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關心航空發動機發展的金粉們都聽過這樣一個斷言:航空發動機不好是因為材料不行。材料是問題之一,但難題是多方面的。一臺民用發動機需要無故障地、穩定地工作3萬小時,在工作過程中,一方面轉速極高(每分鐘約15000轉),需要承擔葉片本身重量1萬倍的離心力;另一方面,燃燒室溫度達到1800K以上,與之對照,目前熔點最高的鎳基高溫合金初熔點不到1600K。
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民用航空發動機製造的四個難點。結尾有彩蛋,不要錯過。
↓↓航空發動機爆炸圖↓↓
對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極高
在極端的工作條件下,民用航空發動機需要穩定地工作3萬小時,預計未來要求能達到穩定工作10萬小時以上。為了確保航發的安全和可靠,兩個實驗必不可少——拋鳥實驗、吞冰實驗。
↓↓拋鳥實驗↓↓
美國2009年哈德遜河迫降是航空史上有名的事件,當時飛機出故障的原因,正是在紐約機場起飛一分鐘後兩個引擎均受鳥撞擊而失去動力,最後不得不迫降在哈德遜河。
↓↓吞冰實驗↓↓
每分鐘15000轉,承受巨大離心力
發動機葉片每分鐘轉速大約在15000~16000rpm之間,此時,轉動葉片的離心力相當於葉片重量的10000倍。更為直觀地說,航空發動機1個葉片榫頭(工作葉片和渦輪盤相連的部分)所承受的離心力高達約150kN,大約15噸。
燃燒室溫度1800K以上,超過高溫合金熔點
↓↓航發各部分金屬材料分布↓↓
民機發動機燃燒室的溫度達到1800~1900K,鎳基高溫合金的初熔點大概也就在1300℃左右,也不到1600K。
↓↓鎳基高溫合金在高溫下比強度較其他金屬更高↓↓
發動機葉片的工作溫度已經遠遠超出了合金的熔點,為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採取幾大技術。
1、冷卻
早期葉片多為實心,隨著鑄造技術的進步,葉片發展為定向(單晶)空心無餘量葉片。空心氣冷葉片的出現,在降低葉片重量的同時,可讓冷空氣可進入腔內冷卻。
上文提到單晶葉片,在此不妨稍微離題,介紹下國內單晶葉片的生產水平。單晶葉片是航發零件中生產工序多(40~60道工序)、周期長、合格率低的一種零件,其生產的關鍵設備包括熱處理爐和單晶爐。一級航空熱處理爐在生產葉片時爐內溫度在1330℃,爐內任意兩點溫度差處於正負3℃範圍內,這種熱處理爐國內尚無法生產,單晶爐的供應面臨著類似狀況。根據《經濟半小時》報導,2015年,成都航宇成功突破技術難關,成為國內首家單晶錸合金葉片達到量產標準的企業。
↓↓單晶鑄造渦輪葉片的微觀結構↓↓
2、繼續提高合金承溫能力
↓↓渦輪葉片的成形工藝和晶相結構↓↓
3、熱障塗層(Thermal Barrier Coating)
熱障塗層本質是一層陶瓷塗層,此概念於上世紀50年代提出,80年代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熱障塗沉積在耐高溫金屬或超合金的表面,對於基底材料起到隔熱作用,降低基底溫度,使得用其製成的器件(如發動機渦輪葉片) 能在高溫下運行,並且可以提高器件(發動機等)熱效率達到60%以上。
17級風速下,火焰還需穩定燃燒
↓↓渦扇發動機發動機氣流控制↓↓
關於航發製造,知乎用戶@Killer40這段話值得分享。
本人在讀博士,做鈷基高溫合金的。
科普一下,材料學研究的是成分—工藝—微觀組織—性能間關係的學科。目前來說成分對於任何一個行業來說都不是問題,隨便買個成品,檢測一下,成分就知道了。
因此關鍵是工藝,也就是人家怎麼把原材料變成成品的。這個可就太難了,一道工序變量可能上百種。國家甚至世界上強調採用材料基因、人工智慧等技術來加速設計就是因為這個。
此外,發動機是一個系統工程,高溫合金,熱障塗層,大塊單晶樣品製備等等,每一個子項目都需要國家級的項目來支撐,一個學校或者科研單位根本無法全部完成,需要國家等級的資源整合。然而整合的時候往小了說有智慧財產權爭議,往大了說共享材料研發成果基本不可能,還是需要出臺政策。
@Killer40
正如引文所說,航發製造是個大工程,其四大典型難題本文就粗淺介紹到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