領域的科學家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以一種只針對需要治療的細胞的方式提供藥物。而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的突破,為再生醫學的新的、有針對性的方法帶來了希望。
  • 美媒分析:新冠病毒為何能躲過全球監控
    儘管存在這樣一個網絡,還有成千上萬名科學家在努力避免暴發危險的新疫情,但後來引發新冠肺炎疫情的冠狀病毒還是在2019年底向未做好準備的世界大舉進軍,而這種病毒當時並未被發現。這種病毒是如何躲過有針對性地尋找此類威脅的疾病探查工作的呢?
  • 用「多重宇宙論」可以解釋微觀世界的「疊加態」嗎?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主要解釋了量子力學中的一種神奇狀態:疊加態。這種狀態只有在微觀世界才會明顯,因為我們從未在宏觀世界看到過這種狀態,但這種狀態的原因是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沒有向您解釋過。今天我將集中討論這個問題。
  • 抗精神病藥物引發體重增加又有新解釋
    初步研究顯示,常見的抗精神病藥物導致精神分裂症患者體重增加,或許可以通過腦部的大麻素系統進行解釋。相關文章發表在《臨床精神藥理學雜誌》2月刊上。 第一作者Stéphane Potvin博士說:「雖然只是試點試驗,但它可能解釋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為什麼在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後體重增加。」
  • 如何理解微觀風土(terroir)
    會喝龍井茶的人可以辨識獅峰龍井與梅家塢龍井的異同,兩者的差異一般皆以地理環境氣候解釋,這樣的解釋,便是幾乎等同法國以terroir(微觀風土)一詞,來解釋葡萄酒產區間風味與質量的差異。所以,龍井茶質量好壞異同的判斷,雖然與法國微觀風土的概念不謀而合。
  • 微觀改變宏觀
    我們在應用藥物,在吃藥的方法上,我們還沒有推廣微觀制動。 如果推廣微觀制動, 我們這一口藥都多,我們要用一口、半口、 半口的半口,喝了藥以後要比你喝了這一袋藥效果好。所以呢,我們逐漸地去理解微觀,微觀用一點小小的力,能夠牽動很大的能量運動。 所以我們對今後的微觀研究要加強,但是研究微觀,我們第一點就要解放思想,那可能嗎?
  • 海洋藥物將成為我國天然藥物研究新熱點
    新華網北京5月14日電(記者李穎、李京華) 藥物專家說,我國將加強對海洋藥物應用基礎研究的資金投入,擴大研究隊伍,把對海洋藥物的研究與開發作為21世紀中國天然藥物研究的新熱點。  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林文翰教授介紹,目前我國已成功地以海底泥、藻類,烏魚墨、海參苷、帶魚鱗、鯊魚軟骨等海洋生物為原料製成新型抗菌抗病毒類藥、抗腫瘤藥物、作用於心腦血管系統和消化、泌尿系統的藥物。  他介紹說,從海洋生物中分離出的抗腫瘤藥物對白血病、乳腺癌、皮膚癌、肺癌、結腸癌等癌症均有明顯療效,而不會殺傷骨髓或降低機體免疫功能。
  • 新研究首次鑑定出一種有望治療心臟瓣膜疾病的候選藥物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經過15年的不懈努力,來自美國格拉斯通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如今發現了一種潛在的心臟瓣膜病候選藥物,這種藥物在人體細胞和動物體內都能發揮作用,並準備進行臨床試驗。Srivastava解釋說,「我們可以通過超聲波檢測這種瓣膜異常。大約三分之一的二葉式主動脈瓣疾病患者,將發生足夠的鈣化而需要進行幹預,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Srivastava對心臟瓣膜疾病的研究始於2005年,當時他治療了德克薩斯州的一個家庭,他們出現這種早發性鈣化。
  • 宏觀和微觀存在明確的界限嗎?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在物理學的長期發展中人們將所研究的客觀物質世界按其大小分成兩個範圍,一個是宏觀世界,一個是微觀世界01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研究引力出最基礎的概念後,普朗克隨後提出了「普朗克常數」以及「普朗克長度」,普朗克長度是物理學中的最小單位。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腸癌模型 或有望揭示癌細胞如何對免疫療法藥物...
    2020年11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英國倫敦癌症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複雜的模型系統,其或能模擬最常見的腸癌,並能揭示腸癌是如何躲避免疫療法攻擊的;2020年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虛擬展示會上所展示的一項正在進行的研究的初步研究結果對科學家們闡明腸癌如何對藥物cibisatamab產生耐藥性提供了新的見解,該藥物是由羅氏製藥公司開發的一種新型的免疫療法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