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產發動機的朋友想必都聽說過這樣一個論斷:航空發動機性能不行是因為材料不行!材料問題的確是制約國產航發性能的一個因素,但問題並不僅僅在材料方面,而是多方面的。
極端苛刻的可靠性要求
每一次空難事件都會讓人痛心疾首,為了最大程度避免意外的發生,航空發動機的可靠性有著極端嚴苛的要求。現行標準下,要求民用航空發動機必須能夠在極端工況條件下,持續穩定工作3萬小時以上。
這就要求在產品開發階段,要進行大量的實驗驗證。其中,有兩個實驗必不可少,分別是吞冰實驗、拋鳥實驗。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個故事,一隻鳥撞進飛機引擎中,導致飛機出現意外。拋鳥實驗、吞冰實驗就是為了模擬這種極端工況,確保航空發動機的可靠性。
超高轉速產生的巨大的離心力
為了將巨大的飛機推入高空並高速飛行,發動機葉片需要超高速旋轉,每分鐘高達16000轉。這種情況下,每片葉片都將產生巨大的離心力,相當於葉片自身重量的10000倍,大概在15噸。這麼大的重量都依靠一個小小的聯接榫頭(將葉片和渦輪盤聯接固定的結構)承受。
燃燒室超高溫1800K,超過已知各類合金熔點
發動機燃燒室溫度在1900k左右,目前已知的耐高溫合金熔點在1300k。因此,發動機的工作溫度已經遠遠超過了高溫合金的熔點。
發動機各區域溫度分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繼續研發耐高溫合金,通常採用以下措施:
1,葉片腔內冷卻技術
發動機葉片製造加工技術在不斷改良,由早期的實心葉片,發展到現在的空心葉片。這種葉片,可以在空心腔內通入冷空氣,實現降溫的目的,另外還可以降低葉片重量。
葉片製造技術是航發製造商的核心技術,這種葉片全稱是單晶空心無餘量葉片。製造工序繁雜,多達60道工序。關鍵生產設備主要是熱處理爐和單晶爐,以熱處理爐為例,要求爐內溫度1330℃,爐內任意位置溫差不得超過3℃!製造難度由此可見一斑。
葉片晶體結構
2,耐熱塗層技術
為了隔絕發動機艙內超高溫度,耐熱塗層這一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發展。通過在耐高溫合金表面沉積耐高溫塗層,起到隔熱作用。
超強風速下,火焰還要穩定燃燒
發動機內氣流高速流動,相當於17級超強颱風,風速高達200公裡/小時。這麼高風速的情況下,還要保證火焰的穩定燃燒!
關於國內航空發動機現狀,曾有業內人士發表過專業看法,筆者覺得很有道理,值得分享。